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为了完善细胞融合技术,提高融合细胞的分化再生能力,对原生质体的游离、融合、培养条件进行了系统研究,筛选出了既简单又高效率的细胞融合方法多聚鸟氨酸法(poly–L-ornithine,PLO)以及初始、继代、分化培养基,获得了马铃薯花培后代Удача×Жуковскийранний细胞融合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2.
枣树有性杂交育种存在许多难题,其中大多数枣树品种的种核没有种仁是影响枣树有性杂交育种关键问题。笔者在开展枣树有性杂交育种时,发现了鲜食冬枣和制干金丝小枣具有饱满、高比例的种仁,含种仁率分别为84.71%和50.00%~117.77%。通过冬枣×梨枣有性杂交组合,采集冬枣种子2 160粒,获取杂交实生苗625株,最后复选出主要性状超双亲的子代优良品系60株,综合性状超双亲的子代优良品系6株。该发现对枣树的有性杂交育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夏大豆有性杂交技术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夏大豆有性杂交技术研究与实践,总结了夏大豆有性杂交时亲本选择的原则,种植方式,组配方法,杂交技术。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细胞融合技术日趋成熟,在青霉菌、酵母菌、芽胞杆菌等细胞融合成功的基础上,相继开展了食用菌原生质体培养与细胞融合的研究,目前国际上尚未见远缘融合成功的报道。 本研究选用不同属的平菇(Pleurotus florida)  相似文献   

5.
细胞融合     
细胞融合现象,由于它有多方面的重要性,愈来愈引起人们的注忌。研究细胞融合的生化机制和分子机制,可提供有关细胞膜结构及其组分机构方面的基础知识。此外,细胞融合不仅对生物学,而且对病程部很重要,临床工作者也在研究细胞融合及其有关现象。例如在癌症研究领域,用细胞杂交来研究某些肿瘤的细胞癌变机制。细胞融合逐可作为遗专学的主要实验工具。如想绘制人的基因图,可用细胞融合方法来获得人的体细胞杂种。在遗传研究中,直到现在为止,还是广泛采用失活的仙台病毒来诱导细胞融合,借组织培养产生体细胞杂种;但是最近的进展表明,将来化学诱导会代替病毒诱导细胞融合。此外,细胞融合对研究细胞膜融合,总的来说还可捉供有价值的模型。例如通过观察细胞的质膜融合可以阐明溶酶体液泡系统在亚细胞水平上进行的膜融合过程。病毒诱导的融合某些仙台病毒诱导细胞融合的超微结构机制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一些观察支持以下观点:病毒能在两个毗邻细胞之间架桥,两个细胞的质膜与插入  相似文献   

6.
细胞融合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保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5):6187-6188
人们对细胞融合的机理、融合方法的了解越来越多,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对细胞融合的机理、方法、应用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细胞融合(即细胞杂交) 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细胞学中出现的一种新技术。我国从1970年以后,也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细胞融合由广义而言,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细胞合并形成一个细胞的过程。从狭义来讲,是在离体的条件下,用人工的方法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细胞合并,使体细胞杂交而形成一个新的杂种细胞。这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细胞融合。细胞融合的方法有两种:  相似文献   

8.
有性杂交育种是当前育种工作中广泛应用的育种手段。所谓有性杂交,就是有目的地把两个以上亲本的优良性状,通过杂交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首先是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亲本进行有性杂交,通过两性细胞完成受精产生结合子,然后发育成有性杂种。对其杂种后代进行选择与培育,  相似文献   

9.
利用石蜡切片法,对“阿勃”小麦缺体系的花粉母细胞进行细胞融合的观察,试图找到控制细胞融合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结果表明:在很多缺体材料,如阿6A、阿1B、阿2B、阿1D、阿4D、阿6D、阿7D中发现了花粉母细胞融合现象。由此推断:细胞融合过程可能是由异源多倍体小麦3组染色体都具有的决定性基因控制,或者是由多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0.
孔平 《世界农业》1992,(3):29-32
从对称细胞融合到不对称细胞融合大致经历了一个年代,除烟草和油菜外,蔬菜作物是研究得最多的,物种也是最丰富的,作为远缘杂交育种的一种手段,近几年的研究有一定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水稻新品种九稻39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稻39号是吉林市农业科学院采用复合杂交,通过早代米质与抗性同步跟踪鉴定,系谱法处理育成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水稻新品种.吉林省试区平均产量比对照品种吉玉粳增产11.3%,大面积生产的平均产量为9500-10000kg/hm^2,稻米品质达国标二级以上.  相似文献   

12.
电场诱导是8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细胞融合技术,在细胞遗传工程实践中具有很大应用价值。细胞融合仪是进行电场诱导融合的核心装置,对其研制和改进能促进这项新技术的不断完善。根据电场融合基本原理,在考虑细胞性质、融合小室几何参数以及兼顾装置经济实用性等因素的基础上,分析讨论了融合装置所应满足的技术性能参数。其输出交流电场频率应为0.3—4.0 MHz,最大峰峰值应达到50 V;脉冲时程为1—100μs,最大幅度应达到500V;输出阻抗应小于0.4 kΩ。  相似文献   

13.
烟草与龙葵细胞杂交和新品系694-L选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烟草生产上尚存在容易感病、品质需要改进等问题。试验选用烟草(革新1号)和药用植物龙葵(野生种)为细胞杂交亲本,它们是茄科不同属的植物,有性杂交不育。用二个亲本的叶肉原生质体经诱导融合、培养、选择和鉴定得到了细胞杂种(TS-28,TS-33)。将其后代在选种圃经二年培育选出了大叶型株系694-L。再将694-L株系在鉴定圃与烟草亲本革新1号及目前黄淮海烟区统一应用的标准品种G140进行二年比较鉴定。结果表明694-L对烟草花叶病和气候斑点病的抗性均比革新1号和G140有所改善。694-L的产量和评吸结果和G140相近,但有些品质还需改进。试验将细胞杂交和有性杂交选育相结合,得到了可供进一步选育的烟草新品系,为应用细胞工程改良作物提供新的例证。  相似文献   

14.
大多数难栽培食用菌都与植物有共生或寄生关系,人工栽培出菇问题一直无法解决.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是近几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细胞工程育种技术,它去除了细胞壁的屏障,实现了远缘杂交,为难栽培食用菌育种提供了新方法.本文着重介绍了难栽培食用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并概括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Somatic hybrid plants of Nicotiana nesophila and N. stocktonii with N. tabacum (cultivated tobacco) were produced by protoplast fusion. These combinations cannot be achieved with conventional sexual hybridization, yet are important in that the wild Nicotiana species are resistant to numerous diseases. Hybridity was verified by chromosome number, isoenzyme analysis,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tic behavior. Local lesion-type resistance to tobacco mosaic virus has been observed in leaves of these somatic hybrid plants.  相似文献   

16.
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与植物体细胞杂种遗传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近年发展较快,已广泛应用于植物遗传育种实践。在植物体细胞杂种遗传鉴定方面,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也日益显示出其优势,可用于倍性变异的来源检测,非对称杂种的非对称程度确认,融合双亲的基因组互作,染色体行为分析,以及融合双亲染色体在体细胞杂种有性过程中的传递等。还探讨了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在柑桔远缘体细胞杂种遗传鉴定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晋豆26号大豆新品种是山西农业大学大豆研究室于1988年以复61为母本、晋大28(晋豆16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该品种的突出特点是高抗SMV、抗旱性强、高产稳产、综合性状优良,具有4500kg/hm2的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18.
晋大53号大豆新品种是山西农业大学大豆研究室于1987年以晋豆371为母本、晋豆17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该品种的突出特点是高产、抗旱性强、抗SMV、综合性状优良,2001年由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  相似文献   

19.
Chronic myelogeneous leukemia (CML) is genetically characterized by fusion of the bcr and abl genes on chromosomes 22 and 9, respectively. In most cases, the fusion involves a reciprocal translocation t(9;22)(q34;q11), which produces the cytogenetically distinctive Philadelphia chromosome (Ph1). Fusion can be detected by Southern (DNA) analysis or by in vitro amplification of the messenger RNA from the fusion gene with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These techniques are sensitive but cannot be applied to single cells. Two-color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was used with probes from portions of the bcr and abl genes to detect the bcr-abl fusion in individual blood and bone marrow cells from six patients. The fusion event was detected in all samples analyzed, of which three were cytogenetically Ph1-negative. One of the Ph1-negative samples was also PCR-negative. This approach is fast and sensitive, and provides potential for determining the frequency of the abnormality in different cell lineag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