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北部湾4个自然群体双线紫蛤形态差异与判别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3种多元分析方法,对北部湾4个海区双线紫蛤的7个形态性状进行比较研究。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广西钦州和广西北海群体形态最为接近,广西湛江与广东廉江群体形态比较接近,广西北海和广东廉江群体的趋异程度最大。主成分分析表明3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为:主成分1为38.395%,主成分2为27.653%,主成分3为20.224%,累积贡献率为86.272%。判别分析结果表明,4个群体间形态差异显著(P<0.01),建立的判别函数的判别准确率P1和P2均为73.30%~90.00%,综合判别率为79.18%。相关分析发现,双线紫蛤群体间的欧氏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有一定相关性,相关系数r=0.669 9。  相似文献   

2.
采用形态特征分析和RAPD技术对采自广西北海、防城和广东湛江的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aldii 3个自然群体和越南大獭蛤Lutraria maxima 1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用20条引物从施氏獭蛤3个群体和越南大獭蛤1个群体的145个样品中共扩增出428条带,大小为125~5 000 bp,每条引物扩增出6~17条带;多态位点比例为76.1%~91.9%,平均多态位点比例为84.5%,遗传距离为0.1321~0.2441;对施氏獭蛤3个群体和大獭蛤1个群体进行UPGMA聚类分析,施氏獭蛤北海群体和防城群体先聚为一体,再与湛江群体聚类,最后与越南的大獭蛤群体聚为一个整体;用8条引物可以区分施氏獭蛤3个自然群体和大獭蛤群体,可作为群体特征标记;形态差异分析结果显示,湛江、北海和防城施氏獭蛤3个群体的形态较接近,而越南大獭蛤群体的外部形态和遗传距离均与施氏獭蛤3个群体差异较大,已分化成为同属不同种;主成分分析表明,主成分1、主成分2和主成分3的贡献率分别为49.13%、17.18%和14.02%,累计贡献率为80.33%;施氏獭蛤3个群体判别函数的判别准确率P1为88.9%~100.0%,P2为86.7%~100.0%,综合判别率为95.9%。这说明施氏獭蛤3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均处于较高水平,种质状况良好,且具有很好的养殖前景。  相似文献   

3.
四个尼罗罗非鱼引进种群的形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3种多元分析方法,对4个尼罗罗非鱼引进种群的7项比例形态性状参数进行比较研究。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来源地为菲律宾的群体C和群体D的形态最接近,与埃及群体B、泰国群体A趋异程度较大。主成分分析构建了3个主成分,其贡献率主成分1为27.838%,主成分2为18.773%,主成分3为14.917%,累计贡献率为61.529%。采用判别分析的方法建立了4个种群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P1为50.0%~80.0%,判别准确率P2为61.5%~78.6%,综合判别率达66.7%。3种多元分析结果说明,4个尼罗罗非鱼群体在形态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且集中表现在全长、体长、头长、体高和尾柄高这5个形态性状上。分析结果显示4个尼罗罗非鱼引进种群在形态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利用形态特征分析、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5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北部湾沿岸东兴(DX)、北海(BH)和防城港(FCG)3个野生钝缀锦蛤(Tapes dorsatus)群体进行形态学比较。结果表明:东兴群体体型最大,贝壳较为厚重;北海群体软体部最为饱满;防城港群体壳型“凸”形明显,贝壳隆起程度最高。通过主成分分析共获得3个主成分,主成分1、主成分2、主成分3的贡献率分别为35.369%、21.282%和14.968%,累计贡献率为71.619%。通过逐步判别法选出8个贡献率较大的性状进行判别分析,建立了3个种群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P1为50.00%~90.00%,P2为60.98%~78.95%,3个种群的综合判别率为70.37%。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北海群体与防城港群体的钝缀锦蛤具有更为接近的形态特征,而东兴群体由于壳型较扁,在形态上与另外2个群体存在明显差异。北部湾地区钝缀锦蛤不同群体间的形态学差异是种间杂交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该研究结果可为北部湾钝缀锦蛤群体的人工养殖与种质资源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北部湾沿海 3 个织锦巴非蛤(Paphia textile)群体间的形态差异,对保护北部湾织 锦巴非蛤的种质资源、识别其地理群体以及人工选育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形态特征分析、方差分析、 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等 5 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北部湾沿岸广西东兴、广西北海和广东湛江 3 个野生织锦巴非蛤群体进行形态学比较分析。【结果】北海群体壳型最圆,壳高系数为 0.585,贝壳较厚重,壳 厚系数为 0.033,壳质量系数为 0.388,软体部最饱满,软体质量系数为 0.134;东兴群体壳型最扁,壳高系数为 0.571,贝壳薄且轻,壳厚系数为 0.032,壳质量系数为 0.135;湛江群体贝壳隆起程度最低,壳宽系数为 0.366, 贝壳厚重,壳厚系数为 0.035,壳质量系数为 0.325。经主成分分析得到 3 个主成分,主成分 1、主成分 2、主成 分 3 的贡献率分别为 37.366%、22.205%、12.718%,累积贡献率为 72.289%。通过判別分析建立了 3 个群体的判 别函数,判别准确率 P1 为 94.00%~100.00%,P2 为 92.11%~100.00%,3 个群体的综合判别率为 97.56%。聚类分 析结果显示,湛江群体和广西北海群体形态最为接近,而与广西东兴群体差异较大,同时广西东兴群体的趋异 程度也最大。【结论】与广西北海群体和广东湛江群体相比较,广西东兴群体织锦巴非蛤形态差异最大,且种 群内个体间形态差异也最大,而广西北海群体与广东湛江群体的织锦巴非蛤在形态上更为相近。  相似文献   

6.
虹鳟4个品系的形态变异及判别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利用11个可量可数性状对美国虹鳟、美国金鳟、芬兰虹鳟及渤海虹鳟4个品系间的形态变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11个主成分,对其中累计贡献率达78.88%的5个主成分进行分析,第1主成分受2个性状AA/BL和AD/BL的影响,贡献率为26.75%;第2主成分受2个性状ED/BL和SL/BL的影响,贡献率为19.63%;第3主成分受3个性状BH/BL、HW/BL和PF/BL的影响,贡献率为15.89%;聚类分析法表明美国虹鳟和美国金鳟形态最相近,其次与芬兰虹鳟相似;利用判别分析法建立4种虹鳟鱼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为75%;多元方差分析表明,4品系虹鳟鱼在所选的11个性状上的变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7.
运用3种多元分析方法,对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 3个地理种群杂交与自交后的9个群体的10个形态比例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聚类分析结果表明,DP(洞庭湖♀×鄱阳湖♂)与PD(鄱阳湖♀×洞庭湖♂)的形态距离最短,分为一支,其次为DD(洞庭湖♀×洞庭湖♂)和PP(鄱阳湖♀×鄱阳湖♂),分为另一支,而TT(太湖♀×太湖♂)与PT(鄱阳湖♀×太湖♂)、TT与DP的遗传距离最大.主成分分析构建了3个主成分,主成分1为21.13%,主成分2为15.33%,主成分3为17.59%,累积贡献率为54.05%.在第一主成分中,FG(全高)与FB(帆状顶点到后端)的影响最大(77.88%、73.46%);第二主成分中,OB(顶点到后端)与OD(顶点到铰合部后缘)的影响最大(85.38%、88.06%);第三主成分中,OH(壳高)与OC(顶点到铰合部前缘)的影响最大(70.32%、78.14%).判别分析结果表明:9群体三角帆蚌形态差异极显著(P<0.01);对这9个群体按杂交组合分成A、B、C 3组,建立了判别函数,其判别准确率P1为56.41%~90.24%,P2为61.22%~97.30%,综合判别率为68.75%~79.78%,判别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8.
运用3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采自太湖、钱塘江桐庐段的野生花■以及由太湖野生群体经人工繁育3代的花鳐骨这三个群体的30个形态参数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太湖群体和东林养殖群体的形态较为接近,而与桐庐群体的差异较大。利用主成分分析构建了3个主成分,其贡献率分别为主成分1 55.08%、主成分2 14.01%、主成分3 6.87%,它们的累积贡献率为75.97%。逐步判别选入3个贡献率较大的性状进行判别分析,通过建立的3个群体判别函数,其判别准确率P_1为75%~100%,P_2为77%~100%,综合判别率为86%,结果表明3个群体形态差异显著(P0.01)。该研究为花■不同群体的鉴别积累了基础资料以及为花■的增殖放流、优良品种的培育和种质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3种分析方法,对我国东南沿海5个织锦巴非蛤群体11个形态性状进行比较研究.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海南三亚与福建厦门群体的形态较近,广东的湛江、深圳和汕头3个群体的形态最近,而这5个地理群体又很明显地分为2组.主成分分析构建了3个主成分,其贡献率为:第一主成分为37.489%,第...  相似文献   

10.
合浦珠母贝不同地理种群的形态差异和判别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方法,采用9个形态特征对来自广西(GX)、雷州(Lz)、三亚(SY)和越南(YN)4个不同地理群体的合浦珠母贝的形态差异进行研究.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主成分主要受7个性状的影响,贡献率为55.577%;第二主成分主要受1个性状的影响,贡献率为14.475%;第三主成分受1个性状的影响,贡献率为10.545%.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表明,LZ群体和YN群体形态相近,SY群体趋异程度最大.建立了GX、LZ、YN和SY4个种群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分别为50%、58%、60%和60%,总判别准确率为57.0%.合浦珠母贝4个种群的形态学差异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为良种选育的亲本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3种多元分析方法,结合可量性状和框架测定数据,对湛江、北部湾和阳江3个不同地理群体的多鳞鱚进行了形态差异的比较研究。可量性状及框架数据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湛江与北部湾群体之间的形态差异最小,而阳江群体则单独形成一个聚类分支。主成分分析显示,3个群体在主成分1和主成分2上的分化较显著,但仍有部分重叠交错现象;在主成分1分布上,3个群体中湛江和北部湾群体相对较接近,而与阳江群体稍微分离,与聚类分析结果相一致;此外,主成分分析表明,头部和尾部纵向长短对多鳞鱚3个不同地理群体间的形态差异贡献率最大。同时,通过对8个贡献率较大的形态比例参数进行逐步判别分析,建立了3个不同地理群体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P1、P2以及综合判别率均为100%。综合以上3种多元分析的结果表明,湛江、北部湾和阳江3个不同地理群体的多鳞鱚在形态上已产生一定程度的差异,而3种多元分析方法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能从不同角度反映出3个不同地理群体间的形态差异。  相似文献   

12.
运用单因子方差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对中国沿海的日本蟳7个地理群体进行形态学差异分析。单因子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日本蟳群体间的差异为不同地理种群的差异。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日本蟳各群体大致按分布海区的不同而聚集,并且无与地理距离相关的明显聚类。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4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47.639%、19.004%、12.270%、10.178%,其累计贡献率为89.090%。判别分析的结果表明,舟山群体与威海群体的判别率最低,均为40%,长江口群体的判别率最高,为73.3%,7个日本蟳地理群体的综合判别率为56.5%。根据判别分析获得两个典型判别函数,其贡献率分别为76.4%和14.2%,累计贡献率为90.7%,判别分析的结果与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研究表明日本蟳渤海群体、黄海群体和东海群体间存在一定的形态学差异。  相似文献   

13.
运用3种多元分析法分析了唇鲭Hemibarbuslabeo、花鲭Hmaculates及其杂交F1(唇鲭♀×花[鱼骨♂)的形态差异。结果表明:杂交F1在体形和体色上完全偏向于母本唇鲭,仅背部的小黑点是继承了花鲭的形态特征;唇婿、花鲭和杂交种F1的可数性状中背鳍、臀鳍、胸鳍和腹鳍条数基本上一致,各项差异均不显著。利用主成分分析构建了9个主成分,对总变异的累积贡献率为80.8%。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杂交F1的形态与唇鲭形态较为相似。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方法建立了3种鱼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分别为86.7%-100%(P1)、87.9%~100%(P2),综合判别率为94.4%。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4个鲤鱼群体的形态学差异。[方法]综合传统形态学(可数性状、可量性状)数据和框架测定数据,通过多元变量统计分析,对黄河鲤鱼、野生四鼻须鲤鱼、养殖四鼻须鲤鱼和吴淞江苏州段鲤鱼的形态差异和种系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4个群体在可数性状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判别分析表明,4个群体的单一群体判别率分别为87.5%、78.1%、73.5%和96.8%,用优选的几项比例变量进行判别,综合判别准确率为83.7%;聚类分析表明,黄河鲤鱼群体和野生四鼻须鲤鱼群体聚为一支,养殖四鼻须鲤鱼群体和吴淞江苏州段鲤鱼群体聚为另一支;主成分分析表明,4个群体间形态差异主要系头部、尾部及鱼体垂直轴方面差异所致。[结论]为四鼻须鲤鱼这一珍贵鲤鱼品系的提纯复壮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分析3种不同来源中华乌塘鳢群体是否存在形态差异,为辨别中华乌塘鳢产品来源提供快速便捷的形态学判别方法,也为创建中华乌塘鳢红树林生态养殖品牌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分别测量中华乌塘鳢野生群体、红树林地埋管道生态养殖群体和池塘养殖群体的6个可量性状和20个外形框架结构数据,并采用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进行多元分析。【结果】除头长/体长外,其他各项可量性状比值在各中华乌塘鳢群体间均存在明显差异。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对第一主成分影响较大的有L9(第二背鳍起点至其末端的距离)、L13(第二背鳍末端至臀鳍起点的距离)、L14(第二背鳍末端至尾鳍背侧起点的距离)、L17(第二背鳍末端至尾鳍腹侧起点的距离)、尾柄长/体长和尾柄高/尾柄长等尾端特征值,对第二主成分影响较大的有体高/体长、L2(第一背鳍起点至腹鳍起点的距离)、L5(第二背鳍起点至臀鳍起点的距离)、L6(腹鳍起点至臀鳍起点的距离)、L7(第一背鳍起点至臀鳍起点的距离)和L8(第二背鳍起点至腹鳍起点的距离)等躯干特征值,对第三主成分影响较大的有L11(臀鳍起点至其末端的距离)、L12(第二背鳍起点至臀鳍末端的距离)、L16(臀鳍末端至尾鳍腹侧起点的距离)和L18(臀鳍末端至尾鳍背侧起点的距离)等体后端特征值。野生、生态养殖和池塘养殖中华乌塘鳢群体可通过判别函数进行有效区分,其综合判别正确率为93.1%。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野生群体与生态养殖群体先聚为一支,再与池塘养殖群体相聚,即中华乌塘鳢生态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的形态较相近。【结论】中华乌塘鳢野生群体、红树林地埋管道生态养殖群体和池塘养殖群体的形态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形态学多元分析可有效辨别。红树林地埋管道生态养殖群体的形态与野生群体更相近,食物保障和食物组成、环境理化条件等可能是引起中华乌塘鳢各群体形态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