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农业技术进步是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增长的主要原因,为确定不同阶段小麦、玉米、稻谷的技术进步类型,并分析影响粮食生产的主导技术进步模式,选取1999-2016年小麦、玉米、水稻各省面板数据,基于技术进步理论,利用E-S模型与C-D函数,计算三大主粮技术进步贡献率,并对技术进步模式进行阶段性的判别,分解生物化学型技术与机械技术对粮食技术进步的贡献比率。研究结果表明,1999-2016年间我国小麦、玉米、早稻(代表稻谷)生产年均技术进步速度分别为0.67%、0.19%、0.06%,小麦、玉米以机械型技术进步为主导,早稻以生化型技术进步为主导。基于研究结果,发现依靠提高育种能力、高效施肥灌溉等方式提高土地产出率,依靠持续提高机械化水平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粮食综合产出率,规范生产栽培过程,充分发挥生物化学类投入技术效能,提高粮食技术成果转化率等是解决现阶段粮食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粮食主产省湖北为例,通过对其改革开放以来粮食生产单要素生产率变迁进行实证分析,重点结合粮食生产投入情况,对该省粮食生产率增长所反映的资源利用效率与技术进步特征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粮食生产的劳动生产率与土地生产率增长特征非常显著,并且生产技术选择中表现出诱致性技术进步特征;技术进步成为湖北省粮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该省粮食经济增长本质上仍以要素积累型增长为主,经济增长成本较高,指出湖北省粮食生产发展方式转型刻不容缓。提出了加大农业科学技术的投入与推广力度;发展环境友好型粮食生产模式;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农业技术进步偏向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藏粮于技”是粮食稳产高产的重要保障。基于2002—2020年26个主要粮食生产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三要素嵌套CES生产函数以及DEA-Malmquist模型测度农业技术进步偏向和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并运用空间滞后模型分析农业技术进步偏向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农业技术进步是非中性的,不同时间、地区以及不同粮食作物的农业技术进步偏向性均存在差异。研究期间我国整体技术进步偏向农业机械要素。不同于小麦整体的农机偏向型技术进步模式,稻谷、玉米的技术进步特征有明显的生化偏向性。2002—2020年间,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波动明显,且粮食主产区的综合生产效率明显优于非主产区。当前我国农机偏向型技术进步模式不利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具有明显的负向溢出效应,非主产区生化偏向型技术进步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符合粮食技术进步偏向特征的技术创新更能促进粮食增产增收。因此,可以利用技术创新替代稀缺资源,在发挥农业机械化优势的同时,根据粮食生产自有禀赋发展并应用新型生物化学型技术,促进技术进步与粮食提效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4.
技术进步是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但技术的发展受到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的影响制约。在近代由于我国和西方在耕地资源禀赋和市场发育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导致了我国和西方在农业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巨大不同。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的偏向性特征,构建基于投入导向方向性距离函数的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模型,在此基础上对 1997—2019年中国 30个省份农业投入偏向型技术进步进行测度,进而深入分析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的土地节约偏向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上呈现增长趋势,年均增长2.87%,技术进步是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因素。IBTC(投入偏向型技术进步)指数在各个年份均大于1,农业技术进步具有投入偏向性并且整体上偏向节约土地。具体来说,虽然在土地与劳动力之间偏向节约劳动力,但在土地与农业机械、土地与化肥、土地与农药等投入要素之间均偏向节约土地。从时序特征来看,农业技术进步的土地节约偏向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弱;从空间分布来看,农业技术进步在东部地区的土地节约偏向程度强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研究表明,未来应在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要素结构的同时,从强化农业技术创新与应用、制定差异化技术进步发展路径、完善农业要素市场等方面出发,深入推进农业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粮食生产布局变化分析及功能区发展定位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生产区域合理布局是保障地区粮食安全的关键。近年来粮食生产区域布局的变化反映了江苏省农业资源禀赋在地区间重新配置的发展历程。传统农业优势生产区域苏南粮食播种面积明显缩小,苏北和苏中地区逐渐成为全省粮食生产基地。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入及确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新形势下,江苏省如何发挥区域间优势资源禀赋条件,确立中长期粮食生产功能区发展方向,实现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今后一段时期江苏省农业发展的重点。在梳理江苏省各区域粮食生产格局变化态势的基础上对江苏省粮食区域结构布局变化动因进行分析,根据江苏省各区域资源禀赋特点和发展趋势,提出促进江苏省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区域布局与发展定位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张晓群 《新农村》2007,(7):27-27
1.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农业技术进步道路农业技术进步的路径一般分为4种类型:以机械技术为特征的劳动节约型,以生物化学技术为特征的土地节约型,以灌溉技术为特征的节水型,以及综合性技术进步。许多发达国家在建设现代农业的进程中,都根据本国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资源禀赋特点,选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农业省份之一,贵州省粮食生产产值在其国民经济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贵州省1993—2012年粮食生产的相关数据,运用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建立了贵州省粮食生产影响因素初始回归模型,之后运用逐步回归法对上述回归方程进行精确性调整、相关性检验和异方差性检验,得到最佳拟合回归方程。通过对回归结果进行分析,发现粮食播种面积和化肥施用量是影响贵州省粮食生产的关键因素,并认为在粮食播种面积受限、化肥施用量达到使粮食边际产量开始递减的极限背景下,资本投入和农业技术进步是提高贵州省粮食产量的新途径。因此,贵州省应该通过有效保护耕地、稳定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改善施肥结构、加大农业资本投入和技术投入等措施来保证本省粮食的稳产增产。  相似文献   

9.
吉林省东南部地形以丘陵和小面积的冲积平原为主.农业以粮食、饲料生产、畜牧业、特产业等多种农业生产方式共同发展.由于粮食产业存在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的问题,粮食生产作为主要农业生产受到一定影响,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当地的农业生产将会面临国外农产品成本低、质量高的冲击,如何加强东南部地区农业生产,提高生产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是摆在吉林省东南部地区农业工作者面前的尖锐课题.  相似文献   

10.
在有限的农业科技投入条件下,集中资源重点解决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共性技术,是利用有限资源最大可能地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和加速农业升级的可行办法。通过汇集农业专家意见,以农业技术对农业产值增长、技术水平进步、产业未来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的4个能力作为荔枝关键共性技术的特点,建立农业关键共性技术筛选的指标体系。经过多轮德尔菲法调查发现:保鲜技术、控梢促花保花保果技术、品种改良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物流装备和集成技术具有显著的技术和社会经济效应,是荔枝产业提高竞争力和实现产业升级的关键共性技术。  相似文献   

11.
我国花生产业面临的机遇与科技发展战略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分析了我国花生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阐述了我国植物油脂安全对花生生产的推动作用和国内外花生科技发展的趋势和特点。结合现代花生产业科技发展方向,从花生产业创新技术体系建设、花生产业重点发展学科等方面分析了未来20年花生产业科技发展的趋势和着眼点,对于大幅度提升我国花生科技创新水平,实现花生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2.
食用豆在中国粮食组成、人类健康、土壤改良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贫困地区作为蛋白质的主要来源。随着食用豆基因组相继被破译,推动了食用豆分子遗传基础和分子育种研究。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成立以来,育成了一批高产、优质、抗病虫、耐逆、适宜机械化收获的食用豆新品种,集成了一批适合不同产区的栽培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生产机械与技术研究初显成效,产后加工技术提升与产品创新研究促进产业提质增效。随着食用豆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与推广,食用豆总产和单产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在过去十年内蚕豆、豌豆由干籽粒生产转变为鲜食菜用生产,食用豆种植面积提高了21.1%,单产提高了3.9%,总产提高了36.8%。随着食用豆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食用豆种被列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正在形成一批农业企业品牌。在食用豆产业的带动下,品种权保护与转让数量逐渐增多,食用豆种业开始起步发展。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国内外市场需求快速上升,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大力培育壮大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给食用豆生产和种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中国食用豆生产和种业也面临生产成本较高、生产效率低、科研平台建设有待加强、缺乏突破性大品种、品种权保护力度不够等诸多挑战。本文在总结中国食用豆产业和种业的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讨论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进程中的主要矛盾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资源、生态环境、任务、体制、经营制度、生产力水平、科技水平、装备、人力资本、国际环境,分析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从粮食生产、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科技贡献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市场竞争力和农产品商品化率、农民增收,分析中国国情特点和农业发展现状;总结了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农业基础设施需求与财政和社会资源、农业粗放式发展与资源约束、农业效益和粮食安全、农业经营制度与农业产业化、科技投入与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农民素质与人力资本的六大突出矛盾;提出了加强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推进农村市场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强农业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创新农业经营形式,健全农业人力资本提升制度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4.
影响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付文杰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9):5056-5058,5061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是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目前影响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因素很多:粮食生产资源减少,环境条件恶化;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科技贡献率偏低;市场风险加大,政策扶持不力。必须采取相应对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保护和高效利用农业资源;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优化粮食生产布局;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健全扶持制度;加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增强粮食生产科技含量等,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5.
马江 《农学学报》2019,9(8):69-73
农业科学研究是一门以试验、应用为主导思想,解决农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科研活动,具有显著的实效性。随着农业科学试验规模的不断扩大,实验室阶段的研究成果,在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增产增收之前,需要一个温湿度、土壤土质、生物群落、自然地理等条件指标和农业生产条件一致的“完全模拟大田环境”,使农业科学研究的成果向生产实践平台推广,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便产生了农业试验站(台或科技园,以下统称农业试验站)。农业试验站在农业科研、农业生产教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本文结合作者在农业试验站多年的管理经验,同时致力于对国外一些典型农业试验站建设、管理等方面的探索研究,并与我国农业试验站做进一步的对比和分析,并结合我国当前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对农业试验站提出更高的要求,为做好未来农业试验站的建设、管理、应用等提出新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我国农副食品加工业发展状况,运用malmquist指数法对其17个行业2003—2009年间的数据进行农副食品加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并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提高和技术进步。结果表明:2003—2009年我国农副食品加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变化不大,农副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得益于技术进步,而17个细分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不一,究其原因是物耗的增加阻碍生产率的提高,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则有利于生产率的改善。农副食品加工业下的细分行业间增长率存在绝对趋同,趋同速度为年均10.73%。  相似文献   

17.
农业生产活动与碳排放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一是某些农业生产方式是高碳的,加速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进程;二是全球气候的变暖又影响到农业生产过程。低碳农业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理念,在这种模式和理念下我国农业产业链将逐步低碳化;节约资源能源的耕作技术,农用化学品合理使用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将是未来农业技术研发推广的重点领域;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合作方式和形式上将进一步深化演进;农产品加工流通阶段也有向低碳经济改进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的新时代,农业科技创新日新月异,对我国农业科技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从新阶段加快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需求出发,分析新时代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探讨农业科技自立自强面临的重大挑战,提出了部署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引领性重大科技工程建设的建议。研究表明,农业科技现代化处于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战略核心地位。面临后疫情时期保障粮食安全的重大挑战,需强化农业基础研究、提升农业原始创新能力,突破生物育种核心技术、打造现代种业科技强国,突破智能农业关键技术、打造数字农业科技强国,突破绿色农业关键技术、构建生态安全农业技术体系,突破食品产业技术、构建营养健康农业技术体系等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因此,提出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强度、大力培育支持农业创新型企业、强化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大部署建设国家农业战略科技力量、重组构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等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政策保障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玉米是中国第二大粮食作物,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玉米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玉米粮经饲兼用。近年玉米消费呈刚性增长,种植面积与产量逐年递增。加快推进玉米生产机械化对确保国粮安全、促进农牧业发展、提速粮食加工业进程,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迫在眉睫。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农机农艺互动,社会化服务促动,梯度推进带动,多项技术联动。主要措施:加大收获机械购机补贴力度,深入种植制度改革,创造机械化生产优质条件,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强化示范推广,积极培育玉米机械化作业市场,加强技术创新,提升玉米装备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20.
农业结构调整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与资源环境的共同约束下,依靠要素投入推动农业增长不可持续,因此,不断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增长尤其重要。[方法]采用乘积完备(multiplicatively complete)的Hicks-Moorsteen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将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彻底分解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和混合效率变化,农业结构调整通过改变混合效率,进而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结果]从时间维度上看,仅1992-1997年混合效率变化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贡献了0.5个百分点,即该时期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从地区维度上看,仅东部地区混合效率变化为东部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贡献了0.4个百分点,即东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推动了东部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来自技术进步,农业结构调整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效应在时空上存在较大差异。[结论]农业结构应根据市场需求、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进行调整,才能提高混合效率,进而推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