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薯“三段四期”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罗芸  胡俭 《安徽农业科学》2002,30(2):217-218
通过试验和生产示范总结出甘薯"三段四期"高产栽培技术.该技术将甘薯从育苗到贮藏保鲜分为三个阶段,即育苗阶段、大田栽培阶段和贮藏阶段.根据甘薯生育特性,将甘薯大田栽培管理分为四个时期,即发根还苗期、分枝结薯期、茎叶盛长薯块膨大期和薯块盛长茎叶渐衰期.介绍了各阶段、时期的技术要点,方便操作.测产表明:实施该技术,春薯单产达45 000~60 000 kg/hm2,夏薯单产达30 000~45 000 kg/hm2,丰产田春薯单产超75 000 kg/hm2.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八年四轮国家甘薯区域试验的回顾与分析,了解我国甘薯育种现状及发展趋势,以国家甘薯育种目标为导向,探寻我国甘薯未来的发展趋势及新品种选育的有效途径,为甘薯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脱毒甘薯和未脱毒甘薯为试验材料,研究甘薯脱毒后物候期、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脱毒甘薯的缓苗期、分枝期、结薯期和封垄期提前;脱毒甘薯的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比未脱毒甘薯高;脱毒甘薯的大中薯率和产量比未脱毒甘薯高.  相似文献   

4.
摘 要:[目的] 研究腐殖酸活性肥和尿素+复合肥对甘薯产量的影响,为在甘薯的生产过程中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和甘薯的产量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 本试验选取广薯87号为供试品种,采用大田试验随机区组设计,设4个处理,三次重复,在收获期进行小区产量测定,取代表性植株15株,室内调查茎叶鲜重、分枝数、蔓长,按根、叶、茎、柄四部分将植株分样,对四部分分别称重、装袋、烘干后计算块根烘干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施用58%腐殖酸活性肥、45%腐殖酸活性肥和当地惯用复合肥料+48%尿素处理的甘薯鲜薯增产率分别为66.87%,67.09%和51.86%;干薯增产率分别为83.53%,90.35%和61.44%;薯干率分别为29.73%,30.80%和28.57%;商品率分别增加了25.27%,25.73%和21.17%。[结论] 施加肥料均能明显提高甘薯的产量、薯干率和商品率,还能改善甘薯的其他性状,其中,相对而言,45%腐殖酸活性肥的处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正> 素有薯乡之称的卢龙县木井乡,应用甘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打破了甘薯单产一直在1500公斤左右徘徊的局面,1992年全乡13600亩甘薯平均亩产达到2501公斤,当年成为河北省万亩甘薯高产第一乡。现将其综合配套技术介绍如下: 一、把好四关 1、育秧关,达到“三保”。 一保时间。根据本地的自然气候条件,5月上旬为栽秧适期,故保证在4月初育秧,4月底开始拔  相似文献   

6.
广薯95-145是以广薯128为母本、广薯88-70为父本杂交后,通过系谱鉴定、广东省甘薯区试和国家甘薯品种区试(南方区)鉴定而育成的甘薯新品种。该品种表现生势强、短蔓多分枝,并具有食用品质优、高抗薯瘟病和高抗蔓割病等特点,目前已在广东省各甘薯产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7.
从甘薯中提取淀粉的方法很多,根据甘薯的种类不同可分为甘薯干和鲜甘薯两类生产淀粉的工艺流程。鲜甘薯生产淀粉一般属于农村手工生产。现将鲜甘薯生产淀粉的工艺流程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甘薯是我国人民喜爱的具有极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的粮菜兼用的大众食品,又是主要的饲料和重要的工作原料作物。甘薯在世界粮食生产中总产排列在第7位。作为主要粮食作物,甘薯在我国仅次于水稻、小麦、玉米居第四位,我国甘薯常年种植面积约667万公顷,总产量1亿吨以上,居世界首位。  相似文献   

9.
甘薯块根膨大期处于秋高气爽的8-9月,气温开始逐渐转低,雨量偏少,昼夜温差大,其茎叶生长由强变弱,养分集中向块根运转,块根迅速膨大增重,此期增重一般占甘薯全重量的6 0%-7 0%,因而甘薯膨大期是甘薯增产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0.
玉米与甘薯间套作种植模式效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索单位耕地面积产值最高的种植模式,以单作玉米和单作甘薯为对照,研究玉米与甘薯间套作不同的种植模式。分四大类型进行,分别为单作玉米、单作甘薯、间作和套作,其中间作又分三个模式,玉米与甘薯种植行比为2∶1,2∶2,2∶3,套作分4个模式,甘薯以不同方式和密度套种在玉米行间,共计9个模式。结果表明,各类型产值高低顺序为单...  相似文献   

11.
春玉米,甘薯套种的主要农艺措施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选择了旱地麦/春玉米/甘薯三熟套种中对玉米,甘薯产量及亩净收入影响较大的春玉米的播种育苗期,移载密度,施氮量和甘薯的扦插密度,施氮量等5个因素,采用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分别研究,建立了回归数学模型,并据此进行计算机模拟寻优,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获得了本试验条件下5个供试农艺因子的优化组合方案,春玉米3月底-4月上旬前期适期早播育苗,每亩移栽密度2800-3000株,亩施氮12kg左右;甘薯每  相似文献   

12.
晋甘薯3号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1994~1997年,对晋甘薯3号的施肥量、密度、扦插期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晋甘薯3号的最佳施肥量为N1131~1386kg/hm2,P2O511625~12855kg/hm2,K2O3681~4359kg/hm2;合适的密度为52500株/hm2,适宜的扦插期为4月25日左右。执行这套方案,甘薯产量可达45000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13.
温湿度对甘薯天蛾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掌握甘薯天蛾的发生动态,就温、湿度对其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从20~30 ℃,甘薯天蛾卵孵化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在30℃时孵化率最高,达93.8%;温度高于30℃ ,孵化率反而减小。利用计算机程序进行回归方程拟合,结果表明温度(x)与甘薯天 蛾卵历期(y  相似文献   

14.
人心果雄配子体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心果花药由表皮(1层)、药室内壁(1层)、中层(4层)、绒毡层(1层)和造孢子细胞组成,药壁发育双子叶型,花药四室。雄配子体发育经由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该四分体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四分体排列为四面体型,小孢子再经有丝分裂形成2-细胞花粉,成熟花粉为2-核花粉。花药壁层的变化是表皮在单核小孢子产生期消失,中层在四分体时消失,药室内壁在单核小孢子期径向延长成柱状纤维层;绒毡层在四分体期开始解体,为单核腺质绒毡层。花粉活力测定表明95.02%有活力;人工萌发实验表明花粉萌发率很低;同时观察花粉在柱头上自然萌发。  相似文献   

15.
高产条件下阜阳薯区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阜阳地区影响甘薯生产的主要病虫害种类,从甘薯生产不同时期如育苗期、栽插期、生长期、收获贮藏期总结了甘薯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并提出相对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以期为种植户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6.
1、储藏前的要求。在田间,甘薯薯块的膨大期气温必须在20℃以上,低于15℃,甘薯停止生长。因此,气温降到15℃时是甘薯收获的最佳收获期,收获过早,气温过高,收后不能及时入窖;收获过晚,易受夜间低温的冷害,增加储藏难度。收薯时要轻挖、轻运、轻放,以防断伤后遭病原菌侵染而导致腐烂。  相似文献   

17.
甘薯小象甲的生物学特征与综合防治措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甘薯小象甲是甘薯生长期和储藏期最重要的害虫,严重影响甘薯品质和产量。回顾了甘薯小象甲的研究现状,包括甘薯小象甲的生物学特性、分布与为害,重点讨论了甘薯小象甲的防治方法及综合防治策略,并对今后进一步研究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对卫星搭载对凤仙花SP1代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的染色体畸变和不同单株四分孢子期的小孢子数目、小孢子大小等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花瓣呈紫白相嵌者的诱变株,在减数分裂中易产生分散和落后染色体、染色体环,而浅粉色花与顶部花呈盘状者多出现分散染色体,盘状和浅粉色花者容易出现染色体桥。在四分孢子期则容易形成多分孢子,其中有四个单株(Ⅳ9-2,Ⅰ9-1院,Ⅰ7-1)均发现有九分孢子及其以上。同时,四分孢子期还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联体二分孢子、三分孢子,尤其少见的是出现了一株花萼为双距单株的四分孢子不分离现象。小孢子的大小和形状也有差异,主要是诱变株小孢子的中小型小孢子偏多,甚至高达69.52%,同时小孢子的育性降低,不育小孢子多达87%。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甘薯膨大期块根不同部位的β-胡萝卜素含量变化规律,测定了甘薯块根果皮、果肉中部和果肉尾部在膨大期不同生长时间的β-胡萝卜素含量,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甘薯不同部位的β-胡萝卜素分布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但维多丽甘薯在末期的β-胡萝卜素含量却明显增加;甘薯果肉中部与尾部的β-胡萝卜素分布极显著相关;膨大期各生长期之间块根的β-胡萝卜素分布大多表现为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甘薯在我县栽培历史悠久,尤以槐树关甘薯淀粉含量高、适口性好而得名。但是长期自留种薯造成种性严重退化,影响甘薯产量及品质。2006年我县引进秦薯四号、梅营一号脱毒薯种在槐树关镇示范种植,表现出栽后发根成活快、封垄早、地上部分长势旺、很少发生不定根、基本无牛蒡根、薯块产量高的特点,较普通甘薯增产25%以上。具体栽培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