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作物磷素吸收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套作模式下玉米和大豆对土壤磷素吸收利用机制,为优化套作体系磷素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盆栽试验,比较了玉米/大豆套作(M/S)、玉米单作(MM)、大豆单作(SS)3种栽培模式在不施肥(CK)、施氮钾肥(NK)、施氮磷钾肥(NPK)3种施肥处理下的作物地上部生物量、籽粒产量、作物吸磷量及土壤有效磷含量间的差异。【结果】同一施肥处理下套作玉米和套作大豆的产量均显著高于单作玉米和单作大豆。同一栽培模式下,施磷显著提高了收获期玉米地上部生物量,而对大豆地上部生物量影响不大。同一施肥处理下,成熟期单株玉米吸磷量均表现出套作显著高于单作,同一栽培模式下,玉米成熟期各施肥处理玉米吸磷量均表现为NPK>NK>CK。同一施肥处理下,成熟期单株大豆吸磷量均表现出套作显著高于单作,同一栽培模式下,各施肥处理间单株大豆吸磷量均以NK处理最低。玉米收获时,同一栽培模式下,施磷提高了玉米根际土速效磷、大豆根际土速效磷含量;所有栽培模式及施肥处理中的非根际土速效磷含量以单作玉米施磷处理最高。大豆收获时,所有栽培模式及施肥处理中根际土速效磷含量以套作大豆施磷处理最高,非根际土速效磷含量以单作大豆施磷处理最高。【结论】相同土地面积内,套作玉米和套作大豆与单作玉米和单作大豆相比,能显著提高单株玉米和单株大豆的产量及磷素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2.
邦玉华 《新农业》2008,(2):48-48
元丰6号是沈阳农业大学与沈阳祥民旱稻研究所共同选育而成的高产水稻新品种,2005年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具有高产、抗病、米质优特点。一般亩产650~750公斤,最高达850公斤。2007年辽阳县柳壕镇北教村大面积种植元丰6号获得高产,其中农户王仁春种植20亩,共产稻谷1.705万公斤,折合亩产852.5公斤。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索马铃薯威芋3号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设置单作不同种植密度、不同底肥种类(有机肥、复合肥)及不同施用量和套作以马铃薯行宽、行数为变量的玉米-马铃薯行比组合的高产高效栽培试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品种单作以每亩种植4 500株、施用有机肥1 000 kg、复合肥40~50 kg(以50 kg较好)组合趋于合理;套作以1.7 m开厢,马铃薯与玉米行比2∶2的马铃薯产量最高,玉米产量比对照减产最低,马铃薯、玉米复合产量位居第一,是马铃薯新品种威芋3号与玉米套作的最适模式。从经济效益看,当前马铃薯价格看好,1.9 m开厢,3∶2模式的效益也很好,也是适宜模式。因此,马铃薯与玉米套作,可根据市场来定,哪个作物的效益好,就加大这一作物的比例。  相似文献   

4.
生姜是山东重要的经济作物,生产上通常采取生姜单作的栽培方式。为探讨生姜新的栽培模式,提高种植效益,在生姜(莱芜大姜)行间套作鲜食玉米(金耕甜1号)。鲜食玉米于4月18日进行穴盘育苗。4月20日采取地膜覆盖方式播种生姜,5月2日在隔行生姜田垄上移栽双行鲜食玉米幼苗。7月18~25日收获鲜食玉米,鲜食玉米分蘖率达到100%,套作比单作分蘖数多,平均分蘖最高达到5.32个/株;鲜食玉米套作时,果穗数减少达到17.35%,果穗重降低达到8.07%。10月20日收获生姜,套作生姜分枝数减少5.12%~6.47%,单株根茎重降低5.64%~16.43%。生姜套作鲜食玉米经济效益比生姜单作经济效益高,套作模式在两个基地分别增效6.28%和2.87%,分别增加纯收入12 000元/hm~2和5 000元/hm~2。  相似文献   

5.
<正> 随着种植业不断调整,我县城关镇农民蔡同法,1985年种了2.6亩旱稻,亩产达到26i公斤,总产678.5公斤,与同块地玉米单产275公斤相比较,(按平价,每斤稻谷0.22元,每斤玉米0.15元)每亩多收入32.3元。这对全村影响很大,广大群众认为:发展旱稻不仅能改善生活,还能大大增加经济收入。稻子收后就有很多人登门问技术,争着买种子,一元钱一公斤,种子共卖掉600多公斤,  相似文献   

6.
在夏玉米亩产350~400公斤水平下,采用玉米与矮秆作物间作,当玉米密度与单作相同,而占地面积缩少到全田的70%左右,肥料集中施用到玉米种植带时,间作的玉米可比单作玉米增产或显著增产,地力不降低或基本不降低,有利于解决农饲、农菜、禾豆等作物之间争地矛盾,促进农牧结合,提高土地生产力,增进经济效益。在玉米亩产350~500公斤水平下,采用玉米密度不减少的间作大豆方式,其土地当量比、全田产品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纯收益皆高于单作,且于下限产量水平提高的幅度大于上限产量水平,玉米少行比的间作方式优于多行比。从全田絕对产量看,除产量高于450公斤的玉米多行比间作方式外,皆高于单作。为稳定和提高间作方式的上述效益,宜对亩产350~400公斤的间作田增施氮肥,亩产500公斤左右吋增施磷、氮肥。  相似文献   

7.
<正> 新郑县是黄淮海平原的重点粮食生产基地县之一。长期以来是以小麦为主,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为了打破粮食生产长期徘徊的局面,从1987年起,我们在县农技中心试验站和城关乡贾庄村分别开展了10亩小麦—玉米年亩产吨粮攻关试验研究和百亩吨粮综合栽培技术研究,通过系列化、模式化栽培和科学化管理,夺得了两季高产。1987年攻关试验亩产1044.8公斤(小麦413.4公斤,玉米631.4公斤);百亩连片(107亩)亩产930公斤(小麦450公斤,玉米480公斤)。1988年攻关试验亩产1039公斤(小麦400公斤,玉米636公斤);百亩方亩产1003公斤(小麦494.5公斤。玉米508.5公斤),1989年攻关试验年亩产1040.7公斤(小麦420.5公斤,玉米620.2公  相似文献   

8.
施氮对套作玉米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冬小麦/春玉米体系套作玉米的氮素吸收利用特征,并且探索套作玉米氮素高效吸收利用的最适施氮量。试验采用田间裂区设计,设置4个施氮水平(0,150,300,450 kg/hm2),2个种植模式(春玉米单作和冬小麦/春玉米)。结果表明,整个生育过程,套作玉米相较于单作玉米表现出氮素积累优势,在施氮量为300 kg/hm2时,套作玉米氮素积累量达到最大;随施氮量增加,玉米的氮素利用率逐渐降低,但套作玉米仍较单作玉米表现优势;成熟期套作玉米籽粒的氮素积累量较单作玉米显著增加;在施氮量为300 kg/hm2时,套作玉米的叶片贡献率显著高于单作玉米和其他套作玉米施氮处理。套作玉米具有氮素吸收利用及转运优势,合理施氮可促进套作玉米叶片氮素向籽粒转运。  相似文献   

9.
对比试验结果2002年早造稻草还田免耕抛秧栽培平均亩产稻谷521.2公斤,稻草不还田免耕抛秧栽培平均亩产稻谷514.4公斤.常规翻耕抛秧栽培平均亩产稻谷488.3公斤,稻草还田免耕分别比稻草不还田免耕和常规翻耕亩增产稻谷32.9公斤和6.8公斤,增长6.74%和1.32%.观察结果表明,稻草还田免耕抛秧栽具有生根快,根系发达,分蘖早、茎杆粗壮,抗倒伏和成穗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高山大白菜与白肋烟套作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长阳高山蔬菜与烟叶争地矛盾,利用耐寒性较强的大白菜品种分别在海拔800m、1000m、1200m进行大白菜与白肋烟套作研究,试验认为大白菜品种极品山地王是菜烟套作适宜品种;大白菜与白肋烟套作不影响烟叶和大白菜单作时的特征特性,产量、质量稳定;与单作相比,套作单位面积纯收入比单作白肋烟提高0.96~1.61倍,也比单作大白菜提高50.5%~99.7%.  相似文献   

11.
甜糯玉米与甘薯套作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甜糯玉米/甘薯套作的最佳模式,以探索最适宜广西本地的甘薯种植模式。结果表明,单作甘薯产量均高于套作的甘薯产量,桂薯131提高套作玉米产量5.06%。广87品种无论套作还是单作的产量均高于其他品种。  相似文献   

12.
针对高山蔬菜连作障碍,选择耐寒性较强的白萝卜品种与白肋烟进行套作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隆福春、赛雪春和韩玉春是与白肋烟套作的较好白萝卜品种;3月5~25日是白萝卜与白肋烟套作的适宜播种期;套作不影响白萝卜和白肋烟的特征特性,其产量、质量稳定,并可改善土壤环境;白萝卜3月25日播种套作白肋烟比白肋烟单作每公顷纯收入增加3.22~3.38倍,也比白萝卜单作纯收入增28.2%~35.3%。  相似文献   

13.
泰选1号旱稻是国家农业部黄淮海旱稻研究示范中心和济南开发区阳光科技开发研究所从泰国荒漠3号旱稻中 ,经连续4年精心选育出的旱稻新品系。通过在苏、鲁、豫、皖等各省示范基地的试验示范证明 ,其亩产均在400~500公斤 ,最高为亩产可达617公斤。特征特性 :泰选1号全生育期为100~120天。株高90~100厘米 ,穗长26厘米 ,穗粒数110~210粒 ,结实率90~95 % ,千粒重32~35克左右。杆型青秀 ,分蘖力强、抗病、耐瘠、高产而稳产。1997~1999年三年试验 ,可比一般推广旱稻品种增产30~50 %左…  相似文献   

14.
通过马铃薯、玉米单作、二套二等距、二套二不等距、四套四等距、四套四不等距等种植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单作玉米比单作马铃薯经济效益高;马铃薯与玉米套作均比单作玉米或单作马铃薯经济效益高;在套作模式中,产值差异不显著,但二套二经济效益比四套四经济效益高,二套二又以不等距栽培较好。  相似文献   

15.
《新农业》2015,(23)
<正>玉米密植栽培是增加产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丹东地区已推广多年,目前国家也在鼓励支持玉米密植品种种植。丹东地区降水多、光照少,不适合密植玉米栽培,经过多年栽培试验、示范,选育出适合本地区栽培的密植玉米品种。目前本地区常规品种在正常年份平均产量在500公斤左右,而密植品种可达到700公斤左右,最高亩产可达850公斤,亩平均增产200公斤以上,对本地区农民增产增收、玉米产量的增加起到了一个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呼和浩特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今年在自己的示范园内成功地进行了玉米田套种鸡腿菇栽培试验,1.5亩试验田平均亩产玉米830公斤,鸡腿菇750公斤。亩纯收入达到2195元,较一般田亩纯增收1650元,是单作玉米的四倍,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为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经济收入闯出了一条好路子。具体套种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17.
津稻1187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津稻1187品种从引进到大面积推广,在我区已有近十年的历史,最近五年为推广高峰期。全区水稻4万亩,津稻1187品种占总栽培面积的80%以上。除1991年突发性稻飞虱危害以外,其余年份该品种产量均在千斤左右。1989年我区高产栽培试验261亩,平均亩产650公斤。1992年不同密度试验,每亩净产稻谷801公斤。后沽乡、大田乡大面积种植亩产均达500公斤以上。  相似文献   

18.
双膜甜瓜(地膜加小拱膜)套种玉米栽培,充分利用了温、光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亩产甜瓜1500~1750公斤、玉米500~550公斤,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9.
今年黑龙江省安达市任民镇合利村农民孙宝祥从北京中国农科院引种旱稻65新品种,试种10亩喜获成功。由于今年遭受了严重旱灾,但旱稻在技术人员和农户的精心栽培下,秋后实收旱稻谷2521kg,平均亩产252.1kg。虽然旱稻在大灾三年产量不高,但是,这次种植旱稻的成功为今后发展旱稻生产趟出了一条新的致富之路 一、优质品种增效益、生育日期要适应 发展旱稻生产首先要选择米质优良、品味尚佳,能够与水稻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揭示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下作物根际土壤细菌数量及群落多样性变化特征与土壤总氮含量、作物氮素吸收之间的关系,为禾/豆间(套)作减肥增效生产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方法】大田试验于2013—2015年进行,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主因素为种植模式,设玉米单作(MM)、大豆单作(SS)和玉米/大豆套作(IMS);副因素为玉米、大豆施氮总量,设不施氮(NN:0)、减量施氮(RN:180 kg·hm~(-2))和常量施氮(CN:240 kg·hm~(-2))。在玉米V12期、VT期和R6期,大豆V5期、R2期、R5期和R8期,利用稀释平板法和凯氏定氮法测定各作物根际土壤细菌数量、非根际土壤和植株总氮含量;结合克隆文库和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各处理氨氧化细菌(amo A基因)、反硝化细菌(nir S基因)多样性及其基因丰度。【结果】与相应的单作相比,套作玉米(IM)的作物根际土壤细菌数量提高2.6%,套作大豆提高12.9%;套作玉米土壤总氮含量和植株吸氮量分别提高13.39%和2.10%,大豆的分别降低5.81%和3.24%;套作玉米、大豆的amo A基因丰度比单作增加了38.5%、64.8%,nir S基因丰度比单作提高57.77%、126.39%。各施氮水平间,RN的玉米根际土壤细菌数量比NN和CN的分别提高9.6%和9.8%,大豆的分别提高11.7%和11.0%;施氮提高了玉米、大豆植株吸氮量和土壤总氮含量,单作玉米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套作玉米及单、套作大豆的均在RN下最高;减量施氮提高了玉米、大豆amoA基因多样性指数和单作玉米nir S基因多样性指数,降低了套作玉米和单套作大豆nirS基因多样性指数。【结论】减量施氮有利于增加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中作物根际土壤细菌数量,调节氨氧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改善土壤氮素转化过程,促进玉米、大豆对氮素的吸收,实现节肥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