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饮食娱乐文化即饮食文化与娱乐文化的有机结合,或是宴饮过程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娱乐活动,或是进行娱乐活动时增添某些饮食内容,从而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的需要,是一个时代生活方式的体现。魏晋南北朝是饮食娱乐文化的重要发展期,从宫廷皇室和贵族之家的各种豪华宴飨活动,到民间不同阶层人们的宴饮聚会,都会伴有不同的音乐、歌唱、舞蹈、百戏、游戏、美女佐酒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饮食娱乐活动。饮食娱乐活动中的音乐要素、歌舞、百戏杂技等形态对后世其它新型艺术形式的出现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粽子诗话     
娄颖波 《新农村》2007,(5):42-42
端午节吃粽子是我国民间传统习俗。历代文人雅士对粽子都有偏爱,多有吟咏,其生动、直接的描述,不仅内容丰富,数量也十分可观,是饮食文化独特的一环。唐代皇宫经常举行饮宴活动,端午节宴会即取名“三殿宴”,皇帝每于此日对大臣赏赐礼品以示恩宠,其中最常赐“九子粽”,就是用彩丝  相似文献   

3.
纪晓峰 《农业与技术》2011,31(1):127-129
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饮食一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要素。各个国家由于所处的地域特征、气候环境以及各自的民族风俗不同,所形成的饮食文化也就有所差异。随着全球化态势下的跨文化交际越来越频繁,中西方饮食文化间的差异也随之显露出来。本文将通过对中西方饮食文化的观念、方式、内容、餐具、座次、烹饪方法等进行对比,展示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为中西方饮食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中华传统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其气候、物产、历史条件、风俗习惯、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影响,从饮食结构、饮食制作、饮食器皿、饮食礼仪、饮食保健、饮食审美等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习惯、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了一个宠大的饮食文化体系。中国饮食文  相似文献   

5.
唐代的明经科是国家为加强中央集权化而形成的科举制度中比进士科更占优势的科目,但处于当时以士人为中心的社会认识中反而不如进士科重要。这种制度和社会评价之间的拮抗过程使明经科的实质重要性渐渐下降,直至北宋中期科举制度变成进士科这一单一科目。通过对比进士科和明经科反映出的这些现象表明,在国家权力和士人在社会、文化上的力学关系中,士人所起的主体能动性作用令人瞩目。因此,有必要重新思考科举,它不仅是以国家选拔官员为主的政治制度,其中还包含着士人所主导的社会、文化性因素和影响。  相似文献   

6.
宋代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使宋代士大夫成为探索饮食文化的主群体,他们的文化品位,美学修养给饮食带来了浓重的文化色彩,使饮食文化开始在另一个更高层次上发展。他们对中国饮食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试从宋代士大夫的日常饮食生活和饮食观念两方面来探讨。  相似文献   

7.
中国饮食文化与晚近农业结构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饮食文化与晚近农业结构关系探析中国农业博物馆徐旺生中国的饮食在世界上是享有盛誉的,中国的饮食文化同样为世人所称道。孙中山先生曾在《建国方略》中认为中华文明到了近代,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文明一道,独独领先于其它国家,事实也确如孙中山先生所言,许多...  相似文献   

8.
朱贺琴 《农业考古》2012,(1):243-248
"民以食为天",饮食作为人们的生存之本,一直都占据着重要地位,人们在长期的饮食历史实践中,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的饮食文化。为了生存和提高生命质量,人们的饮食活动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物质和精神领域,在食物原料的选择利用上、食品生产的制作和消费上,以及由此产生不同的饮食方式、饮食生活和饮食特  相似文献   

9.
汉画包括帛画、漆画和壁画,画像是指画像石。在汉画和画像的媒介中经常出现宴饮、庖厨、食品加工等反映饮食题材内容的画面,这些绘画媒介包含大量汉代饮食生活的历史信息。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饮食题材画像内容,并从食物构成、食品加工、烹饪技法和礼仪制度几方面入手综合研究,最终得知汉代主要以"五谷"为主食,"五畜"等为副食的饮食结构,采用烝、炙、熬、煎等烹饪技法,并有严格的饮食礼仪制度。  相似文献   

10.
中西饮食文化内涵的异同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所徐旺生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饮食文化的内涵则宽泛得多,它是人们在饮食生活中所体现的物质和精神现象的总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物质的丰盈程度和文化的底蕴不同,中国和西方的饮食文化的内涵有着显著的区别...  相似文献   

11.
在中西交通发展的视野下,中古时期西域食物的东传大概可分为两汉、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三个阶段。丝路初兴的汉代是西域食物的初传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来自西域的农林作物在北方推广种植,饮食结构与烹饪方法也受到内迁少数民族的影响,呈现出胡汉融合的特点。唐代海陆交通发达,品种繁多的西域食物不仅从陆路输入长安,也从海上传入广州,胡食的兴盛反映了唐代社会的胡风文化影响,饮食结构和烹饪方法呈现出南北融合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2.
唐代园林特征与西安城市规划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国昕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5):2930-2931
以在中国园林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历史地位的唐代园林为例,尝试从文化特征、生态特征和规划特征3个方面描述唐代园林特征,探索唐代园林文化的发展踪迹,思考西安城市规划建设中的相关问题,提出古城保护中的文化建设、生态建设、规划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西安唐风园林植物景观研究——以大唐芙蓉园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阳  王晶懋 《农学学报》2019,9(8):48-53
大唐芙蓉园是以展示盛唐风貌为核心的大型文化主题公园,其植物景观设计在西安唐风园林中最具代表性,能够反映唐风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采用实地调研的方法,记录大唐芙蓉园植物种类组成及群落结构,结合唐代芙蓉园的植物应用,分析主要景区的植物配置方式及景观特色。综合来看,大唐芙蓉园的植物景观营造遵循了唐风园林的主题,体现了符合唐文化的意境美,植物选择及配置合理,能够形成季相动态构图。  相似文献   

14.
论海棠的栽培历史与文化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棠在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早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就有记载,汉代与中国园林结缘,唐代栽培较为广泛,宋代达到鼎盛时期,被视为“花之最尊”,元以后仍保持长盛不衰的势头。中国人喜爱海棠究其原因是在于其丰厚的文化内涵,人们视其为花之尊者、美人佳丽、春天和吉祥美好的象征。  相似文献   

15.
唐代繁荣昌盛的社会形态、迅猛发展的茶业、日益繁荣的茶文化、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活跃的外交活动及僧人频繁的互访留学等各种有利因素,为唐代茶及茶文化向外广泛而有效传播提供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交通运输和外交往来等诸多有利条件和广阔的平台。唐代茶及茶文化向外传播不仅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及海外诸国的饮茶文化习俗的形成及茶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促进了唐朝和这些地区间文化、科技、贸易、经济等方面的广泛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6.
安西地区的屯田是唐代西域屯田的重要组成部分,始于唐军破龟兹的公元648年或稍后,终于安西陷于吐蕃的公元801年,前后历时约一个半世纪,主要分布于库车、新和、沙雅和轮台四县境内。唐代安西地区的屯田,成效显著,产粮能满足安西驻军之需,达到了唐设屯田"供糗粮""省馈运"之目的,为国家节省了军费支出、减轻了财政负担。屯田活动的开展还直接或间接地提高了安西地区生产力水平、促进了安西的水利开发、扩大了安西农业开发面积、巩固了李唐中央朝廷在安西的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17.
唐天宝年间社会经济繁荣,政府仓储丰实,但粮食安全并非没有任何风险。灾害、战争、分配关系、政府制度、吏治状况等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从经济、社会、政治等角度考察唐天宝年间的粮食安全形势。  相似文献   

18.
鲤鱼是我国养殖历史最悠久的淡水鱼之一,殷商时开始池塘养鲤,至唐一直是池塘养殖的主角,唐之后地位被四大家鱼所取代,养殖地位不如以前。几千年来鲤鱼的应用价值被发挥到最大化,从烹制美味佳肴,到制成滋补药品,演变为赏玩之物。在养殖与利用过程中,鲤鱼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从原始社会起就被视为吉祥如意、飞黄腾达的象征,唐时代表着权力与地位,与典章制度挂钩,后在文学作品中用以寄托相思,将鲤鱼同亲情、爱情、友情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9.
茶诗在唐代开始兴起,唐代茶诗奠定了中国茶文化基本的生命情调和审美情趣,而随着时代精神的不同,茶诗的审美情趣也有一个从自然俭约到精新细繁、从超尘脱俗到近俗乐俗、从宁静淡泊到文化品闲、从以茶悟道到茶禅一味的渐变过程。唐代茶诗反映了中国人独特的生活之美、生命之乐,传达出中国文人清高、白适的人格气质,并昭示了古代文人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哲学思想,对于民族精神的塑造、社会的谐调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邢窑白瓷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一种传统茶具,它也是我国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邢窑白瓷创制于北齐,发展于隋朝,兴盛于唐朝,衰落于唐末五代,虽仅有数百年的历史,但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