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水草是螃蟹水体的“青饲料”。不过,高密度、大范围、浅水体的水草疯长,会给正在生长旺期的螃蟹造成严重危害。这是因为蟹池内大量水草的疯长,一是造成挤压蟹池可动水体,压缩了螃蟹的活动空间,不利于螃蟹的正常觅食等活动。二是水草群体过分庞大,  相似文献   

2.
《农家顾问》2006,(6):49-50
河蟹健康养殖技术是根据生态学原理,采用生态工程技术方法,生产健康河蟹产品的养殖技术,其机理是通过苗种配套培育调整蟹种放养密度,放养健康的河蟹苗种,减少外来苗种带病入区的几率。通过改进养蟹池塘构型构造;栽培移植水草,调节水质,增加水体透明度;投放撒播螺蚬,改善底质,增  相似文献   

3.
河蟹生态养殖是提高池塘养蟹经济效益的好技术。该文通过对养蟹池塘采取种植水草、投放螺蛳、配养鲢鳙鱼等一系列技术措施,改善了蟹池的生态环境,使所养螃蟹不得病或少得病,提高了河蟹的品质;通过少放蟹种,提高了河蟹的规格,使所养河蟹价格提高,效益倍增。  相似文献   

4.
4.种草与投螺蟹种放养采取“护草养蟹”的方法。具体方法是:在池塘一角用10目聚乙烯网布围成一块较小面积的区域,作为蟹种暂养区,暂养区一般为池塘面积的1/10左右.其余部分用于护养水草。待护养区水草渐渐恢复、茂密生长时.将暂养区的网栏撤除。有条件的也可以先在小塘口暂养,待蟹池水草恢复生长后,再移入。平时对蟹池中水草品种进行筛选、优化,加强水草的护养工作,搞好水草茬口安排,使水草的覆盖率始终保持在水面的50%-60%左右。改良螺蛳投喂工艺,  相似文献   

5.
卢忠军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8):129-129,156
近几年来,随着生态养殖技术的推广和渔业池塘倍增计划的实施,安庆市迎江区河蟹生态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尤其以稻田、池塘和小湖泊的种草移螺生态技术推广最快。介绍了河蟹稻田生态养殖技术,主要包括:稻田选择、田间工程的建设、清整消毒、水草栽种和培育、贝类投放、蟹种放养、青虾套养、鳜鱼套养、喂养管理、水质调节、病害防治等。  相似文献   

6.
杨保国 《新农村》2006,(1):20-20
1.蟹池条件套养蟹池首先要严格清塘消毒。其次,蟹池内水草覆盖面积应占蟹池总面积的30%~50%,没有水草的要移栽。水草不仅对河蟹有保护作用,而且有利于鳜鱼捕食饵料鱼。第三,鳜鱼喜欢水质清新的水体,蟹池水源应水质良好,进排水方便。2.鱼种放养规格及密度鳜鱼种规格一般以每尾5  相似文献   

7.
宋长太 《新农村》2008,(7):23-23
蟹池栽种水草和投放螺蛳是养大规格蟹、优质蟹和生态蟹的关键措施,也是提高养蟹产量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柏爱旭  任秀芳  张萍  周鑫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9):3944-3945,4067
[目的]探讨"清苔灵"对河蟹、青苔和2种水草的毒性。[方法]采用正交法和梯度法在添加水草和空白水体中加入"清苔灵",研究"清苔灵"对河蟹、青苔和2种水草的毒性。[结果]有蟹组"清苔灵"浓度达到30 mg/L时对河蟹无毒害作用,对水质影响有限。无蟹组高浓度"清苔灵"有稳定水体的pH的作用,氨氮、硫化氢和亚硝酸盐虽有较微升高,但对河蟹的生长影响不大。[结论]该研究可为"清苔灵"在河蟹养殖中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蟹大小,看水草”,水草在河蟹养殖中具有以下几个作用:一、水草是河蟹的天然饵料许多种类水草是河蟹良好的植物性饵料,如:芳草、眼子菜、轮叶黑藻、金鱼藻、浮萍等。另外,水草多的地方,各种水生昆虫、小鱼虾、螺蛙蚬及其他底栖生物数量也较多,这些又是河蟹可口的动物性饵料。二、水草是河蟹栖息、隐蔽、蜕壳的场所蟹池中的水草可供河蟹蜕壳时攀援附着,帮助缩短蜕壳时间。蜕壳后的软壳蟹可以在水草丛中藏身,使其同类及敌害生物不易发觉,从而降低了被残食的可能性,提高了软壳蟹的成活率。河蟹平时在水草上攀爬摄食,蟹体易受阳光照射,有利于钙…  相似文献   

10.
1.放养准备.选择水质清新、阳光充足、水草丰盛、螺蚬较多的水域,水草不多的地方可采取人工种植或收集部分水草予以弥补,这样河蟹可以获得充足的动植物饵料,有利于满足和促进河蟹的生长需要.同时采用网片和木桩将养殖水域双层圈围起来,高度以高出常年平均水位1米以上为宜.幼蟹放养前,还应清除水域内的野杂鱼类,减少天敌.  相似文献   

11.
2004年7月28日-10月28日在浙江省诸暨市淡水珍珠业省级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枫桥实验基地通过围隔实验研究了不同放养和管理模式对1龄和2龄三角帆蚌生长与养殖产量的影响。实验中采用三种放养模式:三角帆蚌单养,三角帆蚌与鲢、鳙混养,三角帆蚌与异育银鲫混养。每种放养模式采用施肥、施肥结合投喂鱼或蚌配合饲料两种管理措施。实验开始和结束时测量三角帆蚌壳长、蚌壳宽、蚌重和鱼体重,根据蚌、鱼成活率和生长计算产量。实验结果表明:1龄和2龄三角帆蚌生长和养殖产量因放养模式而异,鱼蚌混养不仅额外获得鱼产量,同时也提高了蚌产量。两种鱼蚌混养模式相比,混养异育银鲫对1龄三角帆蚌生长较有利,混养鲢和鳙对2龄三角帆蚌生长较有利。在施肥、施肥结合投喂鱼或蚌配合饲料两种管理措施下,三角帆蚌生长和产量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不同放养和管理模式对三角帆蚌生长与养殖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04年7月28日-10月28日在浙江省诸暨市淡水珍珠业省级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枫桥实验基地通过围隔实验研究了不同放养和管理模式对1龄和2龄三角帆蚌生长与养殖产量的影响。实验中采用三种放养模式:三角帆蚌单养,三角帆蚌与鲢、鳙混养,三角帆蚌与异育银鲫混养。每种放养模式采用施肥、施肥结合投喂鱼或蚌配合饲料两种管理措施。实验开始和结束时测量三角帆蚌壳长、蚌壳宽、蚌重和鱼体重,根据蚌、鱼成活率和生长计算产量。实验结果表明:1龄和2龄三角帆蚌生长和养殖产量因放养模式而异,鱼蚌混养不仅额外获得鱼产量,同时也提高了蚌产量。两种鱼蚌混养模式相比,混养异育银鲫对1龄三角帆蚌生长较有利,混养鲢和鳙对2龄三角帆蚌生长较有利。在施肥、施肥结合投喂鱼或蚌配合饲料两种管理措施下,三角帆蚌生长和产量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10个日本绒螯蟹群体与中华绒螯蟹形态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10个日本绒螯蟹Eriocheir japonica群体和1个中华绒螯蟹E.sinensis群体为研究对象,分别测量了18个形态性状参数,数据经标准化后,对绒螯蟹群体形态差异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冲绳以外的日本绒螯蟹群体的形态学特征存在较大的相似性,个体间有明显交叉;2)冲绳日本绒螯蟹群体与其它群体间形态差异较大,其多数个体与其它群体的个体分为两大支;3)中华绒螯蟹与日本绒螯蟹存在明显差异,可分为明显的两大支。  相似文献   

14.
河蟹的生态养殖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蟹养殖已成我国水产业中一项支柱性产业。根据FAO专家制订的生态养殖三个基本原则分析,"种草、殖螺、稀放、轮养"等养殖方式不符合生态养殖标准。(1)河蟹养殖对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有影响。河蟹养殖破坏水域的栖息地,排放营养物质,使用药物对水资源保护有负面作用;大量养殖导致野生资源种质下降,及对湖泊和海洋渔业资源过多的依赖均不利于相关资源的可持续发展。(2)河蟹养殖户获得权益不足。河蟹养殖业成为高投入的行业,河蟹养殖业发展一定程度并没有达到消除贫困和让更多人的权益人受益的目的。(3)河蟹养殖对其他部门发展有影响。河蟹养殖业对湖泊资源、湖泊生态、海洋渔业资源,沿海生态环境等方面都有负面影响。针对这一现状,按照生态养殖的三个基本原则,要从种质、饲料、设备方面规范河蟹养殖,降低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发展保险支持,保障养殖户权益;加强部门合作,合理发展河蟹生态养殖。  相似文献   

15.
通过适量地下水在育苗中的使用 ,使蟹苗在抱卵率、大眼幼体产量、生长速度及成活率等技术指标上有明显提高 ,这对中华绒螯蟹育苗研究和指导养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下游狼山沙和新开沙水域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主要栖息地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特征,于2016年6月—2017年1月在长江下游的狼山沙和新开沙水域放置定制网具,对两沙洲渔获物的种类组成、生态类型、优势种、多样性指数和群落结构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沙洲捕获物种共37种,隶属于8目16科,各物种以底层杂食性鱼类为主;优势种为中华绒螯蟹、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和无齿螳臂相手蟹Chiromantes dehaani等;有水生植物站点的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指数、Wilhm改进指数和Pielou指数均低于无水生植物站点,有水生植物站点的Mc Naughton指数高于无水生植物站点;根据聚类和非参数多维尺度分析(NMDS)可将渔业资源群落分为3类,Ⅰ类渔业生物种类少、物种丰富度指数低,Ⅱ类中华绒螯蟹和无齿螳臂相手蟹的捕捞数量及质量占绝对优势,Ⅲ类渔业生物种类多、物种丰富度指数高。研究表明,狼山沙和新开沙渔业生物种类较少,渔业资源群落结构不稳定,有必要加强对两沙洲及邻近水域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的修复。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养殖方式对红壳色不同家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仔蟹生长的影响,采用室内群体养殖、室内单体养殖和室外稻田养殖3种方式,比较了红壳色(A)、红壳家系中正常壳色(B)、"光合1号"(C),以及拟建立的早熟(D)、近亲早熟(E)育种家系仔蟹的生长特征。结果表明:室内群体养殖方式下,红壳色A组仔蟹的存活率为35.8%,仅与D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仔蟹头胸甲宽的变异系数(CV)为27%,个体大小差异较小,与其余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仔蟹体质量特定生长率(SGR)为7.0%/d,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室内单体养殖方式下,红壳色A组仔蟹的存活率为86.7%,显著高于B、E组(P0.05);A组仔蟹头胸甲宽的CV为52%,个体大小差异较大,与C、D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A组仔蟹体质量SGR为5.7%/d,A组与B、C、E组仔蟹生长差异明显(P0.05)。室外稻田围隔养殖方式下,红壳色A组仔蟹的存活率为3.2%,极显著低于B、C、D组(P0.01);A组仔蟹头胸甲宽的CV为12%,极显著低于E、D组(P0.01);A组仔蟹体质量SGR最低,为8.1%/d,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室内单体养殖红壳色仔蟹能显著提高其成活率,有助于获得更多育种家系相关性状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静水池塘主养鲤食用鱼放养模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中华绒螯蟹国内外群体遗传变异与适应性进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是我国极为重要的土著种类,现已移居到欧洲和北美等地。利用20对微卫星标记对中华绒螯蟹国内土著群体(长江和黄河)和国外移居群体(德国易北河、荷兰莱茵河、英国泰晤士河和美国旧金山湾)的遗传变异和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国内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等位基因丰富度、多态信息含量和杂合度等)略高于国外移居群体;国内外群体间,以及国外不同群体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贝叶斯遗传聚类分析显示国内土著群体、欧洲移居群体和美国移居群体分成明显的3个遗传聚类;主成分分析表明国外移居群体已产生了明显的遗传歧化;荷兰莱茵河群体检测到显著的遗传瓶颈效应。表明中华绒螯蟹在海外的入侵过程中已发生了较为明显的适应性进化。  相似文献   

20.
中华绒鳌蟹是我国特有的淡水养殖蟹类,滋味鲜美,营养价值高,对其体内元素组成有相关研究多集中于未加工的中华绒鳌蟹,尚不清楚烹饪方式是否会影响其体内元素分布,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研究了烹饪方式对中华绒鳌蟹可食部位中常量元素(钠(Na)、钾(K)、镁(Mg))、微量元素(锰(Mn)、铁(Fe)、铜(Cu))以及重金属(铬(Cr)、镉(Cd)、汞(Hg))分布特征影响。结果表明:烹饪前,中华绒螯蟹中可食部位中元素分布为:K>Na>Mg>Fe>Cu>Mn>Hg>Cr>Cd;烹饪后,K含量降低,Na和Mg元素含量整体增加,其他元素含量因烹饪方式、部位、性别的不同变化不一,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分布规律不变。基于三种重金属含量的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烹饪前后THQ值均小于1,对人体健康不构成显著风险。研究表明,不同的烹饪方式对中华绒螯蟹不同部位中不同元素含量具有不同的显著影响,以期弥补以食品原材料为研究对象的评估中华绒螯蟹中重金属风险危害的不足,为中华绒螯蟹的精准膳食风险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