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滁县瑯琊公社瑯琊大队,过去小麦产量一直不高,正常年景亩产六、七十斤,最好年份也不超过百斤。在地委的正确领导下,这个大队通过去冬今春的社会主义教育和树立样板田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广大干部、社员的生产积极性,采取领导干部、科学技术人员和农民羣众三结合的方法,因地制宜地推广科学研究成果,取得了午季大丰收。全大队一千五百一十亩小麦,总产二十六万六千六百五十一斤,比1964年一千五百二十一点六亩总产十万九千八百五十六斤增加一点四倍,平均亩产一百八十三点一斤,比1964年亩产七十二点一斤增加一点五四倍。全大队二十一个生产队,其中七个队平均亩产二百斤以上,两个队平均亩产三百斤以上。现将主要丰产经验总结如下,供生产上参考。  相似文献   

2.
新洲县幸福公社八大队是棉麦两熟的平原地区。常年小麦栽培面积占夏粮作物面积的80%左右,产量占夏粮总产量的90%以上,棉花的前作有80%左右是小麦。该大队近几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三面红旗,依靠人民公社的集体力量,连年获得了小麦的高产。1964年收小麦612.8亩,平均亩产470斤,比1963、1962年依次增长44.8%、81.82%。1965年实收面积860亩,平均亩产628斤,又比1964年增长  相似文献   

3.
六安卅舖位于淠史杭丘陵灌区,1964年省科委和我院在卅鋪公社建立了研究基点。1965年六安地委又决定以这个公社作为低产变高产的綜合样板,并派一批干部长期駐点,我院也增加了一些技术力量。为了加强統一領导,在地委直接領导下,成立了样板工作領导小組。同时选定卅鋪、楊公两个大队作为样板大队荒昀唇浌甯刹亢凸愦笊鐔T群众的共同努力,农业生产获得进一步发展。虽然1965年生产上遇到比較严重的自然災害,但两个样板大队仍取得較好的收成,全社粮食产量比1964年增收八万斤,棉花增产幅度更大。1965年卅舖大队粮食亩产五百六十一点五斤,比1964年增产11.6%,皮棉亩产九十二斤,比1964年增产二点二倍多;楊公大队粮食亩产五百二十七斤,比1964年增产11.1%,皮棉亩产九十五点四斤,比1964年增产三点七倍多。有五个生产队,粮食亩产超过七百斤,少数丰产田亩产高达千斤以上。有八个生产队皮棉亩产超过百斤,最高的生产队皮棉亩产达一百八十三斤。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常熟县王市公社南塘大队倪永福生产队1965年三麦获得了大丰收。全队129亩三麦,亩产500.5斤,比1964年增产56.4%,其中82.6亩小麦,亩产498.1斤,46.4亩大元麦,亩产505斤;接种中稻茬的  相似文献   

5.
(一) 武汉市东西湖辛安渡农场汉宜大队共有耕地7228.4亩(市亩,下同)其中水田3350亩,旱地3878.4亩,全是湖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机械耕作。全大队有农业劳动力308个,平均每头负担耕地23.5亩。耕牛58头,平均每头负担耕地124.6亩。八年来,这个大队的小麦常年产量平均每亩140斤左右,产量最高的1960年也未超过180斤(指夏收小麦,下同),1964年  相似文献   

6.
山西省壶关县晋庄大队500亩地谷子,1963年平均亩产502.8斤,1964年亩产达591斤,最高的4.8亩,亩产达886.6斤。 1964年所里派我到这个大队蹲点,系统地学习和总结他们的经验,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貴池县烏沙公社新庄大队第十生产队,十余年来,一直坚持科学实验,钻研植棉技术,积累了麦棉两熟的丰富經驗。从1956—1964年,除1959、1960二年外,其余年份棉花亩产皮棉均达百斤以上,小麦产量亦达百余斤。特别是近两年来,棉花增产十分显著,全队植棉二百一十四亩(占旱地96.8%),1963年亩产皮棉一百四十一点五斤,1964年虽然棉花生长后期遇到长期严重的干旱,預計仍可达到亩产皮棉一百四十七斤,是我省沿江地区大面积麦套棉的丰产典型。  相似文献   

8.
(石娄)寨公社一大队位于新洲县东部丘陵地区,水利条件好,肥源多,人多地少(平均每个劳动力负担耕地2.5亩),劳畜力充足。作物以小麦、水稻为主。耕作制度为双季稻、小麦和双季稻、绿肥为主的一年三熟制。近几年来双季稻、小麦的面积占水田面积的28—30%,产量逐年都有所提高。1964年平均单产早稻573斤,双晚555斤,小麦为305斤,全年三季共收1433斤。1965年三熟制的小麦实收面积266亩,平均单产450斤,比1964年增长47.55%比1957年  相似文献   

9.
1964年全省各地利用盐碱、涝洼、湖洼地等各种不同土壤改种水稻,亩产一般都在三、四百斤以上,不少高产社队达到六、七百斤以上。一般比种植旱作物增产一倍至几倍,全省出现了大批“东张屯式”的改种水稻、一年翻身的生产队。如临沂、苍山、莒南、日照、沂南、费县六个县的平原涝洼地区,1964年种稻翻身的有1924个生产队。济宁沿湖的石佛大队,是个有名的穷队,1964年改种水稻,亩产318斤,除留足社员口粮和种子、饲料外,还向国家交售公粮十万余斤。运河东岸的德州芦庄大队,1964年改种水稻780亩,亩产273斤,由缺粮变余粮,初步改变了盐碱涝洼地的面貌。历城姬家庄大队,处在沿黄碱涝、砂土地带,过去一般亩产只有三、四十斤,  相似文献   

10.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认真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粮食产量逐年上升。一九七五年小麦又获丰收。三万六千亩小麦平均单产七百一十五斤,较去年增产一百六十二斤,全社三十一个大队有八个大队亩产达到六百斤,七个大队达七百斤,五个大队达八百斤,五个大队达九百斤以上。  相似文献   

11.
湖北新洲县是棉麦两熟产区。几年来,获得了小麦的持续增产。1964年全县34.1万亩小麦平均单产221斤,其中2.46万亩小麦,平均单产301斤。 为了探索棉麦两熟条件下小麦丰产的规律性,克服棉麦两熟在时间、空间和田间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矛盾,我们于1959—1964年  相似文献   

12.
1965年辽宁省水稻生产不論是老稻田或新稻田都获得了好收成。总产量比1964年提高30%左右。丰收的特点是幅度大,范圍广。如沈阳市52万亩水稻,在1964年亩产542斤的基础上,提高到平均亩产600斤左右的水平。全市有三个公社平均亩产达到700斤以上,有15个大队,73个小队达到亩产800斤以上,有2个人队,11个小队平均亩产900以上,并出現一个有565亩水稻千斤队。盘錦荣兴农場中央屯大队3900亩水田,在1964年平均亩产947斤的基础上,1965年又創造了亩产996斤的新纪  相似文献   

13.
1964年金县各社队共栽植了1600多亩直播地瓜,群众称为小地瓜。为了研究小地瓜的发展前途,我们在金县调查了11个公社20几个大队,就小地瓜的产量和栽植技术问题作了调查。大委家公社东田家大队东队1958年栽了一亩小地瓜,产量达10,000多斤。1964年由于雨水偏多,栽植较晚,一般亩产达4000~5000斤。为什么小地瓜比芽栽地瓜产量高呢?据各地初步  相似文献   

14.
罗田县东冲畈大队是我省养蚕数量较多蚕茧单产最高的一个大队。从1955年开始饲养改良蚕十年以来,前后养蚕共达30多次,次次都获得了丰收。历年蚕茧平均单产,春蚕一直稳定在60斤以上,秋蚕稳定在40斤以上,比一般生产队茧量高出50%到一倍。全年养蚕数量,1957年为108张,到1964年则增至228张;蚕茧总产,1964年比1957年增加67.8%。  相似文献   

15.
1965年新洲县红花草绿肥获得了大幅度增产。全县25万亩红花草,平均亩产鲜草4,500斤,比1964年增长66.7%。全县还出现了一批亩产6,000斤以上的公社、7,000斤以上的大队、10,000斤以上的丰产田。在红花草翻耕前夕,我们组织了力量,在全县50个大队进行了广泛调查,系统地总结了农民群众丰产栽培经验有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我们永红庄大队综合运用农业“八字宪法”实行科学种田,全大队600亩小麦,在连续三年刷新历史水平,创小麦高产之后,今年又战胜了旱、虫、风等自然灾害,夺得了平均亩产860斤的更大丰收,比去年小麦亩产757斤每亩增产13.6%,其中有300亩平播小麦,平均亩产在900斤以上。下面就我们的实践体验,谈谈对小麦高产规律中几个问题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17.
小麦混播紫云英,是合理利用土地,扩大冬种粮、肥面积,能增收一造粮食,提高麦田地力,又为春耕生产提供大量优质绿肥,达到早稻全面平衡增产的一个间、套种形式。1962年我县在灰寨、锡场公社,重点进行小麦混播紫云英的试验、示范获得成功以后,混播面积逐年扩大。1964年全县冬种紫云英15856亩,其中小麦混播面积达6000多亩,普遍获得良好收成。据各地春收产量调查(表一):一般每亩可收小麦150-250斤,紫云英鲜茎叶2500-5000斤。同时,通过混播绿肥,麦田地力有所  相似文献   

18.
位于太行山麓的山西省壶关县晋庄大队,在1965年大旱年份,又获得了第三个谷子丰收年。全大队共种谷子503.3亩,平均亩产643.5斤(包括间作14.1斤),比丰收的1964年增产8.9%。比1963年增产26.9%,比常年1962年增产65.4%。并出现了700斤以上的地块178.5亩,其中有6.91亩谷田平均亩产920.3斤,特别是有0.85亩谷田,平均亩产达到954斤,创造了当地谷田最高丰产新记录,为谷田大面积丰产树立了样板地块。  相似文献   

19.
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长滩公社前余大队,遵照毛主席“人民公社一定要把小麦种好”的伟大教导,积极进行耕作制度改革,改旱田为水浇地,改一季为二季作,改粗粮为细粮。1974年种植水浇春小麦四百六十一亩,其中二比二间种的一百七十一亩;二比一间作的二百九十亩。经实测全大队平均亩产四百九十斤。小麦播种时间为三月十六日开播,三月二十三日结束。每亩播种量为四十斤。品种以辽春六号、新曙光一号为主。播前每亩平均施基肥五千斤,磷肥三十斤。播种时随籽每亩施氨  相似文献   

20.
我们西邢大队,位于定襄西部,地势平坦,水源充足,自然条件良好。在“农业学大寨”运动推动下,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狠抓了农田基本建设,自然条件有了很大改变,科学种田也有了很大发展。在大搞麦秋套种、复播的耕作制度改革中,从一九七一年以来,我们坚持搞了葵花复播试验,在试验的基础上扩大了小麦复播葵花的面积,收到粮油齐增产的结果。全大队三千多亩粮田,一九七三年粮食总产一百四十二万斤,亩产六百斤,交售国家粮食三十七万斤,一九七四年大旱,粮食总产一百五十五万斤,亩产六百二十斤,交售国家粮食四十万斤,一九七一年复播葵花成功之后,至一九七四年每年全大队生产葵花四万八千余斤,交售国家三万余斤。社员吃油保持在一斤半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