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报导了考氏白盾阶pseudaulacaspis cockerelli(Cooley)在云南大理梨园中的发生情况及主要生物学特性,该虫以危害结果枝为主,同时加害于叶片和果实。雌成虫4月上旬开始产卵,平均卵量93粒。在平均气温18~19℃,R.H60~65%的自然条件下卵期为25天。卵化高峰期为5月中旬,6月上旬为若虫涌散盛期。雄虫7月下旬开始羽化,8月上旬进入盛期,寿命仅1~2天。受精雌虫固着在寄主受害部位越冬,已发现的天敌主要是捕食性瓢虫和寄生蜂,梨园管理水平、梨树品种对该虫的发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龟蜡蚧Ceroplastes floridensis Comstock是一种广为分布而又缺少研究的害虫;近年随着果树生产的发展和种苗的大量调运,传播及危害日趋严重,个别果园业已成灾,尤以疏于管理的老果园受害为重.据1991~1993年观察该虫在滇中地区主要危害苹果和柿树,年生一代,以雌成虫越冬,未见雄虫.雌虫平均卵量为517,平均卵期为16.3天,初孵若虫涌散盛期为5月中旬,主要天敌是瓢虫和寄生蜂,寄生率为17.1%.  相似文献   

3.
 朝鲜球坚蚧Didesmococcus koreanus Borch是核果类重要害虫之一,在昆明地区主要危害桃、李、杏、梅;年生1代,以2龄若虫在1~2年生枝条上越冬,翌年2月越冬若虫开始新的泌蜡活动且虫体日趋膨大,3月下旬至4月上旬雌成虫产卵,4月下旬至5月上旬孵化并开始涌散,5月中旬固着吸食危害。每头雌成虫平均产卵量为738粒,雌成虫产完卵后相继死亡。早春是药剂防治最佳时期,分别使用25%优乐得可湿粉,50%甲胺磷乳油,20%灭扫利乳油以1:2000进行防治均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通过2010年—2011年秋冬季温室小区对比试验,研究了滴灌条件下秸秆生物反应堆对秋冬茬温室番茄的耗水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秸秆生物反应堆条件下秋冬茬温室番茄的适宜滴灌灌溉制度。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相比,秸秆生物反应堆明显增加了番茄开花坐果期和结果期的耗水强度,其增幅分别为27.01%~50.50%和15.87%~76.32%。秸秆生物反应堆条件下的番茄产量明显高于对照区番茄,其增幅为18.38%~35.97%。水分利用效率亦表现出秸秆生物反应堆高于对照区的规律,其增幅为8.31%~29.08%。当土壤水分苗期在60%θf~70%θf、开花坐果期在70%θf~80%θf、结果期在70%θf~80%θf时,对提高果实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方面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主要天敌对栗绛蚧的控制作用及其利用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查明栗绛蚧的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有十余种 ,其中黑缘红瓢虫、中国花角跳小蜂、绛蚧跳小蜂、胶虫红眼啮小蜂是栗绛蚧的天敌优势种群。黑缘红瓢虫对栗绛蚧的捕食率可达 30 %以上 ,最高单株捕食率达 98%。 1998~ 2 0 0 0年寄生性天敌对雌绛蚧的总寄生率分别为 80 %、2 0 .38%、11.0 1% ;对雄绛蚧的寄生率分别为 11.11%、43.6 5 %、17.33%。表明主要天敌种群对栗绛蚧害虫起着很重要的控制作用 ,但是随着化学农药用量逐年增加 ,天敌种群数量及其控制作用呈逐年下降趋势。探明了雄绛蚧 2种寄生蜂羽化高峰期于 3月 30日至 4月 7日 ;雌绛蚧 6种寄生蜂羽化高峰期于 4月 2 5日至 5月 10日 ;并分别与雄成蚧羽化高峰期和雌蚧卵孵化高峰期相吻合。为制定施药防治适期和保护利用天敌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糠片蚧卵发育的起点温度为6.78℃,孵化积温为102.2日度。在15—34℃温度范围内,发育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孵化率则降低。在28℃恒温下,世代历期为42天,雌蚧产卵期可达50余天,平均每雌产卵55.5粒,种群趋势指数Ⅰ=11.0,内禀增长率 r_m=0.259,存活曲线为 DeveeyⅢ型。雌成蚧是田间存在的主要形式。越冬后第一、二代幼蚧发生比较整齐,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7.
根据2009年5月在吕四渔场单桩张网采集的231尾黄鲫幼鱼,对其耳石形态和储存信息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耳石全长范围为1.88~4.91 mm,平均3.75 mm;耳石重量范围为0.8~13.7 mg,平均6.4 mg。黄鲫耳石全长和叉长拟合生长方程为LOA=2.6322 ln(L)-8.2612。耳石全长与耳石重量关系式为WO=0.196×LOA-2.6186。黄鲫年龄范围为60~258 d,优势年龄组为90~150 d,占总体的69.5%;叉长与年龄拟合线性生长方程为L=0.2034×A+69.12。孵化日期为1月至3月,主要集中在2月份,占总体的83.6%。  相似文献   

8.
胡小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1):5034-5036
[目的]为了解柑橘黑点蚧与柑橘糠片蚧在湘南的发生情况。[方法]对柑橘黑点蚧与柑橘糠片蚧进行越冬观察、田间若虫消长情况观察、世代史及虫态历期观察、天敌调查和防治试验。[结果]柑橘黑点蚧和柑橘糠片蚧在湘南普遍发生,且各龄虫态均可在活枝、叶上越冬,其习性为:柑橘糠片蚧主要固定于叶片正面中脉附近或凹陷处,柑橘黑点蚧固定于叶片正反面的比例相差不大。第一代初孵若虫分别于3月下旬、4月中旬开始发生,以后各月不断出现,发生很不整齐。两蚧在田间活动大致出现3个高峰期:第一个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第二个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第三个出现在9月至10月下旬。其中,9月份为全年的最高峰,占总虫数的37.08%,以后逐月下降。[结论]该研究可为了解柑橘黑点蚧与柑橘糠片蚧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西瓜后绿突变体的光合特性,为进一步探究西瓜叶色后绿机制及将叶色标记应用于杂交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田间发现的西瓜叶色后绿突变体63第三节位(Ⅰ时期)黄化叶片、第九节位(Ⅱ时期)绿色叶片及绿叶品系Liu-2相同节位叶片为材料,测定其光合色素(叶绿素a(Chl a)、叶绿素b(Chl b)、类胡萝卜素(Caro)、总叶绿素(Chl))含量、光合参数(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和荧光动力学参数(初始荧光产量(F0)、最大荧光产量(Fm)、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ΦPSⅡ)、光化学淬灭系数(qP)、电子传递效率(ETR)),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Ⅰ时期相比,在Ⅱ时期,正常绿叶品系Liu-2叶片中的Chl a、Chl b、Caro、Chl及Chl a/Chl b差异不显著,但Caro/Chl显著降低了2.7%;后绿突变体63叶片中的Chl a、Chl b、Caro及Chl表现出极显著差异,较Ⅰ时期分别增加177.7%,251.9%,92.0%和171.1%,而Caro/Chl极显著降低了29.2%。Liu-2的PnGsTr分别提高133.1%,41.0%和7.3%,Ci减少16.0%;后绿突变体63的PnGsTr分别提高1 213.7%,49.6%和17.3%,Ci减少19.3%。与Ⅰ时期相比,Ⅱ时期Liu-2的F0减少4.9%,FmFv/FmFv′/Fm′、ΦPSⅡqP、ETR分别增加8.0%,3.0%,33.9%,77.2%,32.2%和77.2%;63的F0FmFv/FmFv′/Fm′、ΦPSⅡqP、ETR分别增加78.1%,124.1%,6.6%,25.3%,70.0%,34.5%和68.5%,63转绿后F0Fm的增加程度大于Liu-2。【结论】西瓜后绿突变体63-Ⅰ时期光合色素过低,导致幼叶黄化;Ⅱ时期光合色素含量大幅提高,使叶色逐渐由黄转绿。在此过程中其Chl含量提高,光能捕捉能力增强,荧光产量增加,最终光合能力得以恢复。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辣椒单株结果数的遗传机制,以单株结果数差异较大的辣椒材料XHB(P1)和B14-01(P2)为亲本,构建四世代遗传家系即P1、P2、F1、F2。运用主基因+多基因多世代联合分析法,研究辣椒单株结果数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辣椒单株结果数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模型(2MG-ADI)。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dadb分别为-16.33、-13.05,2对主基因的显性效应值hahb分别为-10.02、-2.51。 2对主基因间的加性×显性(jab)互作效应和显性×加性(jba)互作效应的效应值分别为8.69和12.93,加 性×加性上位性(i)互作效应值为6.86,显性×显性(l)的互作效应值为7.23,主基因间的效应以加性效应为主,其次是加性×显性上位性互作效应。主基因遗传率为68.10%,环境引起的变异占比31.9%,表明环境对辣椒结果数的影响相对较小。相关研究结果为不同单株结果数辣椒新品种的选育及相关基因的定位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南京裂爪螨生物学及其发生与温度、降雨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研究表明: 南京裂爪螨Schizotetranychusnanjingensis雌成螨营两性或孤雌产雄生殖; 林间自然性比8.23∶1; 雄螨可交尾多次; 卵集中产于丝膜下, 每雌一生平均产卵16.7 粒, 日均产卵0.8 粒; 该螨以雌成螨和卵滞育越冬, 11 月中旬入蛰, 3 月上旬出蛰; 20~35℃范围内, 各螨态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变短, 41℃不能完成生活史; 从卵到成螨产卵有效积温为325.378 5日度, 计算该螨在福建1a 发生19 代. 少量降雨造成幼、若、成螨大量死亡, 但对卵孵化影响不大, 浸水对幼、若、成螨及卵影响均很大  相似文献   

12.
沙塘鳢室内繁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沙塘鳢繁育技术,为规模化养殖提供基础。[方法]采用了人工繁殖和自然繁殖两种方法对沙塘鳢天然捕捞成熟个体进行室内繁殖研究。人工繁殖分别用催产剂HCG、催产合剂LRH-A2+DOM催产亲本;自然繁殖选择性腺成熟雌雄鱼按1.0∶1.2比例放入塑料箱中交配产卵,定期收集卵粒、统计产卵雌鱼数。[结果]注射HCG人工催产沙塘鳢雌鱼易发生流产现象,获得的受精卵在卵巢中分散粘附,孵化第2天卵粒开始发白、脱落,未孵化出鱼苗;催产合剂LRH-A2+DOM催产亲本未获得受精卵。自然繁殖组中沙塘鳢自然产卵率70%,受精卵在鱼巢上粘附规则,经孵化获得鱼苗,孵化率50%。[结论]沙塘鳢宜采取自然繁殖方式进行繁殖。  相似文献   

13.
在温度(25±1)℃,光暗周期L:D=14:10(光期06:00开始,20:00结束),相对湿度RH=75%-80%的条件下,观察了麻楝蛀斑螟成虫的羽化与生殖行为.结果表明:成虫羽化率85.4%,羽化期25d左右;羽化行为主要出现在暗期,日羽化高峰在20:00-23:00,占总羽化量的80.7%;雌、雄比例0.83:1.羽化后第2天达到性成熟,当天羽化的成虫未发生交配;交配发生在进入暗期5-8h,交配持续时间50—200min;随着日龄的增大,交配率降低,交配持续时间增长;交配后第2天开始产卵;雌、雄虫均未发现2次交配现象.交配雌虫平均产卵104粒,卵期7d左右,孵化率84.3%;未交配雌虫平均产卵157粒,孵化率0.交配雌虫和雄虫的平均寿命为3.73和2.93d,未交配雌虫和雄虫的平均寿命为5.87和5.03d.  相似文献   

14.
楚雄腮扁叶蜂是云南省除松毛虫以外新近发生的重大食叶害虫。采用林内调查并辅以实验室观测和分析,对该害虫羽化和繁殖从行为生态学的角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林内自然条件下羽化成虫的雌雄比约为3∶1,且雄成虫先于雌成虫达到羽化高峰。楚雄腮扁叶蜂成虫可进行有性生殖和孤雌生殖,羽化后即可进行交配,交配时间可持续5~30 min,平均17.75±3.32 min。随着交配时间延长,产卵量显著增加(Y=2.88X+4.15,R2=0.80)。将雌雄比按照1∶1、1∶2、1∶3、1∶4配对,其雌成虫产卵量、孵化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按雌雄比2∶1、3∶1、4∶1配对,其雌成虫产卵量、孵化量与雌虫数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不同雌雄配比下的孵化率彼此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卵孵化的前期、中期和后期分别在9月上旬、9月下旬和10月中下旬,孵化率分别达到43%、74%和92%。  相似文献   

15.
利用不同贮存时间的柞蚕雌蛾取卵后繁殖赤眼蜂,通过对寄生率、羽化率、平均单卵蜂数、羽化出蜂率、雄蜂率等繁殖指标的调查,结果表明:贮存后的柞蚕雌蛾用于生产对赤眼蜂繁殖有影响,随着雌蛾贮存时间的增加赤眼蜂寄生率、羽化率明显下降;平均单卵蜂数、羽化出蜂率略有下降;雄蜂率略有增加,柞蚕雌蛾贮存0~5 d各繁殖指标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叉角厉蝽[Eocanthecona furcellata(Wolff)]从卵到成虫发育历期及繁殖能力,比较叉角厉蝽各虫态的主要形态鉴别特征,为叉角厉蝽的扩繁及生防潜能开发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在室内条件下,以云南元江采集并在室内扩繁6代以上的叉角厉蝽为研究对象,在培养皿中采用单头饲养的方法测定叉角厉蝽生长发育指标(卵孵化率、若虫存活率、卵到成虫的发育历期),在饲养盒中雌雄虫配对共培养测定其成虫繁殖力特征。运用显微照相系统比较叉角厉蝽各虫态的主要形态特征。【结果】叉角厉蝽从卵到成虫的平均发育历期为29.00±1.41 d,卵历期为8.00±0.21 d,若虫期为19.76±0.12 d,1~5龄若虫平均发育历期为3.24~5.38 d,卵孵化率为92.91%,若虫存活率为80.21%,雌、雄成虫的平均寿命分别为35.40±1.96和37.40±2.65 d;叉角厉蝽雌成虫交配后,一生平均产卵次数为4.73±2.01次,最多9次,最少2次,平均产卵前期为7.87±2.75 d,产卵期持续14.33±5.13 d,雌成虫与雄成虫交配单次平均产卵量为59.46±15.77粒,未交配雌成虫单次平均产卵量为29.34±15.31粒且为无效卵,最终无法孵化。叉角厉蝽卵为矮杯形或圆筒形,具卵盖,边缘有10~12根刺状精孔突,有金属光泽;1~5龄若虫体色红黑相间,若虫触角4节。1龄若虫触角第2和第3节末端有明显白色环,喙暗红色,接近体长,无翅芽;2龄若虫头部前段扁平突出,触角节间环变为红色,喙黑色;3龄若虫触角第2和第3节末端红色环明显,喙长为体长的一半;4龄若虫喙长为体长的一半,胸部刻点明显,出现翅芽,并延伸至胸部末端;5龄若虫喙暗红色,短于体长一半,中足和后足胫节中部出现白斑,翅芽延伸至腹部第3节;成虫体色黄褐与黑褐混杂相间,密布刻点,触角5节,喙黄褐色,最后一节黑色,喙长短于体长的一半,前胸背板侧角呈剑叉状突出,雄虫腹部近三角形,雌虫腹部卵圆形。【结论】明确了叉角厉蝽的发育历期和繁殖能力,证实叉角厉蝽无孤雌生殖现象。农业生产中可以喙的颜色、长度及翅芽发育作为叉角厉蝽主要形态鉴别特征。  相似文献   

17.
悬铃木方翅网蝽发育历期和成虫寿命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 ciliata(Say)卵和若虫的发育历期以及成虫寿命.结果显示,悬铃木方翅网蝽的卵孵化都集中在产卵后的第7~11天,平均发育历期9.34d,平均孵化率89.14%:若虫羽化集中在孵化后的第8~14天,平均发育历期10.23 d,平均羽化率66.90%;成虫寿命在30~65 d之间.  相似文献   

18.
大蜡螟的室内人工饲养技术及生物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军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0):38-40,119
大蜡螟的养殖一般在30℃,60%~70%RH,全黑暗条件下。以中蜂旧巢脾为饲料饲养的大蜡螟,其卵、幼虫、蛹、雌蛾、雄蛾的历期分别为7.9±1.3、38.6±3.4、8.8±1.2、6.7±2.1、11.2±2.2d。雌蛾平均产卵量为864.55±98.6粒(258~1 489粒)。雌蛾产卵前期平均1.2d,雌成虫平均寿命6.7d,产卵期平均4.25d,占雌成虫期的63.43%;雄成蛾平均寿命9.95d,大于雌成蛾。雌蛾平均每只产卵率199.19粒/♀/d。雌蛹平均体重及初生体重均极显著地大于雄蛹的平均体重。本实验在一定的范围内使大蜡螟发育周期缩短,为生物测定提供优良的、标准的供试虫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