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牛江镇是恩平的农业大镇,绿田蔬菜水稻专业合作社成立后,大力发展冬种马铃薯,逐步形成了成熟的“早稻-晚稻-马铃薯”轮作模式。  相似文献   

2.
永州市稻田种植模式经济效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雪志  邓小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1):4927-4928
以永州市稻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综合指数评分法,对14种稻田高效种植模式进行了较系统的经济效益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3种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均优于传统稻—稻—冬闲模式(对照),其中以稻田香芋(CP13)、早稻—荸荠(CP3)、百合—晚稻(CP8)、茄子—晚稻(CP9)、两优—蒜(CP11)等模式较优。  相似文献   

3.
一、改变耕作制度,形成"粱—粱—芋(冬马铃薯)或菜"种植模式 需种植两季高粱的田土,应进行耕作制度改革,即将传统种植模式"麦(油)—玉(粱)苕"改革成"芋—粱—粱"模式。即冬季实行洋芋、葫豆、蔬菜预留行种植,早春在空地或预留行内栽高粱,头季收后蓄留再生高粱。  相似文献   

4.
实行冬春季蔬菜、马铃薯、春存季平方米间作西瓜或蔬菜、早稻,秋季杂交晚稻的一年三季四收或四季四收的种植模式,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投入产出率、物质利用率等都比较高,适宜在浙江省红壤水田推广;肥豆稻、肥玉米稻劳力资金投入少,在土工劳负担重的地区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钦州市种植户多年水稻和马铃薯种植实践的经验,总结了早稻—晚稻—冬马铃薯一年三作三收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实践表明,该模式实现了早稻、晚稻、冬季马铃薯的接茬种植,经济效益好,年亩产值超过9 286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寻贵州喀斯特地区不同冬种模式对后茬杂交水稻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为该地区绿色、高效、循环复合种植模式的筛选提供参考.[方法]2015~2016年以杂交水稻中优808为试验材料,设冬闲—水稻(A处理,冬闲对照)、油菜—水稻(B处理)、蔬菜—水稻(C处理)、马铃薯—水稻(D处理)和绿肥—水稻(E处理)5种冬种模式,测定水稻不同生育期的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等.[结果]不同冬种模式下,C处理的后茬水稻叶面积指数(3.30)在拔节期显著高于A处理(2.31)(P<0.05,下同),但与B、D和E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B和E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分别在孕穗期、抽穗期最大,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总生物量排序为C处理>B处理>E处理>D处理>A处理,冬种农作物或绿肥处理的后茬水稻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冬闲对照.从产量构成来看,B处理的有效穗数最高(221.62万穗/ha);D处理的每穗总粒数最多(181.03粒/穗);C处理的水稻结实率最高(90.58%).各冬种农作物处理的水稻产量均高于冬闲对照,其中C处理产量最高,达10480.23 kg/ha;其次是D和B处理,产量分别达10245.80和10069.99 kg/ha.[结论]在施肥量相同的条件下,合理利用冬闲田种植农作物或绿肥可促进后茬水稻干物质的积累,一定程度上促进水稻增产,其中蔬菜—水稻、马铃薯—水稻和油菜—水稻3种冬种模式的增产优势明显,是适合贵州喀斯特地区的复合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花椒马铃薯间作对花椒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探讨有利于害虫生态调控的花椒种植方式,为花椒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群落特征指数法、稳定性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花椒马铃薯间作园和花椒纯作园中节肢动物群落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花椒马铃薯间作园节肢动物群落的物种数、物种个体数、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稳定性指均高于花椒纯作园.花椒马铃薯间作园的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与个体数(r=0.603,P<0.05)、丰富度指数(r=0.815,P<0.01)、均匀性指数(r=0.706,P<0.01)具有较高相关性.[结论]花椒马铃薯间作园节肢动物群落较为复杂和稳定,花椒马铃薯间作模式适于在云南昭通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特优582在广西不同生态区的生产适应性进行分析,探讨其作为“双超”模式品种在广西的适应性,为其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0~2011年在广西6个不同生态点观察分析特优582作早、晚稻种植的生育期、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表现.[结果]特优582在广西可作早、晚稻种植,生育期适中,在115~138 d之间,适应性较广;由南至北,其生育期相对延长,在桂北因早稻生育期较长及晚稻生育期温度较低而影响其作晚稻种植;早稻产量高于晚稻,最高产量可达10.57t/ha,主要是其结实率高、单位面积颖花量大.[结论]特优582在桂北稻作区宜作早稻或一季稻种植,桂南稻作区可作早、晚稻种植.  相似文献   

9.
几种高效益的立体种植模式山西省五台县农业局王宝亮地处高寒干旱山区的山西省五台县,积温不足,无霜期短,但在高效农业建设中却推出许多成功的立体种植模式,现介绍八例:1.马铃薯套党参在海拔1300米以上的石咀、湾子等乡(镇),气候凉爽,雨量充沛,适宜于马铃...  相似文献   

10.
1.上虞市崧厦镇农业生产基本情况上虞市崧厦镇位于宁绍平原中北部,现有耕地76000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其中水田30000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大小麦、油菜、蔬菜、水果、大豆、玉米、棉花等。常年种植早稻和连作晚稻各约3500亩、小麦20000亩、油菜8000亩、单季晚稻26500亩、水果蔬菜15000亩、大豆13000亩、玉米10000亩、棉花3000亩。耕作制度以一年两熟制为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实施油-稻-稻不足、一季稻-油菜有余的地区推广早稻+再生稻+油菜种植模式的可行性和经济效益.[方法]开展早稻再生稻栽培试验.[结果]陵两优268和陵两优104具有效分蘖多、再生能力强、穗大粒多、结实率高等优势,且两季产量均比对照显著增产,可作为早稻+再生稻+油菜3熟栽培优选品种,进一步开展试验示范.[结论]该研究可为提高双季稻的比例同时促进油菜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西瓜/春玉米-水稻-萝卜四熟种植模式,对创新农业耕作制度、提高农民收益具有重要意义,该模式可在西瓜田间作玉米,实现西瓜、玉米双丰收;玉米和西瓜收获后秸秆切碎直接还田,可为水稻高产奠定基础;水稻收获后在秋冬闲田种植萝卜,能提高复种指数,解决冬季抛荒问题,增加农业效益。为促进该种植模式的进一步推广应用,现对该模式的地域选择、茬口安排、相关栽培管理技术等进行总结介绍,以供相关地区域广大种植户参考。  相似文献   

13.
枣棉间作下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索枣棉间作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筛选出适宜间作的棉花种植密度,以期为南疆果棉立体种植模式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枣棉间作条件下,设置高、中、低3个密度水平(31.27×104、25.01×104和20.84×104株/hm2),研究枣棉间作对棉花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枣棉间作条件下,25.01×104 株/hm2密度在各个时期的净光合速率较大,蒸腾速率最低值出现时间较晚,冠层结构合理,生育后期有较高的群体光合速率,光合物质累积多,皮棉产量较高.[结论]枣棉间作下不同的种植密度会对棉花生长发育特性以及产量有一定的影响,而适宜的种植密度则能优化这种立体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4.
甜玉米高效栽培模式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甜玉米5种种植模式间经济效益的差异.[方法]以迪甜6号为材料,研究甜玉米一年一茬、一年两茬栽培以及甜玉米与小麦、蔬菜(马铃薯、辣椒)间套复种的5种种植模式的种植效益.[结果]甜玉米一年两茬栽培以及甜玉米与小麦、蔬菜(马铃薯、辣椒)间套复种的种植效益均高于甜玉米单作;一年两茬种植效益最高,两茬合计93 937.5元/hm2,抛去平均投资18 480元/hm2,纯收益增加41 610元/hm2;小麦复播甜玉米模式较小麦单播模式收益增加39 060元/hm2,抛去平均投资13 560元/hm2,纯收益增加25 500元/hm2;甜玉米间作马铃薯种植效益为71 460 元/hm2,套播辣椒种植效益63 750元/hm2.[结论]甜玉米5种种植模式间经济效益存在极显著差异.农户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宜的间套种模式,提高甜玉米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15.
间作套种能提高复种指数,是科学种田的主要内容。采用早稻—荸荠、西瓜—双晚、马铃薯—西瓜—玉米、豇豆—蔬菜(萝卜)—小白菜、地膜西瓜—荸荠五种种植方式,取得了良好的生产效果,深受农民欢迎。  相似文献   

16.
水稻、玉米间作超高产栽培技术,是在水稻田内沿东西向起垄,两季水稻、玉米间作条带种植;选用适宜的杂交水稻、玉米品种和地膜覆盖等农业技术措施,充分利用南方水稻区的光、温资源和农作物高、矮间作立体栽培的边行优势,以大幅度地提高粮食作物产量。1.栽培技术(1)起垄:在冬闲或早春季节,沿稻田东西向起垄,垄高40厘米~50厘米,梯形断面,起的垄可用2年~3年,水稻、玉米条带宽分别为1.4米和0.8米,水稻种植带不影响牲畜等耕耙。(2)品种:早、晚稻均采用“两系杂交”水稻品种,玉米采用“掖单”或“湘玉”杂交品种,两季水稻、…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宁德市近年来种植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早稻—蚕豆(榨菜)—晚稻三熟高效连作模式,以促进该模式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1.1水稻-露地瓜菜轮作模式。该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利用单季晚稻或双季晚稻的冬闲田,种植榨菜、雪菜、青菜等露地蔬菜;另一种是秋冬季种植西兰花、甘蓝、花椰菜等露地蔬菜,再轮作种植一季水稻。通过冬季蔬菜和夏季水稻的轮作,合理利用光温土地资源,同时缓解连作障碍,改善土壤肥力,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提高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9.
刘康星 《中国农技推广》2011,27(9):23-24,37
衡阳县是全国的产粮大县,早稻~蔬菜、蔬菜一晚稻是本县为解决粮食生产由单改双(即由一季稻改为双季稻)而进行试验示范的主要茬口布局模式,这些模式既增加了单位面积产量,又增加了产出效益,是解决种粮比较效益低的有效途径。2010年,笔者在西渡镇九联村进行了粮一菜最佳搭配模式示范。现将示范情况归纳总结如下,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不同栽培及间作模式下玉米(Zea may L.)的光合特性及产量差异.[方法]两种栽培模式分别为:二比空立体通透栽培模式(玉米二比空栽培模式与矮秆作物大豆间作相结合的一种立体通透栽培技术)和常规玉米栽培模式(CK).[结果]二比空立体通透栽培模式可改善玉米的通风透光率,促进植株生长发育,玉米不同叶位叶片的叶向值、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能充分提高光能利用率,有利于发挥玉米边行优势和干物质积累,从而使玉米产量得到较大的提高.二比空立体通透栽培模式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分别比单作玉米模式提高16.3%和24.1%.[结论]该研究揭示玉米二比空立体通透栽培模式的高产机制,可为玉米高产栽培及生理特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提高该地区的玉米产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