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河北省农业生态足迹动态测度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运用生态足迹理论模型,对河北省2001~2010年农业生态足迹和农业生态承载力进行了测度与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农业一直处于生态赤字状态,而且逐年扩大,生产力和科技的提高并没有改变城市扩张对农业的破坏程度,现有农业处于非可持续发展状态;由此分析了形成生态赤字的原因并提出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关劲峤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0):9563-9565
介绍了生态足迹理论的相关研究进展,根据江西省1995~2004年的相关数据,测算了该省10年来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供给量。结果表明:江西省生态赤字水平较低,但其呈逐年递增的态势。  相似文献   

3.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虽然繁荣发展,但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破坏。近年来,国家对生态保护的重视度日益增强。对河北省2005~2014年的能值生态足迹动态分析为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和平台。能值生态足迹分析结果显示,河北省生态赤字曲线持续上升,生态压力越来越大、协调度越来越差。总体显示出高压力、低协调度、低发展水平的特征。针对上述情况,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广清洁能源,促进产业融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产业生态效率,控制人口数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生态足迹作为度量区域生态可持续性的方法已经得到越来越广的应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该文利用合肥市2000—2004年数据,分别计算了当地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以及万元GDP生态足迹。结果表明合肥市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且大大高于当地的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现象严重。人均生态赤字由2000年的1.7041hm~2/人增长到2004年的2.10108hm~2/人。生态供需平衡依赖其他地区的生态输入。而万元GDP生态足迹则呈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2.545955减少为2004年的1.791977,表明在工业、经济的增长过程中对资源的利用率和效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影响厦门市森林生态足迹的主要因素.收集厦门市2000-2010年的数据资料,包括林产品、吸收CO2林地,计算各主要消费项目的生态足迹,将各项数据相加,得到森林生态资源足迹的总数,以分析厦门市森林生态足迹近年来整体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厦门市2000-2010年森林生态足迹总体呈下降趋势;生态赤字虽总体上升,但上升的幅度正逐年减缓.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河北省农业开发战略的核心是加快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因此,深入分析河北省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与实践意义。采用生态足迹的研究模型深入分析河北省生态环境所存在的盲目开发、缺乏规划、监管机制不健全、法律法规不完善等问题,应当从协调农林牧渔业发展,提高农民环保意识,推广农业生态技术,加强政府监督,推进生态经济示范点等方面进行改善,以期实现河北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陕西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动态研究   总被引:68,自引:1,他引:68  
 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陕西省1978~2002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研究,获得了该地区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随时间变化的预测模型,并预测了未来陕西省的可持续发展趋势。结果表明,陕西省人均生态足迹由1978年的0.5508 ha逐年增加至2002年的1.1059 ha,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则由0.9517 ha逐年减少到0.8102 ha。可见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呈反方向发展趋势。陕西省1978年的生态盈余为0.4009 ha,1992年出现生态赤字,2002年人均生态赤字增至0.2958 ha。预测陕西省2010年和2015年人均生态足迹分别为1.2013 ha 和1.2528 ha,人均生态承载力分别是0.7638 ha和0.7198 ha,其人均生态赤字分别达到0.4378 ha和0.533 ha。说明陕西省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逐年增加,目前已超出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力范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加剧,现有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8.
生态足迹是一种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定量方法,在阐述生态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模型的基础上,运用生态足迹分析法,测算及比较福建1993~2002年和台湾1981~1990年、1993~2002年2个阶段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闽台人均土地需求都在逐年增加,而人均承载力变化不大,使得人均生态赤字日趋增加,闽台均处于绝对生态压力区。台湾的生态压力指数高于福建,但其增长率已逐渐降低,而福建仍处在快速上升时期。  相似文献   

9.
河北省太行山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运用生态足迹方法对河北省太行山区2006年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2006年太行山区人均生态足迹为12.526 731 hm2,而实际可以提供的人均生态承载力面积为0.376 768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12.15 hm2,太行山区人类对自然的影响超出了其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因此,从区域长期的发展战略看,太行山区应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调整种植业和林业的结构,使其协调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1997—2007年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利用相关统计数据对1997—2007年河北省的生态足迹及相关指标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对河北省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定量分析。计算结果显示,河北省的生态经济发展状况非常严峻,河北省的生态赤字很高,生态足迹多样性很低,河北省的生态经济系统中生态空间的分配很不均等,在河北省的生态足迹中,能源足迹占比很大,说明河北省产业结构属于高能源消费型。在此基础上,找出河北省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河北省可持续发展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1.
陕西省生态足迹动态评价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生态足迹分析法(EFAA)计算了陕西省2000~2004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并采用GM(1.1)模型对陕西省2005~2009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预测和评估。结果表明,2000~2004年陕西省人均生态足迹呈逐年上升趋势,5年间增加了0.393 2 hm2,年均增长5.14%;万元GDP生态足迹呈下降趋势,人均生态承载力5年间下降了0.057 5 hm2,年均减少1.22%,人均生态赤字从2000年的0.554 7 hm2增加到2004年的1.042 7 hm2,预计2005~2009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逐年增加,生态承载力减少,说明人口、资源、环境在省域尺度上处于不协调状态。最后提出了增加科技投入、改善生态环境、控制人口等平衡该地区生态需求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2.
基于生态足迹方法的陕西省承载力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承载力的定量评价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基础,生态足迹分析方法为此提供了一套简明而又综合的工具。本文在简要介绍生态足迹概念、计算方法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陕西省2005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陕西省2005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9310 hm2,人均生态生产面积为0.8018 hm2,人均生态足迹赤字为1.1292 hm2,化石能源地在生态足迹和赤字中占的比例最高。  相似文献   

13.
陕西省2001年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对陕西省2001年生态足迹进行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2001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6888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9276hm2,人均生态赤字为0.7612hm2,生态足迹是生态承载力的1.8倍。说明陕西省2001年生态系统承受着较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来源于耕地足迹,耕地生态赤字为0.4919hm2/人,占总生态赤字的64.62%。  相似文献   

14.
杜鹏  许军  夏斌  杨蕾 《广东农业科学》2010,37(2):201-206
以生态足迹模型为基础,通过分析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在碳循环过程中的碳蓄积能力(NEP),计算了广东省1990—2007年化石能源消费的生态足迹,并对广东省化石能源生态足迹的产值和生态压力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结果表明,广东在20世纪90年代至2007年的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化石能源占地面积总量由6398.21×103hm2增长到18340.74×103hm2;能源消费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呈不断增加趋势,由1990年的0.57上升至2007年的1.64。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正逐步改善,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价值不断提高。煤炭生态足迹由1990年的66%下降至2007年的45%,化石能源产值2.43万元/hm2增长至16.95万元/hm2。  相似文献   

15.
为评估并分析延边州的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基于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延边州2006—2015年水资源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以及延边州各县市的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和水资源基础数据的计算。结果表明,在2006—2015年间延边州水资源生态足迹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用水主要以农业用水为主,分析年份延边州平均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生态用水足迹分别为99.77×10~4、19.95×10~4、18.36×10~4和2.07×10~4 hm~2,占水资源总生态足迹的71.2%、14.2%、13.1%、1.5%;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与生态盈余的变化趋势类似,波动显著;10年间延边州水资源消耗量减少,水资源利用效率逐渐提高;延边州8个县(市)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空间分布不均衡,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广西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变化过程和特征,了解广西生态系统动态变化趋势,为促进城镇化进程中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利用生态足迹方法计算2005~2014年广西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人均生态盈亏和万元GDP生态足迹,分析生态系统的变化状态。【结果】2005~2014年广西人均生态足迹由1.6201 ha振荡式上升到2.7430 ha,其中化石能源地和耕地类人均生态足迹所占比重排前两位;人均生态承载力小幅增长,由0.7173 ha/人波动增加到0.7665 ha/人,其中草地类人均生态承载力减少99.33%;人均生态赤字由0.9028 ha增加到1.1965 ha,说明广西生态系统处于逐步加剧的超载状态,化石能源地的生态赤字最严重,其次是耕地;万元GDP生态足迹由1.8949 ha/万元减少到0.8320 ha/万元,说明广西资源利用率逐步提高。【建议】广西在城镇化进程中要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就必须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粗放发展方式,并加大耕地保护,提高土地产出率,同时调整能源结构,开发清洁能源。  相似文献   

17.
运用能值生态足迹对广西2004-2010年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2004-2010年广西人均生态足迹从3.5830 hm2增长到4.2511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从2.2715 hm2增长到2.5873 hm2,人均承载力增长的幅度远小于人均生态足迹,导致广西的生态赤字从1.3115 hm2增长到1.8743 hm2,能源消费尤其是煤炭消费的快速增长是其主要原因,同时广西资源利用的效益虽有提高但与国内部分省市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这说明广西的社会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最后通过分析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广西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分别运用传统生态足迹和能值生态足迹两种研究方法,对重庆市2011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具体的计算和对比分析遥结果表明:能值生态足迹方法和传统生态足迹方法计算的重庆市2011年生态赤字分别为2.07、3.487 hm2/cap,表明该区社会经济发展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状态。对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并对重庆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基于生态足迹指数的中国可持续发展动态评估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为定量评估我国可持续发展状况,本研究在总结以往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新的评估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指标--生态足迹指数.生态足迹指数是指一定区域的生物承载力与生态足迹的差额占生物承载力的百分比,可视为区域为今后保留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百分比;设定其状况可确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值:大于0且小于等于100%为弱可持续性和强可持续性,小于0为不可持续性和严重不可持续性,等于0为边际可持续性.由于本方法为单指标分析方法,所以具有较好的分析、比较功能,而且能够为制定或调整可持续发展战略、政策和对策提供定量(百分比)依据.通过计算时间序列上的不同年份的生态足迹指数,可用来反映其可持续发展程度的变动及进行趋势预测,进而提出政策和战略建议.对1962-2001年我国生态足迹指数计算的结果表明:我国生态足迹指数在时间序列上呈显著下降趋势,先从1962年的46%逐步下降到1975年的11%,继而在1975年至1980年之间降为负值,再从1980年的-6%逐步下降到1995年的-62%,达到本期谷底,2001年虽然回升到-45%, 但总的可持续发展状况逐渐恶化,由1962年的强可持续性转变为不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20.
果洛州2002年生态足迹与发展能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介绍生态足迹概念及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以江河源区果洛州6县2002年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依 据,对果洛州2002年的生产性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发展能力和GDP生态足迹进行了计 算。结果表明,果洛州2002年的生态足迹为465 405.112 hm2,实际可供的生态承载力为545 353.338 hm2,人均生 态足迹盈余为0.591 hm2,其中果洛州的甘德县和玛多县为生态足迹赤字,班玛县、久治县、玛沁县和达日县为生态 足迹盈余,说明在当前生产技术水平下,果洛州处于较弱的可持续发展状态。果洛州2002年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 和发展能力低,而GDP生态足迹较高,反映该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单一,稳定性差,资源利用效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