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建立大青叶中靛玉红含量测定方法。用Waters Alliance 2695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色谱柱:C18(4.6 m×150 mm)柱,流速:1 mL/min,柱温:25℃,进样量:10μL。结果表明,在1.5~24.0μg/mL内靛玉红含量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靛玉红溶剂选用氯仿,流动相选用甲醇∶水为75∶25,吸收波长选用289 mm,萃取溶液pH值调至1.0,萃取溶剂选用氯仿,此条件下HPLC法测定大青叶中靛玉红,精密度高(RSD=0.64%,)加样回收率为97.33%,重现性好(RSD=0.54%)。  相似文献   

2.
姜健  苏明  杨宝灵  王冰  姜国斌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2):15676-15678
[目的]提出一种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检测复方板蓝根颗粒中靛蓝和靛玉红含量的新方法。[方法]首先应用光谱仪获得6种复方板蓝根颗粒的光谱曲线,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聚类分析,再结合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建立模型进行检测。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以每一个样品的前7个主成分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节点,成分类型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出节点,建立一个7(输入节点)-7(隐含层节点)-2(输出节点)的3层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结果]复方板蓝根颗粒中靛蓝和靛玉红2项指标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值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4.14%和4.72%,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值的符合程度很高,该模型具有很好的预测能力。[结论]新模型可用于复方板蓝根颗粒的质量检测和生产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3.
以HPLC法作为大青叶中靛玉红含量的检测方法,探讨了不同pH值和不同萃取溶剂对靛玉红提取的影响,确立了大青叶中靛玉红含量的测定方法。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靛玉红在1.5~24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精密度RSD=0.64%,加样回收率为97.33%,重现性RSD=0.54%。HPLC法简单可行,准确性好,重现性高,是大青叶中靛玉红含量测定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板蓝根中靛蓝和靛玉红的提取及其质量分数的测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直接比色法测定板蓝根中靛蓝、靛玉红的质量分数。对靛蓝、靛玉红在240~700nm波段进行扫描,确定其最大吸收波长分别为601和531nm。分别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提取靛蓝、靛玉红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乙醇体积分数为75%时,靛蓝和靛玉红的提取物得率最高;提取时间为4h时,靛蓝和靛玉红的提取物得率最高。正交试验确定的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药材粒度40目,提取时间4h,乙醇体积分数75%,此时,提取物得率达1.74%。  相似文献   

5.
大青叶不同生长时期靛玉红含量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阮洪生  曹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328-2329
[目的]研究不同生长时期的大青叶(Isatis tinctoria L.)中靛玉红含量差异,以便更有效地利用大青叶。[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生长时期的大青叶中靛玉红含量。[结果]不同生长时期的大青叶中靛玉红含量差异很大。前期靛玉红快速积累,7月开始,靛玉红含量上升,到8月中旬达到最高值。随着叶部的生长发育,大青叶中靛玉红的含量在6~7月递增率为24.5%,而6~8月的递增率为113.2%。[结论]大青叶不同生长时期的靛玉红含量变化较大,生长后期积累十分迅速。这可为大青叶采收期的制定及品质评价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采用HPLC法测定了二倍体与四倍体菘蓝叶片不同部位的靛蓝、靛玉红含量。研究表明,二倍体与四倍体菘蓝的绿色叶片部分的靛蓝含量均为最高,分别为13.3143、10.4343 mg/g,与其余部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靛玉红含量也以绿色叶片部位较高,分别为1.8733、1.2095 mg/g。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主要探讨板蓝根中靛玉红的最优超临界萃取工艺。采用正交实验考察萃取温度、萃取压力、分离温度及分离压力四个因素对板蓝根中靛玉红的影响;同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靛玉红的含量。结果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50℃、萃取压力30MPa、分离温度30℃及分离压力12MPa。  相似文献   

8.
不同氮肥对南板蓝产量和靛玉红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施用尿素、碳酸氢铵、硝酸铵3种氮肥的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探讨了不同品种氮肥对南板蓝的产量和靛玉红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肥后南板蓝的产量和靛玉红含量都有明显的提高,3种氮肥中,以尿素处理效果最佳;经济效益分析表明,碳酸氢铵的经济效益指数最高。因此,尿素和碳铵都可作南板蓝的氮肥施用。  相似文献   

9.
黄凤婷  马永良  林春颖  熊清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2866-12867,12879
[目的]研究酶法提取关键参数对南板蓝叶中靛玉红提取工艺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测定靛玉红的含量,并考察酶用量、酶解pH值和酶解时间对提取率的影响,并优选出了最佳工艺条件。[结果]南板蓝叶中靛玉红酶法辅助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酶用量25 U/g,酶解pH值4.8,酶解时间6 h;在此条件下,靛玉红的Z值为7.02%。[结论]酶法辅助提取法适用于南板蓝叶中靛玉红的提取。  相似文献   

10.
不同采收期大青叶的质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不同采收期大青叶质量的差异进行比较,确定大青叶合理的采收期。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采收期大青叶中靛玉红含量进行测定分析;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大青叶中包括3种重金属在内的8种无机元素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7月采收的药材中靛玉红的含量明显高于11月采收药材。7月采收大青叶中Ca、K、Zn、Cu元素的含量均高于11月;11月采收药材中Pb等3种重金属含量均大于7月采收药材。结论为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有必要调整大青叶传统采收时间,应以7月为最佳采收季节。  相似文献   

11.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与气质联用技术(GC-MS)相结合对大青叶和板蓝根中挥发性成分进行比较分析,利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表明,从大青叶中分离出38个峰,鉴定出31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的81.58%;从板蓝根中分离出35个峰,鉴定出28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的80.00%;两者共有成分有16种,分别占大青叶和板蓝根挥发性成分总量的48.16%和48.40%。大青叶和板蓝根中挥发性成分和含量有一定的差异,同时二者又有一部分相同的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板蓝根生物碱酸性部位(RIAa)抗新城疫病毒(NDV)的机制,通过细胞病变抑制法和MTT比色法检测了RIAa对NDV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吸附和释放的影响。结果显示:药毒混合方式中当RIAa质量浓度为31.3μg·mL-1、作用60min时A570值显著高于病毒对照(P<0.05),在120min时3个浓度均显著高于病毒对照(P<0.05);先加药物方式中RIAa为62.5和31.3μg·mL-1在120min时均显著高于病毒对照(P<0.05);先加毒吸附方式中,各吸附时间的A570值与病毒对照差异均不显著(P>0.05)。RIAa+NDV的细胞上清液再次作用细胞后其A570值显著高于没有加RIAa的NDV对照(P<0.05)。空斑试验结果表明:RIAa高、中、低3个药物浓度作用孔的空斑数都显著低于病毒对照(P<0.05),以中质量浓度(7.8μg·mL-1)的空斑减少率最高,进一步证实了RIAa的抗NDV作用。结论:吸附时间、加药方式对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有显著影响,RIAa在一定浓度下对病毒的吸附有阻碍作用,能够保护细胞减少病毒感染,但是不能解除已经吸附的病毒;RIAa在一定浓度下能够显著抑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验证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葛粉工业废水葛根素含量的可靠性,建立一种可信度高、操作性强、适于监测葛粉工业废水葛根素含量动态变化的测定方法。【方法】在不同浓度的葛根素标准溶液中加入已知浓度的牛血清蛋白(BSA),检验蛋白质对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葛根素含量的干扰;分别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葛粉工业废水葛根素含量,确认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废水中葛根素含量的可靠性。【结果】在2~20μg/mL浓度范围内,葛根素浓度与其在250nm处的吸光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y=0.0648x-0.0049,相关系数(R2)为0.9995。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葛根素的最低检出限为0.0480μg/mL,具有精密度较高、准确度良好,且不受BSA干扰的特点。紫外分光光度法与HPLC法测定结果的相对误差为5.0%,在可接受范围内。【结论】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替代HPLC法进行葛粉工业废水葛根素含量测定具有可信、简便的特点,适用于工厂中葛粉工业废水葛根素分离纯化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测。  相似文献   

14.
养殖场粪污堆存中3种氨挥发测定技术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殖场粪污堆放存储中的氨挥发损失是粪肥N素养分损失的重要环节。采取控氨措施能够降低粪污堆存过程中的氨排放、保存粪肥养分。从现有的可用于测定粪污堆存过程氨挥发的技术中筛选出简单易行且可靠的技术手段可为我国养殖场氨排放测定技术标准的完善提供重要依据。本研究采用通气法(VCT)、间歇式密闭室抽气法(DCT)和被动采样法(PST)同步测定牛粪堆存过程中未经处理、表面覆盖(醋糟、CZ)及施用外源添加剂(磷酸二氢钾+氯化镁、TJ)的氨挥发特征及排放通量。结果表明:(1)试验期间VCT、PST测定的氨挥发总量均低于DCT测定结果。VCT法下CK、CZ和TJ处理的氨挥发量仅为DCT法测定值的20.46%、10.09%和11.17%,而PST法下CK、CZ和TJ处理的氨挥发量为DCT法测定值的64.38%、68.64%和61.67%;(2)采用VCT、DCT、PST 3种方法测定两类减排措施的减排效果一致,覆盖醋糟(CZ)及施用外源添加剂(TJ)均可起到抑制氨挥发的作用,CZ的减排率为35.83%~70.33%,TJ的减排率为35.89%~65.01%;(3)利用PST法测定所得的氨排放量及减排率与基准方法 DCT测定结果基本一致,表明PST法可作为检验农业源氨减排措施效果的测定技术,但仍需进行更多的田间验证,为后续推广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5.
观赏凤梨叶面积指数的不同测定方法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别采用LAI-2000冠层分析仪测定法、LI-3000叶面积仪测定法和回归方程测定法对温室观赏凤梨的叶面积指数进行了测定,并对测量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LI-3000叶面积仪的测定结果总体上高于另外2种测定方法.对3种测定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进行了具体分析和评价,以期为准确测定观赏植物的叶面积指数、进行生长发育规律研究和品质等级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开发中药防治畜禽沙门氏菌病,根据沙门氏菌病中兽医辩证进行中药组方,为今后畜禽养殖减抗限抗的替代疗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倍比稀释法检测复方板蓝根口服液对鸡白痢沙门氏菌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小杀菌质量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扫描电镜观察菌体形态变化。试验选取150羽1日龄雏鸡,随机取出30羽做空白组,其余120羽人工感染鸡白痢沙门氏菌,制备雏鸡感染模型。将感染雏鸡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治疗组、西药治疗组和中药预防组,每组30羽。观察雏鸡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于治疗后1、3和5 d检测血清中IL-1β和TNF-α的含量;实时荧光PCR检测禽β-防御素6 (avian beta-defensin 6,AvBD6) 和鸡Toll样受体15 (chicken toll-like receptor 15,ChTLR15) 在雏鸡小肠中的转录水平。结果体外试验结果显示:MIC和MBC分别为62.5和125 mg/mL;扫描电镜下可见菌体出现溢缩,断裂形成许多残体,形状不规则。中药预防组可降低雏鸡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与模型组相比,中药预防组和中药治疗组均可降低IL-1β和TNF-α含量。而ChTLR15和AvBD6在感染初期表达量高,治疗后期趋于正常。结论复方板蓝根口服液对鸡白痢沙门氏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杀菌机制是通过改变菌体的形态结构使细菌丧失活性。试验证实复方板蓝根口服液可有效预防雏鸡沙门氏菌感染,并能有效降低体内炎性因子水平,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利用大孔树脂柱脱除板蓝根水煎液中的铜、铅、镉。[方法]分别探讨了过柱速度、水煎液中铜、铅、镉的初始浓度、板蓝根煎药浓度以及树脂再生对重金属脱除率的影响,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分析过柱前后水煎液主要成分的变化。[结果]过柱速度、重金属初始浓度、板蓝根煎药浓度以及树脂再生对脱除铅和镉的影响不大,两者的脱除率都很高;而对铜的脱除率有一定的影响。过柱前后样本的高效液相色谱图表明,经过D751大孔树脂柱处理后,板蓝根水煎液主要成分变化不大。[结论]该研究为板蓝根水煎液中铅、镉和铜的脱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菜用板蓝根在毕节地区的优质高产栽培措施,通过田间试验研究菜用板蓝根不同播期、密度和氮钾肥施用量对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毕节地区,菜用板蓝根适宜播期为4月30日左右,种植密度为50.025~66.70万株/hm2,钾肥施用量为150~300 kg/hm2,氮肥施用量为778 kg/hm2左右,在此栽培条件下,产量可达73947.96~76749.35 kg/hm2,且品质较好,蛋白质、脂肪、水溶性糖及维生素含量较高,粗纤维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怀牛膝中齐墩果酸的薄层扫描测定法。用氯仿-甲醇-甲酸(20:1:0.2)为展开剂,在硅胶G-CMC-Na薄层板上分离齐墩果酸,10%硫酸乙醇溶液显色,用CAMAG Ⅱ型薄层扫描仪进行定量测定。测定参数:反射法单波长(λ=530mm)锯齿扫描,背景补偿,线性参数SX=3,狭缝0.6mm×0.6mm。同时测定了怀牛膝生品中齐墩果酸的含量为1.8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