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唐代美食     
您要知道唐代人喜欢品味什么美食的话,这并非难事,只要您有机会到曾是唐代古都的西安去,在古都的大小饮食店中,随时都可以品味到正宗的唐代风味美食。 唐代佳肴“葫芦头泡馍,”它是在西安城内赫赫有名人人皆知的唐代传统风味佳肴,其来历是这样的。唐代京城长安有一种“煎白肠”的食品,一天,医圣孙思邈偶在一家小吃店品味它,孙思邈端起碗刚吃了两口,便有一股骚味直冲鼻端,  相似文献   

2.
陶德臣 《农业考古》2001,3(2):256-259
一、唐代饮茶虽然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 ,发乎神农” ,实际上饮茶真正成为全国性的“比屋之饮”和庶民百姓日常必需品还是唐代中期的事。在这之前 ,北方少数民族通过战争建立起自己的政权 ,他们从汉人那里接触到饮茶习惯 ,为饮茶西传、北传打下了基础。江表遗族的饮茶之风不绝如缕 ,如北魏洛阳鲜卑贵族虽不饮茶 ,但每次宴会时还是坚持“设茗饮”以满足“江表贱民远来降者好之”的需要。( 1) 隋代国家的再次统一和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的开凿 ,大大便利了南北货物的交流 ,自然对饮茶习俗的普及起到积极作用。唐代是封建社会的鼎…  相似文献   

3.
方成军 《农业考古》2000,(2):158-160
绚丽多姿的唐诗中,咏瓷诗的发展一脉相承,大诗人杜甫、白居易以及孟郊、皮日休、陆龟蒙、郑谷等皆有咏瓷诗篇或诗句传世。从咏瓷诗几乎都是咏吟茶具来看,唐代咏瓷诗的兴盛与唐代盛行饮茶以及对瓷茶具的需求有关。本文在唐代社会饮茶习俗的历史背景下,通过唐代诗人笔下的咏瓷诗来考察唐代的瓷茶具。       一 唐代咏瓷茶具之诗的兴盛,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 首先,唐代咏瓷茶具之诗的兴盛与唐代社会饮茶之风盛行有关。饮茶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汉代王褒《僮约》已有“武阳卖茶”、“烹茶尽具”之句,表明汉代已有饮…  相似文献   

4.
开放的政治环境和“丝绸之路”的畅通, 造就了唐代对外交流的繁荣。在东西文化的相互碰撞中, 异域文化影响并丰富了唐代本土文化的内容和样式。萨珊朝波斯王朝的艺术成为除了罗马、印度以外的具有重大影响的外来因素的艺术样式。对唐代的唐金银器和织锦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 形成了唐代工艺美术新的装饰风格。  相似文献   

5.
法门寺出土唐代宫廷茶具及唐代饮茶风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代是我国社会饮茶风尚兴盛时期。从僧俗平民到宫廷皇室靡不崇尚饮茶生活,因之专用烹茶与饮茶器具也趋齐备。但唐代距今一千多年了,人们只能从文字上看到一些记载。近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秘藏地宫中出土了一套唐代皇室宫廷使用的金银、琉璃、秘色瓷等烹、饮茶具实物,才见到“庐山真面目”。1988年四、五月间在北京历史博物馆举办“法门寺珍宝部分出土文物汇报展”中,笔者有幸见到这批唐代茶具稀有珍宝,真是金碧辉煌,蔚为大观,叹为观止,使我多次往观,留连忘返。这是我国首次发见唐代最全、最高级的一套专用茶具,也是我国乃至世界迄今为止仅见留存于世、唯一的一套唐代宫廷茶具实物,距今已有一千一百余年历史,而今重见天日,堪称无价之国宝。这套古茶具实物证实了我国唐代出现辉煌灿烂的饮茶文化史实。  相似文献   

6.
法门寺唐代茶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开幕词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牟玲生各位代表、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你们好!在这“晴晖连凤岫”、“绿柳界秦川”“的金秋十月,法门寺唐代茶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拉开了帷幕。这次会议的召开,对于推动国际茶学界的学术交流,对于弘...  相似文献   

7.
唐代西南地区经济作物的发展,是“天时”、“地利”和“人和”等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西部大开发的今天,对其研究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任重 《农业考古》2002,(1):122-125,130
唐代李氏王朝连续统治288年(618—907),中外学者对其繁荣昌盛强大统一,无不给予极高评价。它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辉煌,而且在世界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历代史学家评说唐代历史,多着眼于“贞观之治”的治国之道;“开元盛世”的粮食、蚕丝、茶叶等物质财富和音乐、舞蹈、绘画、诗歌、散文、建筑、雕塑等璀灿的唐韵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安史之乱”由盛而衰,“朋党之争”加速衰败等等。按人文史学观点分析,这些评说未为过也,从农史学、经济史学观点分析,唐代诸多成就中,对中国对亚洲对世界历史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官服以补子表示等级,始于唐代。因为文官补子绣禽,武官补子绣兽,称为“衣冠禽兽”,唐代这个词是褒义,表示家里有人做官了。  相似文献   

10.
唐代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艳称“大唐盛世”.其时乡村的职业教育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学校教育、良吏教化、老幼相传、师徒相授,形式多样.唐代乡村的职业教育促进了乡村基层民众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唐代乡村经济的整体繁荣,也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及经济重心的南移,富有成效.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洛阳市隋唐遗址植物园游人对一些园林景观元素注意度和情趣度的抽样调查,用"差值"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洛阳市隋唐遗址植物园中,树林、竹林、花、流水和人工湖是很受欢迎的景观元素,处理手法得到了肯定;鸟鸣、落叶、垃圾桶、座椅等景观元素则提升的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2.
唐顺之是唐宋派的代表作家,在哲学上又是南中王门的重要人物,他的文学思想和学术思想影响了当时及之后的一大批文人,汤显祖就是其中非常典型的一位。汤显祖通过与徐渭、唐鹤征的交往,在哲学理论和文学创作上继承了唐顺之的"天机"、"本色"及对复古派和文法的观点;同时,汤显祖在自身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人生感悟下,又在对情欲的肯定和对"奇"的追求上发展了唐顺之的思想,并对其后的文学流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商兆奎  邵侃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1238-1239
唐代的农产品价格问题历来被人们所关注。从分析唐代农产品价格的变迁入手,揭示了农产品价格变迁的基本特征,并进一步对其进行了历史反思,认为唐政府在对农产品价格问题的处理上是不成功的,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农产品价格的预报机制和应急机制,造成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直接影响了唐代的社会进程。在此基础上,希望对当今的农产品价格问题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4.
唐宋诗风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诗、宋诗孰优孰劣?此论古已有之。从总体上说,唐诗独步千古,但宋诗亦是唐诗之后又一高峰,其地位和影响超过元、明、清诗。宋诗无论是作家还是作品数量之巨均远胜宋词。唐诗与宋诗相较,一是时代背景不同,各得其时,各擅其美。二是美学范畴不同:唐诗崇高,具阳刚之美;宋诗优美,蕴阴柔之美。三是艺术风格不同,唐诗雄浑,而宋诗婉丽。  相似文献   

15.
唐代葡萄酒产地考——从吐鲁番文书入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吐鲁番出土文书》为我们认识葡萄酒物质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它揭示出晋唐时期葡萄酒在古代吐鲁番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到唐代,以西州(今吐鲁番地区)为代表的西域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十分普遍,而在内地,葡萄种植分布有了较大扩展的同时,葡萄酒的酿造产地也明显增加。其中陇右地区、河东地区是唐代葡萄酒生产的两大区域,而西域、沙州、凉州、并州、两京(长安、洛阳)地区、江宁是唐代葡萄酒重要产地。  相似文献   

16.
彭景元 《古今农业》2006,(4):101-107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繁荣阶段,诗歌创作也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日益兴起的饮茶之风促使茶业更加兴旺,众多名茶争奇斗艳,各有拥趸;采茶及制茶场景精彩纷呈,一派繁荣景象;因气候、土壤、加工方法等不同,使茶的种类繁多,从而导致饮用方式和所使用的器皿也各不相同,但优质的器具逐渐得得到认可;人们在饮茶过程中,逐渐地认识到茶的许多功效,这些认识直至今天仍是正确的。文人士大夫对茶的认识与喜好,对当时饮茶之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留下了许多有关茶的诗歌,对我们认识当时的茶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而作为国家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长安城,其房屋租赁业十分活跃,充足的房源、大量的租客和专业化的管理,是其得以发展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8.
章丽 《古今农业》2014,(3):78-83
饮茶风气在唐朝开始遍及大江南北,贩卖茶叶的利润大涨,于是茶叶生产贸易也在唐朝逐渐兴盛,唐政府开始对茶叶贸易进行干涉,从税茶到专卖制度,再到榷茶,从中获得了大量的茶叶利润与财政收入,同时对少数民族进行政治控制。不可避免,茶农以及贩茶商人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躲避赋税,经常进行茶叶走私贸易,进行私茶贩卖,与政府的茶税作斗争。然而,茶法愈严,茶叶走私贸易愈多,茶商的抗争也就愈加激烈。本文梳理了唐五代时期政府的茶法,同时探究了这一时期茶叶贸易中的走私问题。  相似文献   

19.
安西地区的屯田是唐代西域屯田的重要组成部分,始于唐军破龟兹的公元648年或稍后,终于安西陷于吐蕃的公元801年,前后历时约一个半世纪,主要分布于库车、新和、沙雅和轮台四县境内。唐代安西地区的屯田,成效显著,产粮能满足安西驻军之需,达到了唐设屯田"供糗粮""省馈运"之目的,为国家节省了军费支出、减轻了财政负担。屯田活动的开展还直接或间接地提高了安西地区生产力水平、促进了安西的水利开发、扩大了安西农业开发面积、巩固了李唐中央朝廷在安西的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20.
唐代民间养牛业是唐朝畜牧业发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大量的史料,揭示了唐政府为实现农耕户一户一牛所作的努力,目的是恢复农业生产,使民归业,增加政府的税收,保证租庸调的征收。民间养牛大户的牛群,对于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社会经济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