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利用地面及高空等常规观测资料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4年6月6—8日赤峰出现的暴雨天气过程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欧亚大陆的中高纬地区为西高东低的环流形势,乌拉尔山高压脊和西西伯利亚高空冷涡稳定维持,冷空气沿着脊前涡后的西北气流东南下,伴随冷空气东南下的短波槽受到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阻挡,槽在华北北部加深闭合,生成切断低涡,其稳定少动,造成京津冀及内蒙古东部地区暴雨天气。  相似文献   

2.
利用地面、高空等常规观测资料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4年6月6-8日赤峰出现大-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欧亚大陆的中高纬地区为西高东低的环流形势,乌拉尔山高压脊和西西伯利亚高空冷涡稳定维持,冷空气沿着脊前涡后的西北气流东南下,伴随冷空气东南下的短波槽受到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阻挡,槽在华北北部加深闭合,生成切断低涡,其稳定少动,造成京津冀、内蒙古东部地区大-暴雨天气。  相似文献   

3.
2008年初珠三角地区罕见持续低温阴雨天气成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伟芬  唐洁  彭端  何华庆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7):9064-9066,9154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及数值预报产品资料等,初步分析2008年1月13日~2月2日珠三角地区罕见持续低温阴雨天气的成因。结果表明,此次罕见天气过程是发生在严重的"拉尼娜"事件背景下,欧亚地区异常型大气环流稳定维持,冷空气堆积明显,冷高压中心异常偏强,西太平洋副高偏北偏强,中低纬南支槽活跃,850 hPa锋区强盛,华南中低层逆温明显。数值预报产品对珠三角地区低温阴雨结束期的环流形势预报起到了很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赵玉洁  王梅  田锴  和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6765-6767
2009年6月高纬度地区大兴安岭地区发生罕见低温阴雨灾害。从大气环流特征、东北冷涡"列车效应"、闰5月、日食的影响等多方面进行成因分析,结果表明,大气环流异常,6月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偏大,强度偏强;鄂霍次克海高压偏强,且稳定少动,4个东北冷涡重复经过大兴安岭地区,每个东北冷涡都在大兴安岭地区上空盘旋多日,产生东北冷涡"列车效应";2009年是闰5月的年份,大兴安岭地区6月易低温多雨;2009年1月发生日环食,日环食发生在上半年的,其当年和下一年,高纬大兴安岭地区6月易多雨。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铁岭地区四个国家气象站地面气温、降水资料、区域自动站数据以及500hpa高度场资料对2014年铁岭地区夏季天气、气候特点及环流形势进行分析。2014年夏季铁岭市总的气候特点是: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夏季全市平均气温22.9℃,比常年偏高0.3℃,平均降水量为360.0毫米,比常年偏少近2成。夏季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前期偏多,后期异常偏少。500hpa环流形势表明:前期中高纬度以经向环流为主,冷暖空气交换较强,为充沛的降雨提供了环流背景;后期高空系统为平直的纬向环流,造成降水偏少,发生气象干旱。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2009年6月罕见的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英  张杰  闫中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1808-11809,12173
2009年6月18~19日,黑龙江省出现历史罕见的区域暴雨天气。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分析发现,此次降水发生在乌拉尔山和鄂霍次克海存在双阻塞形势下,高空低涡和河套北上的低压是其主要的影响系统,且伴有高低空急流的输送。结果表明,阻高演变、水汽输送和高低空急流的配置是产生此次降水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2010年5月5-7日,黑龙江省南部出现了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此次降水过程受高空冷涡和地面低压的共同影响,东北冷涡移动缓慢,且伴有高低空急流的输送.通过分析表明,水汽大量输送输送和高低空急流的位置是产生此次降水的关键. 1、前言 2010年5月5-7日受高空冷涡和地面低压的共同影响黑龙江省南部出现了一次暴雨天气过程.本文从环流形势、高低空急流、卫星云图、各种物理量相互作用等角度入手分析了此次降水天气及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MICAPS资料、EC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银川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对2017年6月4—5日发生在吴忠地区的一次大到暴雨天气过程,从环流形势、水汽条件、动力条件、雷达回波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200 h Pa急流,500 h Pa西风槽、冷涡,700 h Pa切变线、低涡,850 h Pa偏东风以及地面鞍型场是此次降水的有利背景;此次降水以大尺度降水为主,并伴有对流性降水,无雷暴发生。  相似文献   

9.
2008年1月中下旬,宁夏出现连续降雪、持续低温的极端天气事件.从1月11日到31日,宁夏各气象站降雪天数达10~18 d,21日气温开始明显下降,大部分地区创1993年以来最低气温,到31日气温持续较低.利用天气学原理对这次持续阴雪天气及21日后出现的极端低温天气的天气形势、主要影响系统等进行分析,得出:在欧亚中高纬大气环流形势稳定,即乌拉尔山至贝加尔湖阻塞高压稳定,鄂霍次克海低涡稳定,中亚到西亚地区的低槽或低涡稳定等大的环流背景下,高原槽活跃,南支锋区强而稳定,波动活跃,造成了连续的降雪天气;又由于冷空气以扩散、渗透形式南下,所以宁夏维持长时间的低温和阴冷天气.  相似文献   

10.
利用本溪地区2014年3月3—4日降水天气过程中的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常规探空资料及T639、日本、欧洲数值产品输出资料对此次大到暴雪过程进行了分析。通过环流背景分析及物理量场诊断分析,揭示了大尺度环流背景、高低空急流、地面气旋的演变等对此次大到暴雪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此次大到暴雪过程是大尺度环流背景下产生的,东北冷涡与乌拉尔山高压脊的稳定与发展,有利于冷空气持续南下,使辽宁西部低值系统建立和发展,为本溪地区的大雪到暴雪天气提供了有力的环流背景;本溪地区3月降水相态主要包括雪、雨夹雪和雨,在降水的预报中根据850 h Pa、925 h Pa、地面温度以及0℃层高度可以作出降水相态的预判;在低空急流的影响下,暖湿西南气流沿低空急流倾斜上升,与高层冷空气形成下暖湿、上干冷的大气不稳定层,低空急流作为低层能量和水汽的集中输送带对此次大到暴雪过程的产生和维持起到重要作用;切变线、高低空急流及地面倒槽的共同影响,为此次大雪到暴雪天气提供有力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1.
马玲  陈玲玲  汪翔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284-21286
[目的]分析2009年7月22日~8月14日安徽省出现的一次罕见低温阴雨过程。[方法]利用常规观测、NCEP分析场及自动站等资料对2009年7月22日~8月14日安徽省出现的一次罕见低温阴雨过程进行分析,探讨这次盛夏连阴雨过程的成因,揭示导致连阴雨的环流特征和影响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高低层环流场的配置及物理量场的差异对降水范围、强度的影响。[结果]这次连阴雨过程根据环流形势和影响系统可以分为7月22~24日、7月27日~8月1日、8月4~8日、8月9~14日4个阶段,且4个阶段分别受东北低涡影响、冷暖空气共同影响、高空低槽影响以及台风和副高外围影响;过程中大比湿区的维持为连阴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暴雨出现在等比湿线密集区内,即湿度锋区比湿中比湿〉13 g/kg的区域;850 hPa上空维持一温度槽,不断扩散南下的冷空气既是造成连阴雨期间异常低温的主要原因,同时也为降水维持提供了上升运动条件。[结论]该研究为实际预报和服务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高峰  赵忠凯  薛风国  杨智涛  曲秉阳 《安徽农业科学》2014,(30):10611-10612,10616
利用1960~2010年黑龙江省83个气象站的冻土、0cm地温、海拔、纬度和经度资料,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黑龙江省冻土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高纬度地区地温低,在同等条件下冻土深度较低纬度地区大;冻土与气候因素中的气温、降水、云量、日照、积雪相关.  相似文献   

13.
尹恒  李易  文强  夏金  王立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611-12613
2009年7月8~13日湖北省西北部出现了一次罕见的盛夏阴雨天气过程中局地暴雨天气,分析探讨了该过程的环流形势及动力、热力和水汽等对这次强降水的贡献。结果表明,巴尔克斯湖冷涡带来的冷空气是局地暴雨的触发机制,贝加尔湖低压为东亚环流调整提供了外来动力,暴雨发生时散度场在高空辐散具有强烈"抽吸作用",孟加拉湾暖湿气流和南海暖湿空气是暴雨的水汽源,暴雨落区出现在能量锋区前部、高能舌顶端轴线偏向冷空气一侧,Q矢量散度、水汽螺旋度负值区对于局地暴雨的短期预报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资料和美国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2008年1月湖南所遭遇的50年一遇的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分析发现,长时间维持的中高纬亚欧大陆西高东低的环流形势为雨雪冰冻天气提供了冷空气活动条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偏强偏北和南支槽的旺盛发展和维持有利于暴雪区的水汽输送和辐合;高层强辐散与低层强辐合的耦合形势以及强上升运动为暴雪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动力背景。深厚而稳定的对流层中层逆温层和低层冷层的存在是大范围冻雨出现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5.
邵玉平  白玉兰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818-18820
从天气形势、物理量条件、卫星云图等几个方面,对2010年7月20~21日东北出现的一次较大程度的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探讨此次东北暴雨的发生特点及原因。结果表明,副高北上与北方冷涡系统影响,在黑龙江省东、西部造成不同性质的降水。黑龙江省西部在冷涡系统影响下,系统不稳定,造成局地短时强降水;东部在副高外围水汽通道上,在哈尔滨南部地区冷暖空气配合、水汽辐合条件较好,造成暴雨。卫星云图上,西部冷涡中心以阵性对流天气降水为主,东部以连续的暖区降水为主。  相似文献   

16.
2015年11月湖南省出现了连阴雨天气过程,引发了暴雨和洪涝气象灾害。连阴雨对湖南农业生产影响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降水过多造成农田湿(渍)害;日照偏少,不利于光合作用,作物长势弱;温度过低,一些生长作物积温不足,出现病虫害。连阴雨过程伴随的暴雨洪涝灾害损毁了部分农田水利设施。针对这些不良影响,提出及时开沟排水,增加土壤透气性,防止渍害发生,做好查苗补苗工作,及时加固温室大棚棚架和畜禽舍等设施。  相似文献   

17.
甘肃罕见区域性冰雹成因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天气图、数值预报产品、云图雷达等资料,对2006年8月2日发生在甘肃陇东地区罕见区域性冰雹天气的成因进行综合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冰雹过程是大尺度环流形势异常情况导致影响系统反常规西进引发的,当华北冷涡分裂的横槽经河套北部南下,与300 hPa急流、地面冷锋交汇时触发了强烈对流;降雹区上空有强烈的上升运动和不稳定层结;卫星云图上有3个MCS;雷达回波图上有弓形回波形成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2008年1月安徽一次大范围暴雪天气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沐贤俊  况祥  王西贵  颜俊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9):14269-14271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1月安徽一次暴雪天气的分析发现,一方面中高纬度欧亚大陆大气环流出现异常,冷空气活动频繁并不断南下;另一方面副高异常偏北,长江中下游地区中低空盛行西南暖湿气流,冷暖空气不断交汇,形成了连续的低温降雪天气。中低层低涡切变是主要的影响系统,冷平流持续使近地面层气温降至0 ℃以下,有利于降雪的形成和维持,从而造成严重冰雪灾害。  相似文献   

19.
杨群  蔡海朝  高红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867-20871
利用1970~2009年铜仁地区10个气象观测站逐日暴雨资料和暴雨日数资料,分析了铜仁地区近40年暴雨的时空变化特征,同时还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场等对少暴雨年和多暴雨年的气候背景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铜仁雨季主要集中在主汛期(5~9月),主汛期暴雨量的大小将决定着铜仁地区年总降雨量的多寡。少暴雨年在30°N以南的大部分地区500 hPa位势高度比多暴雨年偏高,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明显比多暴雨年偏西、强度偏强;东北路径冷空气的南下是导致铜仁地区暴雨出现的有利条件;少暴雨年孟加拉湾向北输送的水汽辐合比多暴雨年明显偏北;多暴雨年铜仁区域主要以东偏南风为主,少暴雨年则为一致的南风,且多暴雨年贵州中东部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垂直上升运动比少暴雨年强;少暴雨年OLR在孟加拉湾大部、南海南部的水汽输送区及贵州大部至我国江淮流域表现为正距平和正差异值控制,则对流活动较历史同期偏弱,同时也较多暴雨年偏弱。  相似文献   

20.
周口秋季连阴雨天气气候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辉  董彬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900-13902
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方法和经验的基础上,基于NCE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天气图等资料,对周口1961~2011年的降水资料进行统计对比分析,找出秋季连阴雨的规律,并对周口秋季连阴雨过程进行大气环流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周口市秋季连阴雨平均1.6年一遇,7 d以上的连阴雨平均约0.7年一遇,≥10 d的长连阴雨平均5年一遇,7 d以上的连阴雨及≥10 d的长连阴雨均是9月份出现最多。秋季连阴雨20世纪70、80年代出现较多,平均为一年两遇;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以来大于10 d的长连阴雨天气发生较多,占50%。秋季连阴雨过程雨量在30~50 mm的较多,其次是≥50 mm;过程雨量≥100 mm的主要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以来。秋季连阴雨是中高纬度西风带系统和中低纬度副热带系统共同作用形成的;中高纬度系统大致分双阻低压型、单阻低压型、平直环流型、两槽一脊偏北型4种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