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金丝小枣浆烂果病侵染循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室内分离培养与田间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金丝小枣浆烂果病(ZiziphusjujubaMill.cv.Jinsixiaozao)的侵染循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金丝小枣浆烂果病病原菌囊孢壳菌Physalosporaobtuse(Schw.)可在金丝小枣树体及病残体和枣园周围的杨树、榆树、刺槐树、桃树、苹果、梨树上越冬。5月下旬—9月中旬分生孢子器形成并散发分生孢子,8月中、下旬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同时散发。囊孢壳菌孢子随风、雨传播,通过伤口和气孔侵入。6月上旬囊孢壳菌开始侵染枣吊、果柄,7月上旬开始侵染枣果,8月下旬为囊孢壳菌对枣果的侵染高峰期。囊孢壳菌在当年发病枣果上只形成无性世代的分生孢子器,8月下旬—9月散发分生孢子,可在田间进行再侵染。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沧州枣的主要品种金丝小枣、冬枣、梨枣果实病害危害症状、影响因素及防治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金丝小枣主要病害为浆烂果病、黑疔病、褐皮病3种病害,病原菌包括梭壳孢菌、胶孢炭疽菌、细极链格孢和链格孢。5月中旬侵染枝条和叶片,5月下旬侵染枣花,7月上旬侵染枣果;冬枣主要病害为黑斑病、软腐病、溃疡病、苦痘病和缩果病5种病害,病原菌为细极链格孢和梭壳孢菌。5月下旬侵染枝条和枣叶,6月上旬侵染枣花,7月侵染枣果;梨枣主要病害为铁皮病和缩果病,病原菌为链格孢、细极链格孢和橄榄色盾壳霉,5月下旬侵染枝条和枣叶,6月上旬开始侵染枣花,7月中旬侵染枣果。  相似文献   

3.
金丝小枣浆烂病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前期对金丝小枣浆烂病病原菌、发病规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对金丝小枣浆烂病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明确了金丝小枣浆烂病化学防治喷药时期和最有效的杀菌剂.在6月30日首次用药防治效果最好,防效可达89.7%.说明尽量早用药是防治金丝小枣浆烂果病发生的有效措施.不同杀菌剂对金丝小枣浆烂病防治效果差异显著,其中50%多霉清1 000倍液防效最高,平均防效为74.4%.  相似文献   

4.
枣缩果病侵染来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4-1995年于河北、河南两省地采集枣树皮、枣枝、枣头、枣叶、枣吊经分离、培养、鉴定,结果表明引起枣缩果病的4种病原物在树体的各个部位皆可越冬;分离菌中仍以壳霉菌(Coniothyrium sp.)和细链格孢菌(Alternariatenuis tenuis)为主,不同病原在树体上分布也不同,枣吊、枣叶上以A。tenuis为主,其它部位以C.sp.为主。1995年7月用越冬3种真菌分离,分离  相似文献   

5.
为了鉴定花楸(Sorbus pohuashanensis (Hance) Hedl)烂皮病的病原,在东北林业大学校园采集到带病植物标本,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和纯化;通过孢子悬浮液对花楸树健康枝条刺伤接种,完成了病害柯赫氏法则的验证。通过观察菌株菌落的宏观和微观形态,对比相关参考文献对病原菌进行了形态学鉴定;提取供试菌株DNA,进行r DNA-ITS序列的PCR扩增与测序,对比NCBI数据库对病菌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孢子悬浮液接种在花楸枝条上发病的病症与自然条件下病症相同;与NCBI数据库比对,病原菌与普尔松白孔座壳菌(Leucostoma persoonii (Nitschke) H9hn.)在覆盖度为96%的范围内相似度为99%。因此,鉴定引起花楸烂皮病的病原菌为普尔松白孔座壳菌,其无性型为核果壳囊孢(Cytospora leucostoma (Speg.) Sacc.)。该病害为花楸上的国内新病害。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国内外石榴的主要病原菌种类及其病症.主要包括:甘薯长喙壳(Ceratocstis fimbriata Ellis&Halsted)与石榴枯萎病;石榴鲜壳孢(Zythia versoniana Sacc.)或石榴壳座月孢[Coniella granati(Sacc.) Petr.&Syd.]、Phomopsis sp.与石榴干腐病;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Mart.) Sacc.]与石榴根腐病;石榴痂圆孢菌(Sphaceloma punicae Bitanc et Jank.)、小穴壳菌(Dothiorella sp.)与疮痂病;石榴生尾孢霉菌(Cercospora punicaeP.Henn)与褐斑病;厚盘单毛孢(Monochaetia pachyspora Bubak)与圆斑病;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产紫青霉(Penicillium purpurogenum)、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与果腐病;极细枝孢(Cladosporium tenuissimum Cooke)与叶霉病.  相似文献   

7.
大果沙棘溃疡病病原菌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果沙棘溃疡病的症状、病原菌形态学特征、致病性测定以及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鉴定为壳梭孢属葡萄生壳梭孢(Fusicoccum viticolum)。室内外的回接试验结果表明,壳梭孢菌是大果沙棘溃疡病的病原菌。通过生物学特性研究,壳梭孢菌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5~28℃,最佳为25℃,最佳pH值为7.5,全光照条件下生长速度较快,生长的最佳碳源为蔗糖,最佳氮源为牛肉膏。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新疆红枣缩果病和枣果黑斑病两种病害的主要致病菌交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产生的主要毒素种类,以及栆果黑斑病病果中的毒素种类和含量,为红枣加工和食用的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10株链格孢菌产生的毒素种类及含量,并对枣果黑斑病不同严重度发病枣果和人工接种果实中毒素种类及含量进行测定。【结果】10株交链格孢供试菌株可产生4种毒素,分别为链格孢酚(alternariol,AOH)、交链格孢酚单甲醚(alternariol monomethyl ether,AME)、交链孢烯(altenuene,ALT)和细交链格孢菌酮酸(tenuazonic acid,TeA)。TeA、ALT、AME和AOH在不同病级发病枣果和人工培养条件下均有检出,其中TeA检出含量最高,范围为3.1×103~5.5×103mg/kg;AME、AOH和ALT的含量范围分别为7.2×102~6.4×102mg/kg,1.2~3.8×102mg/kg和0.09~5.08 mg/kg。人工接种链格孢菌后,无伤、有伤枣果内均检测到大量TeA。不止在发病枣果中检测到了毒素,无伤接种未发病枣果亦发现大量毒素,且未接种健康枣果中亦有少量链格孢霉毒素。【结论】新疆红枣枣缩果病和枣果黑斑病病原菌两种病害的主要致病菌交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均可产生链格孢霉毒素,且产毒量高,危害严重,影响了新疆红枣的产量及商品价值,患病枣果无法安全食用。在红枣鲜食加工和风险评估中应引起关注和重视,并在红枣种植和贮存期间减少病原菌侵染,以避免更多的污染。  相似文献   

9.
枣缩果病初侵染来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94~1995年于河北、河南两省地采集枣树皮、枣枝、枣头、枣叶、枣吊经分离、培养、鉴定,结果表明引起枣缩果病的4种病原物[1]在树体的各个部位皆可以越冬;分离菌中仍以盾壳霉菌(Coniothyriumsp.)和细链格孢菌(Alternariatenuistenuis)为主,不同病原在树体上的分布也不同,枣吊、枣叶上以A.tenuis为主,其它部位以C.sp.为主。1995年7月用越冬3种真菌分离菌在唐县羊角村作大田接种,接种枣果表现典型的枣缩果病症状,采接种后5d的病果再分离,分离菌与原接种菌一致,证明枣树皮、枣枝、枣头等是枣缩果病菌的越冬场所。  相似文献   

10.
<正> 沧州金丝小枣驰名中外,深受消费者的欢迎。但近年来,小枣浆烂果病发生日趋严重,仅沧州,每年烂掉小枣约5000万公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亿元以上。该病不仅在沧州,而且在河北的大成、天津的静海、山东的乐陵、庆云、无棣等北方小枣产区普遍发生。该病具有发病普遍、为害严重的特点。一般枣园的小枣浆烂果率超过20%,严重的达70%以上,严重影响了金丝小枣的生产。针对小枣浆烂果病原不清、防治方法不明、病害发展迅速、防治困难的特点,结合沧州小枣生产的实际情况,就小枣浆烂果病的病菌种类、发病规律、防治措施等提出下列建议和看法。 1 病原  相似文献   

11.
枣果实发育过程中游离单糖含量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HPLC方法和碘量法对冬枣和金丝小枣果实中游离单糖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枣中的游离单糖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鼠李糖和阿拉伯糖。在枣果发育的各个阶段均以果糖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葡萄糖和半乳糖,鼠李糖和阿拉伯糖含量很低;果糖、葡萄糖和半乳糖含量在枣果发育前期逐渐增加,临近白熟期达最高值,随果实着色成熟又有所下降;枣果游离单糖中的酮糖只有果糖,醛糖主要为葡萄糖和半乳糖,各约占50%,另有少量的鼠李糖和阿拉伯糖。  相似文献   

12.
冬枣、临猗梨枣果实发育期K、Ca、Fe、Zn含量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冬枣和临猗梨枣果实发育期K、Ca、Fe、Zn含量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进一步明确矿质元素对枣果实品质的影响,旨在为枣树施肥和品质调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果实发育期间果实内4种矿质元素含量大小顺序为K>Ca>Fe>Zn;K在整个枣果的发育过程中维持较高水平,在开花坐果期含量最高,之后缓慢下降;Ca、Fe、Zn含量在果实发育前期较高,随果实发育呈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保水缓释肥对金丝小枣浆烂病发病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保水缓释肥能明显降低浆烂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4.
灵武长枣采后生理及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近年来灵武长枣果实采后生理与贮藏特性的研究进展,主要分析了灵武长枣的呼吸特性,阐述了目前有关灵武长枣果实采后主要的贮藏保鲜技术。  相似文献   

15.
不同栽培方式对沾化冬枣果实发育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沾化冬枣不同栽培方式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土质相近、肥力相当的地块进行沾化冬枣野外栽培和院落栽培试验,观察沾化冬枣果实发育的主要性状。[结果]野外栽培与院落栽培所获得的果实在果形指数上无多大区别,但野外栽培比院落栽培所获得的果实单果重略小,果皮稍厚,可食率略低。[结论]沾化冬枣院落栽培与野外栽培表现出一系列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6.
沧金1号是沧州市农林科学院选育的枣树新品种。该品种果实个大,圆形,单果重8.3 g,味甘甜、微酸,品质上等,可食率97%,肉厚核小,适于鲜食和制干,制干率60%,抗浆烂,裂果轻,9月中旬成熟。2010年通过河北省林木品种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7.
冬枣(Zizyphus jujuba Mill.cv.Dongzao)是我国特有的优良晚熟、鲜食枣品种,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为探讨不同产地冬枣果实品质的差异,在山东沾化、河北黄骅和沧县三地设立产地对比试验园,将选自不同产地(沾化、黄骅、庆云、沧县和乐陵)的冬枣按照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在同一立地条件下栽培,对冬枣果实营养组成和感官评价等指标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试验园和不同年份间差异显著,说明影响冬枣果实品质的主要因素是环境条件和栽培管理措施,而不是产地来源。  相似文献   

18.
纪书琴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4):1712-1714
[目的]建立冬枣的离体快繁体系。[方法]分别以休眠期一年生冬枣枝条茎段、生长季新梢茎段及水培休眠期一年生枝条幼芽为材料筛选最佳外植体,并对其进行增殖及生根培养,研究不同培养基对其增殖及生根的影响。[结果]水培休眠期一年生枝条幼芽为冬枣组织培养的最佳外植体;继代培养30d后,MS+AC 0.3g/L+BA1.5mg/L+KT 0.5mg/L+CM 50ml/L增殖培养基中组培苗生长最快,苗高达到(4.55±0.40)cm,且组培苗生长健壮,叶色正常;1/2MS+IBA1.5mg/L培养基中组培苗产生的根系数量最多,且根最长,培养21d后根系数量达(5.90+0.73)条,培养42d后新生根长度达(4.50+0.31)cm。[结论]冬枣外植体的最佳增殖和生根培养基分别为MS+AC 0.3g/L+BA 1.5+KT 0.5+CM 50ml/L和0.5MS+IBA 1.5。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灵武长枣(Zizyphus jujuba Mill.cv.‘Lingwuchangzao’)生殖成功基础.[方法]以灵武长枣为试材,对其花粉活力、花粉量、花粉贮藏方法、柱头可授性进行系统研究.[结果]灵武长枣单花花瓣展平期花粉发芽率最高,达到54.1%.花粉发芽率和花粉量最高时期出现在灵武长枣盛花期即6月中下旬.-20和4℃干燥贮藏极显著地好于室温干燥贮藏;-20℃干燥贮藏条件下,贮藏6、11d的花粉发芽率分别是鲜花粉的30.9%、60.2%.灵武长枣柱头可授性最高时间出现在花瓣展平至雄蕊展平期.[结论]该研究可为枣的杂交育种及丰产栽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