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研究南宁市寒露风的时空分布特征、演变趋势及对晚稻的影响,为南宁市防御寒露风及晚稻生产安排提供参考。【方法】利用1970~2011年南宁市8个地面气象观测站日平均气温资料,应用倾向率分析、滑动t 检验等方法统计分析南宁市寒露风的时空分布特征、演变趋势及对晚稻产量、空秕率的影响。【结果】南宁市东北部寒露风发生频率高于其他地区,进入21世纪后南宁市寒露风总体呈减少的趋势,其中轻度寒露风呈略增加趋势,中度寒露风呈缓慢减弱的趋势,重度寒露风呈明显减弱趋势。南宁市中度、重度寒露风开始日在提前,最近10年提前了3~6 d,而轻度寒露风开始日在推后,最近10年推后了5 d。寒露风日数与整个南宁市的晚稻产量没有非常明显的关系,而晚稻空秕率与寒露风日数呈明显的正相关。【建议】在寒露风发生频率高的南宁市东北部应适当减少晚稻晚熟品种的种植面积,且应选用抗逆性强的晚稻品种种植,以减弱寒露风的影响。针对南宁市中、重度寒露风开始日近10年已提前3~6 d的特点,应做好早晚稻的种植时间安排。对于稻田面积大、劳力紧张的农户, 早、晚稻以早配迟较好, 劳动力充裕的农户则以中配迟较好, 一般不主张迟配迟。  相似文献   

2.
基于1953—2020年近68年荆州国家气象观测站气象资料,确定当前主要水稻品种的寒露风等级指标,分析荆州市寒露风的发生状况及演变规律,并以2020年为例,分析寒露风对水稻(籼稻)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水稻品种对低温抗性不同,籼型杂交稻寒露风指标应为连续3 d或以上日平均气温低于23℃、籼型常规稻寒露风指标应为连续3 d或以上日平均气温低于22℃。寒露风最早可发生在8月中下旬,最晚发生在10月初,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中度、重度寒露风频率较高。2000年以后,寒露风始期提前较明显,且振幅加剧。2020年寒露风天气造成一季晚、虾稻、双季晚稻和再生稻不同程度的减产。从安全齐穗的角度考虑,荆州市籼型常规稻安全齐穗期为9月13日,籼型杂交稻安全齐穗期为9月12日,双季晚稻、一季稻、直播虾稻应合理安排播期。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南宁市寒露风的时空分布特征、演变趋势及对晚稻的影响,为南宁市防御寒露风及晚稻生产安排提供参考。【方法】利用1970~2011年南宁市8个地面气象观测站日平均气温资料,应用倾向率分析、滑动t 检验等方法统计分析南宁市寒露风的时空分布特征、演变趋势及对晚稻产量、空秕率的影响。【结果】南宁市东北部寒露风发生频率高于其他地区,进入21世纪后南宁市寒露风总体呈减少的趋势,其中轻度寒露风呈略增加趋势,中度寒露风呈缓慢减弱的趋势,重度寒露风呈明显减弱趋势。南宁市中度、重度寒露风开始日在提前,最近10年提前了3~6 d,而轻度寒露风开始日在推后,最近10年推后了5 d。寒露风日数与整个南宁市的晚稻产量没有非常明显的关系,而晚稻空秕率与寒露风日数呈明显的正相关。【建议】在寒露风发生频率高的南宁市东北部应适当减少晚稻晚熟品种的种植面积,且应选用抗逆性强的晚稻品种种植,以减弱寒露风的影响。针对南宁市中、重度寒露风开始日近10年已提前3~6 d的特点,应做好早晚稻的种植时间安排。对于稻田面积大、劳力紧张的农户, 早、晚稻以早配迟较好, 劳动力充裕的农户则以中配迟较好, 一般不主张迟配迟。  相似文献   

4.
江西双季直播稻倒春寒与寒露风灾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江西省87个气象站1961~2018年的气温数据,采用气候分析方法,分析了江西省直播早稻倒春寒和直播晚稻寒露风灾害的发生频率、范围、强度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58年间江西直播早稻倒春寒灾害的平均发生频率为38%,北部高于南部,西部高于东部,且近30年全省倒春寒的平均发生频率较前28年下降了24个百分点;倒春寒灾害强度呈下降趋势,1996年以来未出现持续10 d以上的严重倒春寒灾害;直播晚稻寒露风灾害的发生程度以轻度和中度为主,发生频率一般为30%~50%;各地重度寒露风的发生频率一般低于10%;寒露风的发生范围在年际间差异较大,有24%的年份在局部地区发生了重度寒露风,有14%的年份在部分地区发生了重度寒露风;寒露风灾害强度呈下降趋势,在2014年以后寒露风强度指数持续低于平均值.  相似文献   

5.
汤繁棕 《福建农业》2008,(10):11-11
在“寒露”季节前后,由于受北方强冷空气南下的影响,往往会出现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23℃,并伴随大风、干燥(有时阴雨)的天气,称为寒露风。寒露风是华南双季稻种植区晚稻生育期的一种主要气象灾害。  相似文献   

6.
嘉禾县寒露风特征及其对双季晚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嘉禾县1981~2013年历年9月逐日平均温度资料,从发生次数、开始日期、强度、类型以及持续日数等5个指标对该县寒露风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嘉禾县1981~2013年共出现了12次寒露风天气过程,寒露风出现频率为35.3%;平均开始日期为9月23日,最早出现在9月9日,最晚出现在9月30日;寒露风总天数为56 d,寒露风天气过程平均持续日数为4.7 d,最长持续日数为9 d;12次寒露风过程中湿冷型占75%,干冷型占16.7%,湿冷型为该地区寒露风的主导类型;重度和中度过程各占41.7%,轻度的年份占16.7%。发生偏早的寒露风较偏晚的寒露风对晚稻的影响更大,其中又以湿冷型寒露风的影响较大;6月下旬播种,9月20日前能安全齐穗的晚稻比播种偏晚的晚稻受寒露风影响要小。根据当地寒露风发生特点在做好寒露风灾害天气预报预警的基础上合理安排生产、加强农艺培管,是提高晚稻抗寒露风灾害能力,指导区域晚稻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的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7.
基于江西省87个气象站1961~2018年的气温数据,采用气候分析方法,分析了江西省直播早稻倒春寒和直播晚稻寒露风灾害的发生频率、范围、强度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58年间江西直播早稻倒春寒灾害的平均发生频率为38%,北部高于南部,西部高于东部,且近30年全省倒春寒的平均发生频率较前28年下降了24个百分点;倒春寒灾害强度呈下降趋势,1996年以来未出现持续10 d以上的严重倒春寒灾害;直播晚稻寒露风灾害的发生程度以轻度和中度为主,发生频率一般为30%~50%;各地重度寒露风的发生频率一般低于10%;寒露风的发生范围在年际间差异较大,有24%的年份在局部地区发生了重度寒露风,有14%的年份在部分地区发生了重度寒露风;寒露风灾害强度呈下降趋势,在2014年以后寒露风强度指数持续低于平均值。  相似文献   

8.
江汉平原58年寒露风对双季晚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江汉平原寒露风的发生状况和演变趋势以及籼型杂交水稻寒露风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目前晚稻大都采用杂交水稻的情况下,对低温的抗性不及粳稻,其籼型杂交稻寒露风指标应连续3d或以上日平均气温低于22℃.从双季杂交晚稻安全齐穗考虑,江汉平原日平均气温连续3d稳定通过22℃达80%保证率终日为9月6日,其现行籼型早熟杂交稻品种适播期宜安排在6月15日~20日.研究还揭示了在气候变暖后近十年中,连续3d稳定通过22℃终日明显提前.2011年9月连续遭受两次寒露风天气,比往年早且持续时间长,阶段低温创同期新低,其危害严重,故不能以单纯线性思维忽略气候变率的增大,盲目认为寒露风会因气候变暖而推迟.  相似文献   

9.
通过湘潭市国家气象观测站1981-2020年9月逐日平均气温资料和湖南省气候影响定量化评估业务平台的寒露风指数,统计分析逐年寒露风初日、日数及强度的变化趋势和突变特征,以及气温变化对寒露风的影响程度,为晚稻生长发育趋利避害提供决策依据。结果表明:(1)湘潭地区出现寒露风的初日在9月15日左右,平均出现日数约7天,平均每年发生1.3次;(2)初日呈推迟趋势、寒露风日数呈减少趋势,总体对晚稻生产有利,其中1980s年代初日最早、1990s年代日数最多;(3)初日总体为推迟的趋势,寒露风日数以波动变化为主,在2015年以后有明显减少的突变趋势;(4)寒露风强度的平均变化为增强趋势,最强时期为1991-2000年,韶山寒露风强度最大;(5)湘潭地区寒露风初日和日数与9月平均气温具有显著的相关性,9月的平均气温每升高1℃,寒露风初日将推迟约4天,出现日数将减少约4天。  相似文献   

10.
晚稻寒露风气象灾害指标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人工气候箱在晚稻抽穗初期进行低温控制试验,通过考察晚稻的抽穗进程、叶片叶绿素含量和稻谷空壳率的变化,研究了晚稻寒露风的气象灾害指标。结果表明:15~18℃处理1~3 d或19~22℃处理2~5 d对晚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无影响;遭受15~18℃1 d的冷害为轻度,15~18℃2 d以上的冷害为重度;19℃2 d以上的冷害为重度;20℃2~4 d的冷害为中度,20℃5 d以上的冷害为重度;21~22℃2~4 d的冷害为轻度,21~22℃5 d以上的冷害为重度。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2011年南昌市主要粮食生产期(双季水稻种植期)出现的春旱、小满寒、高温逼熟、寒露风、暴雨等灾害特点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农业气象灾害发生的特点及其对水稻生产的影响,提出了小满寒、寒露风、高温逼熟、干旱、暴雨涝灾的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12.
孟鹏  杨令  罗婷  徐志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3):165-167
采用洞庭湖区12个气象观测站1971~2013年常规气象资料,综合分析了影响洞庭湖区水稻生长热量资源方面的灾害性天气(倒春寒、5月低温、寒露风和高温热害)。结果表明,洞庭湖区倒春寒、5月低温、寒露风均呈减少趋势,高温热害年份站点数呈增加趋势;连续两旬出现倒春寒的年概率为2.3%,连续2年未出现寒露风的概率仅为2.4%;倒春寒年分布呈现由南向北"V"字型递增的趋势,5月低温年分布和次数分布均呈现西南多东北少的趋势,寒露风年分布和次数分布均呈现山区多、湖区少的趋势;山区出现高温热害的年数较多,海拔越高出现的机率越大;各类灾害性热量资源天气的发生有其特定的天气形势。  相似文献   

13.
该文采用长沙地区四个国家气象站1981~2010年逐日气象资料与长沙地区地形高程资料(DEM),对影响长沙的六种气象灾害进行风险等级区划分析,以期为长沙市农业生产的气象灾害防御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长沙市大部分地区为高温热害高风险区,干旱灾害、倒春寒灾害中等风险区,洪涝灾害、五月低温灾害、寒露风灾害低风险区。(2)大围山、连云山、伪山为洪涝灾害、倒春寒灾害、五月低温灾害、寒露风灾害次高或高风险区,干旱灾害、高温热害低风险区。(3)连云山与大围山之间的峡谷地带为洪涝灾害高风险区,长沙市区南部湘江河谷地带为倒春寒灾害高风险区。(4)通过K-means聚类分析,长沙市农业气象灾害气候风险可划分为高温热害、干旱,较高的倒春寒的气候风险区等六个区。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大雾形成的气候特征及动力热力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贺玲  李丽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87-990,1004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河北省大雾的气候特征及形成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槽脊浅薄,低空风速小,空气湿度大,冷空气活动不明显,是大雾日偏多年的气候背景特征;大雾发生过程中高空、地面的气象环流形势均较弱,地面维持较长时间的低风速、高湿度、温度变化平稳,大气层结稳定;冷锋带来的偏北大风是大雾消散的动力因子;中低空存在的下沉气流与近地层逆温的出现有利于大雾的维持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江懿  陈磊  任竹  陈娟 《农学学报》2016,6(3):77-81
为了客观评估风雹灾害对安徽省农作物造成的风险损失,利用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风险评估模型,对安徽省1991—2012年近22年的农业风雹灾害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因风雹灾造成的农业受(成)灾面积相对较小;在受灾指数10%下,安徽省风雹灾害风险水平为低风险,风险概率为156年1遇;安徽省风雹灾成灾指数一般不超过8%,该指数下的风险概率约为10000年1遇;随着受灾程度的增加,安徽省各市的风雹灾害风险概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6.
利用小波变换时域局部性的特点,对南宁市1951—2006年的春季低温、寒露风、霜冻期、安全生育期的发生时间及天数的时间序列资料及1955-2006年历年最低气温的发生时间的时间序列资料进行了小波分析。研究了南宁市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气象变化状况,指出以上气象变化的阶段性、周期性和突变性等特征,揭示了长期的气象资源信息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7.
根据大兴安岭地区1961—2015年气温资料和有关再分析资料,采用距平标准差比值和合成分析等方法,计算研究区逐年负积温,负积温起始日期、结束日期和持续日数,并分析负积温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征,挑选出负积温异常年份分析环流异常。结果表明:大兴安岭地区年负积温空间分布呈南-北型分布,中部为负积温东西梯度比较大的过渡区域,由北向南负积温绝对值减小,从-3400^-1400℃,南北相差2000℃;持续日数、起始日期和结束日期也呈同样的空间分布,纬度越高,负积温出现时间越早,结束时间越晚,南部地区在当年10月末出现,次年3月末结束,而北部地区在当年10月初出现,次年4月下旬结束;纬度越高持续时间越长,从南向北持续日数为145~195 d。近55 a整个研究区负积温呈上升趋势,并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发生一次显著的突变,负积温绝对值减小,由冷变暖,且纬度越高温度变化越大,变暖越显著。大气环流分析,异常冷的年份中高纬度低温中心加深南下,东亚大槽加深变宽南下影响研究区域,西北风加强有利于冷空气的输送;异常暖的年份则相反,不利于负积温的积累。  相似文献   

18.
用福建省晋江市1961-2010年的气象资料,分析其气候变化及农业灾害性天气的特征和规律,并使用2011-2016年资料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晋江市的气温和降水量呈上升趋势,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气温变化存在明显的突变现象,气候变暖的最大贡献为冬季;21世纪以来降水量偏多的时段主要出现在夏季、秋季;1991年以来,春季低温阴雨、秋季寒露风天气发生概率明显减小,强度减弱,而暴雨和大暴雨天气发生次数、强度明显增加,降水相对集中,严重旱灾发生概率呈明显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