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秸秆还田培肥砂姜黑土的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 ,研究长期秸秆还田和应用“3 0 1”菌速腐剂堆腐还田对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配施“3 0 1”菌速腐剂的秸秆直接还田处理 ,或秸秆堆腐后还田 ,均能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水平 ,促进作物生长发育 ,改善经济性状 ,提高产量。当季玉米增产 10 .5 5 % ,第 2季小麦增产 7.12 %~ 12 .93 %。  相似文献   

2.
秸秆腐解剂对麦秸腐解速率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麦秸不还田(CK_1)、麦秸全量还田(CK_2)、麦秸还田且施用4种秸秆腐解剂(T_1~T_4)6个处理,研究秸秆腐解剂对麦秸秆腐解动态和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麦秸还田24 d后,施用腐解剂能够提高小麦秸秆的腐解率,并且在麦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施用秸秆腐解剂能够显著促进小麦秸秆中氮的释放;在插秧30 d后,腐解剂能够显著促进磷的释放,但降低了水稻有效穗数、结实率、水稻产量,减产幅度达1.8%~7.1%;麦秸全量还田处理(CK_2)能提高水稻的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质量、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3.
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减量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试验对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情况下,氮磷钾的不同配比施肥,对小麦、玉米当季产量及全年总产量的影响进行研究,找出最佳施肥配比。结果表明:1秸秆还田及秸秆还田与施肥量互作对小麦、玉米当季产量及全年总产量影响不显著,秸秆还田处理的小麦、玉米当季产量及全年总产量平均较不还田处理减产99.0、271.5、370.5 kg/hm~2。秸秆还田条件下获得全年最高产量的施氮量为541.5 kg/hm~2,最高产量为18 698.7 kg/hm~2。秸秆不还田条件获得全年最高产量的施氮量为613.5 kg/hm~2,最高产量为18 869.55 kg/hm~2。2施氮量对小麦籽粒产量及其构成要素有极显著影响,随施氮量增加千粒重降低。秸秆还田条件获得小麦最高产量的施氮量为225 kg/hm~2,最高产量为8 614.5 kg/hm~2。秸秆不还田条件获得小麦最高产量的施氮量为249 kg/hm~2,最高产量为8 455.5 kg/hm~2。3秸秆还田条件下,玉米百千克籽粒消耗氮磷钾量分别较不还田减少0.05、0.06、0.06 kg,秸秆还田会导致氮、钾素当季利用率下降,磷素当季利用率提高。4最佳处理组合为N36P18K12,小麦、玉米及全年籽粒总产量平均分别为9 028.5、10 602.0、19 630.5 kg/hm~2。  相似文献   

4.
秸秆配伍腐秆剂还田的最适氮肥运筹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沿淮地区秸秆配伍腐秆剂还田条件下氮肥的最佳施用方案,提升该区秸秆还田替代化学肥料的效率.利用布设于安徽霍邱的麦秸配施腐秆剂还田试验,比较了不同氮肥运筹处理:(1)麦秸还田+腐秆剂(CN105,C/N=105 ∶ 1);(2)麦秸还田+腐秆剂+减基增穗施N肥(CN24,C/N=24 ∶ 1);(3)麦秸还田+腐秆剂+推荐方案施N肥(CN18,C/N=18 ∶ 1);(4)麦秸还田+腐秆剂+增基减穗施N肥(CN12,C/N=12 ∶ 1),在秸秆腐解和水稻生产等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氮基肥用量会显著影响腐秆剂的促腐速率,C/N为18 ∶ 1时还田秸秆的腐解速率最大(k=0.023),较CN12和CN24处理可分别提高43.75%和35.29%;CN18处理的水稻产量与CN105、CN24和CN12处理相比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增幅分别为13.64%、0.09%和13.09%(P>0.05);秸秆腐解率与水稻产量和水稻千粒重呈正相关,而与水稻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和结实率呈负相关,其中与产量的相关性显著(P<0.05).由上可知,沿淮地区麦秸配施腐秆剂还稻田时配施氮基肥使初始C/N为18 ∶ 1可显著加速秸秆腐解,并有增产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麦玉轮作区,玉米秸秆全量还田配施腐熟剂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在玉米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施用2种不同腐熟剂(蔚蓝生物腐熟剂处理和自配处理)。以秸秆还田不施腐熟剂处理为对照,研究各处理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2种秸秆腐熟剂均能明显促进冬小麦叶面积、氮素利用率的提高,且对冬小麦增产效果明显。蔚蓝生物腐熟剂处理、自配处理的氮素利用效率分别比对照高4.71%、3.50%,且与对照间差异达显著水平;蔚蓝生物腐熟剂处理、自配处理的籽粒产量分别比对照高10.02%、7.35%,与对照间差异达显著水平。因此,玉米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可有效促进冬小麦生长发育,显著提高籽粒产量。该研究为麦玉轮作区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后冬小麦生长促进和稳产高产提供一定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大田生产条件下,研究了RW腐熟剂对还田玉米秸秆腐熟程度和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RW腐熟剂与不施用RW腐熟剂相比,还田玉米秸秆提早42~45d腐熟,且小麦植株生长健壮,分蘖多,千粒重提高。最佳处理方法是在施用配方肥的基础上(750kg/hm2)进行秸秆还田并加施RW腐熟剂30kg/hm2,与在习惯性施肥基础上(底施磷酸二铵375kg/hm2)不施用RW腐熟剂相比,可使农田玉米秸秆提早42d腐熟,小麦生长健壮,分蘖多,增产400.5kg/hm2,增幅为5.4%。  相似文献   

7.
为合理利用秸秆资源,减少氮肥施用量,在前作油菜秸秆全量还田下,以玉米郑单958为材料,设置2个施氮水平N1(当地常规施氮)和N2(减氮20%),并配施不同秸秆腐熟剂T0(不配施)、T1(大华酵素菌速腐剂)、T2(宁粮牌秸秆速腐剂)、T3(九业牌秸秆腐熟剂),研究不同处理对夏玉米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配施秸秆腐熟剂和减氮能缩短夏玉米生长发育周期1~4 d;所有处理叶面积指数均在吐丝期达到最大值,配施秸秆腐熟剂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均高于未配施秸秆腐熟剂处理的;施氮量过高会降低夏玉米叶面积指数;配施秸秆腐熟剂对于夏玉米干物质量积累有促进作用,且N1T2处理的促进效果最为明显,完熟期达到14 342.89 kg/hm2;N2T3处理夏玉米产量比N1T0的提高了10.88%;配施秸秆腐熟剂有利于提高夏玉米籽粒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减氮增加了夏玉米籽粒的可溶性糖含量,降低了游离氨基酸含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陕西关中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研究还田玉米秸秆的氮释放对土壤供氮和冬小麦氮吸收的影响,为优化区域秸秆还田的小麦氮素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田间试验于2012年10月至2013年5月在陕西省周至县终南镇进行,冬小麦播种后,在小麦行间填埋装有风干玉米秸秆的尼龙网袋,采用网袋法与15N同位素交叉标记还田玉米秸秆和氮肥,在秸秆还田条件下,设置不施氮和施氮200 kg N·hm-2两个处理,重复4次,定期取样测定网袋中剩余秸秆的氮素变化和收获期小麦不同器官的氮含量,研究小麦生长季还田玉米秸秆的氮素释放,秸秆氮和肥料氮的去向,及不同来源的氮素对小麦地上部氮吸收的贡献。【结果】残留在玉米秸秆中的总氮量从小麦播种到越冬前降低,此后到返青期上升,返青期后又逐渐下降。从播种至收获,不施氮和施氮量200 kg N·hm-2时,秸秆自身氮素的释放量分别为19.7和18.3 kg·hm-2,吸持的土壤氮为10.4和7.5 kg·hm-2;吸持肥料氮(施氮时)为3.6 kg·hm-2,因此秸秆向土壤净释放的氮素分别为9.4和7.2 kg·hm-2。小麦收获期,不施氮和施氮200 kg N·hm-2时分别有65.1%和67.7%的秸秆氮残留在未腐解的秸秆中,31.5%和30.4%随着秸秆腐解释放进入土壤或损失,小麦当季吸收利用的秸秆氮很少,分别为3.4%和1.9%。秸秆还田条件下,施氮量为200 kg N·hm-2时,经吸收进入小麦地上部、残留于土壤及损失、被玉米秸秆吸持的肥料氮分别占施入土壤肥料氮总量的25.0%、73.2%和1.8%。土壤氮对小麦当季氮吸收的贡献最大,肥料氮次之,秸秆氮的贡献最小,不施氮与施氮时,分别为98.3%和69.2%、0和30.1%,1.7%和0.6%。小麦吸收的土壤、肥料和秸秆氮素主要分配在小麦籽粒中,不施氮与施氮时分别为98.1%和68.8%、0和30.5%、1.9%和0.7%。【结论】在陕西关中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种植一季小麦后,还田秸秆氮主要残留在田间未腐解的秸秆中,占65%以上;肥料氮以残留于土壤或损失为主,高于70%;土壤氮对小麦氮吸收的贡献最大,约为70%。  相似文献   

9.
通过开展常规施肥、纯化肥施用、有机无机配施和秸秆粉碎还田结合化肥施用4种典型的粮田土壤管理技术模式对粮田土壤培肥的效果、作物产量的影响,筛选出最佳粮田培肥模式。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配施部分化肥玉米季较常规施肥能提高作物产量11.9%,小麦季提高14.44%,与纯化肥施用、有机无机配施两种技术模式相比产量略有提高或基本持平,但无显著差异。同时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还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玉米季和小麦季分别提升土壤有机质5.56%和9.60%。因此在京郊粮田土壤管理上推荐秸秆还田配施化肥的技术模式,并且在玉米秸秆还田填加秸秆腐熟剂。  相似文献   

10.
在庄浪县旱作区全膜双垄沟播条件下,试验观察了秸秆还田施用秸秆腐熟剂对玉米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配施秸秆腐熟剂能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速效养分的含量,玉米平均产量可达12537.9 kg/hm2,较对照增产10.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