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旱地高粱吸肥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旱地高粱产量,运用室内分析测试植株养分含量的方法,分不同生育阶段对其进行了吸肥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旱地高粱对氮、磷、钾素的吸收,在生长前期速度缓慢,吸肥量较少;生长中期速度加快并达高峰,吸肥量也最多,其中氮和钾的吸收高峰在拔节期至抽穗期,磷的吸收高峰在抽穗至灌浆期;生长后期吸肥速度逐渐减弱,吸肥量也明显减少。高粱全生育期吸肥量以钾最多,氮次之,磷最少。籽粒形成期对氮、磷、钾的吸肥比例为1∶2.61∶0.29。  相似文献   

2.
大量研究表明,K素可促进西瓜蛋白质的合成;影响其体内碳水化合物的合成与运输;提高抗逆性.为了解上海地区西瓜生长过程中的吸K进程,了解K素对西瓜干物质的积累及对N、P养分吸收情况的影响;并为科学合理施用K肥,特进行本试验.  相似文献   

3.
不同产地山药氮磷钾吸收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同一山药品种在不同产地栽培,研究不同产地对山药N,P,K的吸收特点,分析不同生育时期的植株不同器官中N,P,K含量.结果表明,不同产地山药中N,P含量均以根茎膨大盛期前后最高;山药生长期内对N的吸收量最高,K次之,P最低;不同产地山药根茎对N,P,K的总吸收量最高,其次为叶、茎。  相似文献   

4.
肥料效应田间试验是获得各种作物最佳施肥量、施肥比例、施肥时期、施肥方法的根本途径,也是筛选、验证土壤养分测试方法,建立施肥指标体系的基本环节。现就“3414”肥料试验在宜川山地的谷子试验上的实施计划,试验目的,设计方案,统计分析方法等做如下总结,以便探讨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6.
7.
传统的土培法工作量大,生长周期长,且难以精确控制营养元素的含量。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采用水培法对谷子的最适生长环境进行深入研究,并通过对光照强度、光照时间、温度、湿度等的控制及N,P,K浓度的筛选,最终确定谷子的最佳水培条件。结果表明,在光照强度30 000 lx,光照时间14 h,昼夜温度分别为(29±2),(22±2)℃,相对湿度45%~50%,培养液日通氧时间8 h,根部避光处理,氮磷钾浓度分别为2,0.004,2.5 mmol/L时,谷子的生长状况最好。该水培体系的建立可为今后精准研究营养元素对谷子生长、发育的调控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高原玉米吸收氮磷钾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9.
为制订贵州高梁优质高产的合理施肥技术,研究了贵州杂交高梁对氮,磷,钾素分的吸收的规律,结果表明:高梁在出苗后80天干物质积累最快,日积累量达高峰;高梁对氮,磷,钾的积累表现为,出苗后60天,积累量占总积累量的比率氮素达77%,磷素40%,钾素60%,随后氮,磷持续积累到成熟,钾在出苗100天积累达最大值后不再增加,高梁对氮和钾吸收速度基本相同,在出苗后60天达到高峰,此时每天的单株吸收量分别为氮3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在施肥与不施肥处理情况下,半湿润偏旱区春谷子不同生育期氮、磷、钾养分的吸收特点.结果表明:在供试土壤条件下,施肥可明显提高春谷子产量、干物质累积量、体内氮、磷、钾含量及其累积量;施肥或不施肥,春谷子地上部干物质的累积量随生育期呈典型"S型"曲线增长,其中抽穗灌浆期为累积高峰期,占总累积量的50%左右;植株氮含量随生育期呈曲线下降趋势,整个生育期植株含磷量呈"W型"变化,植株含钾量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拔节期;植株氮、磷、钾累积吸收量随生育期的延长和施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但各生育期相对累积吸收比例,施肥与否差异不大;苗期氮、磷、钾的吸收量约占总吸收量的1%~3%,拔节期约占总吸收量的30%、20%、37%,是钾素吸收的高峰期,孕穗期约占22%、21%、34%,抽稳灌浆期约占43%、53%、23%,是氮、磷吸收的高峰期,籽粒形成期约占3%~5%;不论施肥与否,地上部氮、磷、钾累积吸收量与干物质累积量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植株氮、钾含量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谷子品种对干旱生理适应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7年测试6个不同抗旱性谷子受旱后的生理状况。结果表明抗旱品种生理适应性上表现出优势。抗旱品种气孔反应较为敏感;受旱后游离脯氨酸积累量较少,在抽穗期细胞膜离子透过量较少。  相似文献   

12.
夏秋反季节莴苣的营养吸收规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夏秋反季节莴苣营养吸收规律的试验结果表明,莴苣的生物量随莴苣的生长进程逐渐增加。移栽45 d后干物质积累量占全生育期的80%以上;氮、磷、钾的吸收最高峰出现在移栽后的45~60 d,吸收强度分别达22.47 mg/株.d、8.01 mg/株.d和35.61 mg/株.d。  相似文献   

13.
长期少免耕土壤供肥特征与水稻吸肥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14.
以谷子"大同34号"为材料,通过"3414"试验,得出不同施肥配比对谷子产量、经济性状和土壤中养分的影响。在当前谷子生产中,磷素是制约生产的主要因素,必须施够纯磷8~12 kg/667m~2;氮素经过连续多年施用,已经达到一定的供给能力,不需要大量施用,只需施够生产中所需纯氮即5~10 kg/667m~2,多施反而会造成营养生长过于旺盛减产;在沙壤土质中速效钾含量还比较低,应当施用纯钾2 kg/667m~2。  相似文献   

15.
观察N+离子注入的谷子在缺磷土壤上的生长能力。试验结果表明,M1效果显著。谷子474,注入剂量3×1016N+/cm2处理最佳。在不施磷的条件下,生长17天的幼苗鲜重较对照提高12%,产量提高29%。  相似文献   

16.
红花对氮磷钾的吸收与分配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红花(Carthamus tinctoricus L.)对氮、磷、钾的吸收特征,为红花科学施肥提供依据。【方法】在大田条件下,以红花3个株系(2-3、H-7、BH-1)为材料,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研究幼苗期、花蕾期和成熟期红花不同器官对氮、磷、钾的吸收与分配规律,并分析氮、磷、钾累积量与产量的关系。【结果】幼苗期氮素以叶中较高,磷素和钾素含量均以茎、叶较高;与幼苗期相比,花蕾期根、茎、叶中氮、磷、钾含量下降,转移到花和蕾等器官中;成熟期根、茎、叶中氮、磷、钾含量持续下降,养分转移到种子和苞叶等器官中,氮的分布特征表现为种子叶苞叶根茎,磷的分布特征表现为种子苞叶叶根茎,钾的分布特征表现为苞叶种子根茎叶。同一生育期,不同红花材料的氮、磷、钾累积量有明显差异。苗期氮、磷、钾累积量较低,花蕾期迅速增加,成熟期持续增加。从花、籽粒中氮、磷、钾累积量占花蕾期、成熟期对应养分累积量的比例可知,红花花对磷、钾的需求量大于氮;红花籽粒对磷的需求量最大,其次为氮和钾。【结论】植株体内养分含量随红花的生长而变化,养分累积量表现为钾氮磷,干花和籽粒产量与氮、磷、钾累积量有明显关系,花蕾期对磷钾需求量大,成熟期对磷氮需求量大。  相似文献   

17.
18.
海原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年降雨量300mm,生态环境脆弱,人工造林树种单一,造林成活率低,保存率差,且补栽率高,一片林地,没有2—3次补栽,则难以成林,致使成本加大,为了克服造林成活率低,降低补栽率和造林成本高,我局于2006年开始实施“宁夏海原县干旱山地容器育苗造林技术推广”项目,经过近两年时间的努力,造林试验获得了初步成效,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长期少免耕土壤供肥特征与水稻吸肥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连续少免耕11年的定位试验田里,研究了少免耕土壤的供肥特性和水稻吸肥规律。结果表明:(1)少免耕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等在上层富集和积累,耕翻有利于氮素的矿化,提高前拥有效氮的供应,后期则较低;(2)连续少免耕植株含氮率前期较高,后期较低,易出现早衰现象,并不是土壤真正缺氮,而与7~14cm土层容重和穿透阻力增加,障碍层上移,可能影响水稻根系生长和吸收能力等有关;(3)连续多年少免耕植株累积吸氮量明显低于常耕,施肥区少免耕平均比常耕低18.2%,不施肥区低40%,不利于水稻植株生长。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Oleosin基因功能,初步探索Oleosin基因家族与谷子耐旱性的关系,挖掘谷子抗旱基因。[方法]以抗旱品种勾勾母鸡咀(GG)和干旱敏感品种晋汾16(JF16)为试验材料,在苗期进行PEG模拟干旱胁迫处理后,对其表达谱进行分析。进而对谷子Oleosin基因家族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在干旱胁迫下,Oleosin基因Seita.9G579700在GG和JF16两个品种中均显著上调表达;谷子Oleosin基因家族较小,只有6个成员,分子量在15~18kDa;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为,谷子Oleosin基因家族与单子叶植物玉米、高粱、水稻聚为一类,而与双子叶拟南芥则亲缘关系较远;启动子元件分析表明,谷子6个Oleosin基因均含有光响应、ABA响应、MeJA响应以及MYB结合位点等与抗旱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结论]初步确定Oleosin基因是调控谷子干旱胁迫的候选基因,可能受干旱或ABA、MeJA诱导表达,这为进一步深入研究Oleosin基因功能及其与谷子耐旱性的关系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