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8 毫秒
1.
沿海木麻黄基干林带更新方式和更新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海岸带木麻黄基干林带采用间隔带状采伐和不同采伐宽度更新、不同郁闭度林下套种和林带最前沿保留30~50m宽不渐伐前提下对林带渐伐处理郁闭度降至0.2~0.3后套种造林更新。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间隔带状采伐方式对木麻黄基干林带更新并选择木麻黄优良无性系、湿地松、刚果12号按等树种造林保存率高、生长量大、三年郁闭成林,生长量均达到速生丰产标准,更新起来新林带内风速小,防护效能显。10m、20m、30m三种采代带宽度更新木麻黄幼林生长差别不明显,防护效能以10m、20m采伐带宽度为佳。(2)林下套种树种生长状况与老林带郁闭度关系密切。木麻黄、湿地松在林带郁闭度0.3以下套种生长较为正常,乌墨在林下套种生长不良,木麻黄无性系粤701、粤601、粤501、东1及东2在林带郁闭度0.25以下造林保存离高、生长较快,在  相似文献   

2.
木麻黄林带下套种潺槁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惠安县木麻黄基干林带营造年代久远,老化衰退较为严重,惠安赤湖林场在木麻黄基干林带中开展了套种乡土树种潺槁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郁闭度木麻黄基干林带下潺槁表现有差异,在郁闭度为0.5以下的林带中套种的潺槁其保存率和生长量高于郁闭度大于0.5的林带下的潺槁,而且叶绿素含量也表现为低郁闭的林带下潺槁更高。因此,对于郁闭度较大的林带,实行林下种植潺槁套种更新,需要对林带进行渐伐调整株数,以保证下层木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沿海沙质岸基干林带黑松防护林的更新方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不同立地条件和不同类型基干林带黑松防护林更新试验结果,认为林冠下更新造林、留伐桩萌芽更新、隔行更新造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以及带状(或块状)更新造林等方式适宜沿海基干林带黑松防护林更新改造。在基干林带前沿,立地条件较差,防护要求较高,宜采用林冠下更新、隔行更新和留伐桩更新等方式。在基干林带后沿,立地条件较好,防护要求相对较低的防护林,宜采用带状更新,更新带宽以30m左右为宜,最大不能超过60m。对于林下天然更新效果较好的成、过熟林带,可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相似文献   

4.
在海岸带风口沙地开展木麻黄不同品系和不同造林方式试验,在木麻黄前沿林带选择木麻黄和湿地松两种树种实生苗按1∶2和2∶1两种比例进行林带更新,并按客土量分别为30kg/穴、15kg/穴和0kg/穴试验.结果表明,惠安1号和澳C38木麻黄无性苗在风口造林中成活率高、抗风力强;以惠安1号木麻黄无性苗为种植材料,采用行状、篱式及丛状造林其成活率都较高;林带更新树种木麻黄和湿地松随客土量增加其生长量增大,更新树种比例不同对树种生长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应用木麻黄无性系对沿海木麻黄基干林带和后沿造林研究,结果表明:以木麻黄粤501、粤601、粤701、惠1#等无性系为造林材料对木麻黄基干林带更新改造,其生长快、形质优良和防护功能强;木麻黄无性系混系造林其生长量随海岸距离增大而增大且生长快于本地实生苗。  相似文献   

6.
瑞安市海岸基干林带建设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瑞安市海岸基干林带建设为例,提出海岸基干林带为生态系统聚集体的新理念,把生态系统作为构成海岸基干林带的基本单元;提出在强化基干林带防风护岸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加强基干林带滞洪泄洪和景观美化功能,建设具有复合功能的新型基干林带;不仅赋予基干林带生态防护功能,而且使其具有独特的生态旅游功能,与基干林带周边发达的社会经济条件相衔接,提高基干林带的自我经营能力。  相似文献   

7.
采伐方式对米老排人工林天然更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基于米老排树种生物学特性,探索采伐方式对米老排人工林天然更新的影响,为其天然更新利用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南亚热带米老排人工林为对象,按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方法,设计3种采伐处理(TA:带状皆伐作业,皆伐迹地带宽约为100 m,顺坡长度大于100 m,两侧不采伐保留带宽度均不少于30 m;TB:沿顺坡方向带式渐伐,渐伐带宽约50 m,渐伐后林分保留密度120 ~ 150株/hm2;TC:皆伐,作业面积4.0 hm2)和1种对照CK处理(沿顺坡方向,保留宽度为50 ~ 100 m的不采伐保留带),每个处理布设3块样地。基于数据处理系统(DPS14.5),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最小显著差异法(LSD),对米老排人工林不同采伐作业后天然更新幼树的更新密度、更新频度、生长等进行分析。  结果  (1)在采伐与抚育作业2年后,所有采伐处理迹地天然更新幼树(树高 > 1.3 m)的更新效果均可达到天然更新的良级标准(更新密度大于3 000株/hm2,更新频度大于60%),但仅有TC处理种子更新幼树的更新效果达到采伐迹地天然更新的良级标准。(2)在带状皆伐迹地内,米老排天然更新效果随林缘距离的增加而递减,仅能在距林缘18 m范围内(单侧林缘距离范围)达到天然更新良级标准。(3)采伐处理与对照处理相比,前者米老排天然更新的效果远高于后者。(4)在0 ~ 10 m尺度内,米老排人工林及其采伐迹地种子更新幼树的空间分布多为非单一的分布类型,并呈规律性变化(先呈聚集分布,随后再呈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  结论  (1)在采伐处理与对照处理样地之间,采伐与抚育措施对米老排种子更新幼树的空间分布类型影响不明显,对促进种子更新幼树更新密度和更新频度的影响极显著(P < 0.01),对改变种子更新幼树的径级分布作用明显。(2)在米老排人工林落种高峰期(其落种高峰期在10月下旬至12月中旬)外的带状皆伐作业,其作业的带宽宜控制在36 m内。(3)光照是影响米老排人工林天然更新幼树建成的关键因子,利用米老排人工林的落种期和天然更新特性(落种在空旷地易萌发),采用皆伐、渐伐与带状皆伐均可有效实现其采伐迹地的天然更新。   相似文献   

8.
欧建德 《安徽农业科学》2014,(20):6754-6756
为提高林下闽楠更新层营建成效,在福建明溪进行采伐林隙和施肥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采伐林隙对更新层闽楠的树高、地径、冠幅和高径比有着显著性以上的影响。在促进更新层闽楠生长方面,带状间伐林隙更新效果最好,均匀间伐林隙更新次之,直接套种最差。不同施肥处理对更新层闽楠的树高、地径、冠幅和高径比有着显著性以上的影响。在促进更新层闽楠生长方面,带肥造林最好,追肥次之,不施肥(空白对照)最差。研究表明选择带状间伐林隙更新,采用大容器苗造林和带肥造林是林下闽楠更新层培育的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木麻黄造林措施和混交造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茂瑾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7):183-184
针对当前滨海沙地木麻黄防护林更新困难的现状,开展不同营林措施对木麻黄造林的影响,以及不同树种混交更新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木麻黄二代更新采用挖大穴整地、下客土伴磷肥,可以大幅度提高造林成活率和生长量,林分短期内郁闭成林,防护功能早发挥,木麻黄采伐迹地更新选用木麻黄与相思或桉树混交,能促进木麻黄快速生长且林地理化性质得到改善,土壤肥力增强。  相似文献   

10.
渐伐是一种集约的采伐方式,特别适用于,在短期内加速利用的成过熟林区,这种方法,虽然经过不断的改进,但在实践中似然存在着不足边处,本文给予渐伐一个崭新的概念,过去,我们曾期望通过2—4次采伐,不但加速了采伐利用也同时完成了森林更新,然而实践证明,因为采伐过于频繁,更新期间又非常短,所以很难达到予期的效果,渐伐经过改进之后可以大大的伟大它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1.
发展林下经济是转变林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必由之路。阐述了永定县林下套种广东紫珠的必要性及优劣势,介绍了林下套种广东紫珠的关键技术措施,综合分析了林下套种广东紫珠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2.
泥质海岸防护林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方泥质海岸地区是我国生态脆弱地带,泥质海岸防护林建设所发挥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对改善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尤为重要。采用频度分析法、理论分析法、专家咨询法相结合的方法来选择评价指标,用AHP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指标权重。研究最终选取了26个具体指标,构建了4个指标层次,建立了适用于泥质海岸综合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指标的权重,其中生态效益占68.33%,经济效益占22.55%,社会效益占10.07%。泥质海岸防护林工程重点改善沿海地区的生态效益,同时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发展,所建立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所确定的指标权重科学合理,适用于泥质海岸防护林综合效益评价。  相似文献   

13.
杉木──山苍子不同套种模式综合效益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通过多目标决策对杉木──山苍子、杉木──山苍子──黄豆、杉木──山苍子──烟叶三种不同套种模式的经济、生态、杉木生长、社会效益等进行综合评价的结果表明:杉木──山苍子套种模式综合效益最高,是南方林区优良的杉木混农模式。  相似文献   

14.
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具有增加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功能,套作是最重要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形式。为研究不同套种模式对桑树生长和综合效益的影响,在幼龄桑园分别套种大豆、绿豆、马铃薯、红薯、花生、芝麻6种农作物,比较6种套作模式下桑树的生长情况、桑叶产量及综合经济效益,并分析生长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6种套作模式中,桑树/红薯、桑树/马铃薯、桑树/花生的平均枝条数及平均总枝条数显著高于其他模式,从平均枝条长来看则正好相反,而单位面积总枝条数差异不显著;从桑叶叶量来看,桑树/花生套作模式下最高,达16 391.90 kg/hm2,桑树/红薯次之,桑树/绿豆最低;根据相关性分析结果来看,套作幼龄桑园单位面积平均总条数(x)与平均总条长(y)有极显著相关性,拟合多项式方程为:y=0.247x2–2.506x+314.16(x>0);综合来看,桑树/花生套种模式较有利于幼龄桑树的生长,综合经济效益高于其他模式,其次为桑树/红薯、桑树/马铃薯模式。该研究为幼龄桑树套种模式的推广,桑园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核桃—芍药—夏枯草间作模式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充分利用土地和空间、减少林地荒芜、缩短收获等待期、提高种植效益的角度,选定了核桃—芍药—夏枯草立体间作模式。阐述了核桃、芍药、夏枯草的生活习性、市场价值和发展前景,介绍了该间作模式的栽培技术,分析了其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认为该模式是适合当地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实现长短结合、以短养长,具有较高效益的发展林下经济的间作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为了筛选出玉米和甘蓝套种的最佳比例,完善套种栽培技术推广应用的理论依据,根据玉米套种甘蓝的田间试验数据,在进行产量性状和经济效益比较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5种套种模式的优劣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玉米/甘蓝不同套种模式的综合效益主要由玉米产量性状、甘蓝产量性状和不同套种模式的经济效益3个方面决定;不同套种模式的综合比较结果为处理3>处理1>处理4>处理2>处理5,即:处理3(玉米密度67500株/hm2,甘蓝密度60000株/hm2)套种模式下,玉米、甘蓝的产量分别为12150、80242.5 kg/hm2,总产值为83634.0元/hm2的,效益高于其他处理,田间配置最合理,是最佳组合模式。该研究优化了种植模式,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大幅提高农民收入和种植积极性。  相似文献   

17.
土地整理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科学地评价土地整理效益对于提高投资决策水平和投资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以山东省宁阳县伏山土地整理项目和鹤山土地整理项目为例,构建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大指标组成的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方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根据评价指标对土地整理效益的影响建立模糊分布函数。在此基础上,通过模糊综合评判得到两个土地整理项目效益的综合评价结果,均为"一般",其中伏山土地整理项目效益略高于鹤山。研究表明,所建指标体系科学合理,评价技术方法有效可行,对于定量化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汪树生  杨光道 《安徽农业科学》2003,31(5):781-783,785
综合运用国内外各种森林效益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对安徽省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实施后的森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进行了总体评价。结果表明 :重点工程实施后 ,三大效益显著提高 ,其中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起主导作用 ,综合效益达到了 70 .97亿元 /年。  相似文献   

19.
从生态、社会和经济3个方面,构建了由31个指标组成的河道岸绿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说明了指标的评分方法和标准,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求解权重。从权重看,河道岸绿工程的社会效益比较突出,生态效益次之,经济效益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周炎  杨双  咸春龙 《广东农业科学》2014,41(24):179-183
从影响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3个方面构建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评价指标进行确权,在此基础上用多因素综合分析法对珠海市白蕉镇2008-2012年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白蕉镇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整体呈上升的趋势,其中,经济效益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社会效益则处于波动上升中,生态效益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