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双季杂交稻高产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施肥水平与杂交水稻产量的关系,以及不同生育阶段养分吸收量,据此,提出了夺取杂交水稻高产的施肥技术。 杂交早稻亩产540公斤,需吸收氮10.9公斤、五氧化二磷4.9公斤、氧化钾15.9公斤、二氧化硅43.8公斤;杂交晚稻亩产560公斤,需吸收氮15.9公斤、五氧化二磷5公斤、氧化钾19公斤、二氧化硅63.8公斤.同一施肥水平,杂交晚稻比杂交早稻多吸收氮20%~27.5%,钾7%~24.1%,磷相似。杂交晚稻秧苗期、分蘖盛期吸钾量高于杂交早稻,齐穗后低于杂交早稻;杂交稻要获高产在氮磷水平中上稻田,施钾是第一位因素,杂交早稻应重视中后期施钾,杂交晚稻应重视苗期及早施钾肥;早晚杂交稻要获超500公斤产量其氮磷钾最佳拖肥量分别为12、4、10.7公斤/亩和12、4、12公斤/亩。  相似文献   

2.
不同施肥水平下超级杂交稻对氮、磷、钾的吸收累积   总被引:34,自引:4,他引:30  
【目的】探索超级杂交稻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利用规律。【方法】于2004年和2005年,选用超级杂交稻品种准两优527和两优293为供试材料,在湖南省5个不同水稻种植生态区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在农民实际平均施肥量及分别减少和增加25%施肥量条件下,超级杂交稻抽穗期和成熟期植株体内的氮、磷、钾养分含量和吸收积累规律。【结果】无论在抽穗期,还是成熟期,不同施肥水平条件下水稻植株体内氮、磷、钾养分的含量均无显著差异,其在不同地点间的变化幅度低于相应的水稻产量和养分吸收量;养分吸收量差异主要由单位面积干物质生产量不同所引起。在不同施肥水平下,随着产量升高,氮、磷、钾收获指数呈上升趋势,但生产单位稻谷所需养分量呈下降趋势。在产量最高的桂东点,其植株体内氮、磷、钾养分含量和积累量均处于中等水平。【结论】采用多次施肥,不同施肥水平(135~225 kg N•ha-1、29.7~49.5kg P•ha-1、112.1~186.8 kg K•ha-1)对超级杂交稻株体内的氮、磷、钾养分吸收积累影响不明显;随着产量的提高,超级杂交稻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利用率也可提高,从而实现高产与养分高效利用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水稻的合理施氮量及氮素对水稻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的经济利用效果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当施氮量从10斤增至40斤时,氮肥生产效率降低66%,每斤肥料所生产的稻谷仅为10斤氮时的1/3左右,每亩赢利降低30%,故以亩施氮素20斤左右较为适宜。水稻对氮素的吸收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但穗部或稻谷含氮量占总吸氮量的比例则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氮素也促进了水稻对磷、钾的吸收,随着施氮量增加,磷、钾吸收量也趋向增加,但单位氮素对磷、钾吸收的促进作用下降,因此,植株体内磷、钾含量的比例也随之降低,有可能导致营养失调。  相似文献   

4.
高产土壤条件下双季杂交稻施磷效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完善双季稻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以湖南省醴陵市高产稻田土壤-河沙泥为供试土壤,杂交早稻V402和杂交晚稻V644为供试作物,对不同施磷水平的杂交稻和土壤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高产土壤条件下,施磷仍能促进水稻提早分蘖,增大水稻生育前期的干物质纱量和对氮、磷、钾的吸收量,但对水稻中、后期的干物质积累和氮、磷、钾的吸收无促进作用。施磷处理水稻-生中地上部干特总量稻谷产量与不施磷处理无明显差异。施磷  相似文献   

5.
为高效提高超级早稻产量、肥料利用效率,以及指导相应缓/控释肥等新型肥料的研发,研究氮钾养分不同优化运筹条件下超级早稻的吸肥特性和土壤供肥特征,比较其产量与氮、磷、钾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与T2(氮钾肥基追比为基∶蘖=3∶2)相比,氮钾优化运筹处理(T3和T4)能有效提高早稻稻谷产量、干物质累积量及氮、磷、钾吸收利用效率及农学利用效率。其中,T4(氮肥基追比为基∶蘖∶穗=6∶2∶2,钾肥基追比为基∶蘖∶穗=5∶3∶2)稻谷产量和氮、磷、钾吸收利用效率及农学利用效率最高,其稻谷产量、干物质累积量较T3(氮肥基追比为基∶蘖∶穗=6∶2∶2,钾肥基追比为基∶蘖∶穗=6∶2∶2)分别提高3.2%、8.8%;氮肥、磷肥和钾肥吸收利用效率较T3分别提高16.6%、63.5%和15.7%。T4水稻氮、磷、钾养分累积及相应土壤养分供应特征更吻合超级早稻的养分需求特征。  相似文献   

6.
小麦在不同生育期吸收氮、磷、钾养分的规律基础相似。一般氮的吸收有2个高峰:一一是从出苗到拔节阶段,吸收氮量占总吸收量的40%左右;二是拔节到孕穗开花阶段,吸收氮量占总量的30%-40%。根据小麦不同生育期吸收氮、磷、钾养分的特点,通过施肥措施,协调和满足小麦对养分的需要,是争取小麦高产的一项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在施肥与不施肥处理情况下,半湿润偏旱区春谷子不同生育期氮、磷、钾养分的吸收特点.结果表明:在供试土壤条件下,施肥可明显提高春谷子产量、干物质累积量、体内氮、磷、钾含量及其累积量;施肥或不施肥,春谷子地上部干物质的累积量随生育期呈典型"S型"曲线增长,其中抽穗灌浆期为累积高峰期,占总累积量的50%左右;植株氮含量随生育期呈曲线下降趋势,整个生育期植株含磷量呈"W型"变化,植株含钾量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拔节期;植株氮、磷、钾累积吸收量随生育期的延长和施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但各生育期相对累积吸收比例,施肥与否差异不大;苗期氮、磷、钾的吸收量约占总吸收量的1%~3%,拔节期约占总吸收量的30%、20%、37%,是钾素吸收的高峰期,孕穗期约占22%、21%、34%,抽稳灌浆期约占43%、53%、23%,是氮、磷吸收的高峰期,籽粒形成期约占3%~5%;不论施肥与否,地上部氮、磷、钾累积吸收量与干物质累积量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植株氮、钾含量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不同施肥水平对杂交水稻氮、磷、钾吸收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不同施肥量下2个杂交水稻植株氮、磷、钾的吸收积累特性,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两个杂交稻品种抽穗期和成熟期的植株氮、磷、钾吸收积累。结果表明,2个杂交水稻品种在不同施肥水平下,抽穗期和成熟期茎+叶鞘、叶、穗各器官内的氮、磷、钾的含量无显著差异;抽穗期,叶的氮含量最高,茎+叶鞘的磷、钾含量最高;成熟期,叶的氮含量、茎+叶鞘的磷含量、穗的钾含量均下降。抽穗期,氮、钾吸收量及干物质量红泰优996高于粤优589,磷吸收量粤优589高于红泰优996;成熟期,氮、钾吸收量及干物质量粤优589高于红泰优996,磷吸收量2品种差异不明显。2个杂交水稻品种地上部植株对氮、磷、钾积累量比例的变幅范围均在高产水稻积累变幅范围内。  相似文献   

9.
在土壤肥力水平较低的条件下,制约水稻产量提高的主要养分限制因子是氮素,其次是钾素,磷素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最小。水稻增施氮、磷、钾肥均能增加每100 kg籽粒氮、磷、钾的吸收量,且配方施肥处理氮、磷、钾吸收量均低于常规施肥处理;氮、磷、钾素配方施肥处理的干物质生产效率、养分稻谷生产效率、收获指数和吸收利用率均明显高于常规施肥处理。  相似文献   

10.
在9t/ha产量水平下,早稻对氮的吸收累答曲线为抛物线,磷、钾则为直线。在水稻幼穗分化1 ̄5期,氮、磷、钾的净吸收量都呈现高峰,而钾在灌浆成熟期还有另一个次高峰。  相似文献   

11.
我国食用粳米生产加工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评述了中国粳米生产加工现状、存在问题,展望了中国粳米的发展前景,提出了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更新观念,提高质量;加强研发,综合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功能性水稻的开发与推广应用,对改善我国以稻米为主食人群的营养与健康状况、促进我国农业 产业结构转变、提高农民种粮效益及助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功能性水稻主要包括有色稻、低谷蛋白水稻、 高抗性淀粉水稻、富微营养水稻和药物制造生物反应器水稻等 5 大类。有色稻由于种子果皮积累花色素苷而呈 紫色或红褐色,有红米和黑米两大类,分别受 2 个和 3 个基因控制,是体弱者药食同源的重要滋补食品,国内 已育成一大批有色稻品种推广应用。低谷蛋白水稻由于稻米谷蛋白含量低,适于肾病患者作主粮使用,目前中 国和日本已育成多个品种用于商业化开发应用。高抗性淀粉水稻由于有部分淀粉无法被人体淀粉酶分解而不能 被肠道吸收,可降低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峰值,已成为糖尿病患者重要的主食,目前国内已育成多个品种推广 应用。富微营养水稻由于稻米特种维生素、有益微量元素等含量高而有益于不同缺素症患者治疗与保健,国内 外已育成以“黄金大米”为代表的多个富微营养水稻品种。药物制造生物反应器水稻利用水稻为药用重组蛋白、 多肽或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生产平台,合成与提取目标功能成分物质,目前国内外都有成功报道,并已尝试进行 商业化开发应用。全球对功能性水稻的需求日益增大,功能性水稻研究具有广阔前景。功能性水稻育种未来将 从功能的单一型向复合型发展,由保健型向保健与辅助疗效相结合转变。多组学技术和常规育种相结合的方法, 不断挖掘与创制新种质以培育功能性水稻新品种,是功能性水稻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碎米和米糠制备营养米糊的工艺与配方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研制新型营养米糊,利用碎米和米糠为原料对制备营养米糊的生产工艺条件和配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制备营养米糊最佳工艺条件为碎米中添加8倍水,在90℃水浴中煮制5min。米糊经干燥后过100目筛。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营养米糊的最佳配方为:1.39%外层米糠、6.95%内层米糠、69.54%碎米、15.58%白砂糖、6.23%奶粉、0.31%蔗糖酯。产品具有良好的速溶性。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水稻主栽及区试品种抗病性鉴定和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996~ 2 0 0 0年对 335份江苏省水稻主栽及区试品种进行稻瘟病、白叶枯病和纹枯病抗性鉴定。鉴定结果表明 :在被测的各种水稻类型中 ,籼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比粳稻好 ,而在粳稻类品种中 ,杂交粳稻对稻瘟病的抗性又略强于常规粳稻 ;粳稻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比籼稻强 ,常规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比杂交稻强 ;大部分被测水稻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较差  相似文献   

15.
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旱育免耕抛栽、小苗机插、盘育免耕抛栽、油林免耕套播、常规栽插等5种栽培方式下水稻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程度与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油林免耕套播可抑制水稻苗瘟和叶瘟的发生,5种栽培方式对穗颈瘟和纹枯病的发生程度有一定影响,对稻曲病的发生没有影响;小苗机插偏方式下二化螟的发生较轻,其它4种方式之间发生程度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2001~2005年江苏省水稻区试品种(系)抗病性鉴定和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2001~2005年,对江苏省水稻区试和预试品种(系)808份进行稻瘟病、白叶枯病和纹枯病抗性鉴定。鉴定结果表明:在被测的各种水稻类型中,籼稻品种(系)对稻瘟病的抗性比粳稻好;在粳稻类品种(系)中杂交粳稻对稻瘟病的抗性又略比常规粳稻好;粳稻品种(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比籼稻好;常规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明显比杂交稻好;大部分被测水稻品种(系)对纹枯病的抗性较差。  相似文献   

17.
粮食结构调整的一种理想种植方式--中稻蓄留再生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概述了国内外再生稻研究与生长现状,分析了其在生产上的利用优势与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用培两优500作中稻进行了蓄留再生试验,结果表明,培两优500中稻加再生稻产量达12082.5kg/hm^2,实际产量已达双季稻的全年产量水平,比汕优63(对照)增产37.5%,米质明显优于对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不同色稻的精米与米糠中矿质元素的含量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选用有代表性的不同种皮颜色类型的36个水稻推广品种和种质资源,比较分析了不同环境(季节、地点)条件下,精米与米糠中Se、Cu、Fe、Zn、Ca和Mn6种矿质元素含量的差异、变化趋势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1)精米中6种矿质元素的平均含量排序为:Ca>Mn>Zn>Fe>Cu>Se,其平均含量分别为65.809、9.915、7.988、6.025、2.205、0.024μg·g-1;米糠中为:Ca>Mn>Fe>Zn>Cu>Se,其平均含量分别为297.221、125.705、62.189、26.761、14.580、0.061μg·g-1.(2)6种元素在米糠中的含量都显著高于其在精米中的含量,其中,Mn在米糠中的含量是精米中的13.07倍,Fe为12.76倍,Cu、Ca、Zn、Se分别为7.48、5.07、3.56、2.71倍.(3)除黑米精米中Ca含量极显著高于白米、红米精米,白米米糠中Mn含量极显著高于黑米、红米米糠外,其余各元素含量在不同种皮颜色类型间差异不显著.(4)在3种环境下均表现显著正相关的包括:精米Zn与精米Mn、米糠Fe与米糠Zn、精米Se与米糠Se、精米Mn与米糠Mn,而米糠Fe与米糠Ca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低质早籼米配米配方及其品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改善低质早籼米品质,采取配米技术,对基米与其配米米质进行比较分析,试验材料包括19个水稻品种,即5个低质早籼品种、9个晚籼品种、3个糯稻品种和2个粳稻品种,结果表明,配米技术能明显改善早籼米品质,且其配方比例具有相似性,3种基米的早籼配米配方比例为低质早籼米66.41%,优质米16.87%,糯稻米16.72%,4种基米的早籼配米配方比例为低质早籼米62.39%,优质米12.68%,糯稻米12.67%,粳稻米14.31%,最好的配米组合为湘早籼26号(62.837%),湘晚籼10号(12.187%),晚糯91-581(12.671%),晚粳94046(12.304%)。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在水稻生产方面逐渐由传统的方式走向现代化的方式,水稻生产的机械化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发展,但是水稻插秧机械化的程度还是比较的低的,这些问题的存在也为我国今后的水稻插秧机械化提供了一个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