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在对云南省一些生态移民点、扶贫点、移民局和扶贫办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生态移民与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综合设计生态移民和扶贫规划;多方位筹措生态移民安置资源;合理分配移民资金;落实生态恢复行动;完善生态移民相关法律法规;统一生态移民与扶贫资金调度,明确其功用;克服生态移民和扶贫工作中的"短视"行为,树立长远目标。  相似文献   

2.
贵州实施扶贫生态移民的条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推动贵州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分析了实施扶贫生态移民的重要意义、主要特征和环境条件,提出了坚持以城镇集中安置模式为主、建立健全移民工作机构、抓好移民规划编制、多渠道筹措移民资金、促进移民稳定就业、制定和完善配套政策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省际边缘区"边缘—贫困"的经济特性使其整个精准扶贫战略的难点区域,贫困程度深、扶贫任务重、攻坚难度大。省际边缘区精准扶贫工作不仅要关注贫困人口的收入问题,对生态环境保护应更为关注。绿色发展理念为省际边缘区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基于对河南省南阳市的分析发现省际边缘区精准扶贫中存在识别困难、区域竞争、认识不够、产业缺乏以及资金匮乏等问题,提出要提高生态扶贫参与意识,绿色扶贫环境构建;实现区域的统筹协调,共同推进区域减贫;充分利用优势资源,牢记坚守生态底线,避免陷入"资源枯竭型贫困"陷阱。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以来,扶贫工作取得极大成效,但由于生态移民由于自身生计能力水平、以及政策保障的阻碍,致使其出现就业难、生计能力与转移前相比下降,甚至有些出现再贫困等生计难持续现象,关系到精准扶贫工作最终目标的实现,关系到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于此本文从可持续生计视角着手,深挖贵州省扶贫生态移民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其影响因素,为提高生态移民就业能力提出对策建议,以期能够推进扶贫工作可持续发展,提高扶贫工作绩效,使生态移民生计可持续。  相似文献   

5.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5):167-169
"PPE怪圈"是生态脆弱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运用生态资本运营理论、反贫困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等,分析了脆弱生态环境与农村贫困的耦合性以及传统扶贫模式的经验与弊端,阐明了新常态下生态式扶贫基本要素与运行路径,构建了"生态投资-生态产业-生态补偿-生态移民"四种协调发展的生态式扶贫模式框架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加强生态脆弱区生态式扶贫的政策导向及建议。  相似文献   

6.
异地扶贫搬迁对于减轻生态压力和解决贫困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中国扶贫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省H县作为深度贫困县,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搬迁基数大、资金需求多,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搬迁户迁入移民社区后,面临着内生发展动力不足、资源处置困难、社会融入艰难等问题。易地扶贫搬迁应着力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正确处理好客观环境与主观因素的关系、政策执行的程序性和灵活性问题、搬迁户的社会隔阂与社会融入问题。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吉林省蛟河市林业系统结合林区"廉租房"、"危旧房改造"等工程,采取多种方式,改善了林区职工的居住条件,生态移民工程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林业生态移民面临诸多机遇的同时也面临一系列挑战,全面实施县域内生态移民工程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针对地方林场经营区基础设施薄弱,自然保护区内居民对生物资源过度利用,严重破坏了保护区各生态系统和关键物种繁衍地的环境,给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带来巨大压力等林业生态移民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有关部门制定、完善相关的生态移民政策,把生态移民工程与国家扶贫攻坚等重大工程结合起来,把生态移民工程与加快城市化进程及旅游业发展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8.
宁夏移民扶贫开发的经验和效果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移民扶贫开发是中国农村扶贫的一种重要方式.回顾了宁夏移民扶贫开发三个阶段,即吊庄移民(1983-2000)、易地生态移民(2001-2007)和现阶段中部干旱带县内生态移民(2007-2011年)的情况,探讨了宁夏移民扶贫开发的经验主要是政府主导型移民;省内近距离移民;在确保资金到位的前提下坚持了因地制宜,效益为重的原则和多元开发模式.最后论述了当前移民工程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山西农业科学》2015,(12):1701-1705
精准扶贫作为新常态下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发力点,是有效推动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中实现精确甄别、协同帮扶、动态管理、分类考核以及相关对应治贫、减贫的重要举措。通过剖析贵州省毕节市"到村到户"精准扶贫模式的成功经验,总结该模式对于我国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启示:注重危房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是精准扶贫的前提;加大结对帮扶力度是精准扶贫的抓手;推动产业发展是精准扶贫的动力;拓宽教育培训路径是精准扶贫的关键;加快扶贫生态移民步伐是精准扶贫的保障。这可为其他地区完善"到村到户"精准扶贫模式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山西省生态保护扶贫工作的综合评价与研究,针对目前该工作中存在的基本问题,提出要从增加资金渠道、统筹管护资源、加强政策宣讲、健全监督体制4个方面完善林业生态保护脱贫工作。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01-2020年CNKI数据库中以土地生态安全为关键词的相关文献,通过CiteSpace软件分别从“研究阶段”“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研究前沿”方面对中国的土地生态安全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的土地生态安全研究经历了初期探索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拓展深化阶段;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呈现出整体分散,小聚集形式的特征,区域间的土地生态安全研究不平衡。关键词出现频次最多的是“土地生态安全”,其次为“生态安全”“评价”“土地生态”“PSR模型”。目前对于土地生态安全的研究仍以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为主,未来应引入更多模型来深化预警预测、人地协调以及城市生态改善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刘天佐  廖湘莲 《世界农业》2021,(3):46-58,140
充分发挥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到脱贫攻坚战,是解决扶贫工作在“攻城拔寨”冲刺阶段所面临问题的重要路径。尤其是在“中国之治”实践要求之下,要推动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并举,政府逻辑结构向多元主体结构演进,单一化治理过程向综合化治理过程转变。本文基于湖南省湘西州B县消费扶贫,构建“制度—结构—过程”分析框架,梳理B县消费扶贫协同治理的整体路径以及实践推广的逻辑机理。研究发现,B县消费扶贫的协同推进发生在国家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以及现有技术环境之内,多元主体在制度系统中形成互动运作结构,因此,构建分析框架演绎消费扶贫激励约束、宣传引导、资源集聚、过程监管、利益联结与帮扶协同的治理过程。“中国之治”视域下开展消费扶贫协同治理要求构建“制度—结构—过程”分析框架,为贫困地区呈现消费扶贫协同推进的内在机理及其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3.
“三农”问题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而随着我国脱贫攻坚取得胜利,“三农”问题的核心也从“聚焦扶贫”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然而,“小农意识”导致农民群体存在非理性认知:现时偏见、禀赋效应、涉他偏好及沉没成本谬误。这些有限理性认知使得“三农”项目及政策的有效性在局部地区不及预期。本文尝试从行为经济学角度入手,通过经济学及心理学,思考农民群体非理性认知产生的原因,并结合行为经济学中的“助推”理论,对部分现有项目及政策进行改进,加强“三农”项目及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生态扶贫是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工作模式之一,具有特殊的内涵与具体要求。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扶贫思想是开展好生态扶贫工作的重要思想前提,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精准扶贫思想的基本要求。以江西省生态扶贫工作为例,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方法、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有助于进一步准确理解习近平生态扶贫思想的内涵与要求,进而为下一步更好地部署与开展生态扶贫工作奠定坚实的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扶贫的三种新模式,指出了政府、企业、农户三方力量 各自在网络扶贫中的定位和职责,进一步夯实网络扶贫基础,从而提高扶贫治理成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重点公益林生态补偿依据从面积到蓄积转变的重要性、难点及着力点,为重点公益林生态补偿依据转变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  方法  选取补偿客体的目标实现、补偿主体的激励性和补偿资金的可持续性3个维度,对重点公益林生态补偿依据从面积到蓄积转变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相较于以森林面积为补偿依据与补偿目标的偏差,以森林蓄积为补偿依据可以更精准地完成重点公益林补偿目标。此外,以森林蓄积为补偿依据,在激励性和市场化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优越性。  结论  重点公益林生态补偿政策不仅应该根据蓄积增量确定补偿额度,而且要充分考虑蓄积量的地区化差异,推动实施基于蓄积量的差异化补偿。未来应当进一步探索基于蓄积量的市场化补偿方案,发挥市场对补偿资金的调节和分配效率。图4参29  相似文献   

17.
茶园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异及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武夷山茶园土壤重金属分布的空间变异性,采集武夷山不同生态区域条件下的茶园土壤样品,检测其Cu、Zn、 Pb、 Cr、 Cd、 As和Hg元素含量,并运用单项污染指数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不同区域茶园土壤重金属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茶园土壤中不同种类元素的含量差异显著,不同生态条件下同种元素也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异特征。其中,自然保护区茶园土壤Cd和Hg累积最为显著;生态区茶园土壤的Cu、 Zn、 Pb和Cr有一定累积;景区茶园土壤的Pb、 Cr、 Cd和As含量符合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标准,但Hg略微累积。土壤综合污染指数评价的结果表明,保护区污染最为严重,生态区次之,景区尚无污染。各区域污染物的分担情况也不尽相同,其中各区域中Hg的分担率都较高(>25%)。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的结果显示, Cu、 Zn、 Pb、 Cr和As在各茶园的风险等级为“低”,属于轻微生态危害; Cd和Hg在保护区的风险等级以“重”为主,在生态区分别以“中”和“较重”为主,在景区则以“低”和“中”为主。各区域综合潜在生态风险危害大小为:保护区>生态区>景区,并应警惕Cd和Hg的潜在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8.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往往是自然灾害频发的生态脆弱区。本文以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研究对象,从连片区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环境与减贫特征两方面,分析区域贫困特征——集中表现为:生态环境恶化与贫困深化共生共存。指出破解区域经济发展难题,转换传统减贫思路,将生态扶贫纳入大扶贫格局,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减贫相结合的道路。具体思路:在剥蚀构造中山区采取生态环境建设的互动模式,包括退耕还林模式、生态移民模式;在河谷阶地采取生态经济建设的互动模式,包括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生态城镇建设。  相似文献   

19.
结合文献资料与扶贫工作实践,就增强呼伦贝尔沙区生态保护、发展林业精准扶贫进行分析,阐述了林业在呼伦贝尔沙区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地位,就呼伦贝尔实际情况提出了沙区林业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