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信阳乡村旅游发展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晋 《河北农业科学》2011,15(1):111-113
作者对信阳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区位、政策、市场及效益等方面的优势加以分析归纳,总结出信阳发展乡村旅游优势明显。信阳应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振兴地方经济。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土地利用效益、建设题材重复、环保、经营管理等问题日益突出,旧有以自发式为主乡村旅游需要科学规划并转型提高。本文从乡村旅游规划的概念入手研究乡村旅游规划的编制要求和注意问题,并以实例分析探讨了乡村旅游规划应该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乡村资源与区位背景,制定不同的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3.
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领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乡村旅游扶贫成效显著。本研究从经济与非经济、宏观与微观、正面与负面等维度分析乡村旅游扶贫效益,构建旅游扶贫效益评价体系;通过对德阳东湖乡高槐村乡村旅游扶贫效益开展实证性研究,以期获得乡村旅游扶贫效益评价方法与路径,为同类型乡村旅游扶贫效益提升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乡村旅游与农产品电子商务在理念、客户定位、销售模式、发展方向上的高度契合以及可共同发展、互相促进的天然基础,使得以二者相结合为基础的发展模式悄然兴起。广东省肇庆市有着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和特色农产品资源,但以此为基础的乡村旅游和农产品电子商务却"各自为战",二者相得益彰的效益未能充分发挥。在"互联网+"时代,将乡村旅游、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相结合,将是肇庆建设美丽乡村、促进城乡同步协调发展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5.
基于RHB战略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以武汉市黄陂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已成为贯穿中国旅游业中长期发展的鲜明主题。创新性地提出乡村旅游发展的RHB战略思想,从生态、社会、经济角度对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资源凭借、人员参与、效益实现进行元分析,结合武汉市黄陂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具体实践进行该理论的应用性研究,探讨其中每个要素的特性及作用并作相关性分析。  相似文献   

6.
乡村旅游是乡村文化发展和传承的重要载体,其最终目的也就是能够实现效益与乡村文化传承的有效结合,从本质上来看是为了实现乡村旅游经济的实际效益、文化效益以及生态效益,促使这些效益达到最大化,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就需要构建乡村旅游品牌,本质上来看,构建乡村旅游品牌的实质,也就是对乡村旅游本土文化本土资源的深层次的开发和挖掘逐步地形成品牌特色,进一步的实现经营管理理念的创新和发展,从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看,我国的乡村旅游品牌建设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在品牌意识品牌定位品牌服务品牌质量等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不足,在此基础之上,本文将重点探究乡村旅游的概念以及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之上找到当前乡村旅游品牌建设过程当中所存在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来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7.
胡粉宁  丁华  郭威 《安徽农业科学》2011,(17):10537-10538,10586
从乡村旅游资源的概念入手,分析了陕西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对其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普查,从而对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7个主类进行类型结构及数量、质量评价,并从乡村旅游资源的地域分布角度,对其分布组合进行评价。总结了陕西省乡村旅游资源的特色与优势,认为旅游资源总量丰富、类型多样、级别较高;乡村人文旅游资源占有绝对优势,具有开发潜力;民俗文化类人文旅游资源突出,地域分异明显;乡村自然旅游资源具有较强的地域特点;资源组合状况良好,各资源区特色突出。以期为陕西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和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对提高居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等发挥着积极作用。淮安市地处苏北,农业人口众多,但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通过研究发现:乡村旅游产品质、量不断升级,产业融合与集聚水平不断提升,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但仍存在着乡村旅游资源缺乏有效性整合、乡村旅游地域特色不凸显、缺乏系统完善的乡村旅游发展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问题。发展与完善淮安市乡村旅游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城乡融合体系,挖掘淮安地域特色,打造乡村旅游知名品牌,建立乡村旅游发展的动态评估机制等举措是优化淮安市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9.
单福彬  周静 《贵州农业科学》2015,(3):216-218,222
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是乡村旅游产业实现各类效益目标的根本,为实现乡村旅游产业持续发展,基于满足游客消费需求视角,从乡村旅游产业功能结构优化、文化内涵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等方面,论述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提出了依托政府规划引导、构建产业发展集群,壮大本地龙头项目、聚集优势资源要素,引入外部优势企业、推进产业跨越发展,构建战略合作联盟、实现区域间协同互促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以更好满足游客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10.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振兴的一支重要生力军,有效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实现乡村旅游的多元化发展成为宿州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从政策、资源和市场3个维度来分析宿州市乡村旅游所面临的机遇与困境,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乡村旅游是乡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具有长足影响。社区居民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主体,对当地旅游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基于社区居民视角,以环洱海地区喜洲和双廊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调研,对环洱海地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分析,探讨适合当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结果表明,环洱海地区呈现两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基层组织引导社区居民参与模式和社区居民主导模式。基层组织引导社区居民参与模式即自上而下型,政府主导、居民参与、旅游企业支持,以政府规划为主、发展当地乡村旅游;社区居民主导模式即自下而上型,居民主导、政府扶持、旅游企业支持。社区居民作为乡村旅游资源的挖掘者和保护者,发挥社区居民的主观能动性,自发地保护与利用资源并形成良性循环,实现真正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具有互存互促关系。以海口周边生态文明村建设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现状及乡村旅游发展条件为依据,探讨该地域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路径,提出应以生态文明村建设成果为基础,注重乡村旅游的经济发展、文化促进和民生服务等多重功能发挥,通过提高居民主体意识、制定乡村旅游整体规划、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和管理质量、保护乡村文化与生态环境以及实施乡村旅游生态补偿、加强乡村旅游产品宣传等,实现乡村旅游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国内外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典型案例,找出驱动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动力源以及驱动力,并构建目的地供给侧视角下的驱动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机制。根据驱动机制,结合苏北乡村旅游业发展实际情况,诊断苏北乡村旅游业发展驱动力以及驱动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苏北乡村旅游发展对策:改革供给侧驱动源主体,提升驱动源动力水平;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特色,提升其旅游吸引力;完善管理制度,提升乡村旅游服务拉力;树立整体营销理念,提升乡村旅游营销能力。  相似文献   

14.
提升廊坊市乡村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实现其创新发展的关键在于提升乡村旅游业的内在核心竞争力、打造旅游产品品牌。乡村旅游业内在竞争力的提升,重在完善产业结构功能体系;旅游服务产品品牌的塑造,重在对特色资源要素的利用。以功能结构为标准,对廊坊市乡村旅游业划分为5种基本类型,即紧邻都市型、旅游景区配套型、农业生产基地型、特色农业文化型和特色村镇型。针对不同类型乡村旅游业态的定位与目标,选择适宜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5.
主要通过对乡土文化的内涵、内容进行详细剖析,并对乡土文化与乡村旅游关系作出了较为清晰的梳理与阐述;结合分析武宣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并提出其发展存在的问题;从乡土文化视角看待如何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并明确武宣县乡村旅游发展方向;最后针对武宣县乡村旅游乡土文化资源,通过主题定位分类、内容挖掘、项目开发,明确乡村旅游与乡土文化内涵结合发展,以及乡土文化兴旅的乡村旅游发展战略,提出武宣县乡村旅游乡土文化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武陵山区农耕景观在乡村旅游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红兵 《农学学报》2017,7(9):95-100
采用实地考察与实景拍摄的方式,搜集了大量武陵山区乡村旅游点的农耕景观代表作,分析了当地乡村旅游景观中农耕文化资源应用的典型案例;归纳了武陵山区的乡村旅游类型为生态农庄型、休闲农场型、古村古镇型、“花海竹海”型等4种类型;评析了武陵山区乡村旅游中农耕景观的应用现状,认为乡村旅游景观应紧扣农耕主题,充分利用当地的农耕文化资源,突出地域特色;指出了武陵山区农耕景观在当地乡村旅游中的应用建议。  相似文献   

17.
“田园综合体”是继“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后农民实现美好生活愿望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有机融合的重要模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乡村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以当地的特色乡土文化为吸引点,将农业产品、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发掘并宣传。以农业为主要切入点,充分挖掘利用当地农业资源,大力发展现代种植业和养殖业。同时发展农产品的销售、加工、体验等环节,配以完整的旅游服务设施,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有较强体验性和吸引力的田园综合体。  相似文献   

18.
黄翠鸾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643-4644,4673
论述了融安县乡村旅游开发的优势,包括自然环境优势、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经济环境优势、政策环境优势和人文环境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充分利用乡村旅游资源促进融安县民族经济快速发展的途径,包括充分利用有利的地理区位因素,充分利用农副产品、打造品牌优势,充分利用政府的惠民政策、深化旅游经济发展基础,充分考虑人为因素、营造良好的旅游氛围;并从旅游资源开发质量、旅游人才培养、旅游宣传及基础设施建设4个方面提出了合理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发展民族旅游经济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升级发展区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翔 《广西农业科学》2011,(9):1168-1171
【目的】探索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升级发展的合理途径,为四川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四川民族地区区位条件进行分析,对该地区的乡村旅游进行归类,分析不同类型乡村旅游的升级途径。【结果】由于四川民族地区方格状区域格局难以形成城郊型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而其农牧交错的区位条件维持了原野型乡村旅游的乡土性,因此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可根据当地的区位条件分为原野型乡村旅游和城郊型乡村旅游两种类型。【建议】在松潘—木里线以东,应发展替代旅游以减少环境压力,以西则应兼顾农牧环境的客观性和传统社会的乡土性认识,加强民族文化产品和森林、草原旅游线路的开发,将高寒麦类食品和民族聚落作为深度开发的关键,重点发展原野型乡村旅游,避免数量扩张的片面性,丰富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农业、农村特点,提升乡村旅游质量。  相似文献   

20.
陈翔 《南方农业学报》2012,42(9):1168-1171
【目的】探索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升级发展的合理途径,为四川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四川民族地区区位条件进行分析,对该地区的乡村旅游进行归类,分析不同类型乡村旅游的升级途径。【结果】由于四川民族地区方格状区域格局难以形成城郊型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而其农牧交错的区位条件维持了原野型乡村旅游的乡土性,因此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可根据当地的区位条件分为原野型乡村旅游和城郊型乡村旅游两种类型。【建议】在松潘—木里线以东,应发展替代旅游以减少环境压力,以西则应兼顾农牧环境的客观性和传统社会的乡土性认识,加强民族文化产品和森林、草原旅游线路的开发,将高寒麦类食品和民族聚落作为深度开发的关键,重点发展原野型乡村旅游,避免数量扩张的片面性,丰富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农业、农村特点,提升乡村旅游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