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轮台县杏麦间作小麦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杏农间作以不影响果树生长发育为前提,轮台县杏树面积已超过1.3万hm2。杏麦间作是轮台县杏农间作的一个重要栽培模式,根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环塔里木盆地杏农间作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2008年在轮台县试验点对杏麦不同间作类型光、温、水、肥利用特征及间作区微气候环境资料的采集与分析,以及对不同间作类型杏、  相似文献   

2.
杏棉间作是南疆果农间作的一个重要栽培模式。轮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协作,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环塔里木盆地杏农间作关键技术研发与不范》,2008—2009年,在轮台试验点对杏棉不同间作类型光、温、水、肥利用特征及间作区微气候环境资料的采集与分析,对不同间作类型杏、棉产量构成因素和最终产量的对比分析结果,提出了杏棉间作棉花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泽普县红枣面积已达22万(666.7m^2)。枣麦间作成为泽普县农林间作的一个重要栽培模式。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种植业科技项目要求,2011年在泽普县多个试验点对枣麦不同间作类型光、温、水、肥利用特征及间作区微气候环境资料的采集与分析,通过对不同间作类型枣麦产量构成因素和最终产量的对比分析结果,现提出枣麦间作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杏麦间作复合群体中,探讨杏麦间作系统的生态效应及小麦生理特性.[方法]以杏树为基点至2行杏树中间位置由近及远分为3个区:冠下区、近冠区和远冠区,对杏麦间作复合群体内风速、土壤地温、土壤水分含量、小麦植株养分及叶绿素含量等生理生态指标变化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距离杏树越近,小麦生长空间的土壤水分含量越低;杏麦间作田的风速、植株养分均小于小麦单作田.在14:00之前,5cm土壤地温表现为杏麦间作田大于小麦单作田;在14:00以后,5 cm土壤地温表现为小麦单作田大于杏麦间作田.小麦孕穗期是杏麦争水矛盾突出时期,灌水需及时、量多.间作田不同冠区比较,远冠区小麦叶绿素含量比较大.间作田与单作田相比,间作田小麦存在与杏树争肥矛盾,小麦植株吸收的养分少,小麦植株养分含量也少.[结论]杏麦间作条件下,距离杏树越近,土壤水分含量、小麦叶绿素含量、小麦植株养分含量均越低.单作田小麦生理特性优于间作田.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新疆轮台县杏农间作园蜘蛛资源进行初步调查和鉴定,了解蜘蛛群落结构组成的特征和多样性,为保护和开发利用蜘蛛资源提供客观的科学理论依据.[方法]2010年4~9月采用网捕及随机捕捉法进行采集并鉴定.[结果]共采集蜘蛛662头隶属于9科15属19种;共同优势种为黄斑宽胸蛛(Euryopis flavomaculata)和王氏卷叶蛛(Dictyna wangi),优势度分别为0.2784和0.1609.杏棉间作果园蜘蛛群落多样性高于杏麦间作果园.[结论]在间作模式下,合理进行果农间作有利于保护和利用蜘蛛的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杏棉间作棉花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喀什地区杏棉间作棉花种植密度、种植模式、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栽培技术的试验研究与应用,制定出杏棉间作棉花高产栽培技术。实践表明,应用该技术可进一步协调杏树与棉花的生长发育进程,显著提高杏棉间作条件下棉花的产量与质量。  相似文献   

7.
南疆杏麦复合群体中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品质性状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南疆地区杏麦复合群体中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品质性状及基因型与杏麦复合栽培模式对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杏麦复合模式下,间作小麦干物质积累呈"S"型曲线增长,可将灌浆期划分为渐增期、快增期和缓增期3个阶段;相关与回归分析表明,间作系统中小麦千粒质量受平均灌浆速率及整个灌浆持续时间的影响最大,且平均灌浆速率对千粒质量的作用远大于整个灌浆持续时间,回归方程中这2个参数的系数分别为41.149和1.057。间作麦区杏树对小麦蛋白质质量分数影响较小,对沉淀值影响最大,对硬度和体积质量的影响居中;间作麦区杏树对小麦品质性状影响的总趋势是:距离杏树越近,小麦品质越差,且杏树对东区间作小麦的影响大于西区。同时F值测验结果表明,蛋白质和沉淀值的变异主要来源于基因型,体积质量受杏麦复合影响较大,品种×杏麦复合互作效应对硬度的影响最明显。  相似文献   

8.
杏麦间作复合群体内主要农业气象因素变化特点初探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通过对杏麦间作复合群体内光照强度、气温、土壤地温等主要农业气象因素变化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距离杏树越近,小麦生长空间的光照强度、气温越低,冠下区光照强度明显低于远冠区光照强度;杏麦间作田的光照强度、气温、地温均小于小麦单作田.  相似文献   

9.
果麦间作系统小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揭示果麦间作系统内小气候因子的变化规律,利用KS4000手持气象站和SUNSCAN冠层分析系统,对环塔里木盆地枣麦、杏麦和核麦间作系统中小气候因子进行观测。结果表明:不同果麦间作系统对小麦冠层光合有效辐射量和散射辐射量均有一定的减弱作用。果麦间作系统小麦冠层风速、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均明显降低,相对湿度明显增大,在枣麦、杏麦和核麦间作系统中具有相同的趋势。可见果麦间作栽培模式是一项改善田间小气候,有效防治环塔里木盆地一带常出现的干热风、浮尘和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对农作物造成危害的重要措施,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生态保障。  相似文献   

10.
套作油菜对杏-麦间作果园节肢动物群落影响初探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套种油菜的杏-麦果园和杏-麦间作果园节肢动物群落的初步系统研究表明,新疆南部绿洲荒漠生态区杏-麦间作果园节肢动物共计24种,隶属11目,21科.杏-麦间作果园套作蜜源植物(油菜)能够提高果园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天敌果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节肢动物群落天敌亚群落.  相似文献   

11.
杏麦间作环境温湿度日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间作系统内环境温湿度的变化规律。【方法】利用EI-USB-2温湿度记录仪及StevensPOGO便携式土壤温湿度测定仪观测杏麦间作区与杏单作区内空气和地表温度、相对湿度的日变化。【结果】间作区与单作区的温、湿度变化具有相同的规律,气温和地温均随太阳辐射的升高而上升,随其下降而降低,呈正比关系;相对湿度变化则呈负相关。间作区内平均空气、地表温度分别较单作区低4.53和0.7℃;间作区内平均空气、地表相对湿度分别较单作区高4.90%和3.93%。【结论】间作在一定程度上对果园有降温增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南疆杏麦复合系统早春土壤温度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根据南疆喀什地区早春土壤温度与气温的实测数据,分析杏麦间作与小麦单作模式下24h的温度变化特征.[方法]以8年生赛买提杏和新冬20号小麦为试材,采用ZDR - 41型温度自动记录仪,对不同物候期、不同水平距离、不同土壤深度及气温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1)土壤温度变化总体呈现单“S”型.(2)20 cm土层不同模式在温度极值持续期存在差异.单作与气温均无最高或最低温度持续期,而杏麦间作模式下,距离杏树主干不同水平距离处均出现高温或低温持续期.(3)杏树萌芽期,同一土层温度均为单作高于间作,平均温度为单作>距杏主干2m处>距杏主干1 m处>气温.[结论]早春时节,杏园间作冬小麦,在杏树萌芽期对小麦田土壤温度有一定降低.随着时间推移,地温逐渐升高,到杏树花期,距离杏树主干距离的远近,对土壤温度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遮阴条件下小麦穗粒数形成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阐明遮阴对小麦穗粒数形成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以便在果粮间作模式下采取相应的栽培管理措施。【方法】在人工遮阴和不同果麦间作模式下(枣麦、杏麦和核麦间作),研究遮阴对小麦穗粒数形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遮阴明显降低了小麦的可孕小花数、生物量、穗粒数、穗粒重和公顷穗数等产量的主要构成因素,最终导致产量降低。【结论】遮阴后小麦穗粒数的改良应更多地关注小花的分化、发育、退化和结实过程,产量的提高应更多地关注植株的生长发育、公顷穗数和籽粒灌浆过程。  相似文献   

14.
不同树龄杏麦间作园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在杏麦间作模式下不同树龄杏园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及多样性时序动态,调查发现在幼龄的杏麦间作园有节肢动物13目61科189种,老龄杏麦间作园有节肢动物13目59科192种,老龄不间作杏园有节肢动物12目46科120种,同翅目昆虫为优势种,是主要的植食性类群,间作小麦的老龄杏园比幼龄杏园聚集着较为丰富的物种。杏园节肢动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与杏树的物候期有关,并受间作物和环境条件的影响,用Jaccard相似性系数和系统聚类法分析了各亚系统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杏园间作小麦可以增加杏园节肢动物的物种数和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新疆轮台县轮台镇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主要为选用白地优良品种、推广配套整地播种技术、测土施肥和加强田间管理等,为进一步提高轮台县冬小麦区产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杏麦间作模式下杏树根系对小麦根系分布及产量的影响.[方法]在杏麦间作模式下,采用隔断杏树根系的方法,研究杏树根系对小麦根系(长度、表面积、干重)分布、根冠比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水平方向上,扬花期和灌浆期小麦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和根质量密度,均表现为距杏树距离的增大而增加.垂直方向上,隔根处理扬花期和灌浆期三个冠区小麦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和根质量密度在0~20 cm土层显著低于不隔根处理;扬花期近冠区和远冠区20~40 cm,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隔根处理低于不隔根处理,冠下区高于不隔根处理;灌浆期三个冠区20~100 cm土层,小麦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和根质量密度隔根处理显著高于不隔根处理.隔根处理0 ~40 cm根系占总根系88.7; ~ 91.4;,不隔根处理占95.7;~97.1;.隔根处理小麦根冠比低于不隔根处理,产量高于不隔根处理,冠下区达到显著差异.[结论]杏麦间作模式下杏树根系影响了小麦根系的生长和分布,从而对根冠间的物质分配和产量产生影响,尤其是对冠下区影响较大.间作小麦(不隔根处理)根系分布较隔根处理在土层中分布更浅.  相似文献   

17.
新疆轮台县和乌什县不同杏品种果实性状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掌握新疆不同地区杏品种果实性状的差异和特点.[方法]对新疆乌什县176个和轮台县104个杏品种的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果实硬度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轮台县杏品种的单果重主要分布在20~30 g级次,乌什县主要分布在31~40 g级次;两地品种的可溶性固形物均集中在16.0~18.9级次,但乌什县要高于轮台县;果实硬度轮台县主要集中在1.0~1.1 g/cm2,乌什县集中在<0.9 g/cm2.同一品种的单果重乌什县比轮台县大;可溶性固形物是乌什县高于轮台县;果实硬度是轮台县大于乌什县.[结论]轮台县和乌什县不同杏品种果实性状存在着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核麦间作和枣麦间作模式下,探讨不同间作模式下小麦冠层光分布、光合速率及光合物质积累规律.[方法]在核麦和枣麦间作模式下,研究小麦不同冠区(冠下区和冠中区)总辐射、小麦冠层上部和下部光合有效辐射(PAR)、小麦旗叶光合速率(Pn)及光合物质积累的变化.[结果]核麦间作和枣麦间作总辐射、小麦冠层上部PAR、冠层下部PAR和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核麦间作总辐射、冠层上部和下部PAR值在最大值附近点分布较少,尤其是冠下区,而在最小值附近点分布显著多于枣麦间作,且冠层下部PAR值在光补偿点以下点分布显著多于枣麦间作,冠下区尤为显著.枣麦间作不同冠区小麦冠层上部PAR值均在光补偿点以上,核麦间作冠下区有0.5~2h在光补偿点以下,冠中区均在光补偿点以上.核麦间作和枣麦间作树冠遮荫导致不同冠区不同时间段小麦旗叶光合速率降低,冠层群体的光合生产能力降低,导致光合物质积累量降低,且核麦间作模式下Pn最大值及最小值和光合物质积累量均低于枣麦间作.[结论]核麦间作和枣麦间作模式下,果树树冠对不同冠区小麦都有不同程度的遮荫.核桃树冠对不同冠区小麦遮荫时间及遮荫强度显著高于枣树的遮荫影响,尤其是冠下区.核麦间作光不足限制了光合作用快速进行,尤其是冠层下部处在光补偿点以下点较多,使光合效率和光合物质积累量降低.  相似文献   

19.
杏树是新疆主要特色林果树种之一,在南疆地区广泛栽培,栽植模式主要以果粮间作种植为主,随着树龄的增加,树冠遮阴胁迫对间作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造成严重的影响。为选择适宜间作模式的高光效杏树树形结构,以9a生杏(‘胡安娜’)—冬小麦(‘新冬20’)间作为研究对象,设置主干分层形、高干圆头形(提干改造)、开心形(落头改造)和自然大冠形(不修剪对照)4个树形结构处理。对各树形体结构及负载量间的差异进行调查分析,测定树冠不同区域叶片质量及光合效率、不同间作区域冬小麦旗叶质量(灌浆期)、产量,综合分析不同处理间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各树形处理负载量和产量由高至低依次为主干分层形、自然大冠形、开心形、高干圆头形,各处理相同区域叶片指标及光合指标差异显著;树形处理对间作小麦产量构成指标的影响主要为冠下区和近冠区,间作区域小麦产量由高至低依次为开心形、主干分层形、高干圆头形、自然大冠形。综合分析认为:4个树形处理中,主干分层形树冠体积适中,单位体积负载量15.60 m-3,单株产量53.28kg;对间作小麦生长和产量影响较小;果粮综合产值为1 826.71元/667m2,综合经济效益较高干圆头形、开心形和自然大冠形提高136%、32%和41%。可见,9a生杏-麦复合系统4m×6m种植模式适宜选择主干分层形作为主要栽培树形。  相似文献   

20.
因地制宜,适量播种,有利于协调群个体生长及产量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百农207高产稳产的关键环节,但本麦区当前缺少有针对性的、科学规范的适宜播量指标对农民进行分类指导,也未见有关研究报道。本文分砂土、淤土、两合土3种土质,研究播量对百农207群个体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探讨本麦区不同土质类型高产田最佳适宜播量指标,为挖掘品种高产潜力、促进大面积小麦均衡增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