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我国在利用航天技术研究培育优质、高产、抗病的农作物新品种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把航天技术与现代育种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对特异新种质、新材料的创制,我国已先后育成50多个农作物优异新种质、新品系,它们已进入省级以上品种区域试验.……  相似文献   

2.
《农技服务》2006,(10):53-54
农业部近日公布的《2007年优势农产品新品种推广展示与示范财政项目指南》提出,明年将在优势农作物主产区.开展新品种及新引进作物品种展示点建设,计划新建新品种展示点200个以上,每个省(区、市)选建展示点4—8个。据介绍,新品种展示点应选择在产量、品质和抗性等表现比较突出的优良品种,主要农作物品种必须通过或即将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每个展示点的品种数量应达到20个以上。  相似文献   

3.
<正>玉米、小麦、青椒、黄瓜,我们平时吃到的粮食和蔬菜都有可能是从太空返回的种子培育出来的。记者日前召开的"2011年航天工程育种论坛"上获悉,目前我国已拥有经过航天搭载的农作物共计9大类393个品系,选育成功并通过国家或省级鉴定的新品种达到70多个。"十二五"期间,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将承担百颗卫星(飞船、探测器)的发射任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航天育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掌握航天器返地技术的三个国家(中、美、俄)之一,也是少数利用航天技术进行诱变育种的国家。航天育种是利用卫星、飞船等返回式航天器将作物的种子、组织、器官或生命个体搭载到宇宙空间,在强辐射、微重力、高真空等太空诱变因子的作用下,使其发生遗传性状变异,利用有益变异选育出农作物新品种的育种新技术。它是航天技术与农业遗传育种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作为农作物诱变育种的新兴领域,航天育种可以创造出新的种质资源,培育出更多的优良品种。一、我国航天育种的初步成果自1987年始至2001年初,我国已成功…  相似文献   

5.
农作物分子育种就是利用外源DNA直接导入技术应用于作物品种改良或资源创新,其最大特点是所获产品不需要安全性鉴定,因此该领域备受瞩目。日前,随着省科委“九五”攻关重大项目“外源DNA直接导入技术在农作物育种上的应用”通过专家鉴定,随着省农科院育成的我国首例利用外源总DNA直接导入技术研究成功的高产、优质、高蛋白大豆品种“黑生101”的推广应用,我省农作物分子育种取得可喜进展,专家认为此项研究已达到国内外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6.
综述近年来云南省茶树育种的研究进展,包括种质资源、育种方法和途径、研究成果和未来发展趋势等。云南省茶树育种研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通过系统选种和杂交育种,已育成多个国家级茶树新品种和省级茶树新品种,同时也培育出了一大批茶树新品系,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一、什么是航天育种航天育种也称为空间技术育种或太空育种,就是指利用返回式航天器和高空气球等所能达到的空间环境对植物的诱变作用以产生有益变异,在地面选育新种质、新材料,培育新品种的农作物育种新技术。二、我国从什么时候开始进行农作物航天育种的1987年8月5日,随着我国第九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的成功发射,一批水稻和青椒等农作物种子被送向了遥遥天际,这是我国农作物种子的首次太空之旅。当时搭载作物种子的目的并不是想育种,只是想看看空间环境对植物遗传性是否有影响。但是,科学家们在实验中无意发现,上过天的种子中发生了一些意外的遗传变异,因此人们开始考虑利用这种方式进行农作物航天育种。  相似文献   

8.
生物技术在牧草育种中的应用[日]山田敏彦关于生物技术的研究在玉米、水稻、大豆、小麦等主要农作物上已广泛开展,有些研究成果已在生产中应用,但在牧草方面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远不及一些农作物。1.花药培养和单倍体的获得利用花药培养技术获得纯合基因型,这在小麦...  相似文献   

9.
《云南农业科技》2005,(6):F0002-F0002
1 自主选育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取得重大进展 5年来共育成稻,麦,玉米,豆类等各类农作物新品种(组合,品系)20个以上,成功引进新品种(系,组合)30个,比“九五”增加80%,其中,自主选育并通过省级审定品种3个,州级审定9个,申报新品种保护权3个。  相似文献   

10.
<正>作物遗传育种专业针对玉米、小麦、棉花、大豆、高粱、谷子、马铃薯等农作物共设立4个研究方向。1.作物育种原理与方法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是农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化开发的核心内容。本方向的研究特色包括:(1)农作物育种新  相似文献   

11.
夏秋蚕新品种芳草×晨·星,经省级实验室联合鉴定,万蚕产茧量、万蚕茧层量比对照种新杭×科明高5%,解舒丝长增长11%,其他经济性状也优于对照或与对照相仿.农村生产鉴定结果,盒种产茧量比对照种高10%,产值高17%,解舒丝长长3%,净度高1分,纤度适中.综合表现优于现行生产用品种.  相似文献   

12.
1987年以来,我国科学家利用返回式卫星、神舟飞船和高空气球先后进行了21次农作物种子等生物材料的空间搭载试验,共涉及70多种植物的1 000多个品种。经过多年的地面种植筛选,已育成60多个农作物优异新品种(系),包括水稻15个、小麦4个和番茄、青椒、芝麻各2个,并从中获得了一些有可能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产生重要影响的罕见突变材料。特别是国家"十五"期间"863"计划实施以来,我国农作物航天育种在新品种培育、知识产权保护与产业化以及航天育种机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航天育种技术已成为快速培育农作物优良品种的重要途径之一。但要加强作物空间环境诱变的响应机理研究,破解航天诱变育种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3.
农作物新品种是省级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竞争力的核心体现,适应农业生产和市场需要,抓好品种创新是育种科研永恒的主题。文章通过回顾总结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实施小麦、玉米、棉花、花生四大作物育种协作攻关的做法和成效,阐述了做好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4.
浩瀚的太空正在成为中国科学家的水稻育种基地。迄今中国已有7个通过航天育种育出的水稻新品种通过省级审定。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将航天技术用于育种的国家。利用航天技术将农作物种子送上太空,通过宇宙辐射、微重力和弱地磁场等太空独有的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可使种子基因实现地面  相似文献   

15.
我国水稻太空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空育种是农作物诱变遗传改良的一种有效新途径,它具有非常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我国自1988年首次通过卫星搭载开展水稻太空育种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已有37个育成品种(组合)通过了省级审定,其中“华航一号”等7个品种通过了国家级审定。综述了水稻太空育种的机理与特点以及研究进展,讨论了水稻太空育种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磁场在农业上的应用及其增产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磁场在农业上的应用及其增产效应蒋秉植,杨健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长春130022)磁场可使农作物增产。日本、德国、前苏联、美国和我国都有过许多报道。磁场与农作物的相互作用机理和生物的微观过程的研究,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及许多部门的重...  相似文献   

17.
我国利用航天技术与现代育种技术有机结合,通过特异新种质、新材料的创制,培育优质、高产、抗病的农作物新品种取得重大进展,先后育成一批优质、高产、高效的新品种或新组合。以下重点介绍近期通过品种审定,可望在农业产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的6个航天新品种。  相似文献   

18.
“九五”全省主要农作物育种协作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育种协作攻关取得好成绩 我省自1980年组织"全省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协作攻关"以来(以下简称"六大作物育种协作"六大作物指水稻、小麦、玉米、甘薯、棉花和油菜.),经过全省农业科研院、所、校连续20年的协作攻关,取得了很好成效.到"九五"末(2000年),六大作物已育成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粮、棉、油新品种(组合)315个.其中"九五"育成的154个,占20年育成品种的48.8%,完成了全省主要作物品种的四次更新换代,每次更换增产10%~20%.2000年,我省自育水稻品种复盖率已达95%以上,小麦达100%,玉米85%以上,棉花100%,油菜50%以上.每年向外省调出杂交水稻种子4500万公斤,小麦1500万公斤,玉米1000万公斤,在全国形成了"川种优势".同时,还育成一批优异的后备组合(品种),为"十五"农作物育种攻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是一个实践认识的反复循环及矛盾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分析了水稻杂种优势理论的形成对其它农作物育种实践的普遍指导作用。根据自然界的演化规律,提出了农作物优势利用的发展趋势是多倍体水平杂种优势利用的新思维。  相似文献   

20.
<正>2010年1月17日河南省政府召开的全省农业科技会议透露,自2000年以来,河南省育成了一大批农作物优良新品种,有106个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