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超甜玉米鲜穗产量和含糖量的配合力及遗传特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6个鲜穗产量和含糖量表现差异显著的超甜玉米自交系为研究对象,采用Griffing不完全双列杂交法,分析了其配合力和遗传特性。结果表明,T3,T9,T17和T244个亲本的鲜穗产量和含糖量表现出较高的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有望组成高产和高含糖量的超甜玉米新组合;超甜玉米鲜穗产量的狭义遗传力较低,为17.83%,由非等位基因互作效应引起,且显性基因起主要作用,控制鲜穗产量的显性基因至少有4对;含糖量的遗传效应主要由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组成,加性效应比显性效应更重要,狭义遗传力为53.0%,控制含糖量的基因至少有3对。  相似文献   

2.
对5个超甜玉米自交系进行5×5双列杂交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超甜玉米的果皮厚度性状至少由6对基因控制,且显性基因为负效,隐性基因为正效;各项加性成分和显性成分的协方差和的平均值F为609.85,表明所有亲本所携带的显性基因比隐性基因要多。遗传模型测验结果表明:超甜玉米果皮厚度遗传为不完全显性,加性成分在果皮厚度的遗传中起主要作用。广义遗传力为90.03%,狭义遗传力为55.02%。亲本P3和P6具有最大的一般配合力负向效应值及较小的特殊配合力方差,是选育薄皮超甜玉米的优良亲本。组合P2×P6和P2×P3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为负值,且达到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这两个组合的杂交后代果皮厚度可能较薄。  相似文献   

3.
甜玉米果皮厚度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甜玉米果皮厚度的遗传模式,为甜玉米品质改良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果皮厚度有显著差异的甜玉米自交系T4和T19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及P1、P2、F1、B1、B2和F2共6个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甜玉米果皮厚度性状进行分析。【结果】果皮厚度的最适遗传模型为D-2,即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主基因遗传率大于相应分离世代的多基因遗传率,B1、B2、F2群体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9.65%,55.17%和65.24%,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37.84%,41.40%和32.65%,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为-27.186 4,多基因的加性效应值为0.289 5,显性效应值为5.742 3。【结论】甜玉米果皮厚度以主基因遗传为主,育种中既要重视利用主基因,也要考虑多基因对性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超甜玉米种子发芽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5个超甜玉米自交系和4个普通玉米自交系为亲本,NCⅡ设计采用三倍体胚乳遗传模型,分析sh2基因及微效多基因对玉米种子发芽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发芽势的遗传以直接显性效应。细胞质效应及母体加性效应的控制为主;发芽率以直接显性效应、母体效应为主;粒重以直接加性效应、细胞质效应及母体显性效应为主;α-淀粉酶活力,主要受直接显性效应、细胞质效应、母体显性效应控制。对各性状的遗传率分别表明,发芽势的遗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甜玉米果皮厚度性状进行主基因 + 多基因遗传分析及 QTL 定位,研究甜玉米果皮厚度 的遗传机理,选育优质甜玉米品种。【方法】选用果皮厚度差异显著的甜玉米自交系 T15 与 T77 配制杂交组合 T77×T15。以该组合的 F2 群体作为试验材料,采用主基因 + 多基因混合遗传方法进行遗传模型分析;结合 F2 群 体各单株的果皮厚度及 SSR 遗传连锁图谱,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甜玉米果皮厚度进行 QTL 定位。【结果】甜 玉米果皮厚度的最适模型为 A-1,即受 1 对主基因控制的加性和部分显性的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 69.10%。 在第 5、8 染色体上分别检测出 3 个与果皮厚度相关的 QTL,其中第 5 染色体 bin5.04 区域检测到 2 个 QTL, 分别位于标记区间 bnlg150~bnlg653 和 bnlg653~bnlg1208,加性效应值分别为 -2.39 和 -3.01;位于第 8 染色体 的 QTL 在 bin8.03~bin8.04 区域,标记区间为 umc1741~bnlg2046,加性效应值为 -3.06,表型贡献率为 22.02%。 【结论】甜玉米果皮厚度以主基因效应为主,在育种实践中可在早期世代进行遗传改良选择。试验检测到的 QTL 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品质育种。  相似文献   

6.
皖杂40杂交棉产量与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陆地棉杂交种皖杂40为基础材料,配制多世代群体,进行多年多点多世代群体联合试验,研究该组合杂种优势的表现及杂种优势形成的遗传基础。皖杂40杂交棉的皮棉产量、籽棉产量、单株铃数、铃重、衣分的平均中亲杂种优势F1代分别是26.1%、23.7%、15.1%、6.6%和2.0%;F2代分别是21.1%、19.2%、13.0%、6.4%和1.5%。皖杂40杂交棉的纤维品质性状杂种优势低。高产杂交棉的杂种二代具有在生产上利用价值的产量杂种优势。通过主基因-多基因遗传体系分离分析和多世代平均数联合尺度测验验证,表明控制皖杂40杂交棉皮棉产量、霜前花产量、铃数和衣分的遗传效应主要是显性效应,控制铃重的遗传效应包括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因此,显性效应是该杂交棉产量性状杂种优势形成的主要遗传基础。棉花产量和品质性状存在主基因遗传效应。  相似文献   

7.
加强型甜玉米含糖量性状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选用遗传差异较大的加强型甜玉米自交系6份做杂交亲本,按Griffing方法Ⅰ遗传交配设计配制组合,并对部分发交组合做自交和回交试验,研究甜玉米含量性状的遗传。结果表明:含糖量性状的遗传属于数量性状遗传,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加性效应对甜玉米含糖量性状的表现起主要作用;含糖量性状的遗传力较高,早代选择是有效的;在选配高含粮量的杂交组合时,双亲的含糖量必须都高,至少用做杂交组合的双亲之一应是高含糖量的,但应注意随着杂交组合含糖量的增加,单株青穗产量却随之下降。  相似文献   

8.
多环境下水稻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稻米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表明 :三套遗传控制体系对各品质性状具有不同的遗传效应。胚乳核基因主要以加性方式作用于直链淀粉含量、碱消值和粒长 ,以显性方式作用于胶稠度和蛋白质含量 ,粒重的直接加性效应和直接显性效应几乎同等重要 ;而母体植株核基因主要以显性方式作用于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碱消值、粒长、粒宽和粒重 ,长宽比的母体加性效应与母体显性效应差异不大。基因型×环境互作对稻米品质性状的影响一般为母体效应×环境互作和细胞质×环境互作 ,但胶稠度、蛋白质含量和粒重三性状还存在直接加性×环境的互作。不同品质性状的遗传率大小、来源均有一定差异 ,直链淀粉含量、碱消值和粒重以直接遗传率为主 ,而胶稠度、蛋白质含量和长宽比以及粒重的互作遗传率主要表现为母体互作遗传率 ,胶稠度主要表现为直接互作遗传率。稻米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包括胚乳直接杂种优势 (简称胚乳杂种优势 )和母体杂种优势。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碱消值和粒重既具有胚乳杂种优势 ,又具有母体杂种优势 ;蛋白质含量仅存在胚乳杂种优势 ,而粒长、粒重和长宽比只有母体杂种优势。此外 ,环境对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长宽比的杂种优势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对不同世代的纤维品质性状进行基因效应分析,不同遗传背景下加性效应是最基本的,但显性效应和上位效应也存在。纤维长度、比强度多受加性效应控制。纤维细度主要受加显性基因效应支配。  相似文献   

10.
甜玉米为具有果蔬和谷物特征的新型农作物,其营养丰富,适口性好,受到国内外消费者和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甜玉米含淀粉合成缺陷基因,糖类在胚乳中大量积累,是鲜食玉米主要类型之一。根据缺陷基因的不同,甜玉米可分为普甜玉米、超甜玉米和加强甜玉米等类型,不同类型间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差异较大。甜度、爽脆度、果皮厚度、风味等是甜玉米的主要食用品质特性,这些性状受微效多基因控制,其遗传研究及育种改良应用均面临很大挑战。目前,甜玉米品质相关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研究者对甜玉米食味品质(含糖量、果皮厚度等)和营养品质(维生素、矿物元素、蛋白含量等)的主要评价指标进行鉴定和分析,获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表型变异、遗传力、QTL 位点、候选基因等层面。这些研究的开展为甜玉米营养改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分子基础。对甜玉米品质相关(包括甜玉米形成的遗传基础、维生素 E、果皮厚度、锌含量、玉米黄质和蛋白质含量)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探讨了甜玉米遗传改良的发展方向,为甜玉米品质改良和优质品种培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利用4个黄瓜亲本,按4×4双列杂交法配制16个组合,测定早期产量、单瓜重、瓜条长度、瓜条直径、瓜把长度、果皮颜色6个数量性状。试验根据Hayman双列杂交法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单瓜重、瓜条长度、瓜条直径、瓜把长度、果皮颜色性状符合“加性-显性”效应模型,以加性效应为主,早期产量性状还受到上位性效应的作用,但以显性效应为主,存在超显性。除早期产量和瓜条直径外,其余各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都很高,表明受环境影响较小,可在早代进行选择;早期产量和瓜条直径的狭义遗传力较小,以非加性效应为主。  相似文献   

12.
采用广义遗传模型分析得知,全茧量、蛹重的性连锁效应作用强度达50%左右,加性效应与显性效应的作用强度相近,为15%左右;茧层量、丝素量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达50%左右,显性效应为25%左右,性连锁效应较弱,为5%左右;茧层率加性效应与性连锁效应的作用具同等强度,为30%多;显性效应作用较弱,为10%左右.母体效应在5个性状中的作用较弱,基因与环境互作效应对5个性状作用形式相类似.其中基因加性及显性与环境互作两项效应的作用略强.由本模型所得剩余机误方差很小,仅为5%左右,说明本模型比较合理.因此,在此基础上,对各个供试品种的遗传效应预测值的分析比较可信  相似文献   

13.
冬小麦产量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Griffing方法I,利用 6× 6完全双列杂交 ,对冬小麦 5个产量性状的配合力、基因效应及遗传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①品种的GCA效应与其产量性状高度相关 ,SCA效应与F1的产量表现高度相关。②株高、单株成穗的遗传受基因加性、非加性和母体效应的共同作用 ,以加性效应占优势 ;千粒重和单株产量的遗传决定于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 ;而穗粒数的遗传纯由加性效应控制。③株高和千粒重的遗传方差中 ,加性方差所占比例分别为 85.75%和 6 7.72 % ,其遗传决定度也较高 ,分别达 76 .4 5%和 6 9.31% ;而单株成穗和单株产量的遗传受显性基因作用较大 ,其狭义遗传力分别只有 33.0 4 %和 10 .71%。  相似文献   

14.
以6个小麦品种(品系)为亲本,按Grfffmg方法2组配一套完全双列杂交组合,研究小麦子粒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组分含量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结果表明:(1)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绝对含量、醇溶蛋白和球蛋白相对含量4个性状的遗传主要受加性基因的控制,子粒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受加性和非加性基因共同控制,但以加性基因效应为主。(2)同一性状不同亲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差异很大,亲本郑州831的子粒蛋白含量、麦谷蛋白和醇溶蛋白绝对含量的GCA效应较高,可作为优质亲本使用。不同组合间的SCA效应与超亲优势呈正相关关系。醇溶蛋白相对含量和球蛋白绝对含量的超亲优势为正向优势,而其它性状均表现为负向超亲优势。本文还对参试亲本的利用价值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西瓜杂优利用中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7份西瓜亲本材料及其12个杂交组合的单瓜重和中心糖含量进行了亲本一般配合力(GCA)和杂交组合特殊配合力(SCA)的分析.结果表明,平均单瓜重亲本GCA方差占总遗传方差的25.62%,杂支组合SCA方差占总遗传方差的74.36%;中心糖含量的亲本GCA方差占总遗传方差的87.42%,组合SCA方差占总遣传方差的12.58%.选出了平均单瓜重和中心糖含量GCA相对效应值较高的亲本4份,SCA相对效应值较高的杂交组合1份.  相似文献   

16.
5199是一抽穗期比一般早熟大麦品种早20d左右的特早熟棱皮大麦,对4个杂交组合6个世代(F1、F2、B1、B2、P1、P2)的抽穗期挂牌观察分析结果表明,大麦的出苗至抽穗天数及有效积温至少受3对效应大小不同,且存在互作效应的主效基因控制,迟穗性对早穗性呈部分生,基因累加效应起主导作用,5199的特早穗性受3对存在隐生上生效应的隐性基因控制,与其它主要目标性状无明显的负向关联。  相似文献   

17.
试验选用5个超甜玉米品种在辽北地区试种。从物候期、农艺性状、果穗性状、营养成份、种皮厚度和适口性几个方面进行记录研究,结果表明:超甜玉米在辽北地区能够成功种植,适合春播的品种是吉甜710、京科甜183、麦哥娜姆。  相似文献   

18.
以春小麦高蛋白品系F93-486和优质品种张春11号为母本,分别与生产上推广的丰产性品种武春1号,陇春8号和高原338为父本的3个组合的P1、P2、F1、F2、B1和B26个群体为供试材料,研究了F93-486和张春11号的3个主要品质性状(蛋白质含量、沉淀值和角质率)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F93-486的蛋白质含量与角质率两性状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控制,遗传力高。张春11号的沉淀值主要受加性效应以及加性与显性互作效应控制,遗传力高;蛋白质含量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遗传力也高。因此,F93-486与张春11号均可作为改良营养品质与加工品质的优良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19.
利用加性-显性-母体的遗传模型,分析了7个不同遗传来源甘蓝型黄籽油菜品系所配制的完全双列杂交资料。结果表明,产量性状主要受加性和显性效应共同控制,环境对产量性状有一定的影响而母体效应影响很小。基因效应分析发现y4单株粒重有极显著的加性效应,y3×y4单株粒重有极显著的显性效应  相似文献   

20.
以国内收集到的56份主栽品种为材料,分析了单果质量、纵径、横径、果皮厚、中心糖含量、边缘糖含量、中边糖含量差等7个果实性状变异性,并对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为西瓜品种选育和改良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单果质量、果皮厚、中边糖含量差等数量性状变异范围较大,极差分别为4.53 kg、2.32 cm、3.00%,变异系数分别为21.74%、33.95%、26.64%。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7个数量性状可转化为4个综合成分,其累积贡献率达93.94%。以综合成分中主要因子为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可将56份西瓜品种分为小果型、中小果型、中果型和大中果型4类,各类间性状上有较大差异。单果质量、果皮厚、中心糖含量和中边糖含量差4个主要指标对西瓜果实品质影响较大,育种过程中,对这4个指标进行选择有利于加速新品种的选育和改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