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明确东北三省马铃薯致病疫霉线粒体DNA单倍型组成和分布以及不同线粒体单倍型与其生物学特性之间的关系,采用PCR-RFLP方法分析了2017年从东北三省分离纯化的137株马铃薯致病疫霉菌株的线粒体DNA单倍型类型,并比较4种线粒体单倍型菌株在不同温度下的菌丝产孢量、生长量以及对马铃薯离体叶片的致病力。结果显示,Ⅱa型为主要单倍型,占71.5%,其次是Ⅱb型,占21.2%,最少的为Ⅰa型,占7.3%,没有检测到Ⅰb型。4种线粒体单倍型菌株均在20℃时生长最快,其中Ⅱa型菌株的生长速度最快(6.43mm/d)、平均产孢量也最多(33.5×10~4个/mL),I b型菌株生长速度最慢(3.41mm/d),产孢量也最少(6.4×10~4个/mL),且不同类型之间差异性显著(P0.05);侵染马铃薯离体叶片后形成的病斑面积也以II a型菌株的最大(53%),约占叶片面积的一半以上,而I b型菌株的最小。这些结果表明东北三省致病疫霉线粒体单倍型有3种,且不同类型单倍型与其菌丝生长、孢子囊产生尤其是致病力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对槐生疫霉(Phytophthora robinicola Lu,Xu & Fang),掘氏疫霉(P.drechsleri Tucker)、樟疫霉(P.cinnamomi Rands)和烟草疫霉(P.nicotianae Breda de Haan)有性生殖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异宗配合疫霉卵孢子的形成能力因配对菌株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异,一般种内菌株的亲和性大于种间菌株的亲和性,而不同组种问菌株的亲和性最差。此外,疫霉的有性生殖还受温度、光照、pH、培养基和甾醇等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4.
通过拮抗研究和发酵液抑制致病疫霉菌丝生长、孢子囊萌发以及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的研究,从6株生防木霉菌株中筛选出对致病疫霉菌具有生防作用的高效生防木霉菌株T-28,该菌株对致病疫霉的拮抗等级为I级,发酵液对菌丝生长抑制率为64.71%,孢子囊萌发相对抑制率为64.41%,孢子囊游动孢子释放相对抑制率为68.31%。经ITS PCR扩增产物分析,T-28菌株与Trichoderma harzianum Rifai的ITS序列具有99%的最大同源性,验证为哈茨木霉。对哈茨木霉T-28进行生物学特性测定发现其对生长温度、pH、碳源和氮源要求不严格,是具有广泛适应性和广阔应用前景的高效生防菌。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致病疫霉游动孢子的最佳制备条件,将致病疫霉分别培养7~12 d后向其中加入Petri's溶液,收集孢子囊并统计其产量,之后收集不同培养时间的孢子囊,分别采用5种不同低温诱导组合方法(M1:10℃ 静置30 min后18℃ 静置30 min;M2:4℃ 静置30 min后10℃ 静置90 min;M3:4℃ 静置3...  相似文献   

6.
福建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50条RAPD随机引物中筛选出多态性引物12条,对分离自福建省10个不同市(县)的番茄或马铃薯晚疫病标样中的63个致病疫霉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产生92条RAPD条带,其中85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检测率为92.4%。利用NTSYSpc Version 2.1软件对供试菌株间的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并构建系统树状图,供试63个菌株被划分为6个遗传聚类组,RAPD分组与菌株的地理来源、寄主均无明显相关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不同地区的致病疫霉菌株整体亲缘关系相近,但各菌株间存在遗传差异,病原菌随病果运输迁移及A2交配型的存在可能是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樟疫霉是世界上广泛分布的危害花卉、林木的土传病原菌之一。综述了樟疫霉的分布与危害、分离与鉴定、流行规律与生物习性、预防与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樟疫霉的进一步研究与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致病疫霉群体特征的认识,是控制晚疫病危害的必要前提。【方法】对云南32个马铃薯和番茄产区的致病疫霉群体的交配型、甲霜灵敏感性、mtDNA单倍型进行了研究。【结果】云南马铃薯致病疫霉群体主要由A1交配型组成,番茄致病疫霉全部为A1交配型。A2 交配型和自育型菌株总体发生频率较低,分别为3.4%和4.4%。自从2002年以后,致病疫霉的群体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没有检测到A2交配型或自育型菌株。致病疫霉对甲霜灵敏感性的离体测定显示马铃薯和番茄上均存在抗性、中抗和敏感菌株。甲霜灵抗性、中抗、敏感菌株分别占测定菌株的13.2% 、9.4%和 77.4%。分离自番茄的甲霜灵抗性菌株比例高于分离自马铃薯的菌株。Ⅰa 、Ⅱa 和 Ⅰb 三种mtDNA 单倍型被检测到,马铃薯致病疫霉有Ⅰa 和 Ⅱa 两种单倍型,全部为第二次全球迁移后出现的“新”群体。Ⅰa 单倍型在群体中的比例为96%,分布于所有马铃薯产区;番茄致病疫霉则为Ⅰa 和Ⅰb 两种单倍型,“新”、“旧”群体共存。【结论】马铃薯和番茄致病疫霉群体的遗传结构有明显差异;致病疫霉“新”、“旧”群体在云南已发生演替,马铃薯致病疫霉“新”群体已成功替代了“旧”群体;迁移和有限的有性生殖可能在云南致病疫霉群体的演替中担当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是植物病理学中研究得最早、最广泛的病原物之一。一般认为,它是一种典型的近专性寄生的气生菌,故其生活史的土壤阶段常被忽略。然而,从致病疫霉的生物学和病理学来看,土传侵染物可能在以下三个方面有研究价值:①病原物的存活和初侵染物的产生;②一代薯的侵染;③病原物的变异和演化。本文主要从这三个方面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五倍子(Galla chinensis)提取物中对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有抑制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方法]运用石油醚、苯、95%乙醇、50%乙醇和25%乙醇对五倍子进行依次连续分步提取,并对各步所得提取物进行生物活性测定。[结果]3种不同浓度乙醇的提取物对致病疫霉游动孢子释放无显著差异,提取物浓度为100μg/ml时抑制率达55.95%~64.75%;而浓度为100μg/ml的苯和石油醚提取物的抑制率均在20.00%以下,显著低于乙醇提取物。将各浓度乙醇提取物合并,运用明胶沉淀法得到其中的单宁,浓度为100μg/ml时,单宁和非单宁成分对致病疫霉游动孢子释放的抑制率分别为50.63%和0.59%;同一剂量下五倍子单宁对致病疫霉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强于对其游动孢子释放的抑制作用,其EC50分别为108.23、11.22μg/ml。[结论]该研究为更好地在有机马铃薯生产中开发利用五倍子防治晚疫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了明确东北、华北地区致病疫霉群体的线粒体单倍型组成与多样性,采用PCR的方法对2013年采自两地区5省(区)的163株致病疫霉菌株的线粒体单倍型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由高变区HVRi所区分的Ⅰ型菌株所占比例为38.65%,Ⅱ型菌株占61.35%;高变区HVRii所区分的R1型、R2型和R3型菌株所占比例分别为1.85%、4.90%和93.25%。东北和华北两地区的优势线粒体单倍型均为ⅠR3型与ⅡR3型,其在群体中的比例分别为36.81%和56.44%。不同省(区)间致病疫霉线粒体单倍型组成存在一定差异,ⅡR2型菌株仅在河北和辽宁省有少量分布,所占比例仅为4.91%;ⅠR1型菌株仅存在于黑龙江,所占比例仅为1.84%。东北和华北地区致病疫霉线粒体单倍型整体表现一致,不同省(区)之间多态性不同,说明致病疫霉的线粒体单倍型与地理来源之间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2.
致病疫霉线粒体DNA单倍型的分子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致病疫霉 (PhytophthorainfestansdeBary)是异宗配合的植物病原卵菌 ,有A1和A2两个交配型 ,其所引起的晚疫病是世界上最具灾害性的作物病害之一。 2 0世纪 80年代以前 ,除墨西哥中部被认为是致病疫霉遗传多样性起源的中心外 ,其它地方的致病疫霉群体几乎是单一的 ,一直为“旧”的无性系US - 1基因型群体所统治。然而过去的 2 0多年里 ,由于致病疫霉“新”基因型群体的产生以及在全球的迁移和替代 ,“新”群体先后在许多国家被发现。具有更强寄生适合度的“新”群体逐渐取代“旧”的群体 ,使各地致病疫霉群体…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峙培养在RSA和RTA上对重庆地区主要马铃薯和番茄产区的致病疫霉交配型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分离自重庆地区8个县(区)的186个致病疫霉菌株均为A1交配型,没有检测到A2交配型。这一结果表明该地区的致病疫霉仍以A1交配型为主。  相似文献   

14.
新疆大豆疫霉生物学特性及生理小种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石河子、阿勒泰和伊犁大豆种植区采集大豆根腐病病样进行分离,共分离到5个疫霉菌株,经生物学特性测定,供试的新疆大豆疫霉各菌株在10~35℃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25℃左右;最适于菌丝生长的pH值为7左右;其菌丝在胡萝卜、V8汁培养基上生长较快,在V8汁、CA和大豆汁培养基上都能产生大量的卵孢子.生理小种鉴定表明,供试的大豆疫霉菌株分属4个不同的毒力公式,它们与当前国内外所报道的53个生理小种的毒力公式均有较明显差别,可能属于新的生理小种.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采自青海海东地区致病疫霉交配型及其对甲霜灵敏感性的测定,研究了致病疫霉交配型的分布及敏感性.结果表明,在海东地区致病疫霉主要为A1交配型;对甲霜灵的敏感性测定结果中,敏感、中抗、高抗菌株频率分别为91.43%,2.85%、5.71%,其中中抗菌株分布在互助县境内,高抗菌株均分离自番茄,分布在循化县和西宁城北区.海东地区的菌株总体对甲霜灵表现敏感.  相似文献   

16.
掘氏疫霉有性生殖后代交配型和致病力遗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规定了掘氏疫霉有性后代单卵孢株的交配型及其遗传稳定性和致病力分化.结果表明,A2和A1A2;型在遗传上不稳定,在单卵孢株保藏过程中可以发生变异,部分A2菌株改变为A1A2型,而A1A2菌株改变为A2交配型,但有部分A1A2菌株可以稳定保持其自孕能力.掘氏疫霉有性生殖后代发生明显的致病力分化现象,来自同一亲本的单卵孢后代对黄瓜、瓠子、笋瓜的致病力有明显差异,说明有性生殖对掘氏疫霉致病力变异可能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海南菠萝心腐病菌烟草疫霉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不同培养基、温度pH值和光照对病菌菌体生长和孢 子囊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V8汁胡萝卜两种培养基适宜菌丝生长,而V8汁玉米粉和番茄3 种培养基适合病菌产生孢 子囊尤其是番茄琼脂培养基,可诱导病菌产生大量孢子囊病菌在10,35益范围内均可生长,最适温度范围是24,32最适pH值为5,8,在pH值7,8稍偏碱时菌丝生长速度最快。光照条件对菌丝生长影响不明显,但明显促进孢子囊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恶疫霉生物学性状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恶疫霉菌株SB-5和PK-9的生长速率,菌落形态和同宗配合等重要生物学性状在单游动孢子和单孵孢子后代的遗传。结果表明,上述性状在无性和有性单孢后代均可稳定遗传,认为供试恶疫霉菌株控制上述性状的遗传因子是纯合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引起槟榔芋疫病的芋疫霉菌开展生物学特性、致病力研究及田间防治药剂筛选,为综合防治槟榔芋疫病提供参考.[方法]以荔浦芋为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从患疫病荔浦芋植株中分离病原菌,对病原菌进行生物学性状测定,并根据菌株菌丝的形态、孢子囊形态特征及大小、回接发病症状等将病原菌鉴定到种;分别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和田间植株喷雾接种法,测定菌株的致病力,并鉴定供试荔浦芋的抗病性.将7种杀菌剂配制成500倍稀释液的较高浓度,设清水对照,于芋疫病严重时期施药,药后定期观测田间防治效果.试验期间到荔浦芋产区调查种植户防治芋疫病的用药情况.[结果]从患疫病荔浦芋植株中分离得到病原菌,病原菌菌丝宽3~8 μm,孢子囊多为卵圆形或长椭圆形,大小33~108 m×28~56 μm,长宽比1.1~3.0,鉴定为芋疫霉菌(Phytophthora colocasiae Racib.).芋疫霉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在25℃下生长最快,生长速率为1.33 cm/d;用两种方式接种的荔浦芋叶片发病率均高达100%,且病斑扩散快,据此判断菌株具有强致病力,供试荔浦芋鉴定为感病品系.7种药剂的田间防治效果有限,其中以50%烯酰吗啉和58%甲霜·锰锌的防效相对较好,平均防效分别为58.8%和52.4%.调查发现,种植户较多使用甲霜灵+烯酰吗啉防治芋疫病,其中以甲霜灵+烯酰吗啉+丁子香酚的防治效果较好.[结论]广西荔浦县荔浦芋疫霉菌有强致病力,荔浦芋为感病品系.50%烯酰吗啉和58%甲霜·锰锌可作为防治荔浦芋疫病的药剂使用,建议在发病初期及时施药,并合理进行杀菌剂的轮换和混配.  相似文献   

20.
辣椒疫霉抗甲霜灵菌株的致病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在实验室条件下诱导辣椒疫霉对甲霜灵产生抗性 ,然后测定所得抗性菌株和野生亲本型菌株对辣椒的致病力。结果表明 :辣椒疫霉易对甲霜灵产生抗药性 ,抗甲霜灵 (Mrt)突变株HF 1 T、LA 1 T和驯化 (Trt)抗性菌株HF 1 Y、LA 1 Y与其野生亲本相比 ,其对甲霜灵的抗性水平均在 5 0 0倍左右 ;在含甲霜灵的CA平板上 ,其抗药性较稳定 ;所得的抗性菌株无论抗性倍数多大 ,其对辣椒的致病力与其野生型亲本菌株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