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申有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8):3701-3703
对贵州省民族地区反贫困工作中的人力资源开发进行了研究,指出应该把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增强贫困人口的就业技能,作为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反贫困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贵州省是我国贫困问题最突出的欠发达省份,贵州的贫困根源在于农村的贫困,更在于民族地区的贫困。本文基于统计数据对贵州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贵州民族地区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由于自然环境恶劣、产业发展缓慢、固定投资不足、教育发展滞后等,民族地区实现反贫困的任务艰巨而紧迫。为此,必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建立"教育反贫困"战略。  相似文献   

3.
贫困问题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一个社会发展问题,也是经济学的一个焦点,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区贫困问题尤为突出.以改革开放为时间起点,在对中国农村地区的反贫困历程进行概括的基础上,分析农村地区贫困人口的特征、成因及形成机理,得出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山区、贫困代际传递严重、贫困人口的抗风险能力弱、弱势群体贫困现象凸显等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于振东 《现代农业》2008,(3):121-122
在21世纪这一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西部地区最突出的问题:一是群众生活贫困,经济发展落后;二是干旱缺水,供水不足。按1993年制定的《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还有3000万贫困人口没有脱贫,2423万饮水特困人口的饮水困难问题没有解决,这些困难人口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在反贫困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是,迄今为止中国仍然拥有大量的贫困人口,他们集中在农村,且农村贫困普遍存在脱贫难度增大、速度减缓、返贫率较高、贫困的代际传递增强以及经济风险增大等系列问题。从贫困代际传递影响因素的视角,系统分析了国内外贫困代际传递的研究理论,为中国在农村反贫困问题方面提供行之有效的建议,同时为政府及时调整社会制度、政策措施、扶贫战略提供借鉴,以便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的力量,推进农村贫困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6.
《甘肃农业》2015,(5):9
数字1232 万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个省(区、市)16万户居民家庭的抽样调查,按年人均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国家农村扶贫标准测算,2014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为7017万人。2014年共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232万。从贫困人口区域分布来看,西部地区尚有贫困人口3600万,占全国一半左右,中部有2461万,东部有956万。贫困人口超过500万的省份有6个,分别是河南、湖南、广西、四川、贵  相似文献   

7.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1):141-144
中国在反贫困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不少地区却陷入了"扶贫、脱贫、返贫"的怪圈。在引入农村生计要素的基础上,解释农村贫困人口的内涵。研究我国农村人口在脱贫和防止返贫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最后也对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彻底摆脱贫困提出几条切实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结合国内外反贫困治理结构的理论与实践,提出了建立广东省反贫困治理结构的设想,包括反贫困的目标与战略、扶贫管理体制与资金运行机制、政策和法规、贫困人口的参与和组织。  相似文献   

9.
数字言论     
<正>数字1232 万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个省(区、市)16万户居民家庭的抽样调查,按年人均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国家农村扶贫标准测算,2014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为7017万人。2014年共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232万。从贫困人口区域分布来看,西部地区尚有贫困人口3600万,占全国一半左右,中部有2461万,东部有956万。贫困人口超过500万的省份有6个,分别是河南、湖南、广西、四川、贵  相似文献   

10.
民族地区反贫困策略的成功经验对于治理恩施州的贫困路径研究具有启发性。从恩施州的贫困现状出发,分析恩施州贫困特征及成因,提出通过优化旅游扶贫长效机制、思想扶贫、人力资本培育、开拓资金多元化来源渠道及采取多种形式的扶贫开发模式等措施来增强反贫困的有效性、长久性、持续性和手段的多样性,实现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1.
沈茂英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3):3992-3994,3998
对四川省农村贫困人口分布现状与贫困发生率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发现该省农村贫困人口进一步向少数民族地区集中,并呈现出贫困面广、贫困卒高、贫困程度深等特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扶贫工作已经成为该省扶贫工作的重点之一.详细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扶贫环境,得出了相应的政策启示:采取社会发展优先思路.实现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三兼顾;以生态建设为载体,建立农村扶贫与生态产业发展的联动机制;从制度扶贫和赋权入手,让扶贫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构建贫困主体的自我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2.
新阶段贵州农村贫困特征与反贫困策略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农村反贫困工作的深入和扶贫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贫困呈现出新的特征.该文结合新阶段贵州农村贫困特征,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调整农村反贫困策略的建议,为探索行之有效地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并实现脱贫致富的路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消除能力贫困——农村反贫困的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除农村贫困依然是我国农村未来发展道路上的重要难题。对贫困的认识,不应仅限于收入贫困,而应拓展到更为广泛的能力贫困的层面。能力贫困主要包括教育和知识贫困、健康生存能力贫困、自我发展能力贫困,它还包括人们要面临的风险以及面对风险时的脆弱性。在贫困发生率下降到一定水平以后,反贫困的实践中应该注意到脱贫不只是收入的增加,更是可行能力的增强。我国反贫困的战略选择也应相应地将增强贫困人口的可行能力置于收入增长的前面,以突现可行能力对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世界,贫困问题是阻碍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大问题。在我国,贫困现象的存在已成为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严重障碍,特别是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此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因此,贫困是我国现在面临的需要迫切解决的难题。自农村改革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发生率出现了持续下降趋势,数以亿计的贫困人口逐渐摆脱贫困。但在中国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贫困问题还处于尚待解决的阶段。云南省是中国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地区之一,通过对云南省兰坪县河西乡普米族进行实地调查,阐述了普米族农民的贫困现状,并且针对普米族摆脱贫困问题提出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5.
中国贫困农村如何实行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贫困农村如何实行可持续发展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雷锡禄中国大多数贫困人口集中连片分布在18个贫困山区。按地域分,我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的全国贫困人口8000多万人,中西部地区占768%,东部地区占232%。贫困发生率(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百...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千年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任务。我国西部地区贫困户脱贫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一部分,应把农村脱贫与生态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本文通过梳理生态脱贫的概念,探究出西部农村生态脱贫的路径,旨在为西部农村生态脱贫提供相关指导。  相似文献   

17.
世纪之交,党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标志着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由东南沿海向西部地区转移,西部地区将成为新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西部农村人口占该区总人口的79%,西部农村开发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农村开发战略蓝图的勾勒和开发模式的选择,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充分考虑国内市场供求态势的变化和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18.
熊英 《脱贫与致富》2003,(11):13-14
反贫困是一个世界性、世纪性话题,也是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作为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要改善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绝非一日之功.反贫困也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而是一项系统工程,教育是这项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充分发挥教育在提高国民素质、增强贫困人口竞争能力中的作用,是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战略,也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19.
甘南州舟曲县是中国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劣和贫困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区。分析舟曲县的贫困现状,从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落后、农民权利不足等方面探讨了舟曲县贫困问题形成的原因,提出解决贫困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目前中国的脱贫攻坚战已经进入了决胜阶段,与此同时西部地区农村老年贫困人口存在的问题也变得日益突出。复杂的致贫原因、自身能力的不足、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的滞后都给西部地区农村老年贫困的治理带来了阻碍和挑战,妥善解决以上问题既是脱贫攻坚战役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要前提条件。因此,拓宽贫困治理理念,完善贫困识别机制,创新增收模式,弥补自身能力不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供给水平就成为解决西部地区农村老年贫困治理问题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