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花卉无土栽培最早始于荷兰,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研究,80年代开始在切花玫瑰、菊花等栽培上推广应用。切花玫瑰无土栽培基质主要采用岩棉、蛭石、陶粒等。栽培的切花玫瑰生长健壮、产品质量好、产花量高、生产成本降低,是一项很好的综合性生产栽培技术。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通过引进荷兰、以色列等国家岩棉栽培技术,在蔬菜、花卉等作物上进行生产试验和小范围栽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就切花玫瑰岩棉栽培技术作以介绍。  相似文献   

2.
我国灵芝人工栽培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查阅近几年国内相关文献,综述了我国灵芝人工栽培的研究现状,包括灵芝的栽培原料、栽培技术及其营养成分等,并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讨论,同时提出了目前灵芝人工栽培存在的问题,旨在为灵芝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1现状吉林市人工栽培食用菌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实现了从采集野生菌到人工栽培食用菌的成功过渡,食用菌产量逐年提高,品种逐步增多,已成为吉林市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全市人工栽培食用菌主要是以木屑为原料的黑木耳、灵芝、元蘑、滑子蘑、平菇、香菇等品种。2012年全市食用菌总产量在42494吨,总收入达到160503万元。  相似文献   

4.
灵芝是一种著名的药用菌,在人们的医疗、保健方面 发挥着重要作用。人工培育灵芝分椴木栽培和代料栽培 两种,由于椴木栽培灵芝周期长,产量低,生物转化率低, 所以,我们在生产实践中主要采取灵芝代料栽培技术。现 将该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对美国灵芝在黔西北地区人工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包括产地环境、菌种、人工栽培技术、产品包装与保藏要求,为其他灵芝栽培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五味子,别名北五味子,系五味子科五味子属木质藤本作物,具有润肺、肾、止汗、止泻、涩精、生津、益智等功效,为中医临床常用中药。早期对五味子的利用主要以采摘野生五味子为主,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开始人工栽培五味子,栽培技术日渐成熟,栽培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10多年来已成规模。  相似文献   

7.
辽宁松杉灵芝林下短段木栽培技术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省具有较好的森林环境,是野生松杉灵芝的原产地,因此,具有较好的松杉灵芝林下栽培的环境。短段木栽培技术与林下栽培技术相结合,能够栽培出品质与野生灵芝相似的灵芝,使人工灵芝的品质得到较大的提升。本文主要研究辽宁松杉灵芝林下短段木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新技术,是社会进步所必需,是产业升级的必然,任何产业都是如此,食用菌产业自然也不例外. 比如,我国的食用菌生产,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普及,在压块栽培的基础上,很快研究出了袋料栽培,大大提高了栽培空间的利用率;至20世纪80年代末期,阳畦式栽培、平畦式栽培等新技术相继试验成功,在相同原辅料和菌株的条件下,平菇产菇量几近翻番,可谓一次“技术革命”,但由于该项技术的鲜菇产品含水率高、沾有泥沙、储存期短、无法长运等弊端,推广面积不大;至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菌墙式栽培技术的研发,彻底解决了畦式栽培占地面积大、鲜菇不宜运输等弊端,产菇量高、菇品周正、商品率高、管理简便,使得该项技术直至今天仍在沿用;到本世纪初,熟料栽培、小袋出菇、高架模式,几乎一夜之间替代了原有的集约化生产方式;至现在,富硒平菇、富硒香菇、富硒灵芝、超嫩菇等等新名词的相继出现,其背后无不以新技术为支撑.  相似文献   

9.
双孢菇,又称白蘑菇、洋蘑菇,属于伞菌科、蘑菇属,由于含有2个异核双核体的孢子,故得名双孢菇。双孢菇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有抗癌、降血压,助消化等功效,因此也成为了世界上生产量最大的食用菌品种。在17世纪法国等地首次出现人工栽培的技术,而我国对双孢菇菌栽培技术的引进则是从1935年开始在东南沿海省份进行小面积试种,20世纪80年代后,在以山东、河南为中心的生产基地,栽培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介绍了目前在我国多省份的栽培双孢菇现状,同时分析了双孢菇的技术问题及难点,提出了相应的可改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   我从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看了人工栽培灵芝的电视科技节目后,对人工栽培灵芝有兴趣,想知道有关这方面的具体资料,特来信向您请教几个问题: 1.灵芝真的可以人工栽培成功吗 ?2.灵芝人工栽培的适宜气候环境,栽培季节,设备和生产投资 ?3.灵芝的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销售渠道 ?4.在我们江西适合栽培吗 ?栽培技术怎样掌握 ?技术资料哪里有 ?5.全国哪些地方可以供菌种 ?请您帮我打听一下好吗 ?敬请解答,真诚感谢。盼回音。   熊永斌 熊永斌同志:   灵芝是一种广普中药材,主治头晕、失眠、神经衰弱、高血压、冠心病、血…  相似文献   

11.
灵芝是传统的名贵药食用菌,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国内外人工栽培灵芝技术发展迅速,栽培规模快速扩大,促进了灵芝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本文以内地灵芝栽培的先进经验为基础,结合近年在海东市民和、乐都等区县的引种试验示范的结果,总结推广海东灵芝栽培技术,有效推动了海东灵芝产业发展,为规模化生产,衍生灵芝产业及效益链奠定了基础,并将成为海东市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初期,祖墩乡就开始利用木材资源生产香菇、灵芝等食用菌,多年的生产导致林木资源消耗严重,菌林矛盾日趋突出,这已成为制约食用菌生产发展的瓶颈。利用菌草栽培香菇,不仅可缓解香菇生产与林木资源的矛盾,而且可提升香菇品质,提高香菇生产的科技含量,促进香菇等食用菌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邱章娇 《福建农业》2004,(10):16-16
1990,福建省浦城县首产段木赤灵芝3.1吨,当年全部出口日本,由于效益可观,至1998年,全县段木赤灵芝栽培量达18000立方米,总产350吨,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段木灵芝生产基地之一,但自1999年开始,由于受国内外供求关系,栽培技术及农户经济效益影响,我县灵芝栽培总量和经济效益骤降。近3年来,全县段木灵芝总量一直徘徊在20-30吨间。为使标农增收、企业增效,产品与国际市场接轨,我们认为提倡段木赤灵芝标准化栽培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4.
正赤灵芝(Ganoderma lucidum)是多孔菌亩灵芝可属的大型食药用真菌,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我国的人工栽培已有60多年历史,随着生产生活的需要,人工栽培的规模越来越大,栽培技术和原料也出现了多元化。段木栽培子实体品质佳,易控制,不易污染,但是消耗大量木材,破坏森林资源,代料栽培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森林  相似文献   

15.
宝鸡柴胡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胡,又叫山菜、柴草,是伞形花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为我国40种大宗药材品种之一。传统药用柴胡,来源于天然野生,随着柴胡用量增加,野生资源不断减少。20世纪80年代,我国河南、山西、甘肃等地开始大面积人工种植,20世纪90年代初陕西宝鸡农民开始种植柴胡,目前形成了甘肃、山西、陕西三大人工栽培产区。宝鸡作为陕西柴胡的主要产区,生产的北柴胡品种纯正,品质优良,在市场享有较高声誉。但是,由于生产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高产田块亩产干药120 kg,低产田块亩产干药仅30多kg,产量和效益差异悬殊。  相似文献   

16.
我国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苹果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消费者对果品质量的要求更高,苹果套袋就此悄然兴起。套袋开始的主要目的是预防病虫害,其后则以促进果实着色为主要目的,从而增加经济效益。苹果套袋栽培技术是为生产高档苹果而进行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7.
无土栽培是一种在营养液中进行植物栽培的方法,因其以人工创造的植物根系环境取代了土壤环境,可有效解决传统植物栽培中难以解决的水分、空气、养分供应矛盾,使植物根系处于最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从而发挥最大的生产潜力。(一)我国无土栽培发展概况我国进行无土栽培试验是在20世纪70年代,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开始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在生产中推广应用。经广大科技人员不懈努力,到2000年,我国研究出一些投资少、适合我国国情的无土栽培系统。目前在生产上应用的主要有: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系统,浮板毛管栽培系统等。随着温室无土栽培技术日趋…  相似文献   

18.
随着食用菌产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食用菌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对灵芝这种生物活性和营养成分含量较高的食药用菌,人们更注重其品质和药效,而灵芝栽培技术是影响灵芝品质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检索、统计和分析全球灵芝人工栽培方法的专利申请文献,从栽培方式和栽培场所两个方面对灵芝人工栽培方法的技术发展和技术功效进行了详细阐述,以展示该领域的发展脉络、重要技术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我国鸡腿菇的人工栽培始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产品投放市场后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随着消费者对鸡腿菇认识的不断深入,鸡腿菇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河南省漯河市主要食用菌栽培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20.
1 水稻免耕栽培的技术特点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免耕(No tillage,NT)是土壤不进行翻耕,而直接进行播栽的一种耕作方法,与常规的翻耕比较,具有省工、省时、高效和保持水土的优点。20世纪40年代起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就开始得到应用,现已扩大到全世界,引起各国的重视。我国的水稻免耕栽培技术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开始,在20多年的时间里,得到迅速发展。1.1 水稻免耕栽培的技术特点1.1.1 省工增效和争取季节免耕栽培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