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在小麦育种工作中使用育种机构与未使用机械结果的比较分析,认为育种机构化对于提高育种效率有重要作用,不仅可以增大育种规模,减轻劳动强度,而且可以提高育种试验的精确度,增加对优良基因型选择的机会。认为在育种工作中,应在强调基因资源、育种理论和方法以及现代生物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同时,实现育种机械化,扩大育种规模,以提高育种效率。在我国实现育种机械化应受到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田间育种试验机械化的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来,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田间育种试验机械的发展,并对田间育种试验的播种、收获、脱粒和实验室检测机械装备等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从而加快了培育新品种的繁育效率,特别是计算机在育种试验机械的广泛应用,全面提高了育种试验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同时针对目前全球生态及可持续发展对田间育种试验机械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期不断提高田间育种试验机械化的水平。一、田间育种机械化的现状田间育种是一个耗费巨大劳力和财力的农业系统工程,田间育种机械化可以成百倍地提高育种工作效率、节省投资、缩短育种周期,田间育种涵盖了不同作…  相似文献   

3.
国内玉米育种的发展方向及贵州玉米育种的策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阐述了国内玉米育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针对贵州高寒山区自然气候复杂,立体农业的特点,提出了玉米育种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玉米育种应确定主攻方向,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良种质资源,走生态育种的道路,强调加强与种子、农技部门的合作,使育种研究逐步实现产业化,把小作坊式的个人育种逐步改变为流水线式的集体操作。这样才能提高育种效率,使贵州玉米育种在全国育种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4.
中国水稻育种的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中国育种的现状;指出中国当代的水稻育种研究始于1924年的系统育种,经过杂交育种,杂种优势利用,到目前被广泛应用的分子育种技术,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水稻育种技术体系,育种目标已由开始的高产育种发展到目前的品质、抗逆性、高产协调发展的更高目标;讨论了中国水稻育种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栽培水稻起源于我国,我国以稻米为主食有着超过3 000年的历史,水稻研究的历史也十分悠久。回顾我国一百多年来水稻育种历程,育种手段从简单的品种比较发展为以科学理论为支撑的纯系育种、杂交育种和生物育种等,期间取得了矮化育种、三系法育种、两系法育种和超级稻育种等重大突破。文章根据各个时期的发展特点,将该历程总结为3个发展时期,分别为科学育种初期、独立发展时期和逐步领先时期,对各个时期的主要育种手段及所取得的成就进行了总结,列举了我国近现代水稻育种历程的一些关键基因,并对水稻育种新技术及今后我国水稻育种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6.
孙秀 《新农村》2004,(10):23-23
俄罗斯油菜栽培历史悠久,近年来栽培面积已达20万公顷左右,总产量10多万吨。已先后育成油菜品种300多个,包括甘蓝型、白菜型和芥菜型的冬油菜和春油菜品种。目前油菜育种工作的重点是:双低育种、黄子育种、低纤维育种、抗寒育种、芥菜型油菜芳香油育种等。育种手段以常规育种为主,包括杂交育种、辐射育种。目前主要引进欧美国家的育种组合,并着手开展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工作。  相似文献   

7.
本文回顾西昌农科所小麦育种特点与成就;探讨本所小麦育种痛的研究,育种途径与方法,以进一步提高选择效果,并结合当地小麦育种实践,讨论超高产育种问题。  相似文献   

8.
结合辣椒育种特点及辽宁省的实际情况,从科研管理、科研经费及基础设施、育种者育种视野、育种与市场的结合、育种手段、种质资源、育种队伍等方面,分析了辽宁省辣椒育种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现代动物育种,育种值是选种及选配的基础,而准确估计育种值是每个育种工作者追求的目标。准确的育种值估计不仅能使种畜选择合乎育种要求,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加快经济性状的遗传进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大豆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大豆分子育种代表了大豆育种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分子标记育种、转基因育种和品种分子设计育种三个方面。通过综合利用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计算机模拟与遗传育种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大豆分子育种可对大豆从表型到分子等多个层次进行遗传操作,有助于大幅度提高育种效率,最终实现大豆品种的定向遗传改良。本文介绍了中国大豆分子标记育种、转基因育种和品种分子设计育种三个方面的开创者,将国内的主要研究进展与国外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和比较,由于知识所限对未提及的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在此致歉。通过比较发现,中国大豆分子育种与国外相关研究的差距普遍存在,然而,有些分子育种相关研究如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等方面则与国外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笔者认为,大豆分子育种正朝着遗传图谱信息多元化、基因发掘规模化、分子育种技术高效化、分子育种理论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