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冬小麦与夏玉米轮作体系中氮肥效应及氮素平衡研究   总被引:103,自引:8,他引:95  
 在华北平原北部研究了不同降水年型、不同水氮管理措施对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施氮量为 0、12 0、2 4 0和 36 0kg·ha-1的条件下 ,12 0kg·ha-1的施氮水平已经达到较高的产量。不施氮肥在第 2季即显著减产 ,但再增加施氮量对产量的影响不大。通过土壤测试进行分期优化施氮 ,夏玉米 冬小麦 夏玉米 3季作物累计施入氮肥 2 2 5kg·ha-1,比常规施氮 (90 0kg·ha-1)少施 6 75kg·ha-1,但作物产量并没有降低。年际供水变化是作物产量年际变化的主要原因。施氮量、播前Nmin和生育期内的氮素矿化量在氮素输入项中均起着重要作用 ,总输入量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在氮素输出项中 ,作物携出量并不随输入量的增加有显著的变化 ,从而导致施氮量很高时氮素盈余量也很高。在高量施氮条件下 (≥ 2 4 0kg·ha-1) ,氮盈余主要以残留Nmin积累在土壤剖面中 ,氮素表观损失量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2.
不同水氮管理对棉花产量、品质及养分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在南疆塔里木盆地的南缘和北缘两个试验点研究了不同水氮措施对棉花产量、品质和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氮素实时监控技术和土壤水分实时监测技术的优化水氮管理比常规水氮管理大幅度减少氮肥施用量,策勒点施氮量由常规的432 kg·ha-1减少到256 kg·ha-1,尉犁点施氮量由310 kg·ha-1减少到137 kg·ha-1,灌水量也由常规的660 mm减少到427 mm(策勒),600 mm减少到402 mm(尉犁);优化水氮管理在减少水氮投入的同时获得了与常规水氮管理相同甚至更高的生物量、产量、纤维综合品质以及吸氮量;大幅度地提高了氮肥利用率和灌水利用率;显著减少了土壤Nmin残留和氮素表观损失。  相似文献   

3.
陕西省氮肥过量施用现状评价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对陕西省3个不同生态区、17个市、县的1500多位农户近年来粮食作物产量、肥料施用量及施肥时期进行了现状调查,同时在5个示范村示范和推广了小麦、玉米和水稻平衡施肥技术。结果表明,粮食作物生产中氮肥用量和变幅都很大,一季作物氮施用量范围为106-636 kg·ha-1;与试验结果和推荐量比较,过量施氮在陕北川道地灌溉玉米为128 kg·ha-1,陕南水稻21 kg·ha-1、关中小麦55 kg·ha-1、玉米56 kg·ha-1。按照这个结果陕西省每年可能损失的化肥氮为1 2.2万t。因此,平衡施肥在陕北和关  相似文献   

4.
北京市农田土壤硝态氮的分布与累积特征   总被引:86,自引:9,他引:77  
 采用GPS定位、深层土钻取样的方法,研究北京市254个深层土壤剖面硝态氮的空间分布特征与累积状况。0~400cm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总量保护地菜田最高,115个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平均达1230kg·ha-1;果园土壤仅次于保护地菜田,16个取样点平均为1148kg·ha-1;相比之下,露地菜田硝态氮累积量较低,15个点平均为697kg·ha-1;粮田最低,93个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地块平均为459kg·ha-1,8个春玉米地块平均为420kg·ha-1,水稻田7个点平均仅为69kg·ha-1。同一利用类型、不同  相似文献   

5.
种植玉米与休闲对土壤水分和矿质态氮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农田土壤水分和矿质态氮的动态及其相互关系,对优化作物种植方式和养分资源管理,调控农田土壤硝态氮淋溶有重要意义。【方法】在黄土高原南部有大量氮素残留背景的田块上,研究了夏季多雨季节,种植作物与休闲对土壤水分与矿质氮的影响。【结果】在降水(含灌水82 mm)364 mm的夏季,休闲可使0~200 cm土层的贮水量达到600 mm,比播种前高204 mm,比种植作物高39 mm。种植作物的土壤水分可下渗至180 cm深的土层,休闲土壤中则可下渗到260 cm深处。种植作物时0~200 cm土层的硝态氮残留量为78 kg·ha-1,比休闲时减少89 kg·ha-1,且硝态氮主要分布在60 cm以上的土层。休闲时硝态氮却被淋到了220 cm深的土层。【结论】硝态氮向下层土壤的移动显著滞后于水分,夏季种植玉米可有效防止硝态氮向下层土壤的淋移。  相似文献   

6.
河西走廊绿洲灌区在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的同时,也带来了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本文利用养分流动和模型分析的方法,分析河西走廊绿洲灌区典型“农田-食用菌”生产系统(农田-食用菌集约生产模式、农田-食用菌单户生产模式、农田单作)的氮元素流动特征.结果表明:农田作物秸秆通过食用菌体系还田使氮素利用率提高了10%左右,秸秆还田氮输入量(165.6kg· hm-2·a-1)占农田氮素总输入量的37.1%,使化肥氮输入量减少,因此秸秆氮的合理循环利用可作为减少化肥投入的有效途径.但农田氮素仍有盈余,单位面积氮盈余量高达217.0 kg·hm-2· a-1,未能实现循环模式内养分平衡的理想效果,因此优化氮素管理、确定合理的大田作物和食用菌面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沟垄覆膜集雨栽培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1,自引:9,他引:62  
 在半湿润易旱地区的关中红油土上, 研究了垄上覆膜集雨保墒和沟内种植栽培方法对冬小麦(Triticumaestivum )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返青时各处理100~200 cm深土层的水分与播前相比无变化。0~100 cm土层覆膜较未覆膜多保蓄水6.5 mm,有一定集水保水作用。收获时各土层的水分都明显减少。在低氮(75 kg·ha-1)、低密(230万株·ha-1)和高氮(225 kg·ha-1)、高密(280万株·ha-1)2种条件下,覆膜较未覆膜处理平均多耗水34.8 mm,表明小麦明  相似文献   

8.
冀北高原作物耗水特性与倒茬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 ,研究了冀北高原栗钙土农田主要作物耗水特性及其倒茬效应。结果表明 ,春小麦、莜麦、豌豆、亚麻与马铃薯等作物间生长季农田耗水量差异不大 ,而不同作物与茬口间水分利用效率差异显著 ,前者变化在 1.34 7~ 11.177kg· ha- 1· mm- 1 ,后者相差 11.44 %~ 46 .6 6 %。本文以土地当量比 (L ER)为指标 ,定量评价了轮作倒茬的综合生物学效果 ,并进一步分析了 2~ 4年轮作周期下的高 L ER值作物轮作方式。  相似文献   

9.
新疆高产棉田氮、磷、钾吸收动态及模式初步研究   总被引:39,自引:4,他引:35  
 对 30 0 0kg·ha-1皮棉高产测定的结果表明 ,棉花叶片、茎枝、蕾铃中的氮、磷、钾含量随生育进程呈明显下降趋势 ,且下降幅度大于 2 0 0 0kg·ha-1对照产量棉田。整个生长期 ,叶片、蕾铃中氮的百分含量明显高于对照产量棉田 ,尤以果枝叶最明显 ;蕾铃中的磷和茎枝的钾百分含量高于对照棉田 ;棉株群体中氮、磷、钾的积累可用Lo gistic曲线方程表达 ,拟合良好。养分吸收最快的时间 :氮约在出苗后 90d ,磷在 92d ,钾则偏早 ,约在出苗后 85d。在 30 0 0kg·ha-1皮棉高产条件下 ,棉株从土壤中吸收的氮、磷、钾分别为 385 .8、2 44 .7和 34 0 .3kg。每生产 10 0kg皮棉和相应的茎叶需吸收氮 12 .5kg、磷 8.0kg和钾 11.1kg。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业科学》2000,34(6):51-55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 ,研究了冀北高原栗钙土农田主要作物耗水特性及其倒茬效应。结果表明 ,春小麦、莜麦、豌豆、亚麻与马铃薯等作物间生长季农田耗水量差异不大 ,而不同作物与茬口间水分利用效率差异显著 ,前者变化在 1.34 7~ 11.177kg· ha- 1· mm- 1 ,后者相差 11.44 %~ 46 .6 6 %。本文以土地当量比 (L ER)为指标 ,定量评价了轮作倒茬的综合生物学效果 ,并进一步分析了 2~ 4年轮作周期下的高 L ER值作物轮作方式。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并建立稳定高产的农田,更有效地促进利用农业土地和肥料资源,在广西喀斯特地区的一个村庄里,通过采用“3S”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获得该村土壤与肥料信息系统,并结合当地条件,对该村土壤养分平衡管理技术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来,农田土壤养分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变,在2000年,两种土壤类型的土壤有效钾含量和作物产量都比1981年有了明显的提高;通过“3S”技术获得了水稻和甘蔗土壤钾养分的施肥推荐方法,有利于喀斯特地区农民合理施肥。  相似文献   

12.
针对皖南山区冷浸田农户水稻养分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合理调控该区氮肥用量,合理调配磷钾等养分的施用,达到提高作物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目的。通过农户调查的方法研究皖南山区冷浸田水稻养分管理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冷浸田特征和水稻养分吸收规律调控养分,研制冷浸田专用配方肥,并通过示范试验。调查结果表明,农户间施肥量差异大,过量与不足现象并存;养分施用不平衡、偏施氮肥的现象比较普遍;氮肥施用时期不合理,与水稻生长发育需求不同步;没有考虑环境养分供应与水稻养分动态需求特征。研制的专用配方肥能提高作物的产量。示范试验结果表明,冷浸田水稻专用肥处理均获得了最高产量,比农民习惯增产23.08%~32.39%,有很稳定的增产效果;增施白云石比水稻专用肥产量增加8.95%。皖南山区冷浸田水稻养分管理不合理是限制水稻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合理调控冷浸田氮肥用量和氮肥的运筹方式,调配其他养分的施用,可以明显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3.
优化施肥下长江流域冬小麦产量及肥料增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针对长江流域冬小麦不合理施肥带来的肥料利用率低的现状,探讨冬小麦产量分布特征及施用氮、磷和钾肥料的增产效应,为长江流域冬小麦肥料减施增效和优化养分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本文数据来源于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IPNI)于2000—2018年在我国长江流域开展的田间试验,以及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通过检索字段或字段组合(冬小麦、冬小麦+产量及冬小麦产量+肥料利用率等)得到的此期间关于长江流域冬小麦田间试验的论文,共1 732个田间试验。试验处理包括:优化施肥处理,农民习惯施肥,以及在优化施肥和农民习惯施肥基础上的不施氮肥、不施磷肥和不施钾肥处理,以探究长江流域各省(市)(四川、云南、贵州、重庆、湖北、安徽、江苏、浙江和上海)冬小麦在优化施肥下的可获得产量、产量反应、相对产量、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特征。【结果】我国长江流域冬小麦优化施肥处理下的平均产量为6.6 t·hm-2,其中安徽省平均产量水平最高,为7.3 t·hm-2,重庆市最低,为3.6 t·hm-2。施用氮、磷和钾肥的平均产量反应分别为2.3、0.9和0.6 t·hm-2,但变异范围较大。氮、磷和钾肥平均相对产量分别为0.6、0.8和0.9,氮是小麦产量的主要限制因子。优化施肥处理的氮、磷和钾肥的平均农学效率分别为12.6、11.6和7.7 kg·kg-1,平均偏生产力分别为34.0、78.9和73.4 kg·kg-1。与农民习惯施肥措施相比,优化施肥处理平均增产0.5 t·hm-2,增幅为8.8%;氮、磷、钾肥的农学效率分别提高了41.1%、121.1%和84.6%;偏生产力分别提高了42.4%、23.5%和25.4%。【结论】优化施肥有效提高了长江流域冬小麦的产量和养分利用率,但各省(市)间存在一定差异且省(市)内变异较大。四川、云南、湖北和江苏省的部分地区具有较低的产量反应,说明具有较高的土壤养分供应,应因地制宜地制定养分优化管理方案。分析长江流域优化养分管理措施下的小麦产量反应和肥料利用率等参数,可以确定氮为小麦产量的第一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4.
不同养分管理措施下萝卜的产量效应和养分利用效应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比较了优化施肥和农民常规施肥两种不同的养分管理模式下当地主栽萝卜品种的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效应。结果表明:在当地土壤肥力条件下,与农民常规施肥相比,氮(N)、磷(P2O5)、钾(K2O)养分量分别减施16.3%,59.5%及14.3%,根据萝卜生育特性进行运筹的优化施肥处理萝卜产量没有显著变化,萝卜养分累积量随生育期的变化趋势也未受到明显影响,但缺氮、磷、钾的PK、NK、NP处理均会显著降低萝卜产量及养分累积量,氮对萝卜产量及氮、磷养分的累积量影响最大,磷次之,钾最小,对萝卜植株钾养分累积量的影响则以氮最大、钾次之、磷最小。与农民常规施肥相比,优化施肥更有利于地下部磷钾养分的积累,氮、磷、钾肥表观利用率分别提高了21.4%,63.1%及41.1%,氮、磷、钾肥料偏生产力分别显著增加了27.3%,151.1%和18.8%,氮、磷肥的农学效率分别显著增加了17.9%,145.6%,且优化施肥处理在肥料投入成本降低33%的情况下收益增加了2776元/hm2。由此可见,根据土壤地力和萝卜养分需求特性进行的优化施肥处理在保证产量的基础上,可显著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5.
 不同氮营养水平对高油玉米吉油一号籽粒产量、蛋白质、氨基酸和油脂的影响的研究表明,不同氮营养水平对高油玉米籽粒产量影响较大,施氮增产10.5%~22.9%。在本试验条件下的经济最佳施氮(N)量为180.3 kg·ha-1。不同施氮水平较不施氮均能明显增加高油玉米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中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分别增加7.1%~13.3%(平均10.6%)、22.1%~39.1%(平均29.9%)和25.0%~40.7%(平均35.0%),其中施氮175 kg·ha-1时蛋白质含量最高(10.75%),施氮125 k  相似文献   

16.
为给玉米田知识模型间施肥提供决策工具,试图建立一种系统化和广适性的玉米肥料运筹动态。该模型通过分析和提炼玉米肥料管理方面的最新研究资料,在综合考虑气候条件、土壤理化性质、品种特性等影响因子基础上,根据养分平衡原理,以产量为目标,结合土壤养分供给量和玉米养分需求量,建立了玉米肥料运筹动态知识模型。模型可用于精确定量不同环境和不同产量目标下的氮磷钾施用量、有机氮无机氮施用比例及不同生育时期的氮肥追施量等。利用不同生态点、不同品种、不同土壤肥力等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决策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滴灌棉田土壤速效养分的分布特征,对棉花整个生育期的土壤养分状况进行分析,揭示滴灌棉田土壤速效养分的分布特征及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高产田、中产田、低产田3个处理土壤碱解氮的变化趋势相同,随深度增加均呈下降的趋势,40~60cm土层的碱解氮质量分数的曲线较为平缓,3个处理0~60cm垂直变异随生育期的推进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由于棉株从苗期进入蕾期对氮素的需求量较大,碱解氮质量分数会急剧降低;而进入铃期到吐絮期后,棉花对氮的需求量逐渐减少,其质量分数又有所回升。各处理土壤速效磷质量分数的时空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表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滴灌棉田棉花的磷素需求量在出苗后1~40d逐渐减小,土壤速效磷质量分数呈上升趋势;40d后,棉花进入蕾期,棉株对磷素的吸收量增大,土壤速效磷质量分数明显降低,盛花期后开始回升,直至吐絮期开始平缓下降至稳定;各处理土壤速效钾质量分数随生育期的变化表现为较平缓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探讨不同养分管理措施对冬小麦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通过在河北辛集的32点田间试验,对高、中、低不同产量水平下农民习惯养分管理模式与基于养分平衡原理的优化养分管理措施对冬小麦产量和养分利用率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在不同产量水平下,优化养分处理的籽粒产量、氮素回收率、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率均高于农民习惯处理。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优化处理的小麦产量比农民习惯处理增加的幅度逐渐降低。在所有处理中,氮素回收率、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均以高产水平下的优化养分处理为最高。[结论]基于养分平衡的优化养分管理模式对提高小麦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寒地稻田施氮状况与氮素调控对水稻投入和产出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文章通过对黑龙江省1~3积温带240个农户的施肥情况调查,以及对试验区水稻氮素收支状况分析,研究了黑龙江省稻田土壤氮循环规律。结果表明,寒地稻田化肥投入氮量平均为150 kg.hm-2,占投入总量的72.4%,而且90%以上作基蘖肥施用,近60%的稻田氮素用量过高,稻田氮有17.2%的盈余,氮肥利用率较低。针对寒地水稻施氮问题,提出进行实地氮肥管理的策略,经过3年9个点次田间对比试验,证明该技术能降低氮肥用量30%以上,水稻产量增加10%以上,每公顷增收1 450元。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高产小麦、玉米轮作为例,阐述了养分资源综合管理的理论、技术及其应用,展示了在轮作施肥运筹,作物氮营养基因型与施肥调控的关系,施肥与节水灌溉等农业管理措施的优化组合等方面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