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利用1964 ~2013年天水市7个测站的逐日雷暴观测资料,对天水雷暴天气的分布情况、年际变化及雷暴地域变化特征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天水市各站年平均雷暴日数为13.7 ~26.6 d;主汛期(4~9月)雷暴出现日数占全年雷暴总日数的96%,雷暴日数的月变化呈单峰型,其中主峰集中在5~8月,占全年雷暴总日数的81%,冬季几乎不出现;平均雷暴初日、终日分别出现在4月下旬和9月下旬,平均雷暴初终间日数为157 d;天水各站雷暴日数逐年总体呈减少趋势,且与海拔高度呈明显的正相关,自西南向东北方向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2.
尹恒  李易  徐远波  文强  王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321-21322,21539
利用1971~2010年鄂西北17个气象观测站雷暴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小波变换和M-K分析,讨论了鄂西北雷暴气候变化及非均一性特征。结果表明,在近40年雷暴日数总体变化呈减少趋势,每10年雷暴日数减少1.3 d,全年雷暴天数达24.9 d。雷暴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存在6 a的显著年际周期,雷暴突变时期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  相似文献   

3.
利用1998—2007年本溪市的雷暴日资料,分析本溪地区雷暴日数的年际和月际变化特征、雷暴初终日变化的趋势,研究本溪地区雷暴日数特征。结果表明,本溪市年平均雷暴日为28.4 d,属于多雷区,总体呈逐年增加趋势;6—8月为全年雷暴高峰期,其中6月最多,7月次之;年平均雷暴初日在4月25日左右;年平均雷暴终日在10月24日左右。  相似文献   

4.
陈志超 《现代农业科技》2007,(18):234-234,236
采用五莲县1971~2006年雷暴观测资料,分析五莲县雷暴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雷暴天气的形成背景等,总结出五莲县的雷暴日数有较大的年际变化,6~8月是雷暴高发期。  相似文献   

5.
利用1971~2010年武当山风景区周边十堰、丹江口和房县3个气象观测站雷暴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小波变换和M-K分析,讨论了武当山景区雷暴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0年雷暴日数总体变化呈减少趋势,每10年雷暴日数减少0.7d,全年雷暴天数达21.7 d;除12月无雷暴发生外,其余11个月均有雷暴发生,4~9月雷暴日数占全年的94.4%,其中7~8月占59.6%,属于强雷季节。武当山风景区雷暴地域分布南部多于北部,雷暴表现出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存在6年的显著年际周期,同时还存在2~4年8、~10年的振荡周期。雷暴突变最为集中的时期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  相似文献   

6.
利用1959—2010年济宁市的雷暴观测资料,分析济宁市雷暴气候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济宁市年雷暴日数总体呈减少趋势,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3.9 d;雷暴日数的年际变化较大,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为雷暴多发期,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雷暴日数明显减少,90年代初至2010年雷暴日数呈波动变化;雷暴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主要发生在夏季;月际分布呈单峰型,主峰出现在7月,次峰出现在8月;雷暴天气的日变化特征明显,以夜间和午后最多;雷暴初日多出现在4月中旬初,终日多出现在9月下旬,最早初(终)雷暴日与最晚初(终)雷暴日的年际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7.
揣新军  张瑞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4):1637-1638
根据1961~2012年雷暴观测资料,分析了近52年乌拉特中旗地区雷暴的时空分布、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乌拉特中旗平均年雷暴日数为23.8 d,初日平均出现在5月6日,终日平均出现在9月19日;雷暴日主要集中在5~9月,以6~8月最多;西北方出现雷暴的频率最多;近52年乌拉特中旗年雷暴日数表现为不显著的减少趋势,初日呈显著的推迟趋势,平均推迟幅度为6.3 d/10a;20世纪70年代以来乌拉特中旗年雷暴日数表现为逐年代减少趋势,80年代至今雷暴初日呈逐年代推迟趋势。  相似文献   

8.
利用1961—2010年哈密地区50年雷暴天气资料,统计分析了雷暴日数的变化特征及时空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哈密地区雷暴日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尤其近10年下跌趋势很大,在过去的50年中各测站雷暴日数变化速率-0.32~-2.00d/10年。1年中雷暴的活动期在3~10月,活跃期5~8月的平均雷暴日数占全年的90.0%以上。1日中雷暴多发生在正午到前半夜。年雷暴日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南部明显少于北部,且雷暴日数随海拔升高而递增。  相似文献   

9.
上海地区雷暴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高晓东  杨仲江  刘晓东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246-11248
利用1971~2008年上海地区11个测站的逐日雷暴观测资料,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AS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上海地区雷暴的气候变化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上海近38年来年均雷暴日为26.1d,年际变化幅度较大;年雷暴日呈显著减少趋势,倾向率平均为-0.4185d/10a,在2000年左右发生了减少性突变;各月都有可能发生雷暴,但主要发生在3~9月,占全年雷暴日数的96.4%,其中夏季雷暴日(6~8月)约占全年64.9%;从小波分析的结果看,上海地区雷暴具有3年、5年的短周期和12年、20年的长周期震荡变化。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梅州雷暴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广东省梅州地区5个代表气象站1965~2007年的逐日雷暴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梅州市雷暴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梅州地区的雷暴在空间上呈南多北少分布,雷暴日数总体较多且年际变化较大,但年雷暴日数有逐渐减少的趋势;雷暴主要集中在夏季(8月份雷暴最多);梅州地区初雷普遍出现在2月下旬3月上旬,终雷普遍出现在10月中旬,雷暴初、终日年际间差异较大,且初雷有越来越早的趋势,终雷有越来越晚的趋势;小波分析结果表明,梅州地区雷暴的年际变化普遍存在着准4a的短周期和12、22a左右的长周期,除北部地区外,整个时域中还存在7a左右的年际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11.
济南市近50年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60~2009年济南6测站雷暴观测资料,从雷暴日数年月分布和雷暴初终日变化趋势及初终日的绝对变率、相对变率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深入了解济南市雷暴发生的气候规律以及演变趋势。从年际变化来看,济南市雷暴日数整体呈减少趋势,济南站年平均雷暴日数在均值附近波动,其余各站年平均雷暴日数线性倾向率为-2.5~-3.9d/10a。雷暴只发生在3~11月,6~8月是雷暴多发期,7月雷暴最多,8月次之。中部山前平原较北部冲击平原和南部丘陵山区雷暴初日出现偏早,而雷暴终日结束偏晚,初终间日数延长;南部丘陵雷暴初日、终日均较平原区稳定。  相似文献   

12.
利用青海省三江源区兴海县1961~2009年逐日雷暴资料,通过数理统计、线性气候倾向率、Mann-Kenadll气候突变分析等方法,得出了兴海县雷暴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兴海县属雷暴多发区,多年平均雷暴日数为49天,年际变化幅度大,最多年为69天,最少年为29天,极差达40天。春、夏、秋三季出现雷暴,夏季最多,春季次之,秋季最小。月平均雷暴日数分布呈单峰型,集中出现在4~10月,占全年雷暴日数的99.7%,最大值出现在7月,11月份出现雷暴天气概率很小。初雷日一般出现在4月下旬,终雷日则出现在10月上旬,近50年雷暴初日、终日、雷暴期的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77天/10年、1.8天/10年、2.6天/10年,均未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年雷暴日数在1974年、1981年分别发生了由多到少和由少到多的突变,夏季雷暴日数在1964年发生了由少到多的突变。  相似文献   

13.
曾清江  王祥明  谢良生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1966-1967,1982
利用浙江省瑞安市1960~2006年47年的逐日雷暴资料,分析了瑞安市雷暴日数的年、季、月变化,雷暴持续期及不同保证率下的雷暴初、终日,并利用马尔柯夫概型统计方法对2007年的雷暴日数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瑞安市年平均雷暴日数为43 d;平均初日为2月26日,平均终日为10月16日;一年12个月都有可能出现雷暴,主要集中在3~9月,其中以8月最多,12月最少,有明显的季节变化;1988年以来,每年雷暴发生的日数有减少的趋势。应用马尔柯夫链预测2007年瑞安市的雷暴日数为32~38 d,并就雷暴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和预测的应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采用福海县1958—2007年50年间雷暴观测资料,通过数据统计等方法对福海县雷暴天气的时间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总结了福海县雷暴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福海县雷暴日数年际变化辐度大,最多年为35d.而最少年仅为7d,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5倍,并有减少的趋势;6-8月是当地的雷暴高发期,并且雷暴多出现在午后至傍晚前后。大多数的雷暴持续时间在30min以内;初雷暴一般出现在5月上旬,终雷暴一般出现在9月中旬,年平均雷暴日数为19d。  相似文献   

15.
利用招远地区1981~ 2010年气象观测资料,借助数理统计、线性倾向分析、气候变化趋势、保证率等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该地区雷暴气候统计特征,并探讨了30年间ENSO强度、气压及气温与雷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招远地区平均年雷暴日数为21.2 d,年际变化较大;年雷暴日数呈现在波动中缓慢减少的趋势,其变率为-1.34d/10a;季节变化明显,夏季最多,冬季无雷暴;雷暴主要发生在5~9月,约占全年的81.6%,其中7月份雷暴日数为最多;雷暴初日80%保证率出现在4月16日左右,雷暴终日80%保证率出现在11月12日左右;招远地区雷暴日数与ENSO强度、气温、气压有很强的一致性和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滨海县雷暴发生规律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正安  陈洋 《现代农业科技》2010,(15):340-340,343
滨海县年平均雷暴日数近30d,是多雷暴区,通过对1970—2009年雷暴发生的初终日及其雷暴日数的年际、月际变化、雷暴来向及影响雷暴的天气系统进行统计分析,为做好防雷工作和开展雷击风险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利用青海省民和县1961~2010年雷暴观测资料,计算了民和县气候趋势系数、气候倾向率,分析了民和县雷暴发生的初、终日及其雷暴日数的年际、月际变化、日变化、雷暴来向,结果表明:近50年来民和县雷暴日总体呈减少趋势(约为4.4天/10年),雷暴日数年际变化非常明显,上世纪60年代初期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为雷暴日数高值期,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为雷暴日数低值期;雷暴的初日有推后的趋势,终日呈显著的提前趋势;雷暴的季节变化也极为显著,均呈减少趋势,尤其是夏季最为显著;雷暴主要集中在6~8月,冬季无雷暴发生;雷暴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正北方向,西南最多,东部最少。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越西县近30年来的雷暴观测记录资料,通过数理统计、线性分析等的方法,分析了的越西县雷暴气候统计特征及其灾害特点。结果表明:越西地区多雷暴天气,近30年来,平均雷暴日约71.6d;各月均有雷暴发生可能;雷暴日数主要发生于4~9月,平均出现60.7d,占全年平均雷暴日数84.78%;15时至次日4时是雷暴发生高峰时段,18-24时出现雷暴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19.
采用乐清市1961—2010年共计50年的雷暴观测资料,对乐清市的雷暴年际变化、季节变化、月变化以及初终日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乐清市年平均出现雷暴日数为39.6 d,属多雷区,并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全年各月都有可能出现雷暴,其中雷暴多集中出现在4—9月,以8月出现最多,l2月出现最少。  相似文献   

20.
贵德县雷暴天气的气候特征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57~2009年53年贵德县气象站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贵德地区雷暴活动的时间、空间分布特点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贵德地区属于中雷区,53年平均雷暴日数为37.9d,年际变化幅度大,最大年为65d,而最少年仅为19d。近53年贵德地区年雷暴日数线性变化呈极显著的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4.3d/10a。全年中3~11月有雷暴出现,4~7月雷暴日数逐渐增加,8~11月逐渐减少,峰值出现在7月。全年雷暴日数大多集中在5~9月,占全年雷暴日数的86.2%。近53年来初雷日有推迟的趋势,而终雷日的变化趋势正好与初雷相反,有提前的趋势,气候倾向率均为-1.086d/10a。雷暴日数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持续减少,在1990年发生了雷暴由多到少的突变。雷暴的年际变化存在8年左右的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