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科学研究与评价沮漳河流域污染物排放与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方法]沿沮漳河流向选取6个断面,于2015—2016年分别进行取样与样品分析,并分别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对水质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沮漳河流域主要污染物排放在时间分布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在空间分布上呈显著差异,其中下游的TN和COD_(Cr)显著高于中上游。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表明,沮漳河主要污染物为TN,其次是TP。综合污染指数评价结果表明,沮漳河宜昌河段水质整体较好,但荆州河口断面水质污染严重,水质评价结果达到Ⅳ类,其他断面水质则符合Ⅲ类。[结论]沮漳河流域的水质呈现枯水期劣于丰水期和平水期、下游地区劣于上游地区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灰色聚类法在西津水库水体富营养化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09年对西津水库水质进行了4次监测。参照中国湖泊水库富营养化评价标准,将富营养化程度分为6个级别,应用灰色聚类法,选定高锰酸盐指数(CODMn)、总磷(TP)、总氮(TN)、叶绿素a(Chl-a)、透明度(SD)为聚类指标,对西津水库米埠坑库区水质富营养化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米埠坑库区上游水质为中营养化,库区中下游水质已处于中富营养化;该库区水质有富营养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为了了解宿鸭湖水库的环境生态状况,根据其2009—2015年的水质监测资料和功能区水质要求,采用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法、综合污染指数法、有机污染指数法对其水环境质量予以评估。结果表明,TP、TN是该水库的主要污染因子,其次是COD、BOD5和石油类的影响,这几项因子的共同作用致使水库仅有4个月水质合格,有60个月为劣V类水,年均水质始终为污染状态。从综合污染角度,该水库只有15个月水质合格,其他月份则为污染状态,其中有28个月是重度污染,这导致其年均水质和水期绝大部分水质为污染甚至重度污染状态。从有机污染角度,水库有3个月为轻度有机污染,其他月份污染指数在2.0以下,这使得其年均和水期水质基本在较好与一般之间变化。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1958年修建的山西省汾河水库,到1984年已被泥沙淤积3.06亿m~3,占总库容42.5%。本文根据水文资料,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对汾河水库泥沙淤积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按目前水库上游水土保持进展速度及水库调度运用方式,到2000年水库库容将被泥沙淤积63.1%;到2020年汾河水库将完全失去效益。为了延长水库寿命,确保太原市人民生活及工农业用水,提出了改变水库调度运用方式及治理水库上游水土保持的八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华呈平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23):125-126
研究2010年长潭水库3个取样点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水库水体中高锰酸盐指数基本上处于Ⅰ类水平,且呈明显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春季大于秋季,水体高锰酸盐指数与水体温度和pH都呈显著的正相关,与其他水质指标氨氮呈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以三沙源水库流域不同区段(上游、水库、波浪坝、下游)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影响水体水质的监测指标,以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作为参考依据,应用TOPSIS法综合评价不同区段水体水质情况。结果表明:三沙源水库流域不同区段水质pH均在8.0左右,呈偏弱碱性;溶解氧、亚硝酸盐指标达到I类水质的要求;总氮和氨氮的指标值均较高,超过Ⅴ类水质的要求,其中水库区段的值最高;TOPSIS法水质综合评价排序依次为三沙源水库上游波浪坝下游水库。由此可知,三沙源水库流域污染物主要为含氮类物质,污染较为严重的是水库区段,是未来需要重点保护的对象。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长潭水库水质指标季节性变化及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根据2005年浙江省长潭水库水质指标的监测结果,分析了该水库水质指标变化的统计特征值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水库水质大部分时间都处于Ⅰ类或Ⅱ类水平。各水质指标全年的变异系数在10%~75%之间。水体pH值与水温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水体中氨氮含量和石油类含量与pH值呈显著的正相关,水体中溶解氧与水温呈显著的负相关。水库富营养生态治理途径有:控制水库周边点源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铅锌矿尾矿污染;修筑人工湿地净化水质;大型水生(湿生)植物的引种及群落优化。  相似文献   

8.
利用新型的水环境质量评价法——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法和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对青海省李家峡水库水质进行评价,并且与单因子污染指数法的评价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李家峡水库在丰水期时,水质达到国家Ⅲ类水标准,其中TP的贡献率最大;在枯水期时,水质达到国家Ⅲ类水标准,其中TP的贡献率较大;在平水期,水质达到国家Ⅲ类水标准,并且该评价结果与单因子污染指数法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博斯腾湖水质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博斯腾湖大湖区内17个固定采样点2000—2017年监测数据,分析近18年博斯腾湖水质的动态变化特征,并采用普通克里金差值和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博斯腾湖8种水质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相关性。结果表明:(1)2000—2010年博斯腾湖8种水质指标含量呈上升趋势,水质逐渐恶化;2010—2017年,虽然博斯腾湖水位逐渐下降,但博斯腾湖水质逐年回升,截至2017年博斯腾湖生化需氧量、溶解氧、总磷达到Ⅰ类标准,氨氮达到Ⅱ类标准,高锰酸盐指数、总氮达到Ⅲ类标准,化学需氧量为Ⅳ类标准,矿化度属于微咸水类;(2)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知,博斯腾湖湖水总磷与总氮呈极显著负相关,氨氮与总氮呈极显著正相关;(3)通过普通克里金差值分析可知,博斯腾湖水质存在空间分布极为不均的情况,其西北部和东南部水质指标含量较高,湖中心区和西南部水质指标含量较低。建议改变博斯腾湖的出水口,以便利于博斯腾湖的水体循环。  相似文献   

10.
昆明市松华坝水库氮、磷主要来源的间接证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松华坝水库是云南省昆明市的主要饮用水源,饮用水源的水质变化直接关系到昆明市市民的身体健康。1996~2005年来,松华坝水库的水质由“九五”期间的Ⅲ类,在“十五”后期变为令人担忧的Ⅳ类,主要污染物为总氮、总磷。为有效防治松华坝水库水质污染,针对主要污染源,采取措施开展有效防治,从水质-水文相关分析和保护区产业发展的角度,对松华坝水库以及入库主要河流的主要污染物总氮、总磷变化做了分析,间接证明了松华坝水库的氮、磷主要来源于面源(非点源)。  相似文献   

11.
郭小芹  刘明春  曾婷  韩俊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4,(5):1385-1387,1426
基于5个气象站点30年气象观测资料和近10年的水资源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特征,结果表明,1981~2010年石羊河流域增暖明显,上游年降水量显著减少,石羊河主干流径流量呈季节性变化;地下水位趋深,北部荒漠地区持续下降;水资源总量以0.8809亿m3/a的速度减少,且对降水的敏感度明显高于对温度的反映,水资源开发利用形势非常严峻。  相似文献   

12.
金献革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837-15838
根据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采用单因子评价方法,对辽河流域干流28个断面水质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辽河流域水质污染严重,水质超标区域主要分布在辽河干流的上游和下游,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挥发酚和重金属元素。其中,高锰酸盐指数在辽河上游老山头断面超标倍数为Ⅴ类水体标准的17.3倍。辽河干流39%的河段为Ⅲ类水体,21%的河段为Ⅳ类水体,Ⅴ类或劣Ⅴ类水体的比例高达40%。  相似文献   

13.
杨伟  姜晓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1):196-200
以汾河流域各县域为研究单元,选取1994~2013年研究区人均GDP数据,以GIS空间分析方法为基础,分别从绝对差异、相对差异、空间分异特征等角度对其20年来的经济空间分异态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汾河流域县域经济发展两极分化态势明显;太原市作为区域核心,对周边县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渐减弱;流域中部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以孝义市为核心,依靠资源禀赋以及交通区位条件等,经济增速明显,成为新的高值聚集区;流域南部缺乏明显的中心城市,临汾市作为汾河流域南部人口最为集中的城市,但其经济发展相对较慢,对周边县域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弱,作为局部核心城市的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为定量分析复杂流域下垫面氮磷面源污染对流域水环境的影响,研究以南京市云台山河流域为研究对象,结合原位观测,并构建降雨-径流水文模型以及面源污染负荷模型,对云台山河总氮(TN)、总磷(TP)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流域不同下垫面TN面源污染产生及入河特征进行分析。水质监测结果表明:云台山河TN平均浓度为5.1 mg·L^-1,各河段TN均超Ⅳ类水质标准。TP平均浓度为0.14 mg·L^-1,仅阳山河支流超Ⅳ类水质标准。TN浓度整体表现为下游高于上游,旱季高于雨季。TP浓度空间变化不明显,年内变化缓慢,表现为逐渐下降的趋势。水文模型及面源污染负荷模型对TN的模拟效果较好,模拟结果表明云台山河流域TN年产生量为581.1 t,主要来自农田径流与农村生活源,胜利河片区和主干流片区是TN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区域。流域TN年入河量为187.8 t,占面源产生量的32%。受土地利用方式及城镇化程度影响,不同片区TN面源污染入河量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为达到目标水质,流域TN需削减量为137.3 t·a^-1,其中农田径流与农村生活污染需削减量分别为55.5 t·a^-1和39.7 t·a^-1。研究表明在流域水文资料较缺乏的情况下,结合原位观测与模型构建,可实现流域面源污染物负荷的定量估算。  相似文献   

15.
三江源黄河地表水水环境现状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监测与评价三江源黄河地表水质量状况,为三江源的保护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三江源黄河地表水为研究对象,通过水质监测,对三江源黄河地表水进行水环境评价,并对该地区的生态及环境保护提出几点建议。[结果]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三江源黄河地表水的质量状况如下:水温10.7℃,pH8.05,高锰酸盐指数1.54mg/L,化学需氧量COD8.19mg/L,生化需氧量BOD5 2mg/L,氨氯0.139mg/L,氟化物0.163mg/L,硫化物0.02mg/L,总磷0.03mg/L,铬(六价)0.004mg/L,挥发酚0.002mg/L,总汞0.00001mg/L,石油类0.02mg/L,粪大肠恩斯特群〈20个/L。[结论]三江源黄河地表水水质均未超过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Ⅰ类标准.水体未受到污染,水质良好。  相似文献   

16.
吕小三 《安徽农业科学》2014,(25):8699-8701
通过调查青弋江芜湖段9个断面的水质状况,研究该段水体中可溶性无机氮的空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青弋江芜湖段水体中氨氮浓度从上游至下游呈增加趋势,硝态氮浓度为2007年的2~3倍,氨氮浓度与2007年相比无明显差异;氨氮浓度与硝态氮浓度呈负相关,氨氮和硝态氮浓度与DO浓度有较强的相关性;青弋江芜湖段水体中pH变化受到沿岸环境影响较大。该研究可为有关部门保护青弋江水环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松花江哈尔滨城区段汇入支流水质污染现状,以一级支流发生渠、马家沟、何家沟和运粮河为研究对象,监测分析枯水期、丰水期DO、CODcr、BOD5、TP和TN等主要水质,应用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法和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评价研究区域水质污染状况,揭示水质指标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污染较严重,约76.0%监测断面水质类别为Ⅴ类及以上,47.9%监测断面水质类别为劣Ⅴ类及以上;时空分布差异性明显,水体污染程度枯水期丰水期,其中发生渠、马家沟、何家沟污染情况体现为中、上游下游,运粮河污染情况体现为中游上游和下游,主要影响因素是工业废水、集中式排污口的污水排放、农田径流。研究结果为松花江哈尔滨城区段河流管理、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沘江水体重金属污染的沿程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沘江水体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其沿程迁移变化特征与动力因素,于2010年1月在金顶铅锌矿区上、下游共采集了25个水样和底泥样,运用单因子评价法和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评价了水体污染程度。结果表明,枯水期矿区下游水质均为地表水Ⅲ类,但其受重金属的污染仍较严重,治理难度很大,少量重金属污染物已扩散进入澜沧江干流。究其原因,发现金顶矿区是沘江水体重金属的根本污染源。通过分析水体中Zn、Pb和As浓度沿河程的变化态势,发现随与矿区距离的增加,其下游水体重金属含量趋于降低,降速趋于减缓;但因在水体-底泥间迁移转化特性方面的差异,水体中Zn、Pb和As浓度的沿程减少过程不尽相同。在此过程中,河道上的拦河坝对Zn和Pb的迁移转化过程干扰大,对As则不显。此外,流域内潜在的其他污染源引起了局部河段水体中Pb、尤其是As浓度的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9.
南淝河水体诱变物污染的植物微核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蚕豆根尖植物微核技术(VMNS),对南淝河水体7个采样点水质情况分别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除董铺水库水源基本无污染外,其余各点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同时,对选用的大片青皮蚕豆品系的微核百分率(MCN%)及其对阳性诱变剂秋水仙素的敏感性作了测定,证实该品系对诱变剂的反应是敏感的,可作为植物微核监测的试验材料.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靠近三峡大坝的第一大支流香溪河沉积物中碳氮元素分布特征。[方法]以三峡水库典型支流香溪河入河口河段为对象,于2015年春季开展了柱状沉积物采样调查,初步研究了该区域碳、氮等生源要素的分布特征。[结果]调查河段沉积物总碳含量为1.74%~3.52%,总氮含量为0.10%~0.30%。总碳含量的沿程变化表现为靠近河口的沉积物中总碳平均含量低于上游,深度变化是靠近河口采样点的表层沉积物中总碳含量显著高于底层。而总氮含量的沿程变化和深度变化没有总碳变化明显。δ13C值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靠近河口的沉积物中δ13C值小于上游采样点。[结论]该研究为认识香溪河沉积物中生源要素的分布特征及水生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