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基于农户收入的农村土地流转绩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物理动力学的分析方法,从农村土地流转的几个利益攸关方角度分析土地流转的驱动力.根据当前农村的生产实际和土地流转的特点,把农户分为两种类型,运用成本——收益法对两类农户在土地流转前后的收益进行探讨,并建立模型.结合实地调查资料,运用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和讨论.得出农村土地流转是促进农户收入增加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
孟杨 《江苏农业科学》2021,49(14):237-241
农村土地流转有助于盘活土地资源,推动乡村振兴,也是关乎脱贫攻坚与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家庭经营性收入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户参与土地流转是否促进家庭经营性收入增加较缺乏实证研究.基于全国有代表性的947个农户实地问卷调查样本,采用Adaptive LASSO Logistic等模型深入探讨土地流入、土地流出对家庭经营性收入增加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流入土地、流出土地分别是Adaptive Lasso Logistic模型筛选的因素,但分别对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增加产生正向影响和负向影响,即流入土地的居民能促进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增加,而流出土地则相反.此外,受教育年限和是否兼业农户也对农业经营性增收产生正向影响.因此,农户参与农村土地流转对家庭经营性收入增加确切产生影响,有必要做好相应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和社会保障等配套工作.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西藏农村土地流转状况,促进土地流转市场的健康发展,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在林芝县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当地土地流转规模小,集中分布在城镇周边;土地流转方式单一,流转程序不规范;农牧民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流转意愿强烈;限制土地流转的因素主要是无人承租、地块基础设施薄弱和地块分散。说明,林芝县农村土地流转尚处于自发流转阶段,应逐步增强村集体在土地流转中的作用,为农牧民提供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和资金支持,做好土地整理工作,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引导农户规范流转土地。  相似文献   

4.
益阳市农村土地流转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益阳市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和效益,并针对土地流转中存在着承包经营权主体不明确、操作不规范、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以及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5.
张萍丽  高晋  权燕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3):11-12,110
农地流转是一个供需双方进行交易的过程,农地转包方和接包方分别根据各自的效用函数确定自己可接受的农地(租用)价格,若二者在价格上达成一致,则农地流转成功,否则便失败。通过分析,证明了农地流转价格取决于转包方的风险分担功能和接包方经营农地的收入。并且也证明了当前我国农地流转缓慢的主要原因是投资于农业的收益率太低,从而使得接包方的出价太低。  相似文献   

6.
通过深入江西省安义县实地调研,以深度访谈和农户普查的形式,走访了县管理部门、2个乡镇3个村庄152户农户,总结分析了当前安义县农村土地流转模式:构建"一平台三体系"的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市场、土地流转趋成片集中、创新经营模式;分析了土地流转过程中在流转机制的法律导向、运行监管机制、农户利益保障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就强化农户市场意识、严格监管、保障参与主体利益、增加农户非农就业机会等提出了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武汉、鄂州2市的农户调研数据,分析政府主导下的农地流转对不同兼业程度转出户家庭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主导的流转会降低纯农户与Ⅰ兼农户的农业收入,提高Ⅱ兼农户的农业收入;流转还会提高Ⅱ兼农户的非农收入,而对纯农户与Ⅰ兼农户家庭非农收入影响不明显;最终政府主导下的流转使得纯农户和Ⅰ兼农户家庭总收入下降,Ⅱ兼农户家庭总收入上升。  相似文献   

8.
通过深入江西省安义县实地调研,以深度访谈和农户普查的形式,走访了县管理部门、2个乡镇3个村庄152户农户,总结分析了当前安义县农村土地流转模式:构建一平台三体系的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市场、土地流转趋成片集中、创新经营模式;分析了土地流转过程中在流转机制的法律导向、运行监管机制、农户利益保障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就强化农户市场意识、严格监管、保障参与主体利益、增加农户非农就业机会等提出了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利益相关者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土地流转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农村土地流转也是各利益主体相互博弈的过程,由于利益诉求不同,容易产生冲突。对政府、农户、土地受让方、中介组织的利益诉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信息传递不畅、责任不清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通过加强土地流转的监管力度、鼓励中介组织参与、尊重农户个人意愿等方面来确保农村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0.
律师同志:我的邻居王某已六十,妻子儿女均在外地,与其分居多年.因年老体弱,王某想将承包的土地流转给外村镇一农户耕种.经向村委会申请,村委会表示:第一,流转要由全家成员签字认可;第二,外地农户来本村搞流转承包不予上户口.请问,农村土地流转需要哪些条件?  相似文献   

11.
基于北京市郊区345户农户调研数据,实证分析农地流转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首先,农地流入显著提高了农户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农地流出则对农户收入水平影响不显著。农地流入概率每增加1%,家庭人均收入提高67.55元。其次,农地流入对0.6和0.8分位数家庭人均农业收入显著为正,对其他家庭收入作用不显著。农地流出对0.6和0.8分位数家庭人均农业收入和人均非农收入作用分别为显著为负和显著为正,对其他家庭人均农业收入作用不显著。因此,农村家庭存在农业剩余劳动力,且存在一定的资源错配。政府应继续鼓励北京市郊区农村农地流转,持续提高农村地区非农就业力度,提升农村农地和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12.
董德坤  鲁金萍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811-10813
农村宅基地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基础条件之一,尽管其所有权归集体所有,但事实上的国家管理和农民的实际无偿占有使用,使其集体所有的属性被弱化。拆迁的强制性、房屋买卖的受约束性,使在这两种交易方式中农民的宅基地收益不完全,但对农民部分的收益补偿也说明农民享有宅基地产权中的一组权利束;但就出租而言,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房屋的出租收益不具有差异性,农户拥有较完整的土地出租收益权。  相似文献   

13.
陈萌  夏方舟  严金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796-22798,22803
基于对江苏省常熟市和江都市农户的调研,对不同区域农产品市场发展情况下,微观经济主体——农户的商业决策、生产行为进行研究。选取江苏省常熟市、江都市7个村的农户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获得数据对理论进行判断与验证,探索农产品市场发展、农户行为和农户收入之间关系,建立农产品市场对农户人均收入影响的计量模型。研究发现,江苏省内不同地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相同因素在不同地区作用效力不尽相同;农户收入结构、市场化发展对农户人均总收入影响比较大;种植结构对于人均农业收入的影响显著。进而提出推进农产品销售市场的建设,加强市场信息透明化公开化,合理调整农户生产结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谢敬  张明艳  田丽娜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618-16620
北京城市居民之间、农村居民之间以及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由此所引发的很多摩擦和矛盾正在显现,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通过收集大量数据,运用实证分析、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北京市延庆县井庄镇农户的收入现状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官琳琳  门可佩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15449-15451
简述了中国农村的现状,介绍了聚类分析的原理。根据相关统计资料,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中国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可划分为4类:第1类为北京、上海,此类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处于全国前列;因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也位于前列;第2类为天津、江苏、浙江,3省具有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基础较好,农村居民收入来源稳定;第3类为辽宁、山东、福建、广东,4省均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适宜于农作物生长,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相对较高;其他各省(区)归于第4类,由于受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农业产值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均较低。  相似文献   

16.
运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因子分析方法,借助于SPSS统计软件,对2010年全国31个省(市)的农村居民家庭收入和消费数据进行了因子分析,将河南省与其他省份的因子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指出河南省农村非农产业存在发展水平较低、农村居民收入来源单一、消费水平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增加农村居民的外部收入,改变农村居民消费观念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总结了目前乡村旅游地产的开发前困境,基于土地流转分析乡村旅游地产开发现状,探索在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乡村旅游地产开发的主要过程,并根据当前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土地流转模式,提出乡村旅游地产开发的建议,寻求二者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推进乡村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中国31个省份政府治理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宏观数据和CFPS农户家庭收入的微观数据,实证分析中国乡村旅游业发展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乡村旅游的发展无助于农户收入的提高,大部分旅游业利润被农户以外的旅游企业和其他组织获取,而旅游业发展导致的生态成本却由当地农户承担;政府的有效治理有助于农户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获得更多利润;乡村旅游发展需要改变农户生计模式,才能提高农民收入。因此,政府应积极提高治理水平,增强农户的旅游参与度,引导农户调整生计模式,提高工资性收入在农户收入中的比重,才能切实通过旅游发展助力农户收入提高。  相似文献   

19.
朱鸿婷 《安徽农业科学》2012,(19):10301-10302
为了分析我国各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发展差异,利用LSTAR模型分析了全国31个省1978年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变化情况,研究各省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拐点及转换速度。结果表明:将农民人均纯收入转换速度分为5组,转变最快与最慢的一组与经济发展关联较大,而中间分组则呈现出东、中、西部混合的状态。从拐点时间来看,大致分为2个阶段,1996年左右为大部分省份的拐点,2000年左右为部分中、西部资源省份的拐点,且这些省份转换速度较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