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低纬度地区光周期诱发三化螟滞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73~1981年进行了一系列试验来研究处于低纬度的广东翁城(24°22'N)、始兴县(24°57'N)和广州(23°N)第四代三化螟幼虫光周期诱发滞育的效应。结果表明,光周期是诱发滞育的主导因子。在自然光温条件下,光周期短于13小时显著地诱发三化螟滞育,长于14小时则促进化蛹,属典型的长日长反应型。在25℃条件下,始兴县和广州种群的临界日长分别为13小时20分和13小时18分。幼虫对光周期反应起累积效应。在25℃,LD13.5:10.5、LD14:10、LD15:9和LD24:0条件下,其临界日数依次为18、14、13和10天。幼虫对光周期反应具后效作用,短光周期不能使接受过长光周期的非滞育幼虫倒逆。广东4~5世代区第4代三化螟发育分化而形成局部世代的原因得到科学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幼虫对光温反应的差异,详细比较了来自2个不同地理种群的亚洲玉米螟(江西南昌28.7°N、115.9°E和广西阳朔24.8°N、110.5°E)幼虫在5 个温度和6个光周期下的发育历期。结果表明:随温度的升高和光照时间的延长,2个地理种群亚洲玉米螟幼虫期的差异呈减小趋势;在光周期为L12:D12 和L11:D13 时,仅少数幼虫化蛹,绝大多数幼虫进入滞育。其结果揭示了即使在同一种类昆虫中,不同试验条件,其幼虫发育历期的地理差异也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3.
二化螟滞育及抗寒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化螟以老熟幼虫进入滞育状态而越冬,短光照是诱导其滞育的关键因子.冬季的低温是昆虫越冬的直接障碍,不同种类及不同发育阶段、不同个体的昆虫抗寒性差异极大.通过稻芽荸荠喂饲法,测定了二化螟在不同温度和光周期下的临界光周期;并通过茭白喂饲法测定了滞育幼虫与非滞育幼虫体重、含水量,以及滞育幼虫过冷却点,初步研究了二化螟滞育以及抗寒性.结果如下:(1)北京种群在22 ℃、25 ℃、28 ℃下的临界光周期分别为12 h 25 min、12 h 30 min、12 h 35 min;两地理种群之间差异显著,且有随着纬度升高而临界光周期延长的趋势;(2)滞育幼虫的含水量比非滞育幼虫的低,平均体重大于非滞育幼虫;(3)滞育幼虫的平均过冷却点明显小于非滞育幼虫,因而其抗寒性增强.  相似文献   

4.
曙夜蛾是扁豆上重要的蛀食花、荚的害虫.在南昌1年1~2代,少数个体2年1代。以老熟幼虫在地下作土室化蛹越冬和越夏,第二年7月底或8月初扁豆始花时,成虫陆续羽化出来繁殖.9月份为幼虫为害猖獗期.短日照是诱导冬季滞育的主要因素,在日平均气温25.6~26℃时,临界光周期为13小时40分,第一龄幼虫为感应光周期的敏感虫龄.紧接着冬季滞育的夏季滞育则是一种物候学的特别适应.本文最后讨论了该虫生活史上“分散适应”的物候学对策及越冬滞育特性的适应意义。  相似文献   

5.
二化螟温带和亚热带地理种群的滞育特征与抗寒性差异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研究了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北京和福州两个地理种群滞育诱导、低温存活、过冷却点和滞育幼虫抗寒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北京种群在22℃、25℃和28℃下滞育诱导的临界光周期分别为13 h 55 min、13 h 44 min和13 h 6 min,显著长于福州种群的12 h 35 min、12 h 30 min和12 h 25 min。采自于北京的田间种群滞育幼虫过冷却点达-15.13℃,显著低于北京实验种群(-8.28℃)和福州实验种群(-7.60℃),表明自然环境的调节与诱导作用和滞育幼虫的抗寒性高度相关。在-25℃~-10℃测试范围内,随着温度下降,二化螟滞育幼虫的死亡率明显上升,但不同种群的死亡率有明显差异。在相同低温下北京实验种群的半致死时间(LT50)长于福州种群,表明随着地理纬度的上升,二化螟种群的耐寒性增强。二化螟滞育与非滞育幼虫的体重差异显著,滞育幼虫体内含水量低于非滞育幼虫,但蛋白质及糖的含量均高于非滞育幼虫,表明幼虫体内蛋白质、糖和水含量与抗寒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光周期和温度对菜粉蝶滞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结果表明 :菜粉蝶光周期反应的感应虫期为 2~ 4龄幼虫 ,以 3龄幼虫的感应性最强 ,在 1 7℃条件下 ,其临界光周期为 1 1h44min。滞育蛹在高温下可以解除滞育 ,但时间较长。低温对滞育蛹有活化作用 ;低温处理明显降低滞育蛹在高温下的历期。种群内个体间滞育的解除异质性较强  相似文献   

7.
1.非滞育幼虫的CO_2呼出量在4.5—25℃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幼虫每克体重CO_2呼出量分别为4.5℃,3.33;9.3℃,5.18;19℃,22.73;24℃,33.27;25℃,35.11微升/克/分。 2.滞育幼虫20℃时的CO_2呼出量为10.57—14.1微升/克/分,只有非滞育幼虫19℃时的一半。 3.经低温(5℃)处理两月的滞育幼虫在5—10℃的CO_2呼出量变化很小,持续为5.29微升/克/分。温度逐渐升高到20℃左右时,呼出量增加为11.24微升/克/分。当这些低温处理幼虫保持在高温长光照(15小时光照)下发育成为后滞育状态的幼虫,20℃时CO_2呼出量为25.9微升/克/分,大于低温处理的幼虫。 4.20℃时呼吸酶的相对活性,滞育幼虫为1—2,非滞育幼虫为2—8,后滞育幼虫为10左右。  相似文献   

8.
温度与光周期对甘蓝夜蛾哈尔滨种群滞育诱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温度和光周期对甘蓝夜蛾(Mamestra brassicae)哈尔滨种群滞育诱导的影响,测定5个温度和7个光周期对甘蓝夜蛾滞育诱导的作用。结果表明,温度、光周期对甘蓝夜蛾滞育诱导有显著影响,温度与光周期对甘蓝夜蛾滞育诱导有联合作用。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甘蓝夜蛾光周期反应类型不同,在20、22、25及30℃其光周期反应属于长日照反应型,在28℃则为短日照-长日照反应型。甘蓝夜蛾临界光周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光周期对甘蓝夜蛾滞育诱导影响最大,在20~30℃,光周期L16 D8与L18 D6是抑制甘蓝夜蛾滞育发生的主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新疆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不同地理种群在(27±1)℃的恒温条件下,光照时数为4~20 h之间时的光周期反应.结果表明,光周期和不同地理区域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发育历期有极显著性影响,两因素交互作用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发育历期有极显著性影响.焉耆、塔城、昌吉种群的临界光周期为LD14:10 h,乌鲁木齐、哈密种群的临界光周期为LD15:9 h.新疆不同地理种群亚洲玉米螟在光照时间时数为8~12 h之间时幼虫的发育历期最长,滞育诱导率最高.并且光照时数长于14 h时,随着光照时数的增加,反而幼虫发育历期缩短,滞育率降低.光周期和亚洲玉米螟发育历期负相关,即光照延长,亚洲玉米螟幼虫发育历期缩短.不同地理区域和亚洲玉米螟发育历期正相关,即北纬度升高,亚洲玉米螟幼虫发育历期延长.  相似文献   

10.
三化螟滞育解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化螟滞育的解除不必经一段时期的低温处理。水是滞育解除的先决条件。滞育幼虫只有在获得足够水分以后才能解除滞育。在25℃,光周期LD14:10条件下,滞育解除得以极大地促进,其临界化蛹前期为23~26天。15℃以上的有效温度的累积作用是滞育解除的主导因子,其群体临界有效积温约为267.5日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