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斜带石斑鱼育苗水体为研究对象,采用碎屑食物链为基础的工厂化育苗方法,研究了育苗期间水体中氨氮、硝酸氮、亚硝酸氮、pH、光照和溶氧等理化因子的变化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探讨了进一步完善斜带石斑鱼育苗的方法.结果表明,随着育苗时间的增加,水体中硝酸氮和亚硝酸氮的质量浓度均表现出增加趋势,且呈现明显的线性变化关系:y=4.385 4x0.287,R2=0.862 5,水体的溶氧质量浓度均在5.7 mg·L-1以上,pH变化范围为7.15 ~7.92.育苗后期氨氮质量浓度维持在5mg L-1以上,温度变化范围为27 ~29℃,盐度变化范围为30 ~34,光照强度平均值变化范围为1 075 ~2 320 lx,一天中水面直射光照射面积和时间也呈现一定的线性变化关系:y=0.017 7x2-0.187 8x+0.524 3,R2=0.979 9.育苗期间池底水的氨氮、硝酸氮、亚硝酸氮、溶氧和pH与表层、中层差异显著,鱼苗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2.
循环水养殖密度和氨氮对斜带石斑鱼生长和免疫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选取平均体重为146.3 g/尾的斜带石斑鱼450尾分成3个密度组进行饲养,分别为低密度组D1(100尾/m3,14.6 kg/m3)、中密度组D2(150尾/m3,21.7 kg/m3)和高密度组D3(200 尾/m3,29.5 kg/m3),比较不同养殖密度引起的水质变化对斜带石斑鱼的生长性能、摄食率和免疫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体中氨氮含量随斜带石斑鱼养殖密度的增加而增加(P<0.05);斜带石斑鱼的摄食率随水体中氨氮浓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P<0.05)。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斜带石斑鱼的生长速度呈现负相关性,各试验组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1.07、0.66、0.47;各实验组斜带石斑鱼体重也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各实验组的尾均增重量分别为118.5 g、63.3 g和44.1 g;养殖密度对斜带石斑鱼的饵料系数和成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斜带石斑鱼的免疫指标血清溶菌酶(LZM)、碱性磷酸酶(AKP)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下降,随养殖时间的延长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阐明了养殖密度引起养殖水质状况的改变,继而影响斜带石斑鱼摄食率的变化,从而造成石斑鱼的生长性能出现显著性差异,可能是养殖密度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影响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根据广西的自然条件和产业现状,选择单胞藻、轮虫、丰年虫无节幼体、南美白对虾无节幼体作为斜带石斑鱼苗种繁育的生物饵料系列,并阐述了培养方法及生产实践中的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胚胎发育过程及 Dmrts 基因在此过程的表达情况进 行研究,为以后深入研究 Dmrts 基因在石斑鱼中的功能提供基础。【方法】用自然产卵方式取得受精卵在室内 恒温(24±0.5℃)、静水中孵化,在盐度 31.0 的海水中培育,整个胚胎发育过程历时约 29 h 50 min,之后进入 胚后发育阶段。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斜带石斑鱼胚胎发育过程,分别取分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 器官形成期、初孵仔鱼期的胚胎保存于 RNAlater 中且每组 5 个平行。【结果】通过荧光定量分析 Dmrt 在不同 胚胎发育时期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斜带石斑鱼 Dmrt 基因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都从卵裂期开始表达。其 中 Ecdmrt1(E. coioides Dmrt1)基因在囊胚期表达水平达到峰值,卵裂期和初孵仔鱼期表达量较低,Ecdmrt1 基 因在囊胚期表达是分裂期的 5.4 倍。Ecdmrt2(E. coioides Dmrt2) 基因在胚胎初期相对表达量比较平稳,而在神 经胚期表达量显著上升,是分裂期的 9.2 倍;Ecdmrt2 基因在初孵仔鱼中表达水平最高,是分裂期的 17.6 倍。 Ecdmrt2b 基因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表达量逐渐增加,在器官形成期表达量达到峰值(P < 0.05),在初孵仔鱼中 表达水平又下降。Ecdmrt3(E. coioides Dmrt3)基因在胚胎发育初期表达量相对较低,在器官形成期表达量显著 上升,是分裂期 7.1 倍,在初孵仔鱼中表达量达到峰值。【结论】Ecdmrt 基因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均从卵裂期开 始表达,且可能参与胚胎的组织器官发育及仔鱼发育生长。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微生物分离鉴定方法结合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研究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 40d稚鱼和70d早期幼鱼消化道可培养菌群.结果表明,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哈维弧菌Vibrio harveyi、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鲍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嗜冷杆菌Psychrobact-er sp.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cepacia均从稚鱼和早期幼鱼消化道分离.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斜带石斑鱼消化道细菌可归为3类:γ-变形杆菌纲γ-Proteobacteria、β-变形杆菌纲β-Proteobacteria和芽孢杆菌纲Bacil-li.稚鱼和早期幼鱼消化道的优势菌相似,稚鱼消化道的优势菌为芽孢杆菌Bacillus、嗜冷杆菌Psychrobacter、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和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而早期幼鱼消化道的优势菌为芽孢杆菌、不动杆菌、嗜冷杆菌和假单胞菌Pseudomonas.芽孢杆菌为稚鱼与早期幼鱼消化道的最优势菌,分别占可培养细菌总数的78.6%和75.6%,而弧菌在稚鱼和早期幼鱼消化道中的数量均较低,分别仅占消化道可培养细菌总数的2.8%和1.1%.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和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等3种乳酸菌仅见于早期幼鱼消化道.  相似文献   

6.
在基础饲料中添加鱼油,配成5种不同脂肪水平(7.07%、9.92%、12.92%、15.95%和19.04%)的等氮饲料,投喂体重278.5 g的石斑鱼10周。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石斑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呈逐渐上升后显著下降趋势(P0.05),饲料效率变化趋势同增重率相反;各处理组成活率不受饲料脂肪水平的影响(P0.05)。全鱼和肌肉粗脂肪含量逐渐上升后稳定,全鱼灰分含量逐渐下降;全鱼水分、粗蛋白和肌肉水分、粗蛋白、灰分含量不受饲料脂肪水平的影响(P0.05)。肥满度和脏体比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增加逐渐上升后稳定;肝体比逐渐上升。血浆葡萄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总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显著下降(P0.05)。肝脏肝酯酶、脂蛋白酯酶和苹果酸脱氢酶活力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逐渐下降,乳酸脱氢酶活力逐渐上升。肝脏碱性磷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溶菌酶活力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逐渐上升后稳定;酸性磷酸酶活力显著下降(P0.05)。以特定生长率为判据,二次曲线模型拟合得出,养成期斜带石斑鱼对饲料脂肪的需要量为14.44%。  相似文献   

7.
不同蛋白与脂肪日投喂水平对斜带石斑鱼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蛋白(48%,43%,38%)与脂肪(12%,10%,8%)日投喂水平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生长、饲料利用、组织学及相关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下午投喂不同蛋白含量或脂肪含量的饲料对斜带石斑鱼增重率、饲料效率、肥满度、肝体比和肠体比无显著影响。下午投喂高蛋白低脂肪(HP-LL)饲料的实验鱼的蛋白质效率〔(1.39±0.23)%〕显著低于低蛋白高脂肪饲料(LP-HL)组〔(1.81±0.30)%〕;HP-LL饲料组全鱼的脂肪含量〔(59.6±4.6)g·kg-1〕显著低于其他各实验组;投喂高蛋白中脂肪(HP-ML)饲料组全鱼的蛋白〔(170.9±1.5)g·kg-1〕及肌肉蛋白〔(215.9±3.9)g·kg-1〕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HPLL饲料组斜带石斑鱼血液的谷丙转氨酶、白蛋白,总蛋白水平,显著低于投喂高蛋白高脂肪(HP-HL)组和HPML饲料组;HP-LL组实验鱼肝脏葡萄糖六磷酸脱氢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LP-HL饲料组实验鱼的肝脏异柠檬酸脱氢酶活性最高;各饲料组间的肝细胞数目无显著差异;LP-HL和HP-LL组肝脏细胞出现最多空泡和脂肪变性。综上所述,在上午保持饲料营养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下午投喂低蛋白水平(43%或38%)或者低脂肪水平(10%或8%)的饲料不会影响斜带石斑鱼的生长。  相似文献   

8.
为了评估我国斜带石斑鱼野生群体与人工繁殖群体的种质现状,采用19个微卫星标记对斜带石斑鱼南海野生群体和海南人工繁殖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显示,在野生和人工繁殖群体中,19个基因座位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分别为1.135 0~4.516 2和1.00 0~3.982 7;群体平均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706 1和0.687 5;群体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480 3和0.421 5;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547 5和0.493 0;2个群体间的遗传相似系数(Gst)为0.979 4,遗传距离(D)为0.020 8。这表明斜带石斑鱼南海野生群体与人工繁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仍然比较丰富,人工繁殖群体没有出现明显的遗传分化和种质退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斜带石斑鱼俗称“青斑”,因其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丰富,价格在石斑鱼类中处于中等水平,深受消费者欢迎,特别是规格为O.6—0.7千克/尾的青宽.更是大中型宴席中首选的石斑鱼。青斑为暖水性鱼类.不耐低温.一般水温在17—18℃时就不大摄食,12—13℃时时间较长就会引起死亡。目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 coioides)BAG-1基因(EcBAG-1)的结构特征、组织表达分布及在脂多糖(LPS)和聚肌胞苷酸(PolyI:C)刺激后的表达变化,进一步揭示鱼类BAG-1在病原感染中的作用机制,也为了解鱼类的抗病免疫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依据EcBAG-1基因EST序列设计特异...  相似文献   

11.
利用海水琼脂、TCBS和MRS培养基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幼鱼消化道和养殖水体中的细菌进行分离纯化,采用生理生化鉴定结合16SrRNA基因测序进行细菌鉴定,探讨了幼鱼消化道中的菌群与养殖水体中菌群的关系。结果表明:幼鱼消化道中可培养细菌总数(9.0×106cfu/g)高于养殖水体中可培养细菌总数(5.4×105cfu/mL),幼鱼消化道中细菌种类也明显多于养殖水体;在幼鱼消化道和养殖水体中均检测到副溶血弧菌、哈维氏弧菌、短小芽孢杆菌、克劳氏芽孢杆菌、鲍氏不动杆菌、嗜冷杆菌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等7种细菌。细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细菌隶属于β-变形杆菌纲、γ-变形杆菌纲和芽孢杆菌纲。幼鱼消化道和养殖水体的优势菌中均有芽孢杆菌和嗜冷杆菌,提示芽孢杆菌和嗜冷杆菌能通过养殖水体很好地进入消化道。3种乳酸菌(乳酸乳球菌、干酪乳杆菌和屎肠球菌)仅见于幼鱼消化道,且仅占消化道菌群数量的0.70%。弧菌在消化道和养殖水体中所占比例均很小,分别仅占细菌总数的1.07%和0.10%。  相似文献   

12.
5月龄斜带石斑鱼形态性状对体质量影响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明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程度,对5月龄斜带石斑鱼的体质量(Y)和11个形态性状(X1~X11)进行了测量,运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获得了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并建立了多元回归方程及生长拟合方程。结果表明:5月龄斜带石斑鱼体质量与各形态性状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发现,眼间距(X7)对体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0.412),其次为尾柄高(X10)、体高(X5)和体宽(X6),而躯干长主要通过体高、体宽、眼间距和尾柄高间接影响体质量;决定系数分析显示,躯干长、体高、体宽、眼间距和尾柄高对体质量的共同决定系数之和为0.915,说明体质量主要受这些性状的影响;经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5月龄斜带石斑鱼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回归方程Y=-214.67+1.033X5+1.519X6+7.548 X7+3.101X10。研究表明,在对5月龄斜带石斑鱼进行亲本选育时,应以体质量为主,并结合选择躯干长、体高、体宽、眼间距和尾柄高等形态性状。  相似文献   

13.
斜带石斑鱼IgZ重链基因的表达纯化和抗体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得斜带石斑鱼IgZ重链基因的多克隆抗体,成功构建了斜带石斑鱼免疫球蛋白IgZ重链重组蛋白表达质粒pQE30/IgZ,将其转化到大肠杆菌表达菌株M15中,确定了最佳诱导表达条件:IPTG 0.2 mmol/L,诱导温度30℃,诱导时间6h.所获得的IgZ重链重组蛋白经Ni-NTA亲和层析后,纯度达到85%以上;以纯化的IgZ重链重组蛋白为抗原免疫新西兰兔,制备出相应的多克隆抗体,经ELISA测定抗血清效价约为1:320 000.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致死条件对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品质的影响,提高石斑鱼冷藏期间的品质,采用5种不同致死方式处理石斑鱼,Ⅰ:冰埋致死;Ⅱ:敲击头部致死;Ⅲ:活石斑鱼经温度梯度18、14、10、6℃(每个温度处理20 min)处理后致死;Ⅳ:活石斑鱼经温度梯度18、12、6℃(每个温度处理20 min)处理后致死;Ⅴ:活石斑鱼经温度梯度18、6℃(每个温度处理20 min)处理后致死,然后将石斑鱼经微冻机迅速将鱼体中心温度降到0℃,于0~4℃冷藏,测定并分析冷藏期间鱼肉的感官评价、质构特性、pH、乳酸含量、巯基含量、挥发性盐基氮(TVB-N)、菌落总数等品质评价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5组致死处理方式对冷藏期间鱼肉的品质影响显著,由大到小依次是感官评价和TVB-N:Ⅴ组>Ⅰ组>Ⅱ组>Ⅳ组>Ⅲ组,质构:Ⅳ组>Ⅴ组>Ⅱ组>Ⅰ组>Ⅲ组,乳酸含量和pH:Ⅴ组>Ⅰ组>Ⅱ组>Ⅳ组>Ⅲ组,巯基含量和菌落总数:Ⅰ组>Ⅱ组>Ⅴ组>Ⅳ组>Ⅲ组。说明采用梯度降温的致死处理方式明显优于敲击头部致死...  相似文献   

15.
为克服凡纳滨对虾虾苗长途运输可能给后期生产带来损失,尝试在养殖当地利用人工配制海水进行育苗。2011年,在上海奉贤区一养殖场,以天然河水为基础,加入海水晶及粗盐,配制成盐度为29的海水进行凡纳滨对虾育苗试验。育苗期间每天监测水体的各项指标,DO保持在7.3(±0.10)mg/L、pH值为8.00(±0.04)、水温为28.2(±0.20)℃、活性磷(PO4-P)为0.88(±0.14)mg/L、总磷(TP)为1.46(±0.14)mg/L、亚硝酸盐(NO2--N)为0.21(±0.02)mg/L、硝酸盐为(NO3--N)1.52(±0.10)mg/L、总氨氮(TNH4-N)为2.88(±0.34)mg/L、总氮(TN)为7.01(±0.36)mg/L、化学需氧量(CODMn)为18.05(±1.40)mg/L,及时利用生物和化学方法对水体进行调节,可为幼体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相似文献   

16.
七彩神仙鱼人工繁殖主要水质条件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道了不同硬度、酸碱度的水质对七彩神仙鱼性腺发育、产卵、授精及哺育幼苗的影响.结果表明,七彩神仙鱼性腺发育、产卵、授精和分泌"乳汁”哺育幼苗的水质最佳硬度为2~3.5°DH,最佳pH值为5.5~6.5.雄鱼繁殖时对水质条件的敏感度比雌鱼繁殖时更高.水质硬度提高到5°DH以上或pH值提高到7.0以上时,雄鱼几乎失去了对鱼卵的授精能力,而雌鱼仍能正常产卵受精.  相似文献   

17.
七彩神仙鱼人工繁殖主要水质条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不同硬度、酸碱度的水质对七彩神仙鱼性腺发育、产卵、授精及哺育幼苗的影响.结果表明,七彩神仙鱼性腺发育、产卵、授精和分泌"乳汁”哺育幼苗的水质最佳硬度为2~3.5°DH,最佳pH值为5.5~6.5.雄鱼繁殖时对水质条件的敏感度比雌鱼繁殖时更高.水质硬度提高到5°DH以上或pH值提高到7.0以上时,雄鱼几乎失去了对鱼卵的授精能力,而雌鱼仍能正常产卵受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