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002~2004年,在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区选择4种不同干扰生境,在3个空间尺度上对啮齿动物群落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干扰和尺度下,荒漠啮齿动物群落格局具有明显差异。随着尺度的增大,不同干扰生境种类组成明显增加,优势种组成格局明显变化,开垦干扰下子午沙鼠在3个空间尺度上都为优势种;轮牧干扰下子午沙鼠只是在小尺度上占有优势,而小毛足鼠在2个较大空间尺度上始终为优势种;过牧干扰下同样子午沙鼠只是在小尺度上占有优势,而三趾跳鼠在2个较大空间尺度上始终为优势种;禁牧干扰下子午沙鼠和黑线仓鼠的优势地位在1hm2和10hm22个空间尺度上交替出现,但在40hm2空间尺度则同时成为优势种。在荒漠栖息地破碎化过程中,啮齿动物群落格局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受到了明显的影响。三趾跳鼠在群落中数量升高是荒漠生境开始破碎化的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荒漠区在不同干扰下植物因子与啮齿动物优势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方法]研究西北某干旱地区轮牧与过牧干扰下啮齿动物优势种种群的生物量和植物因子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灰色关联度及回归分析。[结果]优势物种三趾跳鼠、子午沙鼠和小毛足鼠均与灌木植物有较高的关联度,植物因子对该地区优势鼠种生物量的作用有明显差异,从而形成相互适应、长期共存的格局。[结论]揭示了植物生物量与啮齿动物生物量的变化关系,为研究该荒漠区啮齿动物优势物种群落分布规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开垦对功能相对脆弱的荒漠生态系统是重要的干扰,这种干扰往往导致栖息地破碎化,并对动植物群落产生强烈影响。作为荒漠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分,啮齿动物群落受到开垦干扰后对环境的响应及其群落中种群的生态对策,是荒漠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维持稳定的重要基础。2006~2011年,采用标志重捕法对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区未开垦和开垦草地啮齿动物群落格局及其不同生态对策种群的数量组成进行了专门研究。目的(1)明确开垦干扰下啮齿动物群落格局时间尺度变化;(2)验证假设:人为干扰区(开垦区)啮齿动物群落中r?对策者占据优势,未干扰区(未开垦区)以K?对策者为主;(3)依据啮齿动物群落中不同生态对策种群的数量组成来判断群落所受干扰的程度。结果表明,开垦干扰降低了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改变了群落中不同生态对策种群的数量组成,种群以r?对策者为优势;未开垦区啮齿动物群落中以K?对策种群为主。开垦区啮齿动物群落受到严重干扰。  相似文献   

4.
达茂旗17种啮齿动物分布的种间关联既呈现出复杂的网络格局,又表现出草原动物群与荒漠动物群间空间配置的分异,这与该地区处在2个动物地理亚区的过渡带特点是一致的。聚类分析则表明该旗分布着6个啮齿动物群落组。其中2个属草原生态地理动物群,其优势种为五趾跳鼠、草原黄鼠和长爪沙鼠。4个属荒漠生态地理动物群,优势种为戈壁五趾跳鼠、子午沙鼠、五趾跳鼠和三趾跳鼠。群落组的划分对于制定该旗啮齿动物防治对策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区选择过牧和禁牧两种不同干扰条件下的样地,运用标志重捕法和Jolly-seber模型,于2005年~2007年,对三趾跳鼠(Dipus sagitta)种群数量动态进行了连续3年的专门研究.结果表明:3年中三趾跳鼠种群数量的波动较大,其变动经历了低谷-上升-高峰-下降4个时期,该种的数量变动存在一定规律;同一年中不同干扰条件的种群数量差异明显,3a中种群第1次数量高峰均为过牧区>禁牧区,其种群年平均数量及第2次数量高峰均为禁牧区>过牧区.  相似文献   

6.
不同干扰方式对荒漠植物与啮齿动物群落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2004年对阿拉善荒漠不同干扰方式下植物地上生物量、啮齿动物群落生物量及其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各区灌木和草本地上生物量各年间存在明显差别,但较为一致的特点是7月是各区绝大多数灌木地上生物量最高的季节,10月是各区绝大多数草本地上生物量最高的季节。轮牧区3 a较一致的特点是灌木和草本地上生物量从4月到10月变化不明显;过牧区草本地上生物量在3 a中均处于较低水平,且季节变化不明显;禁牧区灌木和草本地上生物量3 a中大部分处于较高水平。(2)啮齿动物群落生物量均匀性指数的比较分析说明,不同干扰方式对荒漠啮齿动物群落生物量产生了明显不同的作用,特别是在过牧干扰方式下啮齿动物群落的生物量均匀性指数其3 a的平均值均处于较低的水平。(3)通过Spearm an相关分析表明在不同干扰方式下只有灌木地上生物量与啮齿动物群落生物量均匀性指数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且均呈正相关作用,草本地上生物量与啮齿动物群落生物量和生物量多样性指数有较强的相关性,且呈负相关作用。  相似文献   

7.
荒漠植被类型和条件与啮齿动物的关系,是多年来干旱区动植物关系研究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为较为全面的了解荒漠啮齿类数量与栖息环境间的关联度,明确荒漠啮齿动物与其栖息环境中植物因子的关系,2005~ 2007年,对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区过牧干扰下啮齿动物优势种种群的密度和植物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全年分析发现,小毛足鼠(Phodopus roborovskii)和三趾跳鼠(Dipu s sagitta)均为优势种,平均捕获量比例分别为(38.82±4.34)%和(38.44±4.27)%;同时小毛足鼠密度与沙木蓼(Atraphaxis frutescen)密度显著正相关,三趾跳鼠密度与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密度显著负相关.在春、夏和秋不同季节,小毛足鼠密度分别与沙木蓼密度、霸王(Zygophyllum pterocarpum)密度和红砂(Reaumures soongorica)密度均显著正相关;三趾跳鼠密度在春季与白刺高度正相关,在夏季与藏锦鸡儿(Caragana spinifera)高度显著负相关,在秋季与藏锦鸡儿密度显著正相关.植物因子对阿拉善荒漠区过牧干扰下优势鼠种密度的作用具有明显差异,同时优势鼠种对微生境中植物的利用也显著不同,从而形成相互适应、长期共存的格局.  相似文献   

8.
主要以草地群落的样方调查数据为基础,针对3种不同利用方式下的退化草地群落进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分析,并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尽管禁牧对增加草地植物优势种的重要值起到了一定作用,增加了草地植物群落的密度、盖度等,减少了有毒牧草,但要发展草地畜牧业就不可能一直完全禁牧下去,对比以草定畜与六区轮牧的放牧方式,虽然随着月份变化,以草定畜样地的多样性程度上升,但这种大幅变动有可能是草地群落恢复性较差的表现,而六区轮牧的多样性3种指数的月份变化是有规律性的,相对于以草定畜的草地群落恢复性应该是较好的,可知以六区轮牧对草地植物群落的恢复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9.
在黄河三角洲湿地试验区内,选择了人工干扰程度不同的4个区,并在每个区样地中设置样方,测量植被的多样性,调查植被的种类、盖度等,拟比较不同程度人工干扰下植被的群落组成结构,寻求黄河三角洲不同人工干扰下的湿地群落组成及成因,结果表明:由于人工的干预,特别是在部分地区黄河水的人工调入,改变了植物群落的自然格局.人工干扰对土壤含盐量和含水量的改变,是影响植被种群格局的关键因素.同时指出,黄河三角洲的开发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时期的背景下,发展林业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0.
2009年6—11月,在吕梁山中部农林生态区进行了啮齿动物调查及分析,根据当地的地理特征和鼠类的栖息生境特征,把该区划分为3种不同生境。采用铗日法进行鼠类密度调查,共置放鼠铗8 117个,捕获啮齿动物714只,属4科8种,其中优势种为达乌尔鼠兔、社鼠、长尾仓鼠、子午沙鼠。对3种不同生境中鼠类种群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分析发现,生境差异、植被覆盖度和人为干扰对鼠类群落多样性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1.
测定了典型荒漠草原,天然放牧状态下的阿尔巴斯白绒山羊,在不同饮水半径,不同放牧距离时的饮水量,蒸发量及体重,产绒量,羔羊成活率,全群死亡率,经济效益等生产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饮水半径在2.6km,放牧距离在8.2~14km范围内,隔日饮水对山羊的生产性能无不良影响,各种生产指标与每日饮水的对照组相同或接近。但隔日饮水羊只每日平均饮水量比对照组增加19.8%~23.8%。在放牧条件下,饮水半径和放牧距离是影响生产力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饮水,增加徒走距离,使羊只体内营养物质损失加大,对山羊生产性能产生持续、积累、缓慢的消耗性影响,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其作用程度不断增加。在饮水半径为7km,放牧距离为24km时,山羊群的各种生产性能明显降低。比有饮水点的对照组两个月平均多减重3.5kg;产绒量下降5.71%;流产母羊增加4.17%;羔羊成活率下降8.2%;每只羊肉、绒年经济效益减少11.83元。  相似文献   

12.
选取位于科尔沁沙地腹地的奈曼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研究区1977到2009年沙漠化进程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沙地面积从1977年开始呈上升趋势,1989年后有所减少.研究发现年降水量和耕地面积的变化对沙地面积的影响较大,退耕还林还草和禁牧政策的提出对沙漠化防治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乡镇尺度厘清商品粮生产基地的撂荒耕地问题,对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国产GF-1号遥感影像,耦合撂荒耕地的影响因子及影像波谱信息,以撂荒耕地问题较为突出的四川省武胜县为案例区域,探索应用MaxEnt模型提取常年性、季节性撂荒耕地信息的潜力,揭示撂荒耕地时空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MaxEnt模型识别撂荒耕地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值均大于0.9,混淆矩阵总精度大于80%,季节性撂荒耕地面积与统计年鉴的相对误差不超过10%。受高程影响,常年性撂荒耕地主要集中分布于海拔超过300 m的丘陵山区,少数零星分散于嘉陵江两岸地势低缓的地区;季节性撂荒耕地各镇均普遍分布,局部呈片状分布特征。在2015—2018年研究时段内,常年性、季节性撂荒耕地面积和撂荒耕地总面积均保持平稳态势。研究认为,MaxEnt模型在提取撂荒耕地信息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和优势;常年性与季节性撂荒耕地具有不同的空间分异特征,前者归因于海拔、交通及灌溉条件,后者归因于海拔、耕作半径和灌溉条件。研究丰富了基于遥感影像提取撂荒耕地信息的方法,增强了撂荒耕地时空分异特征与归因的认知,为乡村耕地合理利用与管理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宋盼  李晓蓓  王力申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3):5562-5564
针对泸州市农用地利用的实际情况,通过搜集泸州地区农地利用的相关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泸州市农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特尔菲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得出泸州市及各个区县农用地集约度。研究结果表明;泸州市农用地利用还处于粗放利用向集约利用转变的阶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从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储量分布特征来确定合理的放牧管理方式并为区域SOC储量估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野外调查法分层测定典型草原0—100 cm SOC储量。【结果】①3个研究样地SOC储量为9.72—14.84 kg•m-2;②具有空间距离的3个研究样地土壤碳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样地内4种处理之间SOC储量差异显著,且均表现为中度放牧处理(moderate grazing,MG)>轻度放牧处理(light grazing,LG)>重度放牧处理(heavy grazing,HG)>对照(control area,CK);③随土层深度的增加SOC储量呈递减趋势,且不同土层之间SOC均有显著性差异。SOC储量与土层深度呈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这种关系可以用对数和线性方程描述。【结论】典型草原亚带草地生态系统SOC储量具有相对稳定性,且呈现明显的垂直递减特征;同一植被亚带不同处理对SOC储量的影响显著高于空间差异;适度放牧利用有利于草地生态系统SOC固持。  相似文献   

16.
徐霞  张智才  张勇  田玉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277-20279
[目的]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生物量季节动态。[方法]于2008年生长季(5~10月)期间,分别测量了针茅群落、羊草群落和农田3个不同地表覆盖状况下的植物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结果]地上生物量均在8月达到最高值,羊草、针茅和农田的地上生物量分别为287.91、117.05、193.59 g/m2;3个样地植物根系总生物量在7月最高,针茅、羊草和农田样地分别为1 683.9、1 601.9、513.9 g/m2;植物上层根系0~15 cm/植物下层根系15~30 cm的生物量比率最大的是羊草,针茅次之,农田最小。[结论]为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中国东北地区植被覆盖变化特征,基于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INDV)月合成数据,利用双组分线性混合模型估算中国东北地区2007-2010年植被覆盖度(fc),并对4年间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东北地区植被覆盖度整体处于较高水平,植被覆盖度平均在70%以上,并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2)2007-2011年,中国东北地区年最大植被覆盖度总体较稳定并有一定增长趋势,以稳定和轻微恢复为主.稳定及轻微恢复的面积占总面积的90%以上,出现了不同程度退化的面积在10%以下,主要出现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以及中部,其原因与该地过度放牧等有关;(3)中国东北地区2007-2010的植被覆盖度变化波动不大,相对稳定;(4)中国东北地区2007-2010年间植被覆盖状况呈良性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不同因子对玛纳斯河流域农田土壤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玛纳斯河流域内玛纳斯灌区和莫索湾灌区为研究区.利用遥感影像和GPS定位技术布设土壤盐分采样点,研究分析土壤质地、作物类型及地形因子对农田土壤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农田表层土壤(0~20cm层、20~40cm层)的盐分含量大小为:粘壤土〉粉壤土〉砂壤土;不同作物种植条件下农田土壤盐分状况表现为:棉花地〉葡萄地〉玉米地;不同地形部位农田土壤盐分含量表现为:冲积洪积扇下部〉冲积洪积扇中部〉沙漠边缘〉冲积洪积扇上部,各地形部位农田土壤盐渍化程度均表现为轻度盐渍化;不同海拔农田土壤盐分状况表现为:400500m〉500~700m〉400m以下,土壤盐分含量随着海拔的升高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晋西北河保偏矿区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毕超  刘俊林  刘瑛  杨晓晖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807-19810
基于LandsatTM/ETM+遥感影像,分析了河保偏矿区在1990~2006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整个研究期内,土地利用处于快速调整和不稳定的阶段,农田面积持续增加,一方面原有的部分旱地被改造为水田,另一方面大面积的未利用地被开垦为旱地;同时受国家退耕还林工程政策实施的影响,区域内林地面积在评价后期(2000~2006年)明显增加,目前相对丰富的水资源从一定程度上为林地的扩展提供了保障,使得煤矿开采对区域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被有效地消除。但是,在区域供水条件持续减弱的背景下,区域农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从长远的角度上看,采用先进的节水技术,充分发挥该区域的水资源优势,才能保证区域农业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