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1 毫秒
1.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3):194-196
"新型城镇化"为新型城乡形态的形成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增长极,有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产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在产业和城乡间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从新型城镇化发展机制和问题入手,在国内外城镇化发展借鉴基础上,首先提出了四川省新型城镇化创新驱动战略构想,进一步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土地、产业、农村劳动力转移耦合机制路径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2.
杨蔚宁  张海姣 《安徽农业科学》2014,(29):10405-10408
当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城市化的重要路径在于中小城镇的自我壮大与发展。城镇化的发展需要产业支撑以及产业联动发展,产业集聚是企业空间集聚的经济模式。该研究在总结有关城镇化与产业集聚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城镇化的本质与产业集聚效应进行了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城镇化发展与产业集聚的互动关系:城镇化是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产业集聚是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两者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最大动力,而产业集群的发展加快了城镇化所需的各种要素的形成及发展速度。对漳浦食品产业集群影响城镇化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并从产业集群的信息共享效应、乘数效应、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优势三方面分析了产业集群对城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漳浦食品产业集群对城镇化发展的作用,并且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最后,就如何提高产业集群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提出以下建议:完善和统一要素市场,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加强政府服务职能,通过发展优势产业发挥集群效应。  相似文献   

4.
新型城镇化最重要的核心和关键,就是通过产业发展,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吸纳进城农民,使转户农民真正市民化。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就是缺少产业支撑,新城镇、新城市出现空城现象,城市化过程中农民转户难以转业,市民化道路非常艰巨。通过灰色关联度等分析方法对西部新型城镇化产业发展进行研究,提出西部新型城镇化产业支撑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加快西部新型城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就地就近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及表现形式,其产业培育对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起到了动力支撑作用。本文基于"亚核心"理论,对新时代就地就近城镇化产业培育与"亚核心"理论逻辑关系进行分析,认为新时代就地就近城镇化产业培育为县域经济"亚核心"建设提供动力支撑,县域经济"亚核心"的形成为新时代就地就近城镇化产业培育提供空间平台,二者关系紧密。在此基础上,对新时代就地就近城镇化产业培育的形成机制以及实现路径进行具体分析,旨在为新时代就地就近城镇化产业培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进程中的粮食安全问题:一个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研究城镇化进程中的粮食安全问题,本质上是城镇化进程中产业之间的协调问题。中国的城镇化由于规模庞大、人口众多,使得城镇化是否影响粮食安全的研究一直伴随着国家城镇化水平的提升而从未间断过,特别是中国开始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之后。在简单回顾城镇化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历史的基础上,通过着重梳理近十年来中国城镇化对粮食安全的研究文献,从城镇化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和城镇化背景下保障粮食安全的解决方案两个角度的内容出发,指出了研究侧重点的发展变化。在影响因素问题上,研究者们从最初的侧重关注耕地减少,到探索农业生产技术应用提升农业生产力,再到保障劳动力的资源水平和满足粮食消费,越来越全面地认识城镇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而在解决方案上,从战略政策的演变,到夯实生产能力的策略变化,再到对海外资源依靠方式的转变,体现出不断完善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立。最后认为未来的研究可以在空间异质性、人力资本和制度要素变化上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遇到了瓶颈,各界从企业本身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法。本文根据聚集经济理论,从乡镇企业外部出发,希望以城镇化和产业集群推动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从城镇化角度,在大力发展城市群的同时,提倡发展小城镇;从产业集群角度,提倡建设工业园,发展区域性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8.
有机农业产业国内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太文 《山西农业科学》2015,(3):356-361,365
针对有机农业产业在国内的发展情况,较为详细地梳理了我国近年来对其研究的文献资料,并大致将国内学者的研究以"一个核心观点"、"二维理论视角"、"3种研究方法"、"4类重要关系"、"五大研究内容"进行分类,旨在为我国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和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1):188-191
农村电商产业集群的发展,对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升级转型、加快城镇化步伐起着积极意义。针对河南省农村电商产业集群发展的问题,构建了河南省农村电商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的河南省光山县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河南省农村电商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赵瑞雪 《农业展望》2013,9(7):40-44
概述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及其与传统城镇化的重要区别,在阐述新型城镇化和产业集聚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在"两不牺牲"前提下,产业集聚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并给出了3种具体的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11.
黎旭祥 《北京农业》2013,(18):228-229
随着务川城镇化、园区化、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蔬菜越来越成为关系城乡居民生活的"民生"产业,推动县域蔬菜产业发展对务川发展现代农业有其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农业转型升级的内涵出发,探讨了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中的农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表明:欠发达地区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是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种内生性要求;对于农业转型升级而言,承接非农产业转移具有"拉动效应",承接农业产业转移具有"推动效应"。相应地,欠发达地区应积极构建承接产业转移和农业转型升级之间的互动机制,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实现农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3.
浙江省目前已顺利完成首批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为小城镇新型城镇化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本文以此为背景,并以产业集聚型小城镇义乌市佛堂镇为例,从人口吸引、产业支撑、空间拓展、体制创新四个方面分析产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的推动机制,由此提炼出基于产业集聚的佛堂镇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以期为次轮小城市培育和其他地区共性小城镇的城镇化转型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砀山县因盛产驰名中外的砀山酥梨被誉为"中国梨都"、"酥梨之乡",酥梨产业带动了砀山县水果产业的发展。该研究从政府工作的角度分析了砀山县水果产业化发展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实现产业化的路径:从基础和源头抓起,在增强水果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上实现突破;以招商引资为主抓手,在壮大水果加工龙头企业上实现突破;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在物流服务体系建设上实现突破;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着力在优化发展环境上实现突破。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科技》2013,(1):78-79
从2010年以来,按照谢绍明部长总的要求,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规划我国芦荟产业的发展,芦荟产业是个年轻的产业,下一步到底应该怎么发展,我们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对芦荟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思考,已经形成了比较成套的东西。第一点就是首先解决芦荟产业的定位。前面中国农业大学胡小松教授谈到了我国的食品产业,其实在这一点上我国也有争议,相比"食品产业",中国人更喜欢  相似文献   

16.
通过提出“产业适应性”概念并对其内涵进行简要界定,分析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产业适应性选择的内在机理,构建产业适应性选择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基于Weaver-Thomas模型,以湖南省工业战略产业选择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专用设备制造业等15个产业部门可以作为湖南推进新型城镇化重点支持产业,因此,应加强产业适应性选择研究、重视区域产业耦合机制构建、精心培育城镇战略性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17.
汤爽爽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7):2935-2938
以大连市农村城镇化为实证,在分析大连农村城镇化现状的基础上,从城镇体系、产业发展等角度进行深入探讨,试图找出适合大连市的农村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村的城镇化进程是从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而展开的.这种基于小城镇发展的城镇化道路须有明确的产业定位,围绕主导产业发挥地方产业集群效应,同时强化政府"服务"功能.而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建设应着力发展民营经济,立足于培育一批本地企业,培养一批农民企业家.同时,充分挖掘和利用自有资源,培养当地农民的创业精神.  相似文献   

19.
孙继军  刘海涛 《北京农业》2013,(27):216-218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问题提高到一个战略性高度。这使得城镇化问题再一次成为吸引众多专家、学者眼球的课题。但是,很多专家、学者都是从自身的专业视野对城镇化问题进行研究,鲜有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或以生态文明为指导对西部城镇化进行研究。正是因为这样,面对西部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笔者在四川省重庆市永川区调研实践基础上,认真总结、把握、分析总体规律,从而系统的、结合实际的使生态文明视阈下西部城镇化的科学发展实现路径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20.
以中部地区"三农"问题比较突出的农业大省——江西省为例,采用灰色理论中的关联分析法,构建关联度模型,研究江西省"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与农民收入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与农民收入增长具有密切关系。农民收入增长受"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的影响程度依次为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净收入。人口非农化转型对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影响最大,其次为产业非农化转型。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为了进一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需要积极推动城镇化发展,促进城乡有序转型;以人为本,优化人口非农化路径,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