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试验目的合理密植是高产稳产的主要途经,本试验的主要目的是探讨中茬口早稻不同栽秧本数分蘖成穗规律及增产效果,为中茬口早稻合理密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教导,一九七三年我们结合专业课的学习,进行了早稻不同栽秧深浅的试验,摸索和掌握水稻栽秧深浅的分蘖成穗规律,为水稻生产推广浅栽这一增产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武运粳24号为供试材料,设置直播稻Ⅰ(6月1日播种)、直播稻Ⅱ(6月17日播种)、手栽秧、机插秧等4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播栽方式对水稻产量形成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两期直播稻的分蘖发生速度、高峰苗数均明显大于手栽秧和机插秧,这是直播稻有效穗数大于手插秧和机插秧的重要原因,而分蘖成穗率直播稻显著低于手栽秧和机插秧。直播稻的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大多显著小于手栽秧和机插秧。不同播栽方式水稻产量从高到低依次是:机插秧、手栽秧、直播稻,直播稻适当早播,能够提高产量。从经济效益看,机插秧的经济效益最高,直播稻虽然投入的成本较少,但由于其产量较低,因此经济效益不高。通过适当早播,提高直播稻的产量,可以增加其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选择不同生育期的早、晚稻品种各8个,研究宽窄行和等行机插秧条件下不同品种的分蘖特性。结果表明:水稻机插秧缓苗期的长短与插秧机的性能有关;机插对早稻分蘖的影响大于晚稻,早稻比晚稻分蘖起始慢、分蘖期长,不同品种的单株分蘖数和有效穗数差异较大;在相同密度的情况下,宽窄行机插处理水稻在缓苗期后分蘖发生快、消亡慢,宽窄行机插有利增加水稻分蘖、有效穗数以及提高水稻产量;不同品种的机插适应性有差异,生育期短、单株分蘖力强和单株有效穗多的品种适合机插;机插对水稻缓苗的影响应该可以通过提高插秧机性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5.
选择不同生育期的早、晚稻品种各8个,研究宽窄行和等行机插秧条件下不同品种的分蘖特性.结果表明:水稻机插秧缓苗期的长短与插秧机的性能有关;机插对早稻分蘖的影响大于晚稻,早稻比晚稻分蘖起始慢、分蘖期长,不同品种的单株分蘖数和有效穗数差异较大;在相同密度的情况下,宽窄行机插处理水稻在缓苗期后分蘖发生快、消亡慢,宽窄行机插有利增加水稻分蘖、有效穗数以及提高水稻产量;不同品种的机插适应性有差异,生育期短、单株分蘖力强和单株有效穗多的品种适合机插;机插对水稻缓苗的影响应该可以通过提高插秧机性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6.
一、试验情况 (一)试验目的:在于摸索中茬口早稻不同苗龄期移栽的分蘖特性及成穗规律。为中茬口早稻丰产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二)试验处理经过:本试验在农作72级中茬口早稻试验田中进行。试验分2叶(4月26日播种),4.3叶(4月15日播种),6.5叶(3月26日播种)三个不同处理,未设重复,品种先锋一号,5月7日移栽,7月27日收割,株行距3×5(寸),单本移栽,本田肥力中  相似文献   

7.
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是稳定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为促进该技术的推广应用,介绍了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概念的提出和发展,总结了其特征和规律,详述了该技术的各项关键措施,同时提出了水稻超高产栽培应是建立在改进移栽秧龄、种植密度、肥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技术措施,充分发挥水稻植株个体生长潜能,以足穗、大穗获得超高产的特色理论体系上,根据不同生态地区、不同水稻品种特性进行的精量栽培。  相似文献   

8.
一、品种选用。杂交稻、常规稻均可作为抛秧稻。考虑到抛秧稻抛植时根部入土浅,根系分布也较浅,低节位分蘖多,易倒伏等因素,不仅要选择分蘖势强、抗性好、茎秆硬、生育期适宜的品种,还要从播期、茬口(早稻成熟期)、安全齐穗期和抛秧期统筹考虑,做到因地制宜,早、中、迟熟品种合理搭配。  相似文献   

9.
不同播栽方式对水稻叶片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大田小区试验,以粳稻品种南粳5055为供试材料,设置水直播、旱直播、手栽秧、机插秧等4个处理,研究不同播栽方式对水稻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1)水稻抽穗期和抽穗后20 d叶片叶绿素含量均以手栽秧和机插秧较高,旱直播最低。其中,抽穗期旱直播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显著小于其他播栽方式水稻。(2)水稻抽穗期叶片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蒸腾速率以手栽秧和机插秧较高,旱直播较低;抽穗后20 d不同播栽方式间叶片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蒸腾速率差异相对较小。(3)水稻产量以手栽秧最高,旱直播最低,但手栽秧和机插秧差异不显著。直播稻特别是旱直播稻虽然穗数较多,但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均最低,因此其产量最低。而手栽秧稻虽然穗数较少,但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均最高,因此其产量最高。(4)水稻产量与抽穗后光合能力呈正相关关系,手栽秧和机插秧水稻抽穗后较高的光合能力是获得高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不同水稻品种混栽条件下分蘖成穗规律及其对穗粒结构的影响,本研究分别以早熟晚粳、迟熟中粳、中熟中粳3组同熟期水稻品种进行混栽试验,对高峰苗、有效穗、总粒数、实粒数、千粒重等性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混栽能够促进水稻分蘖的发生,增加有效穗,提高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1.
早稻机械精量穴直播与人工撒播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推广水稻精量穴直播施肥机械化同步技术,以早稻品种湘早籼32号为材料,进行机械精量穴直播和人工撒播大面积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机播稻的分蘖数、株高、最高苗、成穗率、有效穗、每穗粒数和理论产量均显著高于撒播稻(P0.05)。该研究可为水稻机械化精准种植模式与关键技术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摸索早稻免耕抛秧栽培条件下水稻吸肥规律,为早稻免耕抛秧栽培的肥水运筹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安排了本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品种供试品种为金优4021.2 试验设置试验在武山镇曹雨村进行,试验田为冲积水稻土,土壤肥力中上,水源充足,试验田面积2.1亩。试验施肥量为12kg氮/亩,N∶P_2O_5∶K_2O为1.2∶0.5∶1.0。试验将基肥、分蘖肥,穗粒肥按不同的比例设置为五个处理。处理一至处理五的基肥、分蘖肥、穗粒  相似文献   

13.
长江流域双季稻栽培技术发展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综述长江流域双季稻栽培技术的沿革和变更,为发展双季稻生产提供参考。根据区域内双季稻品种由单季稻改双季稻,由高秆稻改矮秆稻,由常规稻改杂交稻,由普通稻改超级稻的4次变革,总结和分析栽培技术的发展。随着品种的变更,双季稻栽培技术经历了多穗型栽培、穗粒兼顾型栽培和重穗型栽培3个发展阶段。重点介绍了早稻少耕分厢撒播技术、杂交晚稻“双两大”栽培技术、双季稻起垄栽培技术、早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双季稻“旺壮重”栽培技术、双季稻抛秧栽培技术、双季超级稻“三定”栽培技术的原理、要点及适应范围。指出双季稻生产将向化肥化、轻型化和机械化发展变化,并提出了发展双季稻生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机插、手插、抛秧3种不同栽培方式的秧苗素质、分蘖消长规律、成穗规律及产量构成因素表现的分析研究,探索了机插早稻的生育特性及栽培要点。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移栽稻相比,机插早稻具有播种密度高、秧苗素质差、生育进程后延、分蘖推迟且集中、植株矮小、穗形偏小等特点。基于这些生育特性,在栽培管理上要掌握秧龄适期;减少基肥比例,增加蘖穗肥比例,适当推迟分蘖肥施用时间。  相似文献   

15.
一、试验目的中茬口(油、稻、稻)是当前发展一年三熟制的主要茬口之一,为了学习江浙一带应用趸秧进行中茬口早稻栽培获得高产的先进经验,摸索、总结在我省范围内应用趸秧进行中茬口栽培的合理品种,为我省发展一年三熟制,进行中茬口早稻栽培合理选用品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播种量对机插双季稻分蘖及成穗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机插双季稻育秧合理播种量,选择用双季早、晚稻共4个品种,各5个播种量处理,探讨育秧播种量对机插稻分蘖和成穗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秧苗素质和栽后分蘖、成穗均受到育秧播种量影响。秧苗干质量和假茎宽因播种量的增加而减小。漏穴率随播种量增加而下降。增加播种量推迟秧苗主茎出叶1~2 d,推迟生育进程1~3 d。增加播种量,主茎第4~5叶以上叶和低位次叶的分蘖数减少,缺蘖位增加;常规稻品种的分蘖缺位多于杂交稻品种。低位叶一次分蘖成穗率随育秧播种量增加呈下降趋势。机插稻播种量对低位叶分蘖成穗率的影响大于高位叶,对早稻的影响大于晚稻,杂交稻品种高于常规稻品种。株两优819和盛泰优722以盘播种量75 g处理产量最高,中嘉早17和镇稻11以盘播种量105 g处理产量最高。综观不同播种量对双季机插稻秧苗素质、移栽质量、栽后分蘖成穗和产量形成等影响,育秧播种量杂交稻品种以盘播种量75 g左右、常规稻以盘播种量105 g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7.
以杂交中籼Ⅱ优838和杂交中粳信杂粳1号为试验材料,设计30万穴/hm2,22.5万穴/hm2,15万穴/hm2和7.5万穴/hm2四个栽植密度,研究了两组合在不同栽植密度下的分蘖成穗规律和穗粒结构特点。试验表明:随着密度的降低,水稻的有效分蘖期和最高分蘖期相应延迟,稀植栽培的分蘖成穗率明显提高,单株有效穗有较大程度增加,同时,种植密度的下降使得各个时期分蘖成穗的经济性状整体优化,每穗粒数、每穗实粒数、着粒密度增加,中后期的分蘖成穗在产量构成中的比重明显提高,进而提出稀植栽培对穗型较大和分蘖力较强的水稻品种有利于发挥其增产潜力,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8.
稻虾共作模式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推广应用面积快速增长。为实现“稳粮增收”,探索不同优质食味水稻品种在稻虾共作模式下的种植表现,本试验以常规机插秧种植模式为对照,研究了稻虾共作模式对南粳9108、南粳5718和丰优香占3种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群体结构、光合物质积累、产量及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模式相比,各品种在稻虾共作模式下成熟期推迟,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分蘖能力下降,穗数有所降低,前期干物质的积累较少,但后期养分充足,叶片衰老延缓,千粒质量增加,每穗粒数与结实率无显著变化,稻米的外观品质与食味品质有所提高。3个品种在稻虾共作模式下各有优劣,均有较好的产量表现。由于稻虾共作时,为了保证稻前虾效益往往会推迟水稻移栽时间,同时水稻中期搁田效果不理想,容易发生倒伏,因此应选择早熟、抗倒性好的品种。综合考虑,苏中地区稻虾共作模式宜选择中熟中粳品种南粳5718,其熟期较早,茎秆粗壮,后期光合能力强,大穗大粒,外观品质好,但分蘖能力一般,前期物质积累不足,种植时应注意及早施用分蘖肥促进分蘖发生。  相似文献   

19.
沿江稻区一季中稻产量性状及干物质积累特征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沿江稻区一季中稻超高产田块干物质积累的特征特性,主攻沿江稻区一季中稻超高产生产的瓶颈技术。[方法]选用高产迟熟大穗型品种P88S/747进行强化栽培。[结果]P88S/747最高苗量达到578.3万株/hm2,成穗率仅为39.40%。有2个灌浆速度高峰,强势高峰值在齐穗后10d左右,弱势高峰值在齐穗后38d左右。叶面积指数在分蘖盛期、抽穗期、蜡熟期分别为5.60、7.34、4.26,物质输出率与运转率分别为32.30%、30.73%。【结论]沿江稻区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的难点是稳定提高水稻的分蘖成穗率;超高产栽培必须选用大穗型迟熟品种,增加生育后期肥料施用比例。  相似文献   

20.
分蘖是水稻固有的特性。但受栽培技术影响,分蘖发生有早有晚。早期分蘖,一般是有效分蘖;晚期分蘖多是无效分蘖,有效分蘖是构成产量的主要因素。促进早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是保证有足够穗数的关键。 1、影响因素。水稻分蘖与栽培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