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棉花磷素养分高效利用品种的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新疆自育(或引进)的32个棉花品种为研究对象进行磷高效基因型品种的筛选。通过水培试验,设置高磷P1(KH2PO41×10-3mol/L)和低磷P0(KH2PO40.01×10-3mol/L)两个磷处理水平,对不同基因型棉花品种进行苗期和蕾期的磷效率筛选研究。结果表明,相对整株干物质、相对吸磷量和相对含磷率3个指标的变异系数相对其他性状较高,其变异系数苗期分别为27.30%,46.60%,50.30%,蕾期分别为51.70%,57.10%,45.10%,说明这3个指标对于不同棉花基因型品种耐低磷的灵敏程度较高,可以作为棉花苗期和蕾期磷效率的筛选指标。通过3个筛选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得出新海18号、中棉42号和新陆早19号为磷高效基因型品种,新陆早13号、新陆早26号和新陆早17号为磷低效基因型品种。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氮效品种之间农艺性状,氮素积累及光合特性,为合理施氮提供参考。【方法】以棉花品种新陆早32号(氮高效品种)和新陆早36号(非氮高效品种)为材料,设置240、360 kg/hm~2两个氮素水平,寻找差异,优化品种选育,提高氮素效率。【结果】无论在低氮还是高氮条件下,新陆早32号的株高、茎粗和果枝数均高于新陆早36号,分别相差8.34 cm、2.34 mm和1.56台。在氮素积累上,2个品种根的含氮量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但新陆早32号高于新陆早36号;在低氮水平时新陆早32号的茎后期可以积累更多的氮素,与叶片积累相反,而高氮水平时,后期茎的氮素积累相差不大,叶片则一直是新陆早32号含量高,差距保持在3.0 g/kg以上。在光合特性上,新陆早32号的净光合速率、胞间CO_2浓度基本高于新陆早36号,而蒸腾速率则相反。【结论】高氮水平下新陆早32号产量最高,为4 022.82 kg/hm~2。不同氮水平下氮效品种均有差异,尤其是在低氮条件下,氮高效品种更能有效的利用氮素,保证产量,并在氮充足条件下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3.
不同浓度溶解氧水浸润棉花种子对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4个品种棉花种子浸润不同溶解氧浓度水,研究不同浓度溶解氧浸润水对各品种棉花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幼苗干鲜重的影响。【方法】在培养皿中加入相同量的溶解氧浓度为7.15和11.4 mg/L水浸润棉花种子,在智能光照培养箱中进行萌发培养。【结果】浸润水溶解氧浓度为11.4 mg/L能显著提高棉花种子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新陆早41号、新陆早48号、中棉49号、新海21号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分别比对照提高11.93%、4.61%、25.19%、22.00%和18.41%、18.67%、9.49%、15.48%;显著提高新陆早41号、新陆早48号、新海21号三个品种的发芽率,分别比对照提高4.26%、6.25%、4.4%,显著提高新陆早48号棉花幼苗干重,比对照增加14.27%。【结论】中棉49号棉种萌发对浸润水溶解氧浓度不敏感,而新陆早41号、新陆早48号、新海21号棉种较为敏感,说明棉种萌发期间增加氧供给的措施能够促进棉种萌发。  相似文献   

4.
新陆早33号主要性状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更好地开发利用新陆早33号提供参考信息。【方法】对新陆早33号于2004~2008年在农二师、农五师、农六师、农七师、农八师、甘肃河西走廊的16个主要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5 a间新陆早33号在6个棉区累计种植101 946.619 hm2;其中2007年(50 432.86 hm2)和农八师(35 039.96 hm2)的种植面积分别最大。6个棉区间除了株高、始节位、果枝数、单株铃数存在极显著差异,始节高、单铃重、衣分存在显著差异外;其它9个性状的差异均不显著。5 a间籽棉和皮棉产量呈现显著连续上升的线性趋势,并且有些年份间的差异显著(极显著);其它14个性状的差异均不显著。【结论】新陆早33号的主要性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栽培措施的不断完善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步挖掘出了其高产潜力;该品种可能还有再增产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不同基因型大麦苗期对低氮胁迫的生物学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溶液培养试验的方法,对6个不同基因型大麦品种苗期耐低氮性状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株吸氮量、根于重、地上部于重、植株干重、分蘖数和根长在品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供氮水平对根长以外的各性状都有极显著的影响;各相对性状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基因型差异,相对分蘖数〉相对地上部干重=相对植株干重〉相对根干重〉相对单株吸氮量〉相对根长〉相对氮素生理利用效率〉相对株高。相关性分析表明:单株吸氮量和苗期各干重指标间互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对单株吸氮量、相对株高和苗期各相对干重指标间 互呈极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杂交油菜油研9号和油研10号高产栽培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油研9号和油研10号不同施氮量间单株鲜重净增量、单株干物重净增量变化进行的研究。[结果]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单株鲜重净增量的平均值间、单株干物重净增量的平均值间差异均达0.01极显著水平;单株鲜重净增量和单株干物重净增量均随着施氮量增加而逐渐降低;生育进程中单株鲜重净增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初花期达最大值;单株干物重净增量随着生育进程逐渐增大,成熟期达最大值;单株鲜重净增量、单株干物重净增量与单株产量净增量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结论]该试验条件下双低杂交油菜油研9号和油研10号获得高产的适宜施氮量为225 kg/hm2。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形态指标和品质指标,评价筛选适合瓜棉套作模式的棉花品种。【方法】以14个棉花品种为材料,测定在瓜棉套作模式下棉花株高、果枝节位、果枝数、吐絮铃数、有效铃数、单铃重、衣分、籽棉产量、皮棉产量和生育期10项数量性状,运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逐步判别分析等对参试棉花品种进行评价和筛选。【结果】10个性状间的相关关系复杂。其中,3对数量性状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2对数量性状间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P<0.05);前5个主成分代表了14个棉花的10项数量性状89.77%的信息,其贡献率分别为26.89%、21.94%、18.19%、13.23%和9.53%;当类间距离为4.75时,14个棉花品种被聚为3类。第Ⅰ类形态不繁茂且低产型有6个品种、第Ⅱ类形态较繁茂且高产型有2个品种、第Ⅲ类形态繁茂且产量较高型有6个品种;聚类分析的判对概率是100%,分类结果准确可靠;加权关联度高于岱字-80(CK)的品种包括:兴农7号、陆地棉系1号、新陆中49号、新陆中51号、新陆中40号和中棉63号。【结论】陆地棉品种兴农7号和新陆中51号在吐鲁番瓜套棉栽培模式下具有生产潜力和推广应用价值。陆地棉系1号、新陆中40号、新陆中49号,3个品种可作为储备品种。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探明氮素在植株中的积累与分配状况及氮素吸收利用率与试验点的地理位置、土壤化学特性、施氮量的关系。[方法]2009年以杂交中稻Ⅱ优7号和渝香优203为材料,在西南稻区4省(市)的7个生态点采用相同的试验方案。[结果]稻谷产量在地点间、品种间、施氮量间、地点与品种互作效应、地点与施氮量互作效应均达极显著水平,而品种与施氮量间的互作不显著;成熟期地上部干物重、含氮率和氮肥吸收利用效率分别在试验点、品种间和施氮量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氮素吸收率与利用率呈极显著负相关;氮素吸收利用率与试验点所处地理位置、施肥水平及土化特性呈极显著线性关系,F值9.34** ~914.30**,决定系数高达0.705 2 ~0.999 8。[结论]施氮量越高,氮肥的利用效率越低;土化特性对氮吸收利用率的影响因品种和具体的氮利用率指标而异,氮稻谷生产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经度、海拔越高,氮肥利用效率越高。  相似文献   

9.
在干旱和正常灌溉两种条件下,研究干旱胁迫对早熟陆地棉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结果表明:各品种在干旱胁迫条件下的水分利用率均显著高于在正常灌溉条件下水分利用率;在相同灌水条件下不同陆地棉品种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存在极显著差异。利用产量和水分高效利用指数筛选出水分利用效率高、耗水量小、对缺水不敏感的抗旱高产节水型品种4个:新陆早48号、新陆早35号、新陆早36号、新陆早45号。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棉花品种在新疆塔里木棉区的养分积累量及产量特性。【方法】设置3种基肥用量,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比较6个棉花品种在3种基肥设置下养分积累差异及产量影响。【结果】6个棉花品种中新陆中55号品种的氮素利用率最高(36.11%),具有较高的氮素吸收能力。新陆中22号、新陆中55号、锦棉Z1112品种的磷积累量显著高于新陆中82号、新陆早74号、新陆早77号品种,磷肥利用效率表现为新陆早77号新陆中22号新陆中82号新陆中55号锦棉Z1112新陆早74号。新陆中22号、新陆中55号、新陆中82号、锦棉Z1112、新陆早77号品种的钾含量显著高于新陆早74号品种,钾肥利用效率表现为新陆中55号和新陆中82号较高,新陆中22号品种最低,新陆中55号和新陆中82号品种具有较高的钾素吸收能力;锦棉Z1112、新陆早77号品种的单株铃数显著高于新陆中22号、新陆中55号品种,新陆中22号品种的单铃重显著高于其他5个品种。新陆中22号、锦棉Z1112品种的衣分要显著高于新陆中55号、新陆中82号、新陆早77号品种,新陆早74号品种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均显著低于其他品种。【结论】不施基肥处理棉花株养分吸收积累量少、产量偏低。基肥全施处理下产量最高,基肥半施处理下,基肥施用量减少50%,棉花平均产量减少9%,其中新陆中22号品种和新陆中55号品种的减产最少,为5%和1%。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玉米主产区不同基因型玉米氮素利用效率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选育氮高效品种,减少氮肥施用量,试验以黑龙江省24个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为材料,采用盆栽方式,在N200 kg·hm~(-2)氮水平下研究抽雄期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总氮含量、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氮吸收速率、氮肥利用效率,分析各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及氮利用率特性,为黑龙江省氮高效玉米品种选育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将24个不同基因型品种分为低氮高效型(Ⅰ)、低氮中效型(Ⅱ)和低氮低效型(Ⅲ),分别占12.5%,37.5%和50.0%。Ⅰ型品种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相关分析表明,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与总干重、总氮含量、氮吸收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氮肥利用效率呈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与总干重呈显著相关,总干重对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12.
北方地区不同黄瓜品种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的差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北方地区栽培黄瓜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为氮高效黄瓜品种筛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用华北型黄瓜品种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以氮素营养水平为主区,设低氮素(3.5 mmol·L-1)和高氮素(11.0 mmol·L-1)两个水平;以品种为副区,设32个水平,进行水培试验。测定含氮量、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并划分品种营养效率类型。【结果】供试黄瓜品种在两个氮素水平下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的相关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两氮素水平下的植株干物重(CV N3.5 21.49%和CV N11 18.51%)、氮素吸收效率(CV N3.5 19.90%和CVN11 19.94%)和氮素利用指数(CV N3.5 25.49%和CV N11 19.25%)均有较大的品种差异。干物重与茎叶氮素累积量和氮素利用指数极显著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rN3.5 0.933**和rN11 0.925**,rN3.5 0.964**和rN11 0.941**。氮素吸收效率与茎叶氮素累积量和氮素利用指数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N3.5 0.986**和rN11 0.963**,rN3.5 0.809**和rN11 0.768**;氮素利用效率与茎叶含氮量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N3.5-0.909**和rN11-0.886**。以两个氮素水平下的植株干物重平均值为标准,对黄瓜品种的氮素营养效率进行分类,干物重大于平均值的为高效型,小于平均值的为低效型,可将32个华北型黄瓜品种分成4种氮素营养类型,即双高效型、高氮高效型、低氮高效型和双低效型。其中低氮高效型品种数量最少,占供试品种的15.6%。通径分析显示,氮素吸收效率在两氮素水平下对氮效率(植株干物重)的贡献率远大于利用效率,二者对氮效率的通径系数分别为qN3.5 1.069和qN11 0.931,qN3.5 0.347和qN11 0.361。【结论】黄瓜苗期的氮效率存在品种差异。植株干物重可作为同一供氮水平下苗期氮效率评价的首选指标,茎叶氮素累积量、茎叶含氮量和氮素利用指数可作为氮效率选择的次级指标。植株氮素吸收效率是品种苗期氮效率高的主要因素。水培试验可有效地反应不同黄瓜品种苗期氮素营养效率差异,为黄瓜品种苗期氮素营养效率的批量筛选和快速鉴别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氮素高效吸收型粳稻品种物质生产与分配的特点及影响粳稻品种氮素吸收的主要物质生产因素,以期为粳稻品种氮素高效吸收利用的遗传改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08~2009年,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94个常规粳稻品种为供试材料,测定植株各器官干物重和含氮率、产量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按吸氮量的大小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F 6类,研究不同氮素吸收型粳稻品种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差异。[结果]供试品种间吸氮量的差异很大。氮素高效吸收型粳稻品种平均产量极显著高于氮素低效吸收型品种;氮素高效吸收型粳稻品种各生育阶段群体及单穗干物质生产量大,根干重、茎鞘叶干重、穗干重也显著大于氮素低效吸收型品种,但经济系数无明显差异;成熟期群体干物质生产量对总吸氮量的作用大于经济系数的作用;抽穗前物质生产量、抽穗后物质生产量对成熟期物质生产量均有重要的作用,前者略大于后者;单穗干物质生产量对群体干物质生产量的作用大于单位面积穗数的作用,抽穗前更明显;提高抽穗前后茎鞘叶干重和成熟期穗干重有利于成熟期干物质生产量提高。[结论]促进单穗干物质生产量尤其是抽穗前单穗干物质生产量,促进抽穗前后茎鞘叶干重和抽穗后穗干重的提高可显著提高氮高效吸收型品种成熟期群体物质生产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常规中熟粳稻品种(系)的氮素吸收利用效率进行综合评价,以期筛选出高产氮高效的粳稻品种(系),为该地区高产氮高效品种的选育与生产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长江中下游地区105份(2017年90份,2018年105份)常规中熟粳稻品种(系)为试验材料,设置施氮肥和不施氮肥2个处理,成熟期测定各品种(系)的产量、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等指标。以氮肥回收效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素生理利用率、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5项指标作为氮吸收与利用效率评价指标,通过熵权模糊隶属函数法得到各品种(系)的氮效率综合值,然后基于氮效率综合值和产量计算产量-氮效率综合指数,并采用系统聚类方法基于产量-氮效率综合指数对供试品种(系)进行产量氮效率类型划分。【结果】供试品种(系)被划分为3个类型,其中类型Ⅰ的产量、氮肥回收效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素生理利用率、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在3个类型间均为最高,而类型Ⅲ的均为最低,说明类型Ⅰ为高产氮高效类型,类型Ⅲ为低产氮低效类型。根据筛选结果,2017年和2018年分别有23个和27个品种(系)被划分为高产氮高效型类型,其中南粳5718、南粳9108、宁粳7号、泗稻15号、扬粳239等19个品种(系)表现稳定,2年均被划分为高产氮高效类型。高产氮高效类型(类型Ⅰ)的茎干重、叶干重、穗干重、总干重、穗粒数、穗吸氮量、总吸氮量均显著高于类型Ⅱ和类型Ⅲ。【结论】初步筛选出了南粳5718、南粳9108、宁粳7号、泗稻15号等高产氮高效类型品种(系)。与低产氮低效类型相比,高产氮高效类型品种(系)主要表现出地上部生物量大、穗粒数多、总吸氮量高,特别是穗吸氮量高等特征。上述研究结果可以为长江中下游地区高产氮高效常规中熟粳稻品种选择提供参考,同时也可为产量与氮效率协同机理研究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籽粒灌浆特性的差异,从而有针对性地指导合理施用氮肥,在大田试验条件下,选用屯玉99(高氮高效型)、潞玉19(低氮高效型)和先玉335(双高效型)3个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0(N0)、80(N1)、160(N2)、240(N3)kg/hm24个不同施氮水平,测定授粉后玉米不同部位籽粒的干、鲜质量,采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授粉后时间(d)与籽粒干质量、含水率及灌浆速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4个施氮水平下,不同玉米品种不同部位籽粒干质量增长速率峰值拐点出现的时间不同,屯玉99、潞玉19、先玉335分别在N3、N1、N2处理下拐点出现时间最早,且屯玉99拐点出现的最早时间早于潞玉19、先玉335,干物质积累增速最快。屯玉99和先玉335分别在N3、N2处理下籽粒含水率下降最快,而潞玉19在N1处理下籽粒含水率下降最迅速。屯玉99和潞玉19籽粒灌浆速率峰值出现时间集中在授粉后25~30 d,而先玉335籽粒灌浆速率峰值集中在授粉后20~25 d。顶部籽粒和中下部籽粒的干质量、含水率和灌浆速率均存在差异,而不同氮效率玉米籽粒干质量和灌浆速率的最佳施氮水平与产量最高的施氮水平保持一致。3个玉米品种产量形成都与其氮效率特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灌溉方式耦合氮肥运筹对寒地粳稻产量形成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灌溉方式耦合氮肥运筹条件下寒地粳稻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形成规律,以东农425和松粳6号为试材,设置3种灌溉方式(W1正常灌溉;W2轻干湿交替灌溉;W3重干湿交替灌溉)和3种氮肥运筹(基肥蘖肥穗肥粒肥分别为6310(N1)、5311(N2)、4321(N3)),研究灌溉方式耦合氮肥运筹对寒地粳稻干物质积累与转运、花粉粒育性、籽粒灌浆特性、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影响,为寒地粳稻丰产、高效栽培提供指导。结果表明,灌溉方式耦合氮肥运筹对上述指标存在显著互作效应。与W1相比,W2和W3处理下两粳稻品种干物质转运率和贡献率提高,籽粒灌浆速率增大,灌浆时间缩短,提前达到最大灌浆速率时间,有效穗数、穗粒数和花粉粒育性降低。W2处理下两粳稻品种千粒重提高,东农425干物质积累量和输出量无显著差异,结实率和收获指数提高,而松粳6号干物质积累量、输出量、结实率和收获指数显著下降;W3处理下两粳稻品种千粒重、干物质积累量、输出量、结实率和收获指数下降。两粳稻品种根冠比均随干旱胁迫程度加剧而增大。在相同灌溉条件下,与N1相比,东农425和松粳6号均表现为N2有效提高干物质积累及转运能力、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收获指数、花粉育性和最终产量,为最佳氮肥运筹方式;N3处理下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有所提高,结实率、收获指数、茎鞘物质转运率和贡献率均降低。综上,东农425以W2N2为最佳耦合方式,松粳6号以W1N2为最佳耦合方式。  相似文献   

17.
不同生育期水稻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不同生育期类型水稻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分析提高其氮素吸收利用的途径。【方法】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88—122个常规籼稻品种(2001—2002)、94个常规粳稻品种(2008—2009)为材料,测定生育期、各器官干物重和氮素含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按播种到抽穗日数(为方便描述本文统称为生育期)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F 六类,研究各类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及其原因。【结果】生育期长的品种抽穗期和成熟期氮素累积量大(籼稻)或较大(粳稻),但结实期吸氮量并无优势;生育期长的品种植株含氮率较低(粳稻)或品种间差异较小(籼稻),单位面积穗数较少(籼稻)或品种间差异较小(粳稻),但其生长日数多、干物质生产量大、单穗吸氮量较大、单穗吸氮强度大(籼稻)或较大(粳稻),干物质生产量、单穗吸氮量、单穗吸氮强度对吸氮量的作用分别大于植株含氮率、单位面积穗数、生长日数对吸氮量的作用;生育期长的品种氮素籽粒生产效率低(籼稻)或中等偏大(粳稻),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较大(粳稻);生育期长的品种抽穗期、成熟期茎鞘叶中氮素分配比例大,穗中氮素分配比例小或较小(成熟期粳稻)。【结论】生育期长的品种吸氮能力强(籼稻)或较强(粳稻),氮素籽粒生产效率低(籼稻)或中等偏大(粳稻)。生育期长的品种植株含氮率、穗数或小或无优势,但生长日数、干物质生产量、单穗吸氮量、单穗吸氮强度大。促进干物质生产,提高单穗吸氮强度和单穗吸氮能力有利于提高生育期长的品种氮素吸收量。无论是籼稻品种还是粳稻品种,促进营养器官中氮素向穗部运转,减少茎鞘叶中氮素分配比例,均有利于生育期长的品种氮素利用效率的提高。对粳稻品种而言,成熟期较低的植株含氮率也是生育期长的品种氮素利用效率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分析我国西南区域不同粒重类型杂交籼稻新品种在不同钵苗机插密度配置下氮肥吸收、利用、转运情况及氮肥利用效率与产量的特征,选取代表性大粒型品种内6优107和中粒型品种旌优华珍,以钵苗插秧机配置24、16和12 cm株距构建3个等梯度密度处理LD、MD和HD,并以当地常用人工手插宽行窄株栽培模式为对照(CK),在总施氮量比习惯用量减少的基础上,研究钵苗机插密度对新品种的氮肥吸收、转运和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大粒型品种内6优107相比,中粒型品种旌优华珍的千粒重较低,但其有效穗数、穗粒数和结实率较高,产量较优;同时,两品种主要生育时期植株含氮率差异较小,但旌优华珍主要生育时期植株吸氮量、植株各阶段吸氮量以及氮肥偏生产力均较高,而其氮素表观转运率、氮素贡献率、氮肥干物质生产效率和氮肥收获指数低于内6优107。钵苗机插密度对不同粒重类型品种的产量具有显著影响,且均以MD处理产量最高,大粒型品种内6优107在MD处理下分别较LD、HD和CK增产15.81%、4.29%和29.08%,而中粒型品种旌优华珍分别增产8.78%、5.03%和27.69%。两个品种的植株吸氮能力和氮肥利用能力受机插密度的影响表现基本一致:不同机插密度处理间,植株含氮率在水稻生长前期差异不明显,但在生育后期随着机插密度增加而显著增加;植株阶段吸氮量在前期主要随机插密度增加而增加,但在生育后期均以MD处理较高,且主要生育时期植株吸氮量均表现为HD>MD>LD>CK,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氮素转运量均以LD处理最小,氮肥偏生产力随着机插密度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而叶茎鞘氮素转运率、氮肥干物质生产效率和氮肥收获指数均随机插密度增加而降低。钵苗机插可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吸收能力,且通过适量增加密度能够显著提高不同粒重类型杂交籼稻新品种的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钵苗机插株距16 cm配置,有利于各生育时期氮素积累,提高齐穗期至成熟期的氮素转运量,实现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协同提升。上述结果对高产高效绿色水稻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与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明确不同耐盐碱型夏玉米品种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特征,挖掘盐碱地玉米氮素高效利用的生物学潜力。【方法】 以耐盐型玉米品种登海605、鲁单818和不耐盐型玉米品种鲁单981、连胜188为供试材料,在不同施氮水平下(0、180和360 kg·hm-2,记作N0、N1和N2),系统研究了施氮对不同耐盐碱类型玉米品种物质积累、氮素积累、氮素分配与利用效率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并分析了氮肥水平和品种间的互作效应。【结果】施用氮肥可显著提高盐碱地夏玉米籽粒产量,高氮水平下能够提高不耐盐型玉米品种产量潜力。与N1处理相比,N2处理下耐盐型玉米品种产量无显著变化,不耐盐品种LD981和LS188 2年平均显著增产9.93%和16.31%,各品种氮肥偏生产力(NPFP)、氮肥农学效率(NAE)和氮肥利用率(NUE)均显著降低。互作效应分析表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是由品种、氮肥水平及品种和氮肥水平之间的互作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氮肥水平下,耐盐型品种比不耐盐品种分别增产7.78%—27.63%(N0)、7.40%—24.87%(N1)和0.32%—9.55%(N2);氮肥利用效率(NUE)分别提高26.65%—48.28%(N1)和1.20%—24.87%(N2)。【结论】耐盐型品种较不耐盐型品种具有较高的物质生产和氮素吸收利用能力,在低氮下具有较高的产量优势,而不耐盐型品种在高氮水平下有利于产量的发挥。施氮量、品种及其互作效应通过影响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和氮素吸收转运影响氮肥利用效率,优化氮肥供应与品种匹配,能够实现盐碱地玉米产量与氮肥利用效率的协同提高。  相似文献   

20.
施氮量对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10份干物质生产效率不同的水稻品种为材料,用土培盆栽试验研究4种不同施氮水平对水稻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和干物质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提高了水稻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但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对施氮的响应程度不同。随施氮水平的提高,不同基因型水稻植株氮含量、氮素积累量以及干物质积累量显著上升,但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明显下降。植株氮素积累量与植株氮含量、干物质积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植株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与植株氮含量、氮素积累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种植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的土壤氮素表观平衡间存在显著差异,此差异随施氮水平提高而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