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由耕地、林地、草地、湿地及水域共同构成的绿色空间有利于提升城市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理清福建省绿色空间的景观结构组成以及空间配置演变情况对构建生态屏障、打造全国生态示范省具有重要意义。以福建省绿色空间为对象,分析其景观格局在2000-2020年的演变,并采用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构建回归模型,分析福建省绿色空间景观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差异性。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整体绿色空间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较明显。福建省整体绿色空间破碎化程度上升,总体连通性降低和多样性降低。空间分布上,整体绿色格局破碎化、连通性和多样性变化随着空间位置不同而变化。2)GWR模型在空间位置层面对不同时期的绿色空间格局演变影响因素的解释优于普通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s,OLS)模型。GWR模型结果表明,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对绿色空间景观格局破碎化、连通性、多样性的影响以负相关为主,且具有较显著的空间差异。自然因素中,地形、温度、降水对绿色空间景观格局的影响也具空间差异。分析揭示了福建省绿色空间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在空间层面上量化影响因素对绿色空间景观格局的影响特征,有助于进一步优化福建省绿色空间格局并构建福建省生态安全格局。  相似文献   

2.
景观空间格局分析不仅有助于探讨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关系,而且对于建立区域生态廊道,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强景观的连续性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选取景观多样性、景观蔓延度等8个景观指数,分析了准东开发区景观格局演变情况。结果表明:15年间,研究区城镇动态变化度为48.43%,城镇化扩张明显,荒漠景观面积减少,主要转化为城镇、草地和农田等景观;研究区景观多样性指数上升、景观蔓延度指数下降,说明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景观生态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3.
利用2003年和2009年两期的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资料,结合GIS与景观生态学分析方法,将湖南省醴陵市土地利用方式划分为水田、旱地、园地、林地、城乡居民工矿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7种景观类型,在ERDAS 8.6、Arc GIS 9.0和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软件支持下,从斑块面积、斑块数目、斑块密度、面缘比、Shannon景观多样性、优势度、均匀度等方面对醴陵市景观空间分布和结构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在2003~2009年间,醴陵市土地景观空间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水田、旱地、园地、未利用地的面积有所减少,林地、城乡居民工矿用地、水域则在增加;从景观组分来看,斑块面积、斑块数目、斑块密度、面缘比、Shannon景观多样性、优势度、均匀度等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土地利用变化来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度各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向着林地、城乡居民工矿用地与水域发展,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人口增加、产业结构调整、城镇扩张、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以及农业开发等活动是醴陵市景观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植被覆盖度及其空间格局的变化特征,为生态环境建设和土地利用等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以江西省兴国县为研究区,利用6期Landsat TM/OLI遥感数据,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像素二分模型和景观生态学原理,分析了1988?2019年不同时期的植被覆盖度及其空间格局演变特征。  结果  ①1988?2019年兴国县植被覆盖度增加,年际植被覆盖度均值由1988年的63.89%增至2019年的79.16%;31 a间植被覆盖度增长区占总面积的72.18%,主要表现为林地、农地面积的增加,减少区占总面积的11.30%,主要表现为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各级植被覆盖度主要呈现为朝更高级覆盖度进化演变的特征。②植被覆盖度呈中部与南部较小,东、西、北部较大的分布特征,其大小总体上与海拔高低较为吻合;31 a间植被覆盖度极度增加区主要集中在南部的龙口镇、杰村乡、社富乡等,极度减少区主要在中部的潋江镇和长岗乡。③1988?2019年植被覆盖度呈破碎化、异质性、多样性降低、空间分布不均匀的变化趋势,而聚集度呈增大趋势。不同盖度等级下的空间格局表现为极低、低、中、中高植被覆盖斑块异质性减小,斑块形状趋于简单化;高、极高植被覆盖占优势地位,其形状趋于不规则,极高植被覆盖主要以较为集中的连片形式分布。  结论  兴国县植被覆盖及其空间格局总体上向良性方向发展,有利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类型、海拔、人类活动等因素对植被空间格局有着重要影响。图5表2参35  相似文献   

5.
喀纳斯景区景观格局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伟  范燕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1142-11147
基于多时段遥感影像,探讨了近13年来喀纳斯景区景观格局的演变。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选取喀纳斯景区1992、2000和2005年3个时期的TM/中巴数据,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方法分析了景区的景观空间格局特征和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喀纳斯蒂区的景观格局在过去的13年内未发生较大的变化,景观多样性处于较高水平,林地、灌丛草地和与阳坡草原的面积有所增加,但增幅均较小;建设用地有较大幅度的增加,2005年比1992年增加了5倍多,总增加面积与中山草甸减少面积相当;高山草句和高山冻原与石生植被的破碎度指数与宽块数呈减小趋势,建设用地、中山草甸和阳坡草原则呈增加趋势.其他景观类型变化不大。,基于马尔柯夫模型的景观格局动态模拟表明,景区景观格局变化可分为2个时期:1992~2000年和2000~2005年:1992~2000年,景区景观格局的驱动力主要是自然因素;2000~2005年,人类干扰对景观格局的影响力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6.
景观格局指数是反映景观结构与空间特征的量化指标,通过景观特征的指数化来描述景观格局现状。选取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2000、201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借助ArcGIS、FRAGSTATS、SPSS等软件,对其景观格局演变特征进行分析比较,并对该地区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发现,耕地和林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分别减少了872.28 km2(-13.85%)和7.92 km2(-15.94%),部分耕地和林地转化为了建设用地,相应的建设用地面积占比由10.35%提升至19.45%,农用地被侵占的现象显著。2)通过景观格局演变分析发现,水域、草地以及林地破碎化程度增强、边界被割裂的程度加剧,景观复杂程度增加;建设用地破碎化程度有所减弱,空间分布上趋向集中,斑块类型复杂程度下降,边界变得更加简单和规则。2000-2020年,七都镇景观多样性增强,景观整体向着均衡化发展。3)通过驱动力分析发现,城镇建设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累积贡献率达到96.74%,是导致七都镇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2000、2005、2012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和景观格局指数,对河南省7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演变情况和景观空间格局变化进行分析,探索河南省近期的景观空间格局演变规律及其成因.结果表明,2000-2005年、2005-2012年在河南省土地利用各类型中耕地(旱地和水田)面积始终最大,未利用土地面积始终最小;耕地(水田和旱地)、草地和林地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面积总体呈增加趋势,其中耕地中的旱地面积减少最多,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最多;景观水平指数中斑块数量、斑块密度、平均分维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均匀度指数呈增大趋势,而平均斑块面积呈减少趋势,土地破碎化加剧,斑块形状变得不规则,景观空间连接性下降,景观要素空间分布不均衡.总体而言,河南省土地受城市化发展影响较大,在以后的经济战略制定时要注意把握人与自然的协调,做好城市化对耕地影响的度量.  相似文献   

8.
在GIS、RS技术与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支持下,采用多样性、优势度和均匀度等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景电灌区1987、1991、1999年和2003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总的变化趋势为草地、戈壁、沙地和盐碱地呈减少趋势;耕地、林地、居民点呈增加趋势,耕地的大幅度增加使得景电灌区的景观基质由1987年的戈壁和草地变为2003年的戈壁和耕地。耕地、戈壁、草地和沙地土地类型的平均斑块面积较大,林地、盐碱地和居民点等类型的平均斑块面积较小。随着人类对灌区的开发、建设和利用,景观优势度减少,景观多样性和景观均匀度有所增加。总体上各指数都与人为活动有很强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借助ENVI工具,获取土库曼斯坦马雷绿洲1988年和2010年的景观格局分布图,据此用Markov模型对该地区进行景观格局预测,确定景观格局初始状态矩阵和转移概率矩阵,X2检验表明模拟值与实测值吻合效果不理想,在此基础上从自然因子和人文因子角度对景观格局演变过程进行驱动力分析。结果显示:①马雷绿洲景观格局演变趋势是:农田所占面积有所增加,而林地、盐渍地、荒漠和水体面积会有所减小;②降雨量增加和人口增长是马雷绿洲景观格局演变的主要原因。由于数据的不完整以及模型本身的局限性,因此今后如何获取准确、完整的数据资料,提高模型预测的精度是研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研究快速城市化地区的景观格局演变及生态环境承载力,对其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基于2010、2015、2018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揭示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及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利用耦合主成分分析法和云模型对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同时,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对景观格局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南京市2015—2018年土地利用变化较2010—2015年明显,以建设用地对耕地的占用、水域对耕地面积的补给为主.其中,建设用地扩张集中于浦口区东部,水域面积减少主要位于高淳区西部.(2)受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景观格局呈现出相应演变特征.相较于2010—2015年,区域景观结构在2015—2018年的变化幅度更大.(3)2010—2018年南京市的生态环境承载力隶属于中级承载水平且随时间推移略有提升,这与南京市重视耕地资源保护、促进城市绿地建设息息相关,但人口压力与空气质量改善进度的相对滞后使得资源问题和大气污染成为生态环境压力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1.
基于地统计分析理论,选取香农多样性指数和斑块密度2个景观格局指数,对南京钟山风景区不同幅度下的景观格局进行分析,选出南京钟山风景区的最佳景观格局研究尺度,并在最优尺度下,对2个景观指数进行插值分析,将单一的景观指数转换为丰富的面状数据,进而研究钟山风景区景观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南京钟山风景区地类景观的最佳分析尺度是600 m,在该尺度下,钟山风景区的景观多样性指数空间分布分为3个较高值区域和1个较低值区域,斑块密度指数则呈现环状分布。  相似文献   

12.
以南京市六合区金牛湖创意农业科技园区为研究区,以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数据源,采用GIS技术,通过对研究区的斑块密度、斑块形状、多样性、破碎度等指数的计算、分析和对比,揭示研究区内景观结构的空间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是一个以农业为景观背景的地区,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景观异质性差,多样性程度不高,景观斑块类型相对单一,分布存在不平衡现象。耕地为基质景观且相对集中,受地形和人类活动影响最大,不稳定性最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研究区域景观格局优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遥感与GIS的岐山县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岐山县为研究实例,选取景观多样性、破碎度、分离度等指标,利用遥感影像对该区的景观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将研究区域分为耕地、林地、未利用土地、水域、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交通用地、园地这7个景观类型,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9.2操作得出岐山县土地利用现状图。结果表明:岐山县南北两端景观基质为林地,中部景观基质为耕地。耕地占岐山县面积的53.2%,是最具优势的景观类型。在各景观类型中,耕地总面积最大,平均斑块面积最大,破碎度最小,分离度最小。园地总面积最小,平均斑块面积最小,破碎度最大,分离度最大。居民点及工矿交通用地的分布状况导致其破碎度和分离度大。  相似文献   

14.
以南京琵琶湖公园为调研对象,调查了节约型理念在南京园林建设与管理中的应用状况。调查结果显示:琵琶湖公园节约型理念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乡土植物的大量使用、注重植物配置方式的多样化、采用节水灌溉方式、资源的循环利用、保留并合理利用原有的地形。同时,提出了该公园存在的问题,如养护管理力度不够、绿地密度不够、湖面轻度污染等。最后,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节约型园林中在节水、节材、节土、节能、节力等方面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5.
南京观光农业园观花植物调查及景观营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南京市观光农业园观花植物资源使用情况,寻找现存问题,提出营造策略及发展建议,从而为提升观光农业园景观多样性及农业园的竞争力与吸引力提供科学参考。研究以南京为例,选取南京市内15个类型的观光农业园,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对观花植物种类、观赏期、色彩、配置手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南京市观光农业园观花植物层次丰富,景观营造方式多样,但季相景观效果仅集中于春夏两季,且每季观赏时长较短,观花植物的花色以红色系列为主,不同农业园观花植物材料相似,同质化较为严重。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下营造策略及发展建议:适地适花,延长植物观赏期;一园一景,构建园区特色化;尽善尽美,挖掘植物文化之韵。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古田翠屏湖森林景观格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福建省古田水库国有防护林场1996年二类资源调查资料和2001年补充调查资料基础数据,结合1∶1万地形图、林业基本图和林相图,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古田翠屏湖的森林景观空间格局及其多样性进行分析。统计结果:9种斑块类型的斑块体平均周长1168.9 m、平均面积5.09 hm2、平均斑块体形状指数1.528、平均景观破碎度0.207、平均斑块体的分维数1.052、景观多样性指数1.734 5、景观优势度1.4354、均匀度指数0.5472、人工干扰指数11.15、平均分离度0.6446。分析表明:古田翠屏湖森林景观类型破碎度较高,优势度较高,人工干扰指数很高,多样性指数较低。分析结果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古田翠屏湖森林景观组成结构的基本特征及景观空间格局,对指导生产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闽江口琅岐岛景观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基于RS和GIS技术,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选取最大斑块指数、景观形状指数、边界密度、斑块分维数、破碎度指数、景观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等指标,分析了闽江口琅岐岛景观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特征,探讨了该地区人类活动与景观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琅岐岛区域整体空间构架表现为环带组合形式;在景观要素上,农业景观共有5203.89 hm2,占总面积的78%,是该区的本底,在控制景观整体结构、功能和动态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林地具有最大的斑块面积,耕地景观要素边界密度最大,破碎化程度较高;景观多样性指数为1.5745,景观优势度和均匀度数据表明少数景观要素控制着整个景观;该区景观整体破碎度为0.0035,其景观整体较为完整,无明显破碎化现象.  相似文献   

18.
城市道路植物景观综合评价模型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客观评价城市道路植物景观现状,选择9个重要评价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城市道路植物景观综合评价模型,并以杭州市14条具有代表性的主干道路绿地为对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物种多样性、植物景观空间构成、植物生活型结构多样性及植物景观地域特色是影响城市道路植物景观质量的主要因子;杭州市白沙路、白堤、之江路的植物景观综合...  相似文献   

19.
为给太行山区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对太行山前南峪旅游区的景观空间格局及其多样性进行了分析。选取的景观空间格局度量指标包括:斑块数量、斑块大小、斑块密度指数、破碎度指数、分离度指数、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等。结果显示:前南峪景观以水土保持林和板栗林为主,二者面积占全区面积的92.24%,并且处在山坡的中坡和上坡位,在各景观中占绝对优势;景观面积、周长、斑块数、景观多样性指数较其他景观类型大,破碎度指数和分离度指数较其他景观小,对景观整体结构、功能及其变化的控制作用较强。其他景观类型处在山坡中下坡位,均匀度大小相似,增强了整体景观的多样性。这些结果表明,目前前南峪的景观格局基本合理,利于前南峪生物多样性的维持、生态环境的稳定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