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利用遥感影像制作土地利用现状图时,在室内先对影像进行预判解译,可以极大地提高土地利用现状图制作的工作效率。而室内解译前所收集的大量图件资料通常为电子图件及纸质图件,为了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料,以江西省抚州市为例,探讨了如何利用Auto—CAD平台上开发的测量数据处理软件CASS7.1制作抚州市1:10000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图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土地利用现状属性库的建立是土地管理信息化的基础,也是GIS空间数据库的组成部分,在建立、更新土地利用现状空间数据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以制作1∶5万新疆阿克陶县土地利用现状遥感解译图为例,论述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PGIS环境下空间面状数据属性库建立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西吉县黄家二岔小流域彩红外航片判读与制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目视判读为主,并辅以立体镜分析与地面踏查收集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对1∶1万彩红外航片进行了判读,根据土地类型、土地利用现状和坡度分级的分类原则,获得了影像的判读标志与专题系列图,同时对1∶1万彩红外航片的影像利用效果进行了讨论。实践证明,利用该手段制图比常规调查方法提高效率5~6倍,不同土地类型的判读精度在95%以上,林地类型影像判读精度可达90%,农地与人工草地判读精度达80%,不同地类的侵蚀程度的判读精度也达85%以上。1∶1万彩红外航片可以直观地反映各种自然和社会因素的综合效果,是小流域动态监测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土地利用基础图件是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中系列土地调查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土地利用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快速、准确地更新土地利用基础图件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阐述了土地利用基础图件更新软件系统的需求、特点、系统功能和实现方法.该软件系统将整个图件更新作业流程一体化,实现了GPS、RS、GIS技术集成支持下的土地利用基础图件的快速更新.  相似文献   

5.
掌握规划基数分类体系与土地现状分类(过渡期)分类体系对应关系,规划基数转换按分类释义和转换对应关系直接转换,运用信息系统管理学原理、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对规划年各类用地各项指标按比例法、权重法和综合分析法进行分解。通过用转换的规划基数对土地利用数量、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区域差异、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的分析,在上级各类用地指标控制下,对修文县各乡镇的土地需求进行合理调控,统筹安排,应用MAPGIS软件,采用转换的2005年规划基数绘制1:1万乡镇土地利用现状图和1:1万乡镇土地利用规划图。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的农用地等别图制图综合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比例尺地图资料缩编小比例尺地图的核心是制图综合,而目前研究大都集中在几何特征的综合上,尤其是点状和线状特征的自动综合,很少涉及面状综合。以编制设计12∶50万省级农用地等别图的过程为例,对图斑的取舍、图斑的合并、图斑轮廓线的化简等制图对象要素的综合进行分析,并结合MapGIS软件探讨了由于大比例尺向小比例尺地图所编过程中的地图综合问题。  相似文献   

7.
大比例尺数字化地形图缩编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形图缩编是一项系统性、规范性很强的工作。在城市宏观管理和规划中,往往还需要更小比例尺的地形图,如1∶2 000或者1∶5 000。在现有1∶500地形图基础上,若采用重测的方法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和时间。文章论述了由1∶500的地形图缩编至1∶2 000地形图的方法,并详细阐述了其中地形图中各要素缩编的关键过程的处理技巧。该方法可显著地提高缩编过程的效率,节省工作量及大量费用。  相似文献   

8.
"土地利用规划实习"是"土地利用规划学"的实践教学课程,具有涉及面广、综合性强、技术发展迅速、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变化快的特点。在遵循以技能培养为重点,合理安排实习内容,尽力反映最新标准,适当讲解基本原理的原则下,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主线,实习内容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与图件编制等。  相似文献   

9.
以《1∶500 1∶1 000 1∶2 000地形图图式》(GB/T20257.1-2007)标准绘制的大比例尺地形图为土地调查底图,依《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标准对地形图上的土地利用现状信息进行提取。详细探讨了从地形图上水系、居民点及设施、交通、管线、植被与土质等地物中提取的地类信息的归并情况,指出了从大比例尺地形图上提取土地利用现状信息存在的问题,为共享资源,节约社会成本,建议统一地类划定标准,用定量的数值来定义各种地类等。  相似文献   

10.
米脂县土地利用评价及合理利用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丘陵沟壑区,长期的人类活动,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致使水土流失严重,土地退化,生态环境恶化,严重限制了农、林、牧业生产的发展。以峁状丘陵沟壑区的米脂县为代表,利用新近拍摄的1:5万彩红红外航片,对该县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了调查,绘制了1:5万米脂县土地利用现状图,引用生态学上优势度指数分析了米脂县土地利用的格局,对土地资源合理利用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资料在耕地地力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10 000土地利用现状图为空间数据框架基础,结合农业部门现有的土壤普查和样点调查分析资料进行耕地地力评价,相比目前我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方案中以1∶50 000为基础进行的耕地地力评价结果,本研究方法的评价结果耕地分布的空间定位更正确、更切合现状,评价单元的划分更合理、耕地地力等级划分更加精细,能大幅度提高耕地地力评价的精度。本研究方法在耕地地力评价上的应用,有利于为建立测土配方施肥信息管理系统提供详细的基础信息和科学管理耕地,更好地满足精准农业和农业生产中施肥管理对耕地信息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大比例尺地形图数据库地物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城市大比例尺地形图数据库的持续更新,在大比例尺地形图图式及地形图要素几何特征和属性项多寡的基础上,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7929--1995,1∶500,1∶1 000,1∶2 000地形图图式》的地物要素分类方法,将大比例尺地形图数据的变化分类为图元对象或地理对象的变化、图层(或专题)的变化以及数据集的变化.对图元对象或地理对象的变化的内容进行了具体描述,包括产生、消失或版本变化,将这种描述记录在地形图数据库编辑软件的日志表中可以实现地形图的增量更新.  相似文献   

13.
在构建后备宜建设用地分步式算法的基础上,借助GIS技术,利用1∶25万DEM数据、1∶1万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和1∶20万重要地质灾害点分布图等,测算和评价了福州市后备宜建设用地的数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利用潜力.结果表明:研究区后备宜建设用地面积为1 983.80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8.20%,利用潜力总体较高;空间分布的基本特点是高值区集中于周边4个县,低值区集中于中心5个区,因此周边邻县可作为未来建设用地拓展的主后备区,中心城区的建设用地拓展规模应适当控制;后备宜建设用地在不同高度、坡度及坡向空间上分布差异性较大,主要集中于海拔500 m以下、坡度6°~15°地区及阴坡面.  相似文献   

14.
以辽宁省瓦房店市为例,采用MapInfo作为技术平台,运用MapBasic语言编程,建立了涵盖气候、水文、地形地貌、土壤、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利用现状等信息的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以1:10 000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工作底图,具体包括基础地理信息、土壤环境信息、土壤属性信息、专项评价信息、信息查询服务和施肥专家咨询6部分信息,实现了对瓦房店市耕地资源高效、系统的管理.  相似文献   

15.
苏南SOTER数据库的建立及其在水稻土生产力评价上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根据1:100万SOTER数据库建立的原理和方法论,采用计算机Arc/info软件支持下图层叠加形式SOTER空间数据库和部分属性数据库的方法产苏南SOTER数据库的主体。将叠加产生的数据库再与Excel中建立的土壤剖面数据库、土层数据库等合并构成完整的1:20万南SOTER数据库。应用所建立的数据库作为基本数据源,选取参评因子,采用多层次分析法,进行该地区水稻土生产力评价。利用计算机数据库自编程序,自动计算SOTER单元的土壤生产力潜力值,最后在Arc/View3.0下直接绘制苏南地区水稻土土壤生产力评价等级分布图,可为当地农业管理和决策部门的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原喀斯特洼地土壤主要特性的影响。[方法]通过1∶10000地形图对特定高原喀斯特洼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划分与归类,分层取样分析土壤剖面特性、理化性质变化。耕地(含坡耕地、退耕地)土壤按耕作层与底土层,其他按淋溶层与淀积层记录土壤剖面特征,土壤取样点包括样地对角线的1/2、1/4部位计5点,如土壤取样点岩石裸露可适当位移,同层土样等量混合,带回室内分析。土壤样品相关指标分析执行国家林业局行业标准,数据分析使用SPSS11软件。[结果]土层(A+B层)厚度的变化趋势为坡耕(退耕林)地天然林地人工林地灌木林地,土壤剖面特征、水源涵养、颗粒组成、土壤肥力与肥力有效性的相关指标在不同利用方式间发生了相似或相异的规律性变化。土壤综合质量指数的变化趋势为耕地退耕林地坡耕地、天然林地人工林地。耕地土壤综合质量最高,是自然成土和人为经营的结果。3~5年的退耕林地土壤综合质量高于坡耕地,表明造林措施是改善喀斯特洼地坡耕地土壤质量的有效手段。天然林土壤综合质量高于人工林地,这为利用"近自然经营"技术改善喀斯特洼地土壤质量提供了依据。[结论]该研究可为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生物治理、土壤质量演化的生物学控制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