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黄斑长翅卷蛾性信息素测报与诱捕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斑长翅卷蛾是我国北方果园的重要害虫。研究了利用性信息素在桃园与苹果园对第一代夏型黄斑长翅卷蛾的预测预报及诱捕作用,结果表明,在桃园和苹果园其诱捕数量与田间成虫羽化规律及雄虫的羽化动态表现一致,在桃园和苹果园诱捕量与雄虫羽化数相关系数分别达0.968和0.982。测报结果还表明,黄斑卷叶蛾第一代成虫羽化高峰期在桃园比苹果园早,因此利用性信息素测报与防治黄斑长翅卷蛾在果园的无公害治理中具有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2.
田间使用340、400、460、520 nm 4种波长的频振式杀虫灯,对黄斑长翅卷叶蛾进行了诱集试验。结果表明,340 nm波长下诱集到的成虫数量最多,尤其是对雄虫诱集效果较好。成虫活动的高峰期为0:00~4:00,雄虫的活动高峰要早于雌虫。晴天和阴转晴天诱虫量较高,阴天和雨天诱虫量极低。试验结果对开展黄斑长翅卷叶蛾综合防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试验比较了4种配方、3种高度以及不同天气状况下糖醋酒液对黄斑长翅卷叶蛾的诱集效果。结果表明,利用糖醋酒液诱杀黄斑长翅卷叶蛾时,配方绵白糖∶冰醋酸∶无水乙醇∶清水=6∶3∶1∶80诱虫量最高,诱捕器悬挂高度为1.5m时诱集效果最好。不同天气状况下诱虫量明显不同,晴天和阴转晴天显著高于阴天和雨天。试验结果对实践中利用糖醋酒液有效诱杀黄斑长翅卷叶蛾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黄斑长翅卷叶蛾幼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定黄斑长翅卷叶蛾幼虫空间分布型及理论抽样数,为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Taylor幂法则I、wao线性回归及各种聚集度指标法分析了黄斑长翅卷叶蛾幼虫的空间分布型。【结果】黄斑长翅卷叶蛾幼虫在田间符合聚集分布,且个体间相互排斥。其种群聚集原因是由昆虫本身习性和环境共同引起的。根据Iwao最适抽样公式得出了理论抽样模型并计算出不同虫口密度下最适理论调查取样数量及序贯抽样模型。【结论】黄斑长翅卷叶蛾幼虫在田间呈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5.
不同药剂对黄斑长翅卷叶蛾的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不同药剂对黄斑长翅卷叶蛾幼虫的毒力和田间防治效果,为防治该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室内测定不同药剂对黄斑长翅卷叶蛾幼虫的LC50,并测定田间防治效果。【结果】6种药剂对黄斑长翅卷叶蛾幼虫的毒力LC50(mg/L)大小依次为: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4.923 3、0.6%氧苦.内酯水剂5.788 6、3%啶虫脒乳油9.168 0、2%阿维菌素乳剂11.324 9、25%阿克泰水分散粒剂22.596 0、5%云菊乳油80.683 6。田间药效结果表明,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效果最好,药后6 d的防效就达到100%,其次是0.6%氧苦.内酯水剂药后10 d防效达到93.75%。【结论】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和0.6%氧苦.内酯水剂田间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以榆林市杏树害虫黄斑长翅卷叶蛾为研究对象,设置30、35和40℃3个温度(以25℃为对照),1、2和4 h 3个处理时间,探究短时高温对该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时高温对黄斑长翅卷叶蛾的卵孵化率,发育历期,存活率,繁殖力以及寿命均有显著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各虫态发育历期在30℃时均显著缩短,而35℃和40℃下却是延长的,卵的孵化率,各虫态的存活率,成虫的繁殖力以及寿命都有明显降低。试验结果说明该虫可以适应30℃的生存环境,但35℃和40℃对该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起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温度对黄斑长翅卷叶蛾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测定了5个恒温(19、22、25、28和31℃)条件下黄斑长翅卷叶蛾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卵孵化率、存活率、产卵量、成虫寿命等指标,计算出各个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在19~31℃范围内,各虫态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缩短。卵、幼虫、蛹、产卵前期和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58±0.55)、(10.24±0.85)、(15.82±1.22)、(10.25±1.24)和(10.65±0.85)℃,有效积温分别为163.35、455.68、186.54、15.55和821.12 d·℃。在22、25和28℃下,该虫的产卵量、卵孵化率以及幼虫和蛹存活率明显高于其它温度,成虫寿命和产卵期随温度升高逐渐缩短。总体上,22~28℃是该虫较为理想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温度范围,研究结果为开展黄斑长翅卷叶蛾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控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小地老虎的形态特征、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雌成虫的求偶周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地老虎在18、21、24、27、30℃条件下世代发育历期分别72.23、51.28、39.71、32.20、27.15 d;雌蛾的求偶行为均发生在暗期,但关灯后5 h内雌蛾很少求偶,从羽化后2 d求偶率开始增加,羽化后3~4 d达到求偶高峰。  相似文献   

9.
碧蛾蜡蝉行为习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饲养观察和田间调查,系统研究了碧蛾蜡蝉7种重要的行为习性,包括若虫孵化、若虫蜕皮、成虫羽化、成虫交配产卵、成虫取食活动、若虫和成虫趋光性。结果表明:碧蛾蜡蝉多在傍晚和凌晨蜕皮,耗时32~108 min不等,蜕皮时腹部不断向前伸直延伸;成虫羽化持续50 min左右完成,日羽化高峰在8:00~12:00及18:00左右;交尾一般在夜晚,弱光下进行,田间不易发现。交尾时有两种姿势,主要是雌虫固着于枝条,雄虫主动展翅求偶,雄虫翅展成30°左右锐角,交配时间长达35~60 min不等,交尾结束时,雄虫会轻微扇动翅;成虫一般在交尾后3~6 d产卵,雌虫产卵昼夜呈"M"型,有两个高峰,分别在20点左右及深夜。产卵时翅闭合,用产卵器在枝条上下划动刻出梭形刻点,每产一粒150~180 s,产完一粒后,向前爬行1~2 mm继续产卵,形成一条产卵刻痕,多条产卵刻痕在茶枝上形成几条平行纵列,每条平均约由23个刻点组成,略突于枝条表皮外;碧蛾蜡蝉成若虫对黑光和紫光两种短波光有明显趋性,对振动敏感;低龄若虫多聚集在嫩叶背面取食,高龄若虫及成虫聚集停栖在寄主植物枝条上,呈"1"字形或两排"1"字形排开取食。研究结果对研究碧蛾蜡蝉发育历期及田间防控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沙柳木蠹蛾(Holcocerus arenicola staudinger)是为害沙柳(Salix psammophila)根部的一种钻蛀性害虫。通过对沙柳木蠹蛾羽化行为、性比和寿命的调查,对各日龄雌蛾求偶和交尾发生时间的统计分析,明确了沙柳木蠹蛾性行为的动态节律。结果表明:沙柳木蠹蛾在19:00~21:00羽化最为集中;雌雄性比平均为0.66∶1;成虫平均寿命4.8±2.2d,其中雌蛾的寿命稍高于雄蛾。雌蛾在进入暗期1~2h内求偶行为明显,最大求偶百分率出现在羽化后的第二晚。1日龄成虫的交配高峰在暗周期的前2h,而2~4日龄成虫的交配高峰是在暗期的1h内;交配持续的平均时间为38.41±11.42min。随着蛾龄的增大,雌虫的求偶和交配行为发生的时间提前。沙柳木蠹蛾的性活动高峰出现在羽化后连续3个暗周期的前半段,可作为利用性信息素防治沙柳木蠹蛾最佳时段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梨星毛虫性信息素研究Ⅰ──求偶与交配行为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梨星毛虫成虫的求偶及交配行为进行了详细的观察。结果表明:梨星毛虫雌蛾的求偶姿式为弓起腹部,振动翅部。在雌雄蛾羽化后1~4日内均有较高的交配率,然后交配率逐渐下降。且湿度对交配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马铃薯块茎蛾成虫的交配行为,结果表明,成虫羽化当天即可进行交配,交配高峰出现在黑暗后1.0~3.0h,交配活动以羽化后2—4d表现强烈,以4日龄雌虫和3日龄雄成虫的组合效果最佳。雌雄蛾有多次交配习性,雄蛾平均交配3.2次,雌蛾有二次求偶现象。补充营养影响雌蛾起始求偶时间。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究亚洲型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asiatica)的羽化和生殖昼夜节律,在自然光周期和温湿度条件下对亚洲型舞毒蛾成虫的羽化、求偶、交配及产卵行为进行了观察,并利用触角电位反应测定了处女雌蛾性信息素的合成量与日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亚洲型舞毒蛾雌蛾在化蛹后11 d,雄蛾在化蛹后12 d分别出现羽化高峰;雌雄蛾的羽化行为均发生在光期前2 h(02:00)至暗期3 h(21:00),雄蛾羽化高峰期为光期6 h(09:00),较雌蛾(11:00)提前2 h。雌蛾羽化约2 h后开始求偶,1日龄雌蛾的求偶率随时间的推移逐渐上升,而其他日龄的雌蛾仅在光周期开始后的1 h内求偶率降至当日最低(75%),其余时间达到或接近100%;2日龄雌蛾体内的性信息素合成量最高,以后逐日下降。成虫羽化当日即可交尾,室内交尾高峰期发生在光期11 h(14:00)左右,次高峰出现在暗期6 h(00:00)。产卵高峰期发生在光期3 h(06:00)左右,次高峰出现在暗期2 h(20:00)。综上可见,亚洲型舞毒蛾成虫的羽化和生殖行为存在明显的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14.
黄斑长翅卷叶蛾性信息素腺体呈背囊状,由半环状体和囊状体两部分组成。在扫描电镜下观察,二者之间有一凹陷沟,且两部分的超微结构很不相同。环状体表面有许多较大波折,且无乳状突起;囊状体是起伏不平的复杂的折皱,有大小不一的乳状突起布满这些折皱。因此,囊状体是性腺体的关键部位。  相似文献   

15.
沙棘木蠹蛾成虫行为学特征及性诱效果研究   总被引:24,自引:6,他引:18  
为沙棘木蠹蛾性引诱剂的开发和利用作准备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 ,就与沙棘木蠹蛾性引诱有关的几个生物生态学特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沙棘木蠹蛾 7月中旬进入羽化高峰期 ,1 5 :0 0— 1 8:0 0羽化量占日羽化总量的 90 % .雌蛾的求偶行为主要发生在 2 0 :0 0— 0 :0 0 .未观察到雌蛾多次交尾现象 ,偶尔可见雌蛾未交尾即产卵 .雌蛾寿命一般 2~ 7d ,平均 4d ;雄蛾寿命 3~ 8d ,平均 6d .处女雌蛾在林缘上风方向 30~ 1 0 0 0m都能诱到一定数量的雄蛾 .雌蛾的求偶行为表现出很强的时间节律 ,通过悬挂 7个处女雌蛾诱捕器连续观察发现 ,2 0 :0 0— 0 :0 0诱蛾量占日诱总量的 94 2 % ,1日龄处女雌蛾诱蛾量最多 ,随着处女雌蛾日龄的增加 ,诱蛾数量下降 .雌蛾腹部性腺体粗提物具有引诱雄蛾活力 ,交配雌蛾不再具有引诱雄蛾能力 .雌蛾的求偶暗期为 1~ 2h .沙棘木蠹蛾性诱特性符合蛾类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6.
春尺蠖羽化监测及防治措施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尺蠖发蛾与气温、地温、土壤湿度有密切相关性。日均气温达5℃时始见蛾,7℃以上时盛蛾期,期间如遇寒流,日均气温降至0℃以下发蛾暂时停止。土壤干燥、地温高、发蛾期早、发蛾量多;反之,则发蛾期推迟7~10d,发蛾量显著偏少,但发蛾盛期与终蛾期一致。发蛾前期雄蛾多于雌蛾,占总蛾量的67%~68.5%,发蛾盛期至终蛾期雌蛾明显高于雄蛾,占总蛾量的62%~76%。雌雄蛾性比为1∶0.71。雌蛾距离灯光较近有一定的趋光性,灯光诱捕后的雄蛾精包总数仍达69.8%。实施冬灌,保护益鸟,应用佳多频振灯诱捕成虫,是控制春尺蠖危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四川稻秆潜蝇发生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1999年的试验结果表明:稻秆潜蝇在四川水稻上一年发生一代,生活史长达140d,麦田及沟边的看麦娘是其的主要越冬寄主,稻秆潜蝇翻颚茧蜂是越冬蛹的主要寄生性天敌,越冬蛹在次年水稻秧苗一叶一心至二叶一心时开始羽化并产卵,此期为防治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绵山天幕毛虫求偶和交配行为,为发展利用性信息素防控绵山天幕毛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室内和野外观察,研究绵山天幕毛虫成虫求偶行为的发生过程、求偶周期、不同雌雄比及种群密度对绵山天幕毛虫交配率的影响。[结果]虫卵越冬次年4月下旬幼虫开始孵化,5月上旬为孵化盛期,5月中旬孵化结束全部进入幼虫期,幼虫期大约70d,共6~7龄。幼虫老熟后于7月上旬开始下树,7月中下旬为化蛹盛期,蛹期约20d。7月下旬开始羽化,羽化时间一般为11:00~18:00,9月中旬产卵结束,进入滞育越冬状态。室内饲养绵山天幕毛虫成虫最早在7月中旬出现,比自然羽化时间提前,可能是由于室内平均温度较野外高。室内饲养的绵山天幕毛虫雌雄比约为1∶1.8,比野外雌雄比例有所减少,可能是由于室内的环境条件所致。自然界中绵山天幕毛虫雌雄比为1∶1.2,实验室饲养的绵山天幕毛虫雌雄比则为1∶1.8。在自然条件下,雌虫求偶最早出现在18:00,从19:00以后雌虫求偶率明显上升,19:00~21:00达到高峰,以后求偶率逐渐下降。雌虫求偶行为主要发生在羽化后的第1和第2天,第1天的求偶率达90%,第2天求偶率明显下降。不同比例及种群密度对雌雄蛾交配行为影响较大,且种群密度过高不利于其繁殖;绵山天幕毛虫雌、雄蛾一生均只交配1次。[结论]利用性信息素防治绵山天幕毛虫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