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pH对茶叶固形物提取率的影响在提高速溶茶产量中有重要意义,在pH1.2时提取,茶叶固形物产量比用正常pH的沸蒸馏水提取时高1倍,H ̄+通过提高茶汤的固形物浓度、促进茶多酚与茶汤中的多糖或蛋白质分子的亲核基反应而增加红茶冷后浑粒子的形成。HPLC结果揭示,茶黄素类和茶叶儿茶素类是影响红茶冷后浑粒子形成和汤色的重要物质。在碱性条件下,茶黄素类和某些儿茶素类,如EGCG,ECG和GC产生离解或降解,以致冷后浑粒子趋于溶解,茶汤色泽变黑,文中对控制温度和pH生产冰茶用速溶茶和普通速溶茶的分步提取法也提出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pH对红茶冷后浑粒子形成和固形物提取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H对茶叶固形物提取率的影响在提高速溶茶产量中有重要意义,在PH1.2时提取,茶叶物产量比用正常PH的沸蒸馏水提取时高1倍,H^+通过提高茶汤的固形物浓度、促进茶多酚与茶汤中的多糖或蛋白质分子的亲核基反应而增加红茶冷后浑粒子的形成,HPLC结果提示,茶黄素类和茶叶儿茶素类是影响红茶冷后浑粒子形成和汤色的重要物质,在碱性条件下,茶黄素类和某些儿茶素类,如EGCG,ECG和GC产生离解或降解,以致冷后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发酵作用对茶汤冷后浑的影响,冷后浑形成量随发酵时间呈抛物线形变化并且取决于发酵基质,鲜叶和干绿茶发酵3h时,冷后浑出现最大值,茶汤透光度的变化与冷后浑形成量相反.发酵过程中冷后浑粒子粒度呈下降趋势,某些非儿茶素类物质在红茶冷后浑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而且其溶出量随提取温度升高而增加,在低温中冲泡时溶出量少.  相似文献   

4.
不同茶树品种绿茶茶汤冷后浑特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茶汤中不同化学成分及其含量对沉淀形成具有较大的影响,茶多酚、总糖与咖啡碱是绿茶茶汤沉淀形成的主要化学成分,沉淀中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与茶汤沉淀总量具有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98和0.975;儿茶素也是参与茶汤沉淀形成的关键化学成分,沉淀中EGCG和酯型儿茶素总量与茶汤沉淀总量也形成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82和0.986;金属离子也是参与茶汤沉淀形成的重要成分,其中Ca离子参与沉淀形成的比率最高。  相似文献   

5.
以富含纤维素酶的茶叶半成品为原料试制速溶茶。首先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分析了此酶的酶学性质,再通过正交设计优化了速溶茶的浸提条件。结果表明,此纤维素酶适合在30~60℃、p H 3.5~5.5范围内反应;在30~40℃范围、p H 3.0~5.0范围内较稳定;50℃保温60 min后残余酶活为40%。浸提温度60℃、液固比20、浸提50 min为速溶茶的最佳浸提条件,茶汤中茶多酚浸出率达85.6%,与原料相比,氨基酸、可溶性糖、咖啡碱含量显著提高23.7%、6.3%、2.9%,水浸出率达96%。  相似文献   

6.
贮藏温度对优质绿茶品质劣变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优质绿茶为原料,进行为期12个月的贮藏试验,研究贮藏温度对优质绿茶品质劣变的影响.结果表明,-15,0,4℃及室温下贮藏10个月后,优质绿茶的物理性状、品质成分含量、感官品质都有下降或劣变.茶汤明暗度表征量L,茶汤透光率T640值逐渐下降,茶汤红绿色度表征度a,茶汤黄蓝色度表征度b值逐渐上升且增幅较大;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水浸出物、儿茶素、简单儿茶素、酯型儿茶素的含量下降,含水量上升,感官品质下降,不同温度间差异显著.贮藏温度越低,优质绿茶的品质成分保留量越多,感官品质保持得越好.  相似文献   

7.
酯型儿茶素是速溶茶苦涩味的主体成分,其存在导致所应用产品口感苦涩,难以满足市场消费者的口感需求。单宁酶可降解茶叶中的酯型儿茶素组分,其在速溶茶加工中的应用值得关注。通过单宁酶对不同浓度速溶绿茶溶液的酯型儿茶素降解效果、单位单宁酶的EGCG降解量以及在速溶绿茶加工中的应用,结果表明,速溶绿茶溶液折光度为2.35时,单宁酶酯型儿茶素降解效果最好,单位单宁酶EGCG降解量可达6.70mg·mg-1。应用于速溶绿茶加工时,单宁酶添加量以原料的3‰为宜,先提取分离后酶解,可获得口感醇和的速溶茶粉,茶多酚及儿茶素含量相较于热水提取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8.
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绿茶冷后“沉降物”粒子的形态特征.浓绿茶汤迅速冷却时出现冷后“沉降物”,其粒子分散于茶水中呈布朗运动,并随时间推移而沉降.粒子呈球状,表面光滑.50.6%粒子的粒径为0.2~1.03μm.在透射电镜下观察,绿茶冷后“沉降物”粒子有4种不同的内部结构.分析结果还表明,茶叶水浸出物在没有茶红素和茶黄素存在的条件下仍能形成冷后“沉降物”.  相似文献   

9.
用高效相色谱(HPLC)与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耦联分析了红茶茶黄素类化合物(TF.).分离并检出了茶黄素(TF)、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TF3G)、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TF3′G)和茶黄素-3,3′-二没食子酸酯(TF3,3′DG)4种茶黄素类化合物.并讨论了茶黄素类和茶红素类(TR_5)分光光度测定的适宜波长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二炒”温度是炒青绿茶品质形成的关键,研究二炒温度对传统客家炒青绿茶品质特征形成至关重要.以梅占炒青毛茶为原料,设置3个不同的二炒温度,研究二炒温度下茶叶品质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二炒温度升高,茶叶中茶多酚、咖啡碱、儿茶素总量和酯型儿茶素含量均有持续减少趋势;而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总量,随着温度升高呈现出先减后增的趋势,可溶性糖在115℃复炒时显著增加到4.31%,而后显著减少,游离氨基酸含量在115℃时显著降到2.74%,而在125℃时显著增加到4.00%;EGCG、GC含量随二炒温度的提高显著增加,C、GCG、CG含量则显著下降,当二炒温度达到125℃时,EGCG、GCG、CG、CG、ECG、EGC和EC变化并不显著,C含量则显著增加.二炒温度升高,毛茶中青气消失,火甜香增加,滋味浓厚回甘,125℃时,焦火韵味明显,茶汤鲜爽味减少.二炒以115℃3 h时茶叶品质最佳,儿茶素品质指数最大.  相似文献   

11.
齐世峰 《农业考古》2021,(2):246-249
茶在英国经济和社会文化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茶在英国催生了独特的茶文化,不仅影响了英国人的生产生活,还对世界很多国家地区的茶文化产生了影响。本文归纳总结了有关英国茶园的重要类型或案例,如茶花园、果园茶室、本土茶种植园等,从中折射出英国茶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王传龙 《农业考古》2020,(2):196-203
陆羽《茶经》对茶道的贡献并不是创新性的,其中所描述的煎茶法,是建立在前代采叶煮羹法与茶饼碾末冲饮法二者基础之上的改良。陆羽在世时的追随者并不广,唐代寺院才是用茶的主力军,而寺院中所流行的是茶饼碾末冲饮法,并非陆羽所创的煎茶法。但饮茶之风由日本求法僧东传日本后,煎茶法却成了当时日本主流的饮茶方式。宋代点茶法兴起,文官集团斗茶之风盛行,僧侣集团则针对如何饮茶形成了一整套的典章规范。两种风气再次传入日本,彼此交互作用,最终催生出了日本灿烂的茶道文化。由于中日在茶道价值取向上的差异,点茶法在明代以后没落,崇尚朴素简易的泡饮法成为中国最主要的饮茶方式;日本茶道则在细节的讲求刻画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最终演变为一种注重舞台效果与宾主默契的表演。  相似文献   

13.
潘城 《农业考古》2020,(2):45-50
长期以来茶文化学术界对茶与艺术领域的研究,往往是对以茶为题材的各种艺术作品的收集,从而进行历史学角度的研究。涉及茶美学方面的研究又往往停留在诸如“精行俭德”“廉美和静”等茶文化的精神内核与道德范畴上。实际上,茶文化的艺术是茶美学的外在表现,而茶美学也正是茶千百年来始终成为经典艺术主题的内在原因。本文在将茶文化艺术分为书画、音乐、雕塑、建筑、戏剧、文学、影视、茶席、茶器九个大类后,通过解读茶艺术作品来探讨茶美学的特质。  相似文献   

14.
红茶和绿茶中茶多酚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红茶茶叶和绿茶茶叶为原料,考察浸提温度、时间、固液比、溶剂浓度对茶多酚提取的影响,并对其提取率进行了研究。结合正交试验,确定出了溶剂法提取茶多酚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红茶较优的提取工艺条件为固液比1︰80,乙醇浓度60%,浸提温度50℃,浸提时间30 min,此时茶多酚的提取率为20.35%;绿茶较优的提取工艺条件为固液比1︰80,乙醇浓度50%,浸提温度50℃,浸提时间40 min,此时茶多酚的提取率为25.44%。  相似文献   

15.
得益于唐代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原先流行于江南的饮茶之风,迅速传到北方乃至全国各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也推动了茶业经济的发展。随着茶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和种植技术、焙制技术的进一步提升,出现了精致的名茶,也带来了市场繁荣和茶馆的增多,茶商往来各地从事收购和销售,形成日益发展的茶产业经济。唐朝为了解决财政问题,贞元以后开始征收榷茶。茶税逐渐成为唐后期重要的财赋来源。  相似文献   

16.
宋时磊 《农业考古》2021,(2):234-240
日本茶道史上的茶道具专著,亦被称之为"茶器名物记",对日本茶道的成立具有独特价值。以21部古典茶书文献为主线和中心,可分为茶道具从附属于"唐物""御物"的室内书院装饰物记录的时代、走向作为"茶器名物记"专集的时代和多样化及个性化展开的时代三个阶段,分别对应镰仓到室町时代中前期、室町后期和江户时代。其中,在江户时代,"茶器名物记"走向多样化、个性化的同时,又继承和延续了以唐物为中心的"大名物"与以和物为中心的"中兴名物"传统。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为日本茶道的成立提供了基础和条件,揭示了其发展的轨迹和脉络。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茶文化旅游是一项新兴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通过探索和研究它对茶业经济的影响,以进一步促进中国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方法】从生态农业旅游中的茶文化旅游的背景、内容及其实践,探讨与分析茶文化旅游与茶产业的关系。【结果】茶文化旅游是将茶文化作为旅游资源,以物质性实体文化为载体.包括茶的发现、茶的历史、茶的生产、茶的习俗、饮茶艺术、茶的礼仪、茶的科技成果等,集茶叶生产、旅游观光、休闲娱乐、购物等为一体的新兴旅游项目,同时也是茶产业的重要内容之一。【结论】茶文化旅游使茶业带动旅游.又以旅游促进茶产业,提高茶产业的附加值,向人们普及茶的知识、促进茶消费.推动茶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长兴,晋时置"长城"县,五代吴越时改名"长兴",是我国古代著名茶叶产地。据现存有关茶史资料推测,长兴最早栽培茶树或茶业兴起的时间,大抵和其北邻的今江苏宜兴相差不多,不会迟于西汉末年。长兴自汉以后,经六朝的缓慢发展,至隋唐特别是到唐朝中期,在结束分裂割据的动乱局面后,迅速发展成为全国制茶技术中心的贡焙所在之地。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民国时期较为盛行的茶叶包装为切入点,以"泉祥"老字号茶庄的马口铁茶叶罐为研究对象,通过解读茶叶罐上的图案等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梳理了"泉祥"茶庄沉浮起落的发展历程,折射了中国茶文化及工商文化的发展变迁。  相似文献   

20.
老树茶与台地茶品质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南糯山、勐腊县易武和思茅市澜沧县景迈3地的古老茶园和台地茶园的蒸青茶、晒青茶为样品,从感官审评、内含品质化学成分和矿物质元素检测分析展开对比研究,得出:(1)老树茶口感要优于台地茶,主要表现在滋味协调、味厚回甘好;而就不同产地来讲,各地的老树茶品质风格又有异,诸如南糯茶山的茶味较浓强、易武的鲜活度高、景迈的醇厚度好等,这均与品质化学成分有关联。(2)从理化成分与矿物质含量来看,老树茶与台地茶各有千秋,不能简单、武断地讲谁优谁劣、谁好谁差。老树茶中的灰分、水浸出物、钙含量显著低于台地茶,差异分别达5%,1%,1%水平;从平均含量上看老树茶的茶多酚、儿茶素、总糖、寡糖和铁、铜、锰微量元素含量较台地茶的高,而台地茶在灰分、水浸出物、氨基酸、多糖、黄酮及硼、锌、硫、磷、钾、钙、镁的含量上则高于老树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