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动态·简讯     
广东耕作制改革新进展———稻田123种植模式近年来广东省在珠江三角洲的南海区、增城市和东莞市开展稻、菜田耕作制改革试点,以示范推广一季中晚稻配套的“菜-稻-菜”耕作制(稻田123种植模式)为突破口,以提高稻田综合生产能力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在连续种植蔬菜等经济  相似文献   

2.
《广东农业科学》2007,(8):35-35
在各级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稻菜轮作高效种植制度(123种植模式)推广”一季中晚稻项目在广东省多点实施,取得了很大进展,为了进一步加快该项目的推广,广东省农科院于2007年8月2日在博罗县长宁镇组织召开了“稻菜轮作高效种植制度(123种植模式)推广”项目一季中晚稻现场观摩会。  相似文献   

3.
2012-2013年在广州市花都区会兴菜场、惠州市仲恺区会达菜场和惠州市惠阳区绿安菜场进行了多个品种的一季中晚稻旱直播栽培技术大面积示范,示范的中晚稻平均产量在424.93~521.01 kg/亩。同时总结了一季中晚稻旱直播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
东莞市"123种植模式"一季中晚稻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2004~2005年对“123种植模式”中的菜-稻-菜模式、虾-稻-虾模式和草莓-稻-草莓模式进行试验,取得了一季中晚稻平均每677 m2产量400 kg、单位面积综合效益显著提高的初步成效,筛选出适合一季中晚稻种植的优质水稻新品种黄华占,并讨论了“123种植模式”研究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5.
123种植模式在增城市的示范应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2005年在增城市进行了40 hm2“123种植模式”示范栽培试验,结果一季中晚稻平均每667 m2产量397.2kg,后作平均每667 m2产值1 876元,同比提高25.7%,并讨论了“123种植模式”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华南一季中晚稻育种战略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8,他引:7  
华南一季中晚稻育种是广东省正在进行的耕作制度变革的关键。从广东6月至9月中旬的灾害性气候和我国水稻抽穗扬花期的高温热害威胁进行分析,提出了华南一季中晚稻的育种战略,并概述了华南一季中晚稻育种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广东稻田耕作制改革策略与初步成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分析了目前广东一些耕作制度存在过分强调直接经济效益及对耕地资源从外在数量到内在质量的过度利用,带来粮食安全与稻田效益增长不协调、菜田用地与养地不协调两大突出问题,提出了要突破传统种植制度观念束缚、以“菜稻(一季中晚稻)菜”轮作高效耕作制(123种植模式)为主要内容推动广东稻(菜)田耕作制度改革的策略,阐述了“123种植模式”的科学与技术内涵和创新实质以及实施该耕作模式的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8.
广州地区一季中晚稻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广州地区一季中晚稻的害虫主要是二化螟、三化螟、台湾稻螟和稻纵卷叶螟,病害主要是稻曲病、颖枯病和纹枯病,病虫害发生规律与早晚稻相比基本相同。合理使用化学药剂可以有效控制一季中晚稻病虫害的危害,阿维菌素、锐劲特可以作为杀虫单的轮换药剂。  相似文献   

9.
广东稻、菜田耕作制改革策略与初步成效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分析了目前广东一些耕作制度存在过分强调直接经济效益及对耕地资源从外在数量到内在质量的过度利用,带来粮食安全与稻田效益增长不协调、菜田用地与养地不协调两大突出问题,提出了要突破传统种植制度观念束缚、以“菜稻(一季中晚稻)菜”轮作高效耕作制(123种植模式)为主要内容推动广东稻(菜)田耕作制度改革的策略,阐述了“123种植模式”的科学与技术内涵和创新实质以及实施该耕作模式的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10.
在水稻高产示范区内通过对早、中、晚三季水稻开展性信息素防治二化螟示范试验,结果表明:余干县水稻二化螟由于近几年的综合有效防治,发生程度逐年下降,2013年早稻一代属中等发生,中晚稻第二、三代属轻发生;采用性信息素防治的无污染,环保安全,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途径。  相似文献   

11.
2010年,安乡县大力推广早晚稻双季直播技术,推广面积达1万公顷,全县共节支增效4290万元,经济效益显著。早晚稻双季直播技术是安乡县农业局相关专家从洞庭湖区种植水稻土壤状况、水稻种植制度、施肥技术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2.
1月23日,由广东省农科院承担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稻莱轮作高效种植制度”(简称“123种植模式”)年度研讨会在广州白云基地召开。省农科院李康活副院长指出,2006年,“123种植模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示范点的中晚稻栽培技术日趋成熟,“123种植模式”配套技术特别是免耕法前景诱人。据了解,“123种植模式”自2005年开始示范推广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先后在东莞、南海、番禺、增城、深圳龙岗区、博罗、江门、汕头等地累计示范面积超过1万亩。  相似文献   

13.
为充分利用雷州半岛光温资源优势,优化作物结构,推行"外运菜+中晚稻+外运菜"的种植模式,于2009年5月中下旬至9月中下旬期问开展一季中晚稻生产.采用适栽水稻品种,利用栽培时段充足的光温资源.配套合适的栽培调控技术,一季中晚稻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获得高产.每667 m2产量达586.3 kg,同时腾出了地力和时间供外运...  相似文献   

14.
一季中晚稻病虫发生种类多,危害期长。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仍为最主要的病虫害,大螟、颖枯病等病虫害的发生呈明显上升趋势,而纹枯病危害总体上有所减轻。防治上应以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为主,兼顾大螟、纹枯病、颖枯病等多种病虫。通过主抓破口期的全面防治,加强前后期各种病虫害的挑治工作,注意后期稻飞虱的防治,确保一季中晚稻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5.
<正>2010年,安乡县大力推广早晚稻双季直播技术,推广面积达1万公顷,全县共节支增效4290万元,经济效益显著。早晚稻双季直播技术是安乡县农业局相关专家从洞庭湖区种植水稻土壤状况、水稻种植制度、施肥技术等方面入手,结合洞庭湖区  相似文献   

16.
在每年5~9 月不利于蔬菜生长的高温阶段种植一季中晚稻实行稻-菜水旱轮作的耕作制度123 种植 模式是广东省正在进行的耕作制度变革,惠阳区中稻试验始于2004 年,随着试验研究的深入技术的发展与完善, 中稻面积逐年扩大单产连年提高,在分析总结惠阳区中稻生产特点基础上从水稻品种选用生产季节安排栽植 方式合理施肥,水分管理病虫害防治注意事项等方面总结了惠阳区菜田种植一季中稻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7.
辽宁省主要复种模式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解决辽宁省种植制度中光、热等自然资源一季有余 ,两季不足的问题 ,各地科技工作者及广大农民因地制宜 ,研究创造了多种复种模式 ,在深入调查研究之后 ,现总结整理出来 ,供生产推广。  相似文献   

18.
种植制度对水稻籽粒铅、镉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比较不同种植制度对水稻籽粒铅、镉含量及变化的影响,从2016年开始,在衡阳和岳阳地区实施为期3 a的大田定位试验,探究稻-稻-紫云英、稻-稻-冬闲和稻-稻-油菜3种不同种植制度下,水稻籽粒中铅和镉含量的高低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各种植制度的水稻籽粒铅、镉含量变化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实施种植制度3 a后,相比于稻-稻-冬闲,稻-稻-油菜种植制度显著降低了早稻和晚稻籽粒镉含量,平均降低幅度分别为23.90%和47.30%,稻-稻-紫云英和稻-稻-冬闲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相比于其他种植制度,稻-稻-紫云英种植制度会显著提高早稻和晚稻籽粒中铅含量,平均提高幅度分别为50.42%和80.49%,稻-稻-冬闲和稻-稻-油菜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研究发现,与种植第一年相比,3 a后稻-稻-油菜种植制度能够显著提高衡阳和岳阳的土壤pH(增幅分别为8.60%和10.33%),并显著降低土壤有效态铅含量(衡阳地区除外)和有效态镉含量,稻-稻-紫云英种植制度会增加土壤的有效态铅含量(增幅分别为17.51%和13.32%)。从季别来看,湖南地区水稻品种早39在晚稻季收获的籽粒镉含量要显著高于早稻季118.93%~429.11%,而在早稻季收获的籽粒铅含量要显著高于晚稻季10.71%~59.20%。综合考虑,在南方重金属污染的多熟制地区,应选择稻-稻-油菜种植制度作为主流的种植制度。  相似文献   

19.
基于NDVI数据的华北地区耕地物候空间格局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目的】探讨基于多时相遥感信息监测中国华北地区耕地种植制度和物候空间格局特征。【方法】选择NDVI时间序列数据,采用非对称性高斯函数拟合方法重建平滑曲线,依据年内NDVI变化曲线峰值数目监测华北地区耕地的多熟种植制度,并利用动态阈值法获取该种植制度下耕地物候空间格局。【结果】华北地区耕地种植制度以一年两熟为主,其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随着纬度递减呈现出从简单到复杂的总体趋势。在该种植制度下,华北地区耕地第一季作物的生长开始期和生长结束期存在十分明显的空间差异,一年两熟区域的第一季作物生长开始期和生长结束期要明显早于一熟区域。与第一季作物物候期明显的空间差异相比,华北地区耕地第二季作物物候期差异不显著。【结论】华北地区耕地种植制度与物候分布格局和自然地理环境紧密相关,不同区域的温度、降水和光照等气候资源的禀赋和匹配程度对该区域的种植结构和作物布局有很大影响。此外,这种耕地物候空间格局还与作物品质、耕作水平、灌溉、施肥和农药等有密切关系。如何区别生态环境因子和人类活动因子对耕地物候的影响是今后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驻马店市是全国主要夏玉米种植区之一,随着当地种植制度、耕作制度以及气候条件的变化,玉米病虫害种类增多,发生危害程度逐渐加重。近年来,玉米螟、棉铃虫、甜菜夜蛾、叶斑病、顶腐病、锈病等发生较重,给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威胁。因此,笔者进行了玉米全生育期防控病虫草害的植保技术示范,研究全套技术的控害与增产效果。一、示范安排(一)示范地概况试验示范安排在驻马店市确山县农技站实验田里,示范田面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