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监测玉米小斑病菌O小种优势种群的变化趋势,作者于1991~1995年连续5a用新分离出的O小种强菌株,对生产上的10个骨干玉米自交系进行了温室苗期接种鉴定和连续9a对玉米杂交种进行抗病性跟踪监测。试验结果发现,玉米小斑病菌O小种随着新的抗病玉米杂交种在生产上的大面积种植,新的优势强菌系不断产生,致使玉米对小斑病的抗性也不断“丧失”。  相似文献   

2.
山西省玉米新品种(系)抗病性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1~1994年在人工接菌条件下,对116份玉米杂交种(组合)和84份自交系进行了抗大、小斑病和丝黑穗病的鉴定与评价。筛选出抗玉米大斑病品种(系)26个;抗玉米小斑病品种(系)26个;抗玉米丝黑穗病品种(系)106个;兼抗上述3种病害的品种(系)21个。  相似文献   

3.
为监测玉米小斑病菌○小种优势种群的变化趋势,作者于1991-1995年连续5a用新分离出的○小种强菌株,对生产上的10个骨干玉米自交系进行了温室苗期接种鉴定和连续9a玉米杂交种进行抗病性跟踪监测。试验结果发现,玉米小斑病菌○小种随着新的抗病玉米杂交和在生产上的大面积种植,新的优势强菌系不断产生,致使玉米对小斑病的抗性也不断“丧失”。  相似文献   

4.
特早熟玉米夏播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6 和1998 年对特早熟玉米进行了夏播试验。初步结果表明,适宜山西省中北部地区麦茬夏播的玉米品种,生育期为80 ~85d ,同时还必须具有较强的抗大、小斑病和矮花叶病的特性。特早熟玉米同一品种夏播比春播生育期缩短8 ~9d ,杂交种比其亲本( 自交系) 早熟3 ~4d 。夏播时由于温差大,玉米子粒饱满,千粒重高,子粒产量比春播时高  相似文献   

5.
玉米小斑病是是中国温暖潮湿玉米产区的重要叶部病害,并有逐渐加重趋势,损失严重.笔者从广东省甜玉米主产区采集了4个有代表性的小斑病标样,分离提纯病原菌,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玉米小斑病菌的孢子,并结合病菌生物学特性,对分离出的4个甜玉米小斑病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的鉴定.结果表明:4个甜玉米小斑病病原菌的孢子形态和生物学特性完全一致,孢子表面褶皱较多,孢子萌发方式大多数均由一端萌发.结合崔洋、刘克明等对玉米小斑病3个生理小种扫描电镜观察,4个标样菌株孢子符合O小种特征,因此,认为广东省甜玉米主产区的小斑病病原菌是同一生理小种类型(O型).  相似文献   

6.
玉米茎及果穗的小斑病(Helmintho—Sporium maydis),在热带及亚热带的玉米栽培地区是早就有的。直到一九七○年,美国对此病害还不够重视。主要原因是由于玉米本身对这种病原菌的抗病力很强。但是自从出现了新的侵染力更强的H.maydis生理小种后,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南部各州,一九七○年因小斑病减产50%以上;西北部的玉米亦受到严重的侵染。同时这种病还威胁着巴西南部及许多中美国家中的感病的玉米品种和杂交种。  相似文献   

7.
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初报李林(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济南250100)玉米大斑病是世界上玉米产区分布较广,为害较重的病害。在我国几乎所有主要玉米产区都有发生,流行年份常造成玉米严重减产。由于大批兼抗或多抗杂交种的应用,大面积流行为害一度得...  相似文献   

8.
对玉米小斑病的重要流行环节-孢子萌发侵入、病斑潜育显症扩展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叶面渗出物和花粉对孢子萌发及附着胞形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叶面保湿时间(x)和附着胞形成率(y)的关系大体呈一“S”型曲线,两者关系可用回归方程Y=exp[-4.497exp(-0.098x)]描述。温度(x)和附着胞形成率(y)的关系呈单峰曲线,两者关系可用回归方程Y=sin(-3.371x+0.376x^2-0.004x^3)描述。随着生育期的推进玉米对小斑病侵染的抵抗力增强。增施磷、钾肥可降低小斑病的侵染率。小斑病在玉米上的潜育期为4—6d,显症期约为7d;病斑日龄(x)与病斑长度(y)的关系呈倒“J”型曲线,两者关系可用回归方程y=sin(42.645x-10.940x^2+0.950x^3)描述。  相似文献   

9.
<正> 玉米杂交种是由自交系杂交育成的。自交系又是从玉米育种群体中分离选出的。所以原始群体的状况如何,对从中所选取的自交系的优劣及是否能育成强优势的杂交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由于忽视了群体的量要性,把由少数书干自交系组配成的亲缘关系很近的杂交种做为主要群体,从中分离选取二环系,从而导致了玉米种质的单一化。不仅影响到新的优良杂交种的选育,还使得现有生产上使用的杂交种抗逆性明显减弱,难以抵御病害的侵袭。如1971年美国因小斑病t小种的流行,当年减产玉米165亿kg。又如70  相似文献   

10.
玉米新种质资源对多种病害的抗病性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从国外引进的60份玉米自交系进行了苗期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筛选出了高抗玉米弯孢病自交系10份,高抗玉米大斑病自交系20份。对从国外引进的93份玉米自交系、126份杂交种穗行材料和33份国内主推玉米杂交种的骨干自交系进行了田间发病调查,经综合分析筛选出小斑病发病率低于0.5级、茎腐病、黑粉病和粗缩病发病率低于或等于5%的多抗玉米自交系49个。从引进的国外玉米杂交种三代穗行材料中筛选出小斑病发病率低于0.5级,茎腐病、黑粉病和粗缩病发病率低于或等于5%的多抗穗行材料18份。  相似文献   

11.
玉米异细胞质MO_(17)雄性不育系籽粒产量的配合力无显著差异,雄性不育的MO_(17)与可育MO_(17)的配合力也无显著差异。直观看,穗长等农艺性状的表现也基本一致。因此,在玉米杂种优势利用中,可用异细胞质MO_(17)雄性不育系组配同一个杂交种,不会因利用单一的雄性不育细胞质而带来潜在性的危险。  相似文献   

12.
为促进棉花核雄性不育杂交种在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对棉花核雄性不育系的类型、培育与利用、杂交种生产方法等进行了综述。介绍17种棉花核雄性不育系的基因类型及其不育性遗传,通过采用自然突变体的选择、人工诱变、人工转育和改良、生物技术创造等方法培育核雄性不育系,应用于棉花育种研究,中国选育出利用ms14和ms5ms6的核雄性不育杂交种28个,杂交制种技术方法和标记不育系的研究进展为高效简化的杂交制种技术提供支撑。分析指出棉花核雄性不育系的应用前景较好,提出核雄性不育杂交种扩大应用的技术关键是要在标记不育系的研究和创造方面取得突破,在当前核不育杂交种制种中采取不拔除可育株、标记后人工辅助去雄可节约制种用工而不降低制种产量。  相似文献   

13.
转基因水稻恢复系对其杂种F1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8个转抗真菌蛋白基因恢复系,与3个不育系按8×3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24个组合,分析了转基因恢复系对其杂种F1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转基因恢复系在10个研究性状中均对杂种F1存在极显著效应;转基因恢复系所配杂种F1优势普遍存在,但组合间和性状间有所变化,不同受体亲本的转基因恢复系对杂种F1的优势效应也存在一定差异;杂种F1的株高、剑叶长、剑叶宽、穗长、有效穗数及千粒重与转基因恢复系对应性状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而穗实粒数和结实率与恢复系关系甚微,对转基因恢复系主要农艺性状的合理选择可提高其杂种F1的遗传选育效率。  相似文献   

14.
采用普通玉米杂交种或其同型雄性不育杂交种与高油玉米相间种植的方式,以提高普通玉米杂交种的产油量。结果表明,在高油115与普通杂交种农大108、雄性不育豫玉22号、雄性不育农大3138相间种植比例为2∶4、密度48 000株/hm2的条件下,普通玉米杂交种比高油玉米平均增产26.5%,比对照增产10.6%;雄性不育玉米杂交种比高油玉米增产25.2%,比对照增产31.6%;普通玉米杂交种、雄性不育杂交种和高油玉米的籽粒含油率平均为8.1%,8.1%和8.3%,而对照为4.2%~4.3%。  相似文献   

15.
几个水稻同核异质雄性不育系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三个水稻同核异质雄性不育系为材料,研究水稻雄性不育细胞质在异交习性,花药细胞解剖和同工酶方面表现的效应。结果是:1、不同雄性不育细胞质显著地影响着异交率、外露柱头长度、双柱头外露率、柱头羽部平面积、包粒率和闭颖率。对花时也有明显影响。2、不同雄性不育细胞质对部分花粉母细胞坏死、药壁细胞层之间的联系,和药隔维管束的退化等均有一定影响。但败育类型相同。3、在花粉发育过程中,不同雄不育细胞质明显影响着过氧化物酶同工酶一些强带的活性。本文还对作物雄不育胞质效应的利用,和形态表现,细胞结构及同工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以3组同核异质系为材料,研究不同玉米雄性不育细胞质对自交系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正常细胞质(N)相比,3种不育细胞质(S、C、Y1-1)对自交系产量都有显著提高;同时3种不育细胞质对自交系的其他产量性状也分别产生了显著的或正或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2005年秋季种植不同类型的玉米材料,研究了籽粒蛋白质含量,2006年春季选取微胚乳超高油玉米Ⅲ型的杂交组合及其亲本做试验材料,研究了亲子代遗传.结果表明,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的蛋白质含量远高于其它类型的玉米,微胚乳玉米Ⅲ型杂种优势较显著.正交F1的蛋白质含量高于反交F1.同型系之间蛋白质含量差异1.27%~3.50%,同株系之间蛋白质含量差异0.07%~3.38%,同型系之间较同株系之间的蛋白质含量差异大.F1与双亲平均值、母本和父本的相关系数呈正相关趋势,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  相似文献   

18.
 杂交稻细胞质具有一定的遗传效应,表现在同一细胞质在不同性状上的效应不同,不同细胞质在同一性状上的效应也不同。多数研究结果认为,雄性不育细胞质对大多数性状表现负效应。综述了杂交稻细胞质的分类、细胞质效应的研究方法、不育系细胞质对杂交稻F1代的遗传效应以及今后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9.
以异质小麦品种(Ae.uniaristata)-Chris为母本,两个不同细胞质的正反杂交后代株(系)为父本1和2,先后进行了杂交和成对连续置换回交,培育出稳定的单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并用一批小麦品种(系)对其保持性和恢复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单型不育系既不同于粘类,更不同于提类.是一个稳定的新不育类型.其突出特点是:(1)仅少数小麦品种(系)是其稳定的保持系:(2)恢复源很广泛,绝大多数小麦品种(系)对其不育性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力,并且恢复度高于80%以上的恢复系比其它具有较广泛恢复源的不育类型在普通小麦中占有较大的比例;(3)长势正常,种子饱满,胞质无不良的母性影响.为杂种小麦与常规育种更好地结合,常规育种的最新成就更有效地应用于杂种小麦,加快杂种小麦的选育和生产应用创造了很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双图标在油菜区试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双标图对细胞核不育两系、细胞质不育三系及纯合基因型等9个甘蓝型优质油菜新品种(系)区试中的产量进行了分析。得到如下结果:9个参试种丰产性和稳定性较好的是细胞核不育两系组合99F108D、99F105D、99F103D和H03006;丰产性较好、稳定性差的是细胞质不育三系组合99F044D、99F099D、99F036D;丰产性差、稳定性好的是纯合基因型花油6号;丰产性和稳定性较差的是纯合基因型KT01。初步得出结论:在云南省特殊的立体气候条件下,考虑到丰产性和稳定性有机结合,应较好地发展细胞核不育两系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