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山楂初果期吸收根,在地温5℃时开始生长;一年中有两次生长高峰;其长度以地下40—60厘米范围最短;多分布在0—60厘米土层中,其中在20—40厘米处约三分之一,吸收根寿命短,约1周左右。  相似文献   

2.
【目的】针对中国西北旱地小麦低产田块多、分布范围广、农户地块间产量差异大的问题,探索影响旱地小麦产量的关键因素,为缩小产量差异,普遍提高旱地小麦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分布在中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的山西、陕西、甘肃旱地小麦主产区的180个农户麦田0—100 cm土壤和小麦植株的取样分析,结合对农户施肥情况的实地调查,研究了旱地小麦产量差异与栽培、施肥及主要土壤肥力因素的关系。【结果】山西、陕西和甘肃冬小麦产量分别介于2 529—8 419、1 344—8 073和2 984—7 145 kg·hm-2。覆膜栽培的小麦产量较传统栽培提高9.4%。传统栽培的高产组产量较中低产组分别高37.5%和77.2%,覆膜栽培分别高25.4%和66.2%。传统栽培高产组的平均施氮量比中低产组分别高44.4%和74.4%,覆膜栽培分别高9.9%和13.5%;传统栽培高产组施磷量比中低产组平均提高31.1%,覆膜栽培提高35.4%;但传统栽培高产组的施钾量却比低产组低62.1%,覆膜栽培高产组比低产组高96.0%。传统栽培不同产量水平间0—10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没有显著差异,覆膜栽培0—2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产组比低产组显著高20.8%。传统栽培40—80 cm土壤全氮存在显著差异,其中40—60 cm土层高产组比中、低产组分别高出7.5%和18.6%;覆膜栽培0—60 cm土层全氮存在显著差异,其中0—20 cm土层高产比中、低产组分别高出3.2%和14.2%。传统栽培土壤矿质氮无显著差异,覆膜栽培80—100 cm土层高产比低产组高1.6倍。传统栽培0—40 cm土层速效磷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高产组0—20 cm土层比中、低产组分别高74.3%和86.9%;覆膜栽培土壤速效磷含量没有显著差异。传统栽培40—60 cm土壤速效钾含量高产组比中、低产组显著高22.5%和16.0%,覆膜栽培土壤速效钾没有显著差异。土壤p H在不同产量水平和栽培模式间亦无显著差异。【结论】引起产量变异的主要原因有栽培模式、氮磷钾肥用量、土壤有机质以及速效磷含量。因此,缩小西北旱地农户间产量差异、实现小麦增产的关键在于加强旱地麦田水分管理,采用保水栽培;适当提高传统栽培小麦中低产田块的氮磷肥用量、控制钾肥用量,在稳定覆膜栽培小麦中低产田块氮肥的基础上,适当提高磷钾肥用量;加强旱地麦田有机培肥,在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蓄水保墒和氮素供应能力的同时,提升传统栽培小麦中低产田土壤的有效磷供应能力,以达到通过促进小麦生长,提高籽粒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揭示樟子松成熟林年生长对土壤碳、氮、磷的影响。[方法]以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成熟林为研究对象,以截根处理为对照,采集0~10、10~20、20~40和40~6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含量,研究樟子松成熟林年生长对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的影响。[结果]樟子松成熟林经过1年生长,有机碳含量、碱解氮含量和速效磷含量变化显著,但全氮和全磷变化微小。截根后林地有机碳生长季增加显著,而未截根的增加不显著。速效磷截根后生长季显著增加;未截根样地生长季增加不显著。樟子松成熟林在7—9月有机碳含量、碱解氮和速效磷的变化量显著高于5—7、9—11和11月至次年5月。樟子松成熟林在1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碱解氮和速效磷的变化量显著高于0~10、20~40和40~60 cm土层。[结论]樟子松成熟林年生长促使有机碳含量、碱解氮含量和速效磷含量显著积累,樟子松成熟林在7—9月10~20 cm土层生长显著。  相似文献   

4.
以相邻的马尾松林地为对照,研究连栽桉树人工林地不同土层、不同代数非根际土壤硅酸盐细菌数量变化及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硅酸盐细菌数量差异。结果表明,连栽桉树林地不同土层非根际土壤硅酸盐细菌以二代林20~60cm土层最多,其次是三代林20—60cm土层,一代林0~20cm土层最少;除了对照林0—20cm土层硅酸盐细菌数量大于20~60cm土层外,一代林、二代林、三代林和四代林均是20~60cm土层硅酸盐细菌数量大于0~20cm土层。连栽桉树林地不同代数非根际土壤硅酸盐细菌数量以二代林最多,其次是三代林,四代林最少。连栽桉树林地根际土壤硅酸盐细菌数量以二代林最多,其次是三代林,四代林最少;同代林根际土壤硅酸盐细菌数量均大于非根际土壤;连栽桉树林地硅酸盐细菌R/S的大小依次为二代林〉三代林〉一代林〉四代林。  相似文献   

5.
采用对比方法,研究了草浆地膜的水热效应,以期明确草浆地膜对青稞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草浆地膜处理0~~5 cm土层土壤平均温度为-0.1℃,略高于对照的-0.67℃,差异不显著,但0~1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对照;同时,草浆地膜处理下的幼苗植株叶片叶绿素平均值、叶片平均宽度、平均茎粗等指标均高于...  相似文献   

6.
在全覆膜双垄沟播、半覆膜双垄沟播及清种3种不同处理下,对高粱土壤温度及水分含量动态变化、植株干物质积累程度、高粱农艺性状及产量、土壤微生物含量等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在土壤温度上,从播种期到成熟期的整个生育期,全覆膜处理的增温效应最大,在0~20 cm土层范围内,全覆膜处理比清种的日平均温度要高2.20℃(2015年)和1.78℃(2016年)。从各土层的含水量来看,各处理土壤含水量的整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在不同生育阶段,不同土层深度的水分含量变化存在一定差异。0~2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表现为全覆膜半覆膜清种,20~3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为半覆膜处理最高。从干物质积累上看,覆膜处理的高粱干物质积累量在不同生育期均明显高于清种处理,其中全覆膜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最大。从不同处理的高粱生育进程来看,全覆膜与半覆膜处理高粱的生育进程分别比清种早出苗3~5、2~3 d;全覆膜、半覆膜处理高粱分别比清种高粱提前成熟8~9、5 d。从产量上看,在干旱年份(2015年),不同处理方式的产量差异显著,全覆膜处理的产量最高,其次是半覆膜、清种处理;而覆膜处理对于雨水充足的正常年份高粱产量的影响不大,但是缩短了作物的生育期。从全生育期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动态变化可知,3种处理下细菌、放线菌数量均呈抛物线形变化,最高值出现在抽穗期或者灌浆期。微生物的数量受生长环境的温、湿度影响较大,大环境的变化同时可以明显地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小环境,进而改变微生物数量。  相似文献   

7.
为了了解覆盖透明膜对土壤的增温和消毒效果,以土壤无覆膜处理为对照,研究了陕西关中地区利用透明膜覆盖进行土壤太阳能消毒期间的温度变化,及对消毒土壤上生长的4个大白菜品种产量和发病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处理的地表及地下5,10,15和20 cm的最高温度分别可达62.95,54.05,48.05,42.1和40.7℃,与对照相比,平均温度最大差值分别为12.37,10.43,9.46,7.62和7.87℃,即随土壤深度增加,覆膜处理的增温效果下降;就温度持续时间而言,在处理的30 d内,处理与对照温度超过40℃的时间有极大差异,覆盖使地下5,10,15和20 cm处在15:00超过40℃的时间分别为18,14,1和1 d,在19:00分别为15,12,4和1 d,而对照均为0 d;覆膜使土壤日温差加大,晴天尤为显著,并随土层深度增加日温差递减,晴天15:00时,覆膜土壤地表及地下5,10,15和20 cm处的温度分别为对照平均温度的1.41,1.40,1.31,1.23和1.29倍。消毒效果表明,处理田块生长的02杂64、北京桔红心、春晓和秦白二号4个大白菜品种生长势明显增强,毛菜产量较对照高(春晓除外),炭疽病发生率较对照显著降低,降幅达32.3%~71.1%。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表明,3~5月(萌牙开花期)在柑桔园覆盖地膜,使10~20厘米土层增温2.3℃、土壤含水量提高23.7%、根系活力相对增强4-15%;在9—11月(果实成熟期)覆盖地膜,日平均土温增高1.7℃、土壤含水量比对照降低11—24%。覆膜显著地提高了树冠下层地面的光照反射率,叶片光合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9.
红壤土施石灰过量导致芒果发生缺铁失绿症的矫正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因红壤土遭受碱害而导致缺铁失绿的芒果园进行土壤渗施土壤改良荆处理,研究各处理对植株根际土壤pH值、HCO3-浓度、有效铁含量以及叶片叶绿素、活性铁、总铁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土壤改良荆处理,可明显降低碱害红壤土0~40cm土层,尤其是0~20cm土层的pH值和HCO3-浓度,大幅度提高0~20cm土层的有效铁含量,20~40cm土层也得到相应的提高;土壤渗施盐碱土壤改良荆4个月后,失绿芒果植株叶片叶绿素、活性铁和总铁含量都显著高于对照和处理前的含量水平,其中叶绿素含量的增加最显著,活性铁含量的增值比总铁的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以甜玉米(Zea mays L.)作为填闲作物,探讨根层调控措施对填闲作物消减土壤剖面累积NO3--N的影响。【方法】通过设置休闲、传统种植、土壤调理剂和秸秆还田4个处理,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结果】在本试验条件下,施用土壤调理剂的甜玉米总生物量最大,其吸氮量与秸秆还田处理没有差异,但均明显高于传统种植;填闲季结束后0—100 cm土层NO3--N消减量显著高于100—200 cm土层,2种根层调理处理0—100 cm土层残留NO3--N显著低于传统种植,100—200 cm三者之间未表现差异,休闲导致土壤NO3--N高量残留且下移趋势严重;秸秆还田、土壤调理剂处理的30—60 cm和60—100 cm土层根长密度和根干重显著高于传统种植,根长密度与NO-3-N消减量极显著相关;土壤调理剂和秸秆还田处理在100 cm处NO3--N淋失量分别比传统种植减少68.4%和52.6%。【结论】在硝态氮高累积的设施土壤上,填闲作物可以通过土壤调理剂和秸秆还田根层调理措施实现土体NO3--N的快速消减。  相似文献   

11.
上海地区杂草稻种子萌发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试验研究温度、环境酸碱度、土层深度、低温冻害对上海地区杂草稻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不良环境因子的影响下,杂草稻种子表现出了比普通栽培稻秀水128更强的抗逆性和萌发能力。杂草稻萌发的起始温度在10.7~11.5℃之间,平均有效积温为59.65℃,低于栽培稻。在10℃和45℃条件下不能萌发。相同温度下杂草稻的萌发速率更快。杂草稻对酸性或碱性环境的抗逆性也要强于栽培稻。随覆土深度增加,杂草稻出苗率降低明显,10~12cm覆土下杂草稻几乎不能萌发。杂草稻种子的吸水能力要弱于栽培稻,其抗冻能力受种子含水量影响,含水量越高的种子越难以在低温冻害后继续萌发。  相似文献   

12.
沟台覆膜栽培对苹果园土壤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沟台覆膜栽培是苹果生产中一种新模式。本试验测定了不同土层的温度变化情况,研究表明:沟台覆膜对土层各项温度提高幅度不同,最高温度的提高值最大,平均温度提高值次之,最低温度提高值最小;不同深度土层温度变化的效果不同,5cm深土层最高温度和平均温度改变量大于10cm深土层,最低温度改变量小于10cm深土层;5cm深土层的最高温度提高在5.0~6.5℃之间,平均提高5.60℃,10cm深土层的最高温度提高在3.5~5.5℃之间,平均提高4.52℃,均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5cm深土层的最低温度提高在1.0~2.5℃之间,平均提高1.76℃,10cm深土层的最低温度提高在2.0~4.0℃之间,平均提高2.31℃,差异均不显著(P〈0.05),5cm深土层的平均温度提高在2.5~3.5℃之间,平均提高3.05℃,10cm深土层的平均温度提高在1.5~3.5℃之间,平均提高2.60℃,差异均不显著(P〈0.05)。沟台覆膜栽培能提高土壤最低温度和平均温度,对最高温度的提高达到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13.
植被覆盖对土壤水盐空间分布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塔里木河上游为研究区,研究不同植被覆盖对土壤水盐空间分布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草群落0~150 cm的平均含盐量高于其他群落,各植被群落0~20 cm土层的盐分含量基本高于20 cm以下土层的盐分含量,并且各植被群落在不同土壤深度下的盐分变化规律与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胡杨-铃铛刺群落随着植被盖度的增加,其土壤各层的水分含量均增加;除表层(0~5 cm)外,土壤其他各层盐分含量均随盖度的增加而减少。除表层(0~5 cm)外,多枝柽柳群落下的土壤其他各层的土壤含水量均随盖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土壤各层的盐分含量随盖度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针对以往研究在土壤温度观测和不同耕作条件下土壤温度效应规律上的不足,研究了华北平原不同耕作方式冬小麦田土壤温度日变化及其对气温的响应特征。【方法】试验于河北省栾城县设置翻耕、旋耕和秸秆覆盖免耕处理,采用热脉冲-时域反射技术,连续监测2004-2005年冬小麦生育期土壤温度和气温。【结果】各层次土壤温度日变化随气温呈正弦函数变化;土壤温度日变化随土壤深度呈“锥形”;2.5~80 cm土壤深度每增加5 cm,土壤温度随气温的变化滞后1.2 h左右;不同耕作方式土壤日最高和最低温度均具有显著差异,秸秆覆盖度是其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免耕在冬小麦活动期,显著降低了2.5 cm土层土壤最高温度0.66~4.85℃,而在越冬期提高最低温度0.64~0.87℃;冬小麦生长前期(出苗-拔节)免耕较其他处理显著降低了2.5 cm土层土壤温度日变化幅度,其中较翻耕降低0.65~5.21℃,较旋耕降低0.48~3.89℃。【结论】不同耕作方式各层次土壤温度均极显著响应气温变化;耕作方式主要影响土壤温度的变化幅度而且主要表现在冬小麦生长前期;免耕在冬小麦活动期表现为降温效应,究其原因是由于较大程度地降低高温而较小程度地提高低温;越冬期表现增温效应是由于显著提高了各个时刻的土壤温度。  相似文献   

15.
对西南干热河谷地区夏玉米农田土壤在不同覆盖方式下其温度变化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覆盖方式下,旱地玉米农田土壤温度变化情况呈现出差异性。在0~25 cm土层范围内,夏玉米生育前期秸秆覆盖土壤日均温度比裸地要低,而地膜覆盖土壤日均温度要高于裸地,到了生育后期,不同覆盖方式下的土壤温度日均差异明显降低,其中以地膜覆盖方式下的土壤目平均温度变化最小;土壤温度随土层加深变化幅度逐渐减小,且不同覆盖方式下的温度变化逐渐趋于一致,其中地膜覆盖的增温缓温作用优于秸秆覆盖;土壤温度的变化与气温的相关函数均呈正向相关性,但随土壤深度增加,相关性减弱;最后通过比较产量数据,得出稳定的土壤温度有利于提高夏玉米产量,且地膜覆盖方式在增产增收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葡萄的安全越冬提供参考。[方法]运用MicroLite-U盘型温度记录仪和直尺记录空气温度、地温和积雪厚度,研究不同覆盖方式和不同的积雪厚度下地温的变化规律。[结果]葡萄在不同覆盖条件下地温变化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曲线。在正常情况下,埋土越冬期间地表极端最冷温度稍微低于覆被,两者相差0.45℃左右;而在4月份温度上升时覆被温度明显高于埋土,两者相差4.56℃左右。在该试验条件下,10 cm的积雪厚度可增加地表温度4~6℃。[结论]葡萄越冬期间埋土与覆被相比,地温变化的总体趋势是一致的,而覆被地温比较稳定,温度明显高于埋土。另外,积雪厚度的增加明显延缓了地温的降低,保护了葡萄根系不受冻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改进黑龙江省马铃薯的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马铃薯品种Russet Burbank为材料,设2种栽培模式:大垄栽培区(耕深35 cm)和小垄栽培区(耕深20 cm),研究不同栽培模式下土壤物理性状的差异。[结果]大垄栽培模式下20~30 cm耕层土壤含水量显著增加,而20和25 cm耕层的土壤温度显著降低,分别为18.24和17.70℃,与马铃薯最适生长温度(18℃)十分接近。大垄栽培模式下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受环境影响小,6月30日以后,20 cm耕层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比较稳定,一直处于低温高含水量的环境中,有利于马铃薯块茎膨大和成熟。[结论]采用大垄深翻耕作方法能有效改善土壤水温条件,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8.
秋季马铃薯地面覆盖对土壤温度及湿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探讨了不同遮荫方式对秋季马铃薯播种及苗期土壤温度和浇水后土壤水分蒸发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后垄面覆盖玉米秸、麦秸或与玉米套种都能有效地降低土壤温度.其中垄面覆盖玉米秸的降温效果最好.在8月中旬之前下午5 cm地温平均下降5.8℃,最高下降8.1℃;10 cm地温平均下降4.5℃,最高下降9.6℃.9月中旬以后,随...  相似文献   

19.
新疆棉花双膜覆盖增温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棉花双膜覆盖技术的推广提供可行依据.[方法]进行棉花双膜与单膜覆盖增温效应的对比分析.[结果](1)双膜覆盖比单膜覆盖明显提高播种至出苗期间的0~20 cm耕层土壤地温,增加土壤有效积温,从播种至出苗期间双膜覆盖比单膜覆盖日平均地温高0.9℃,最低温差0.6℃,最高温差达到1.3℃;双膜覆盖较单膜覆盖累计增加土壤积温15.2℃.(2)双膜与单膜覆盖5 cm日平均地温温差1.4℃,最高温差达到2.4℃,比单膜累计增加地温24.3℃,5 cm土层正好是棉花种子所处的耕层,因此该土层地温的提高为播种后加速种子吸水、萌动提供了很好的温度环境,有效促进了棉花出苗.(3)双膜覆盖栽培还有效提高了一日4个时段(02:00、08:00、14:00、20:00)的土壤温度.[结论](1)双膜覆盖比单膜覆盖有更好的增温效应.(2)双膜覆盖提高了不同土层土壤温度,且这种增温效应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且土层间温差逐渐减小,这种增温效果明显高于单膜覆盖的增温效果.(3)随着时间的不同,土壤不同土层地温变化也发生着相应变化,反映出土壤的热传导效应.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干旱区林果业中杏树覆盖全生物降解膜的调温保墒效果,在吐鲁番市亚尔乡上湖村杏树林设置覆全生物降解膜区和无膜区,分别对覆膜区与无膜区土层深( H)0<H ≤20 cm,20 cm<H≤40 cm,40 cm<H ≤60 cm的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进行观测,同时对各处理分3个径级观测其杏树生长量。结果表明:覆膜可以增加3个土层的含水量,但0<H≤20 cm土层覆膜区较无膜区差异性不显著。20 cm<H≤60 cm土层覆膜区较无膜区差异显著。4月份覆膜区各土层温度高于无膜区,5、6月份覆膜区各土层温度较无膜区均降低且差异性显著。观测显示,覆膜作用下杏树基径、新梢长度、新梢叶片数的生长量较无膜区均有所增长,差异性显著。覆膜对叶面长、宽的生长及叶质量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较无膜区差异性不显著。生物降解膜在干旱区的应用可以有效的蓄水保墒、调节土温,促进果树的生长。可以在干旱区林果业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