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使用普通CD40润滑油润滑的条件下,以磨损失重、表面粗糙度和摩擦系数为状态参量,采用表面渗氮和表面喷涂技术对活塞环进行处理,将处理后的活塞环对气缸套/活塞环摩擦磨损特性的影响进行了模拟试验研究,并与实际使用的活塞环的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表面经渗氮处理的活塞环的摩擦学性能最优。  相似文献   

2.
采用环-盘摩擦磨损试验机进行SSOMC型船用柴油机曲轴颈-轴瓦材料配副磨合磨损试验,通过对摩擦系数、磨损失重量及磨损表面形貌的分析,研究了不同轴向载荷对AlSn40合金轴瓦磨合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轴向载荷下,AlSn40合金轴瓦磨合性能存在一定差异。当试验载荷小于40N或大于60N时,其磨合磨损性能均较差;当试验载荷在40~60N时,其磨合磨损性能最佳。研究表明,AlSn40合金轴瓦在中等轴向载荷下可获得良好的磨合磨损性能。  相似文献   

3.
以几种常用金属材料(45#、25CrMn、40CrNiM)o组成摩擦副作为研究对象,在油润滑条件下采用M-200型磨损试验机进行试验,研究了不同滑动速度和正压力条件下摩擦副之间的摩擦磨损规律。试验结果表明:25CrMn与45#组成摩擦副时结合效果最好,具有较好的摩擦磨损性能;在滑动速度较低时,对摩擦副施加的载荷是影响摩擦副间摩擦因数的主要因素;摩擦副间主要磨损形式是粘着磨损,但随摩擦副间接触压力和滑动速度的增加其磨损机制逐渐由粘着磨损向磨粒磨损和剥落磨损转化过渡。  相似文献   

4.
一、气缸套的磨损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柴油发动机的气缸套长期处于高温、高压和高速的摩擦条件下工作,其磨损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发动机的工作性能和使用寿命. 1、构造原因引起的磨损 (1)润滑条件不好,使气缸套上部磨损严重气江苏德克环保设备缸套上部邻近燃烧室,温度很高,润滑条件很差,气缸型号大全5377;新鲜空气和未蒸发的燃料冲刷和稀释,加剧了上部条件的恶化,使气缸套上部处于干摩擦或半干摩擦状态,这是造成气缸套上部磨损严重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采用原位接触反应法制备了TiC/ZA43复合材料,并对其在干摩擦和预先滴油润滑条件下的摩擦摩损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同时还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试样磨损表面形貌进行了观察,进而对材料的磨损机理作为分析与讨论,结果表明,随着TiC质量分数的增大,TiC/ZA43复合材料的耐磨性能提高,ZA43合金的磨损机理是以严重的犁削和磨损为主,而TiC/ZA43复各材料的磨损机理则以轻微的犁削和氧化磨损为主。  相似文献   

6.
确定轴向摩擦副动润滑效果的最佳条件并计算油楔面的最佳倾斜角和最佳油膜力。将浮动侧板的内侧面分成左中右3个区域,左右2区域为具有动压润滑效应的油楔斜面,中间区域为起密封和同轴支撑的平行面;由动油膜力的最大条件,建立左右2油楔斜面的倾斜角和油膜力的计算公式;定性比较轴向摩擦副内各种泄漏流量的大小。结果表明:2油楔斜面使总油膜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案例参数下提高了195.4%;内齿轮端面内的动油膜力相对较小,可忽略不计;采用外齿轮外圈半径处的最佳收敛比,油膜力最大;2油楔斜面还有利于外齿轮外圈、轴-轴孔等摩擦副间的润滑供油和困油现象的充分缓解。  相似文献   

7.
采用非平衡磁控溅射及电弧离子镀技术在304奥氏体不锈钢表面沉积了类金刚石(DLC)及TiN 薄膜.用纳 米压痕仪、表面粗糙度仪、扫描电镜等检测了薄膜的显微硬度、表面粗糙度及表面形貌.并用球—盘式摩擦磨损试 验仪评价了不同介质(干摩擦、水润滑、油润滑)条件下薄膜的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在干摩擦及水润滑条件 下,TiN,DLC两种薄膜均明显改善了基体的耐磨性和润滑性,DLC薄膜性能更佳.但相对于干摩擦,在水润滑条 件下,DLC薄膜的摩擦系数反而有所升高,这主要源于H2O 与O2 在摩擦过程中参与反应,降低了薄膜的力学性 能和化学惰性从而增加了粘着效应.在油润滑条件下,DLC,TiN 薄膜与基体摩擦系数相近甚至略高,薄膜的沉积 虽然有利于基体耐磨性能的提高,但并不能改善基体的润滑特性.  相似文献   

8.
可锻铸铁因其具有良好的强度、塑性和冲击韧性而广泛用来制造曲轴、凸轮轴、活塞环、连杆等机械零件,但由于这些零件的破坏方式大部分是由于表面层过度磨损所造成,故研究可锻铸铁的磨损机制,找到提高其表面层的耐磨性能的方法十分必要。本文通过对辉光离子氮化处理前后的可锻铸铁滑动(干燥条件下和润滑条件下)磨损实验,探讨了摩擦压力、摩擦速度,润滑条件等因素对磨损性能的影响。同时,说明了辉光离子氮化方法对提高其表面层耐磨性能的作用和效果。  相似文献   

9.
机油过耗不仅增加作业成本,而且造成部分机件润滑不良,加速其磨损。原因如下:1.发动机油底壳机油添加过多,使曲轴在运转时激溅到缸壁的机油过多;或者空气滤清器内添加的润滑油超过油面线,润滑油被吸入气缸燃烧。因此,必须放出多余的机油。2.发动机大修更换了缸套、活塞、活塞环后,未经磨合就投入工作,造成劣性磨损,使机油上窜。因此,新车或大修后的发动机必须按规定要求进行磨合试运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运材汽车发动机润滑的研究与试验,结果表明:良好的润滑能明显改善发动机的工作状况,显著降低发动机的磨损,有效地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其主要途径是在汽车发动机上增加预润滑、补偿油泵,使发动机摩擦副在起动前获得预润滑,在机油压力偏低时获得额外的补偿油量;以及通过预防在用油的污染,保持润滑油的良好性能,确保发动机处于最佳润滑状态.  相似文献   

11.
通过室温化学渗硫技术在45钢表面制备渗硫层,采用M-200型摩擦磨损试验机评价了渗硫层在定载荷和变载荷下的摩擦磨损性能,用扫描电子显微镜、三维轮廓仪和X射线衍射仪观察分析了渗硫层的形貌、结构、物相组成及其磨痕形貌.结果表明,渗硫层摩擦过程中硫元素会向对偶件扩散,并生成具有润滑作用的氧化物,摩擦系数一直很小.渗硫层减摩耐磨效果明显,有效改善钢的粘着磨损特性.  相似文献   

12.
用脉冲电沉积技术制备表面平整光亮的纳米晶Co-Ni-Fe合金镀层.采用XRD、TEM、SEM、EDS等方法研究了纳米晶Co-Ni-Fe合金镀层的微观组织结构、表面形貌和合金成分.研究了干滑动摩擦条件下纳米晶镀层的摩擦磨损性能、磨损后的组织结构和硬度的变化.结果表明:纳米晶Co-Ni-Fe合金镀层的晶体结构为单相面心立方结构.镀层的摩擦系数和磨损量随着摩擦载荷的提高而增大,即镀层的耐磨性随载荷的提高而下降.摩擦磨损使纳米晶Co-Ni-Fe合金镀层发生晶粒长大,摩擦载荷越大,磨损后镀层的硬度越低.  相似文献   

13.
复合矿物纤维增强制动衬片的力学及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亚洲  佟金  蒋蔓  徐杰  赵丽萍 《宁夏农林科技》2011,52(11):123-124,126
为了从环保角度设计新型摩擦材料,选用复合矿物纤维和无公害填料,采用热压工艺制备制动衬片,并通过力学性能、摩擦磨损性能对其进行表征。结果显示,摩擦材料的冲击强度为2 383.9 J/m2,洛氏硬度值为71.3;摩擦因数随摩擦盘温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摩擦因数稳定,且偏差较小,衰退率为38.4%;比磨损速率随盘温升高则呈上升趋势。复合矿物纤维增强制动衬片的力学性能及摩擦磨损指标均已达到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4.
内燃机使用寿命主要取决于缸套、活塞、曲轴轴承等主要磨损的磨损程度。在找出这些部件的损坏主要因素,并这些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后,根据系统动力学原理采用软件STELLA-Ⅱ对系统进行模拟仿真,为预测内燃机的剩余寿命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5.
碳纤维填充PTFE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碳纤维为填料制备PTFE复合材料,研究了该复合材料在干摩擦条件下与45#钢对摩时的摩擦磨损性能,并探讨了其磨损机理.试验结果表明:碳纤维能提高PTFE的硬度,碳纤维/PTFE复合材料的耐磨性能明显优于纯PTFE.当碳纤维含量较小时,其摩擦系数随碳纤维含量的增加而减小,碳纤维含量较高时,其摩擦系数随着碳纤维含量的增加而缓慢增大.摩擦表面SEM观察发现:纯PTFE材料的摩擦表面分布着较明显的犁削和粘着磨损的痕迹,而复合材料的磨痕较浅,这表明以碳纤维作为填料可有效地抑制PTFE的磨损.  相似文献   

16.
Thermal barrier coatings for gas-turbine engine applications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Hundreds of different types of coatings are used to protect a variety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materials from corrosion, wear, and erosion, and to provide lubrication and thermal insulation. Of all these, thermal barrier coatings (TBCs) have the most complex structure and must operate in the most demanding high-temperature environment of aircraft and industrial gas-turbine engines. TBCs, which comprise metal and ceramic multilayers, insulate turbine and combustor engine components from the hot gas stream, and improve the durability and energy efficiency of these engines. Improvements in TBCs will requir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ex changes in their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that occur under operating conditions that lead to their failure. The structure, properties, and failure mechanisms of TBCs are herein reviewed, together with a discussion of current limitations and future opportun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