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主要阐述北京地区蚜虫秋季感染的普兰科恩虫霉、蚜虫霉和园子虫霉的形态和分类,其中普兰科恩虫霉虽然早在1873年就由Cornu命名,但在我国尚是首次报导。此外,还讨论了休眠孢子的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2.
做好玉米蚜虫的防控工作至关重要。本文介绍了蚜虫的分类及特征,分析了玉米蚜虫的危害特点、发生规律及发生条件,提出了玉米蚜虫的防治方法,以期为实现玉米高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综述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即同功酶分析、线粒体DNARFLP分析以及RAPD-PCR判别等进行蚜虫种下分类研究的概况与进展,比较了这几种方法在蚜虫种下分类研究中的优缺点。作者认为,同功酶法分析的是基因表达的产物,进行种下分类有局限性,需大量筛选最合适的酶类;RFLP、RAPD方法较准确,但需筛选大量限制性内切酶和随机引物。  相似文献   

4.
现代生物技术与蚜虫种下分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即同功酶分析、线粒体DNA RFLP分析以及RAPD-PCR判别等进行蚜虫种下分类研究的概况与进展,比较了这几方法在蚜虫种下分类研究中的优缺点。作者认为,同功酶法分析的是基因表达的产物,进行种下分类有局限性,需大量筛选最合适的酶类;RFLP、RAPD方法较准确,但需筛选大量限制性内切酶和随机引物。  相似文献   

5.
龙井烟田蚜虫及其天敌发生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龙井烟区烟田蚜虫及天敌的种群动态,更好地防控蚜虫,于2010—2012年开展了有翅蚜迁飞及蚜虫系统调查工作。结果表明,龙井烟区有翅蚜迁飞呈双峰曲线形态,迁飞高峰分别为6月中下旬和7月上中旬;烟田蚜虫种群动态呈单峰曲线形态,于7月中下旬单株蚜虫量达最大值,分别为281、1 848、2378头/株;查明烟田蚜虫的天敌18种,以昆虫纲捕食性天敌为主;瓢虫类天敌种群发生情况呈单峰曲线形态,其发生高峰期比烟田蚜虫发生高峰期晚3~7d左右。  相似文献   

6.
黄矮病毒主要通过蚜虫为媒介传播,引发黄矮病毒病,会对很多作物,如小麦、大麦、水稻、玉米和燕麦等造成严重减产和绝收,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主要结合大麦黄矮病毒的形态结构以及分类等进行了分析,从大麦黄矮病毒运动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等角度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从分类阶元、寄主植物、寄主部位、分布地域等诸方面对中条山蚜虫种类进行了初步研究。采用比较形态学的研究方法,对采于中条山区不同地段的蚜虫进行了显微鉴定,共计103个采样,现已定名43种,隶属7科27个属。寄主植物多样,以菊科种类居多,占35%;寄主部位多样化,以叶片和嫩枝梢为主要为害部位;分布地域以蟒河、历山两大自然保护区种类较为丰富。  相似文献   

8.
蚜虫又名腻虫,属同翅目,蚜科.分为危害大豆的大豆蚜和危害玉米的玉米蚜等,从影响蚜虫的发生因素看,干旱严重发生危害加剧,为了有效地控制蚜虫发生危害,必须了解掌握其相关知识,掌握蚜虫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9.
蚜霉的生物学特性及生物防治利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蚜虫病原真菌--虫霉目蚜霉(Entomophthora aphidis Hoffm)的生物学特性与分类地位,并对世界范围内侵染蚜虫的虫霉种类(35种)进行系统总结,描述蚜霉对蚜虫的侵染特点及田间流行性.对目前虫霉杀虫剂的研究开发现状以及蚜霉的田间利用情况进行详细讨论.  相似文献   

10.
蚜虫又名腻虫,属同翅目,蚜科。分为危害大豆的大豆蚜和危害玉米的玉米蚜等,从影响蚜虫的发生因素看,干旱严重发生危害加剧,为了有效地控制蚜虫发生危害,必须了解掌握其相关知识,掌握蚜虫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一、形态特征1、玉米蚜分无翅胎生雌蚜和有翅胎生雌蚜。无翅胎生雌蚜为长卵形,体长1.8-2.2毫米。浅绿色,披薄白粉,头胸  相似文献   

11.
落叶松属系统学研究概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落叶松属系统学、分类学的研究在俄罗斯已有很长历史,基本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18 ̄19世纪的落叶松属系统学研究的初始阶段。20世纪初期落叶松属研究的发展阶段及现代落叶松属系统学的深入研究阶段。随着研究的深入,使落叶松系统学及这研究日趋完善,演化路线越见清晰,种及种下分类越趋合理。但由于研究者利用的研究手段不同。研究范围不同。所以还存在有一些有争议的地方,除此之外,这些争论也是由该种的生物学特性所决  相似文献   

12.
提取蕨类植物DNA方法比较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沈洁  罗安才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4):1738-1740
[目的]研究蕨类植物DNA提取的方法,为进一步的遗传多样性以及分类学的研究提供基础。[方法]通过改变试剂的用量以及操作方法对CTAB法提取DNA方法进行了改进。[结果]改良的CTAB提取法能够提取出高质量的蕨类植物的DNA。[结论]改良了蕨类植物DNA提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蕨类植物的DNA提取方法比较研究(摘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蕨类植物DNA提取的方法,为进一步的遗传多样性以及分类学的研究提供基础。[方法]通过改变试剂的用量以及操作方法对CTAB法提取DNA方法进行了改进。①取0.5~1.0 g新鲜叶片,加液氮充分研磨成粉末,置于1.5 ml离心管中,加2%CTAB600μl及10μl巯基乙醇;②65℃水浴15 min(期间取出振荡1次),冷却;③加500μl氯仿/异戊醇(24:1)上下颠倒数次至液相深绿色;④12 000 r/min离心3 min;⑤取上清液至-1.5 ml离心管,重复步骤③、④;⑥取上清液至-1.5 ml离心管中,管内预装1 ml 95%乙醇。室温静置2 h;⑦12 000 r/min离心3 min;⑧弃上清,用70%乙醇(约4400μl)洗涤沉淀,真空干燥器干燥。干燥后加低温保存;⑨使用时加100μl超纯水溶解。-25℃保存。提取出的DNA样品中加超纯水50μl,混匀后,用石英比色杯于DU(R)800分光光度计中测定紫外消光值,根据其在260nm和280 nm波长处的光吸收值计算DNA产率,根据A_(260)/A_(280)判断DNA样品的纯度。DNA样品的浓度(μg/μl)为:在260 nm的紫外消光值×核酸稀释倍数×50/1 000。纯DNA样品A_(260)/A_(280)紫外消光值应为1.8,A_(260)/A_(230)值应大于2.0。A_(260)/A_(280)值大于1.9时,表明有RNA污染,小于1.6时,表明样品中存在蛋白质或酚污染。A_(260)/A_(230)值小于2.0时表明溶液中有残存盐和小分子杂质,如核甘酸、氨基酸、酚等。分别对常规CTAB法和改进CTAB法提取出的蕨类植物DNA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以验证提取出DNA的质量。[结果]改进的CTAB法提取的蕨类DNA,其主带(基因组DNA)更加明亮,且与其他杂带区分明显,表明DNA的降解较少,DNA得率及纯度都有了很大提升。[结论]改良的CTAB提取法能够提取出高质量的蕨类植物DNA。  相似文献   

14.
用多种方法对金翅夜蛾亚科的26个属进行了数值分类研究,建立了该亚科的数值分类系统。结果表明:周尧教授对金翅夜蛾亚科的分类是比较合理和科学的;另一方面对葫芦夜蛾属和淡银纹夜蛾属的分类提出了值得探讨和重视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肖欣  李晓晨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9):55-56,138
缓步动物是一种十分微小的水生无脊椎动物,用传统的形态分类学方法对其进行物种鉴定难度较大。DNA条形编码技术是近几年用于物种分类、鉴定等研究的一种新兴的分子学技术。  相似文献   

16.
芽孢杆菌分类与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多相分类方法的广泛采用,化学分类和分子分类在芽孢杆菌属的分类学研究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各种分类法在芽孢杆菌分类中的应用及作用。  相似文献   

17.
数值分类学是本世纪50年代后期首先应用于细菌并发展起来的不同于传统分类的新的分类方法。本文对数值分类学在半知菌、子囊菌和担子菌中的应用进展及我国的研究现状作了概括性的回顾,并根据数值分类学原理对应用范例分别进行了分析和讨论,阐述了数值分类学与真菌分类学相结合对提高真菌分类学地位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了完善污泥两相厌氧消化工艺、优化运行设计参数,对西安市污水处理厂污泥进行了中温两相厌氧消化与中温单相厌氧消化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两相厌氧消化产酸相水力停留时间(HRT)为1.25 d,产甲烷相HRT为11.10 d,当污泥投配率8%,有机负荷>2.0 kg/(m3.d)时,化学需氧量(COD)与挥发性固体(VS)的去除率分别为42.7%和33.6%。在相同有机负荷下,两相厌氧消化工艺的VS和COD去除率、产气量、产气速率以及分解单位VS的产气量均高于单相厌氧消化工艺,而出泥VFA含量小于单相厌氧消化工艺。  相似文献   

19.
润楠属植物分类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润楠属植物的分类学简史进行了回顾,概述了润楠属植物分类学在形态学及实验分类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加大取样数量,利用多种试验手段为进一步寻找新的润楠属属下分类特征、解决属内种间系统关系问题做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