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甘薯2种新入侵有害生物的防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甘薯基部腐烂病害的病原菌与发病原因,2015—2017年开展甘薯病害调查取样、病原菌鉴定与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台州甘薯基部腐烂病主要由甘薯茎腐病菌(Dickeya dadantii)与甘薯基腐病菌(Phomopsis destruens)等病原菌侵染引起,甘薯基腐病又是一种新发现的病害。简述了2种病害的症状特征、病原菌形态、侵染途径及病害发生特点,提出了加强植物检疫、建立健康种苗制度、水旱轮作和薯田淹水、清洁田园和化学药剂预防等综合防控措施,以及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区域协作,构建生物安全防御体系,开展新入侵甘薯病害致病成因等研究的建议,以期为有效防控2种甘薯病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甘薯基部腐烂病害的病原菌与发病原因,2015—2017年开展甘薯病害调查取样、病原菌鉴定与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台州甘薯基部腐烂病主要由甘薯茎腐病菌( Dickeya dadantii)与甘薯基腐病菌(Phomopsis destruens)等复合侵染引起。简述了2种病害的分布情况、症状识别、病原菌形态、入侵途径及病害发生特点,提出了加强植物检疫、建立健康种苗制度、水旱轮作和薯田淹水、清洁田园和化学药剂预防等防控措施,以及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加大经费投入,开展甘薯主要病虫抗性基因筛选、培育抗性品种和新入侵病害致病成因研究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甘薯茎基部腐烂病病原及药剂防治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控制甘薯茎基部腐烂病害的发生危害,2016-2018年开展对黄岩境内甘薯基部腐烂病病原微生物检测鉴定、药剂防控试验、田间病害消长动态,以及喷药对发病时间的影响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引起黄岩地区甘薯茎基部腐烂病害的病原微生物有甘薯基腐病菌(Phomopsis destruens Harter)、甘薯根腐病菌(Fusarium solami f.sp.batatas)和甘薯干腐病菌(Diaporthe batatatis),且以甘薯基腐病菌为主,该病菌此前在我国大陆从未见报道。采用无病种苗、土壤消毒和甘薯生长期喷药预防对控制病害有显著效果,喷药与推迟扦插可延迟发病时间,甘薯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大。综合3年研究结果采取种植健康种苗、土壤消毒、喷药防治、轮作和种植抗病品种等综合防控措施可有效防控甘薯茎基部腐烂病。  相似文献   

4.
为了有效防控甘薯茎基部腐烂病,促进西部山区甘薯可持续健康生产,研究了甘薯苗扦插前用石灰氮处理土壤,薯苗扦插后用戊唑醇喷淋植株基部对甘薯茎基部腐烂病害发生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石灰氮处理土壤并结合薯苗扦插时戊唑醇浸苗、扦插后用戊唑醇喷淋的(GSS2)与对照(GSS5)相比防病效果高75.34%;石灰氮处理土壤,戊唑醇浸苗,但薯苗扦插后不喷戊唑醇的(GSS3)防效只有30.43%;薯苗扦插后喷药(GSS2)病株率比初发病时喷药(GSS1)低6.85个百分点;单一药液浸苗(GSS5)对防病没有效果;处理GSS4与对照(GSS5)相比防病效果增加52.16%;石灰氮处理土壤不仅能减轻当年甘薯病害发生,提高鲜薯产量,对下一年防病增产也有显著效果。施用石灰氮作土壤消毒既防病,又增加鲜薯产量,这对促进山区甘薯可持续生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甘薯茎基部腐烂病病原鉴定及药剂防控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有效防控大面积发生的甘薯茎基部腐烂病,于2015-2018年在浙江省11个县市区的51个村(甘薯病区)采集到127份甘薯茎基部腐烂病病样,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结果发现主要有8种致病菌,即达旦提狄克氏菌、齐整小核菌、拟轮枝镰孢菌、腐皮镰刀菌、尖镰刀菌、甘薯间座壳菌、毁坏性拟茎点霉和爪哇镰孢,不同地区间致病菌组成分布均有所不同,并且病样普遍为多种致病菌复合侵染危害。2016-2018年连续3年的药剂防控试验显示,使用多菌灵,或多菌灵加代森锰锌、多菌灵加农用硫酸链霉素混合液防控甘薯茎基部腐烂病有明显效果,但使用浓度应比其推荐浓度高,尤其是多菌灵,50%多菌灵使用浓度不宜大于300倍,其100倍浓度的防控效果会更好些。  相似文献   

6.
为充分发挥抗病品种在甘薯茎基部腐烂病防控中的作用,以‘浙薯255’等甘薯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病圃抗病性鉴定、生产示范与多点验证的方法,鉴定筛选抗病甘薯品种;并对筛选出的抗病甘薯品种进行特征特性观察试验和主要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浙薯255’在甘薯茎基部腐烂病病区种植具有较强的抗病性,发病率较低。‘浙薯255’前期地上部分生长较快,但开始结薯较迟;茎蔓长、较细;单株结薯数3个左右,10月下旬开始收获,大中薯率较高;薯块纺锤形,淡红皮桔红肉,口感软,食味好;耐贮性一般。试验选择扦插密度、尿素用量和硫酸钾用量3个主要农艺因子,采用单形格子设计布置田间试验,建立了3个供试因子对鲜薯产量和净产值的回归数学模型。模型解析表明,本试验条件下,‘浙薯255’以扦插密度42000~48000株/hm2、追肥尿素用量185~210 kg/hm2、基肥硫酸钾用量225~30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7.
甘薯新病害茎腐病的识别与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广东省甘薯主产区出现了一种新的甘薯病害,严重影响甘薯产量和经济收益。经作者采样鉴定此病害为甘薯茎腐病,属我国新病害。介绍了甘薯茎腐病的分布范围、病害症状、病原菌、发病特点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甘薯基腐病是引起甘薯茎基部褐化干枯的重要病害。田间调查发现,浙薯13茎基部褐化干枯,病部有黑色小粒点。对病害样品进行镜检、病原菌分离鉴定,并对3个甘薯品种进行致病性测定。镜检发现,病组织上产生的黑色小粒点为病原菌分生孢子器,产生的分生孢子为椭圆形,两端各有1个油球;分离纯化获得菌株ZJUP0002,该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初为白色,后期为黄色,菌丝稀疏,不产孢。ITS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将其鉴定为Diaporthe destruens。将菌株ZJUP0002接种至浙薯77、浙薯13和心香3个甘薯品种的茎基部,3个甘薯品种均表现出相同的基腐症状,其中浙薯13和心香发病较重。结果表明,浙江宁海发生的甘薯茎基部褐化干枯是由Diaporthe destruens引起的甘薯基腐病,不同甘薯品种对甘薯基腐病菌的抗病性有差异,其中浙薯77抗病性较强。  相似文献   

9.
花生茎腐病的发病规律、危害症状及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生茎腐病俗称"烂脖子病",是花生生产上的常见病害,主要危害花生子叶、根、茎等部位,以根茎部和茎基部受害最重,每年都会对花生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一定影响。笔者通过试验调查,探明了花生茎腐病的发病规律和传播途径,提出了以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控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青枯型玉米茎基腐病病原菌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品种的更换和耕作制度的变化,青枯型玉米茎基腐病(俗称青枯病)成为我国南北玉米产区一种新发展的重要病害。当玉米进入乳熟期,根和茎基部开始腐烂、叶片出现青灰色干枯的早死现象、对产量损失大。此病病原菌比较复杂,尽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西葫芦蔓枯病、黑星病、灰霉病、褐腐病、曲霉病和镰刀菌果腐病的危害症状、发病特点,提出了以种植抗病品种为基础,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抗病能力,辅以药剂保护的综合防治方法。为提高西葫芦的产量和品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离和筛选黄瓜茎基腐病菌的拮抗真菌。[方法]从病田土壤采集21个土壤标本,分离得到5种对瓜果腐霉、瓜类腐皮镰孢菌和立枯丝核菌有拮抗作用的拮抗菌,并进行温室盆栽防病试验。[结果]经鉴定,5种拮抗菌分属于长枝木霉、橘绿木霉、康氏木霉、哈慈木霉和绿色木霉,对瓜果腐霉、瓜类腐皮镰孢菌和立枯丝核菌的生长都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在人工接种条件下,5种拮抗菌对立枯丝核菌引起的茎基腐病的防效在60%以上,对瓜果腐霉引起的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差些。[结论]该研究筛选出的5种拮抗菌对瓜果腐霉、瓜类腐皮镰孢菌和立枯丝核菌引起的黄瓜茎基腐病均有一定的防效。  相似文献   

13.
甘薯茎线虫与镰孢菌对甘薯的复合侵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甘薯茎线虫病的薯块中分离到茄病镰孢(Fusarium solani)和尖孢镰孢(F.oxysporum)2种真菌.通过苗期和薯块接种证实,尖孢镰孢与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能共同侵染甘薯引起复合侵染病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石竹茎腐病病原菌,以期更好地防治此病害。[方法]使用常规植物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分离和鉴定病原菌,并研究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结果]石竹茎腐病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立枯丝核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pH为7~8,最适生长的碳源为麦芽糖、可溶性淀粉,最适氮源是蛋白胨;尖孢镰刀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pH为7~9,尖孢镰刀菌在果糖和蔗糖中生长速度最快,葡萄糖最不利于其生长,最适氮源为蛋白胨。[结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共同侵染石竹引起石竹茎腐病。这2种病原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5.
甘薯黑斑病,又名黑疤病,是严重危害我国甘薯生产的三大病害之一,主要危害甘薯根部及茎部。因其传播途径多,彻底根除有一定的困难,目前大多是在综合防治的基础上加以控制,其中培育抗病能力强的甘薯品种仍然是最主要、最直接的方法之一。该文主要对甘薯黑斑病的致病菌、致病机理、抗性遗传方式、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为今后抗病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6种生物源杀菌剂对甘薯根腐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6种生物源杀菌剂对甘薯根腐病菌的室内抑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甘薯根腐病菌对中生菌素、四霉素和乙蒜素的敏感性较高,EC50和EC90较低,其EC50和EC90分别为423.8004、287.04564、41.0421 mg/L和2604.89253、294.10576、115.3419 mg/L。根据供试杀菌剂的有效成分含量推测,认为四霉素和中生菌素在甘薯根腐病防治中具有较高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
利用木霉防治丹参根腐病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丹参根腐病是由腐皮镰刀菌侵染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近年来在四川的田间发病株率平均为10%~30%,严重影响到丹参的产量和品质。采集不同生态环境的丹参根际土样进行分离,获得对腐皮镰刀菌有明显拮抗作用的哈茨木霉T23、桔绿木霉T56等一批菌株。田间试验表明,T23、T56对丹参根腐病的防效分别为52 3%和55 7%,与多菌灵的防效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