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产紫杉烷类物质的链格孢1011菌种的培养和发酵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真菌学方法对产紫杉烷类物质的链格孢1011菌种培养和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易培养,生长发育迅速。用固体培养基培养,划破菌落或变温交替培养,可促进大量产孢。发酵条件优化结果:种子培养的最佳时间为3d,发酵最佳培养时间为8d,前体物苯甲酸纳可促进化合物I的合成,通过氮、碳源优化组合,发酵培养基的最佳氮、碳源每100mL萄糖2.2g,花生饼粉2.6g,黄豆饼粉0.2g,淀粉2.2g,蛋白胨0.48g,酵母膏0.5g,氯化铵0.58g,硫酸镁0.3g,磷酸二氢钾0.3g。采用最佳发酵条件优化培养,可使发酵产物化合物I的组分比原始培养条件下产量提高了262%。  相似文献   

2.
鉴于链格孢霉毒素细交链孢菌酮酸(TeA)对防治月季长管蚜有明显效果,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TeA,对1株链格孢菌(编号5390)产TeA的条件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培养基、不同培养温度、不同培养时间及不同光照条件对TeA含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用响应面对链格孢菌产毒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产TeA的最佳条件为:理查培养基,黑暗培养,温度30 ℃,培养时间29 d。在此条件下进行试验验证,TeA含量为14.99 μg/g,与模型预测接近。对链格孢属真菌产TeA的培养条件进行筛选,探索真菌培养方式获得链格孢菌毒素TeA的方法,将有利于TeA的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3.
小麦链格孢中国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小麦链格孢 ( Alternaria triticina)中国菌株菌落在 5~ 35℃均可生长 ,适温为1 5~ 30℃ ,2 5~ 30℃最适 ,低于 1 5℃或高于 30℃时 ,生长速度下降 ,菌落异常。适于生长的p H值为 3.5~ 9.5,最适 p H值为 4.5~ 7.5。该菌能较好地利用蔗糖、淀粉、木糖、棉子糖、乳糖和葡萄糖做碳源 ,最优氮源为硝酸钾、甘氨酸和乙酸铵。培养基的碳源或氮源种类不同时 ,菌落形态发生明显变异。小麦链格孢中国菌株和印度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链格孢菌是紫茎泽兰的1种致病真菌。利用植物病理学方法和RAPD技术,比较研究了采自紫茎泽兰上的5个链格孢菌菌株的形态、遗传多样性、生长状况、致病性和产毒素能力。结果表明,5个菌株在上述5个方面均存在差异,其中,菌株501具生长速度快、致病性强和产毒素能力高等特点,PCR谱带也存在明显特征,被确定为最具潜力的菌株。此外,致病性与生长速度和产毒素能力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对一株新近分离的抗生素产生菌假单孢菌(Pseudomonassp.)20#-5菌株的发酵培养基组成(碳源、氮源)和工艺条件(发酵温度、初始pH、装液量和摇速)进行了摸索,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优化实验,确定了20#-5菌株发酵培养基的组成:麸皮3%,豆饼粉2%,Na2HPO4·12H2O0.05%,MgSO4·7H2O0.1%;最适发酵温度为30℃;最适pH值为9.0。在优化条件下,抑菌圈直径最大为1.5cm。20#-5菌株生长的较适温度和初始pH值分别为28~32℃和7.0~9.0。装液量和摇速对发酵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郭旭辉  梁宗琦  周文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5537-5538,5548
[目的]研究不同培养条件对菌株SS-3的絮凝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高岭土悬浊液法测定絮凝率,选择絮凝率高的菌株分别改变培养基成分及培养条件,优化其产絮凝剂的最佳参数。[结果]分离获得1株产絮凝活性高的棉生枝孢菌株SS-3(Cladosporium gossypicola SS-3),为国内首次报道棉生枝孢产絮凝性物质。该菌株的产絮凝剂的最佳培养条件是:可溶性淀粉20.0g,硫酸铵2.0g,CaCl20.5g,30℃、150r/min下摇床培养72h。[结论]SS-3产絮凝活性受培养基成分、无机盐、培养温度、通气量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7.
莲子草假隔链格孢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和产孢能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莲子草假隔链格孢(Nimbyaalternantherae)在PDA、PCA、NBA、CMA、MA、ZA、GA、OA、Czapek和“组织煎汁”等10种培养基上均能生长;在PCA上产孢最多,而在Czapek培养基上不能产孢病菌经回接后从病茎再分离,产孢能力可提高1倍多病菌在30℃下生长最快,25℃下产孢量最大,15℃下则不产孢全光照(3000lx)可促进菌丝生长,但会抑制产孢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从烟粉虱上分离的If B01菌株进行分类学鉴定并优化其产孢条件.【方法】采用形态学、ITS1-5.8SITS2 rDNA和β-微管蛋白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方法鉴定该菌株;比较不同培养基、培养基含水量、pH、接种量与金属元素对分生孢子产量的影响,优化产孢条件.【结果和结论】该菌株菌落形态、分生孢子及产孢结构与玫烟色棒孢霉Isaria fumosorosea相似,其ITS1-5.8S-ITS2 rDNA和β-微管蛋白DNA序列与玫烟色棒孢霉和爪哇拟青霉Paecilomyces javanicus相似性高于97%,将该菌株鉴定为玫烟色棒孢霉.培养基配方对If B01菌株分生孢子产量影响显著,玉米粉+麦麸混合培养基产孢量最多,1 g培养基产孢量为6.07×109;麦麸∶玉米粉质量比为5∶5、培养基含水量(w)为42%、接种量为6 m L菌液时,其产孢量最高;该菌株对pH的适应范围较广,pH 5~8时,都有较好的产孢量;金属元素对产孢无促进作用,且镁、铁、钠和钙对If B01产孢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海南粗榧内生真菌细极链格孢CH1307发酵产高三尖杉酯碱的产量为指标,采用响应曲面法分析葡萄糖质量浓度、硫酸镁质量浓度、复合维生素B质量浓度及摇床转速对该菌株液态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细极链格孢CH1307液态发酵产高三尖杉酯碱的关键因子值分别为葡萄糖32.0226g·L-1,硫酸镁0.0966g·L-1,复合维生素B0.1239g·L-1,转速146.4742r·min-1时CH1307发酵最好,代入方程的HHRT产量为190.6370μg·L-1。  相似文献   

10.
11.
姜述君  于涵  张国庆  范文艳  马凤鸣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320-15321,15336
[目的]确定细交链孢菌酮酸(tenuazonic acid,TeA)对稗草的毒害作用是否与其诱导氧化胁迫及抗氧化酶活性变化有关。[方法]通过离体试验研究了TeA处理稗草叶片丙二醛和过氧化氢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稗草叶片经500μmol/L TeA处理后,叶片中丙二醛和过氧化氢含量分别较对照增加了247.86%和67.00%,表明TeA处理诱导了稗草叶片中活性氧暴发,并导致丙二醛和过氧化氢的大量积累。TeA引起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还原酶(GR)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升高,其中在500μmol/LTeA处理下,稗草叶片SOD、GR和CAT活性均较对照增加1倍以上。[结论]TeA诱导活性氧的产生引起稗草叶片氧化胁迫,同时诱导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确定细交链孢菌酮酸(tenuazonic acid,TeA)对稗草的毒害作用是否与其诱导氧化胁迫及抗氧化酶活性变化有关。[方法]通过离体试验研究了TeA处理稗草叶片丙二醛和过氧化氢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稗草叶片经500μmol/LTeA处理后,叶片中丙二醛和过氧化氢含量分别较对照增加了247.86%和67.00%,表明TeA处理诱导了稗草叶片中活性氧暴发,并导致丙二醛和过氧化氢的大量积累。TeA引起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还原酶(GR)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升高,其中在500μmol/LTeA处理下,稗草叶片SOD、GR和CAT活性均较对照增加1倍以上。[结论]TeA诱导活性氧的产生引起稗草叶片氧化胁迫,同时诱导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升高。  相似文献   

13.
细交链孢菌酮酸是病原真菌链格孢菌(A lternaria sp.)产生的主要毒素之一,在霉变的粮食、感病的植物和腐烂的水果中都能检测到,其具有较强的动物毒性,给食品安全带来一定的隐患。分别在实验室和大田条件下对链格孢菌毒素细交链孢菌酮酸在土壤中的降解动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在实验室条件下,微生物对细交链孢菌酮酸在土壤中的降解影响较大,光照的影响较弱,不灭菌条件下,其半衰期小于10d,加药10d时,其降解率就大于50%;灭菌条件下,其半衰期大于30d,加药40d时,其降解率才超过50%。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和土壤温度在一定范围内的升高可促进其降解,土壤含水量为12.5%-50%,其半衰期为11.38-5.14d,加药10d时其降解率为38.98%-62.14%,温度为20—40℃时,其半衰期为14.26-5.11d,加药10d时其降解率为36.94%-62.45%。田间研究表明.细交链孢菌酮酸在自然条件下降解的半衰期约为3.22d,20d后就可完全降解。可认为细交链孢菌酮酸属于易降解类物质。  相似文献   

14.
产苯乳酸乳酸菌的筛选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产苯乳酸乳酸菌的筛选与鉴定。[方法]用双层培养基法从传统发酵制品中分离出115株乳酸菌,用双层平板法从中筛选出24株对啤酒酵母具有明显抑菌效果的菌株,然后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筛选产苯乳酸量最高的菌株,并对筛选的菌株进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以及菌株16S rDNA序列的测定与分析。[结果]对初筛的24株菌株发酵液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得到7株苯乳酸的产量〉60 mg/L的菌株,其中菌株P421乳酸菌显示出最高的苯乳酸生产能力,苯乳酸产量可达80.5 mg/L。根据菌株P421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分析,将该菌株鉴定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结论]从传统发酵制品中分离筛选得到1株产苯乳酸的菌株,建立了1种准确筛选苯乳酸生产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酸马奶中乳酸菌产酸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着重研究了牧民手工自制以及工厂化生产的酸马奶中分离出的17株乳酸菌的产酸能力。对其中15株乳酸菌进行了产酸能力的测定,对511与K2进行了与酵母菌组合发酵试验,研究其酸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5株乳酸菌的产酸能力各不相同,产酸能力强的乳酸菌培养24 h pH值在4.0以下,产算能力弱的乳酸菌培养24 h pH值在5.0以上。在组合发酵试验中,酸度组合二〉组合一〉组合三。  相似文献   

16.
采用微胶囊固定化技术,利用聚乙烯醇、海藻酸钠和氯化钙制备汉逊德巴利酵母微胶囊,探讨了聚乙烯醇、海藻酸钠、氯化钙的浓度对汉逊德巴利酵母微胶囊的制备工艺及其产3-羟基丙酸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聚乙烯醇、海藻酸钠和氯化钙浓度的分别增加,3-羟基丙酸含量先增加后减少。聚乙烯醇最佳浓度为10.0%,此时3-羟基丙酸含量为(20.01±0.66)g/L;海藻酸钠为最佳浓度为1.0%,此时3-羟基丙酸含量为(18.71±0.54)g/L;氯化钙最佳浓度为2.1%,此时3-羟基丙酸含量为(18.37±0.45)g/L。聚乙烯醇和海藻酸钠联合固定汉逊德巴利酵母制备微胶囊最佳工艺为10.0%聚乙烯醇,1.0%海藻酸钠和2.1%氯化钙,在此条件下3-羟基丙酸含量为(21.53±1.12)g/L。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寻找利用发酵法生产透明质酸的菌株。[方法]从奶牛鼻黏膜分离到1株透明质酸产生菌,对其进行筛选和菌落生化反应鉴定。分别用紫外线诱变和亚硝基胍诱变处理该菌株,研究诱变前后透明质酸含量的变化。[结果]经初步鉴定该菌株为兽疫链球菌的C群链球菌。筛选菌株的产物呈典型的HA红外吸收图谱。经诱变处理后,菌种菌落形态更大且更明显,呈黏液状。该菌株透明质酸的产量由初始菌株的3.69g/L提高到6.94g/L。[结论]该研究为利用发酵法生产透明质酸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玉米秸秆酸水解制糖新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开发新的玉米秸秆酸解糖化工艺,以解决生物质制乙醇技术中酸解糖化法收率低等问题。[方法]采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考察了带压两段酸水解浓酸段和稀酸段的水解糖化规律和工艺条件。通过两段法浓酸预处理与稀酸水解相结合,对玉米秸秆进行水解,并对水解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初步确定常压两段酸水解较优的水解工艺条件为:一段浓酸预处理中,酸浓度60%,酸固比12∶1,水解时间30min,温度45℃;二段稀酸水解中,水固比220∶1,水解时间120min,水解温度100℃。经两段水解后,总糖收率显著增加,达93.81%。[结论]首次提出常压两段酸水解工艺,该工艺条件温和、流程简单、成本低廉、总糖收率高、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9.
2株哌嗪-2-羧酸单一对映体产生菌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分离得到的哌嗪-2-羧酸单一对映体产生菌的鉴定,从分类学上为筛选得到生物安全性高的生产菌株提供指导。通过形态培养特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鉴定和基于16SrDNA序列分析的系统发育分析对实验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2株哌嗪-2-羧酸单一对映体产生菌,均为G-杆菌,通过16SrDNA序列同源性比较及系统发育分析,菌株210属于短波单胞菌属(Brevundimonas)、菌株418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菌株210、418的生理生化特征与其系统发育关系最近的种存在差异。通过将目的菌株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和形态生理结果与相关已知菌的比较,菌株210、418生物安全性较高,具有应用于工业生产的潜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提高微生物法发酵合成共轭亚油酸(CLA)的产量,优化嗜酸乳杆菌生产共轭亚油酸的发酵条件.[方法]试验以亚油酸为底物,利用嗜酸乳杆菌合成共轭亚油酸,选取对CLA的生成量影响显著的几个因素:底物浓度、接种量、pH、发酵时间、发酵温度进行单因素试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优化发酵条件.[结果]单因素试验得到的最优发酵条件为底物浓度1.0 mg/ml、接种量4%、初始pH 5.5、发酵时间48 h、发酵温度37℃.正交试验发现,底物浓度、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显著影响CLA的合成产量.最终得到的最优发酵条件为底物浓度为1.5 mg/ml、接种量2%、初始pH 5.5、发酵时间36 h、发酵温度33℃.用气质联用法对产物进行定性分析,证明产物是c-9,t-11 CLA.此时,CLA的产量为91.54 μg/ml.[结论]试验优化了共轭亚油酸的发酵条件,为更有效率地利用嗜酸乳杆菌生产共轭亚油酸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